主页

从孩看家 虎父铺儿路越走何越难

11年前 [09-26 16:17 周三]

从孩子看家庭:虎父为儿子铺的路为何越走越难?

2012年09月25日 08: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从孩子看家庭

  虎父为儿子铺的路为何越走越难?

 

  核心提示:很多人认为,事业成功的父母会为孩子搭建比较好的成长平台,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却忽略了这种平台本身就缩小了孩子成长的空间,提高了他们获得成功的难度。孩子会认为,无论自己多么努力,所收获的成果与父母的巨大成就相比都会显得“太小”。

  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些,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拥有的优势,并知道如何借势发展,他们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如果父母不切实际地以高标准要求孩子,则会让他们处于焦虑之中,形成低自我价值,最终以放弃成长对抗父母带来的成长压力。


  儿子的问题成了家里的痛点

 

  心航路的接线老师对刘子蝉的印象特别深刻。她在预约电话中反复说,自己和老公在事业上很有成就,儿子王奇(化名)却没有遗传他俩的任何优秀品质。她怀疑这孩子在妇产医院抱错了。如果去做亲子鉴定,会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一旦确认抱错了,如何与医院交涉?又通过什么途径找回自己的亲生儿子?

  接线老师问她,是否咨询过医学和法律相关的人士?刘子蝉说这一切必须在咨询后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她恳请马上替她预约咨询。

  与刘子蝉第一次见面,我发现这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士,寒暄间流露出干练。但转入主题后,她马上变得焦虑、主观、缺乏层次感。

  “我老公出身贫寒,通过个人奋斗,现在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我自己的公司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可儿子王奇根本不随我们……”刘子蝉介绍说,王奇从小就很萎靡,整天耷拉着脑袋,闷不作声。他的“厌学”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在普通中学成绩也永远排在最后。进入青春期,情绪极不稳定,经常乱发脾气、摔砸物品、玩游戏,有的时候晚上玩得太晚,第二天就旷课。

  刘子蝉将咨询安排在“亲子鉴定”之前,已经充分表明,她内心其实很清楚儿子的身世。每个人人格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当一个母亲不满意孩子到了怀疑血缘关系时,我能感受到这种无助,她希望用外在的借口来推卸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刘子蝉告诉我,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别人提及孩子,她就会浑身不自在,“现在中年人在社交应酬中最常见的话题就是孩子,我觉得人家的孩子都有闪光点,可是一想起王奇,我的情绪马上就低落下来,甚至猜测别人存心让我难堪……”刘子蝉曾多次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应酬时中途离场。

  最近,压力更是从四面八方向她袭来,她有种窒息的感觉。王奇已经三周没有去学校了,昼夜颠倒地玩游戏;老公整天唉声叹气,抱怨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上周,陪大客户吃饭时,她又因孩子话题失态,由此引发对方对她的不信任,并无期限地推迟合作……

  显然,儿子王奇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家庭气氛、夫妻感情,而且在母亲的潜意识里形成了痛点,变成了一颗随时引爆的情绪炸弹。从刘子蝉的描述中,我觉得王奇的确存在一些行为问题,但绝不至于让母亲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是母亲避重就轻还是另有隐情?

  为了让刘子蝉全面地看问题,我给她布置了一项任务,分别写出孩子的10条优点和10条缺点。刘子蝉很顺利地写出了10条缺点,却没有写出一条优点。

  每个孩子都会有优点,就算别人眼中乏善可陈的孩子,母亲也能找出诸如从不挑食、长得比较白等特点。刘子蝉眼中的儿子没有优点,是比较极端的。从以往的经验看,这种极端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孩子不仅存在行为问题,而且造成了巨大的无法克服的现实困难;二是父母对孩子的期许过高,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三是父母心理健康水平过低,陷入了绝对化的思维模式。

  在母亲眼中没有优点的孩子,他是如何感知自己、感知他人的呢?亲子关系就像跷跷板,父母一方过于强大,孩子只能处于劣势地位,他的生命能量在压抑下不断地消耗,却没有任何补充。

 

  父母担心的只是自己的面子

 

  王奇一米八的个头,瘦削得让人心疼。原本应该上高三的他,因为旷课太多休学两年,现在还是高一。他脸色灰蒙蒙的,没有丝毫朝气。他无奈而又无所谓地坐在我的对面,眼睛始终看着地面,做出一副“任你怎么说,我自岿然不动”的姿态。

  “小伙子,你今天来是父母安排的还是自己要求的?”

  “我从来没有任何要求,他们说什么都行。”

  “你真随和。”

  “这不叫随和,这是任人宰割。我就像个寄生虫,厚着脸皮得过且过。我的存在使他们的人生不完美了,他们一直在寻找体面的理由把我扫地出门……”王奇好像很清楚自己的处境,虽然刘子蝉告诉我,她对儿子身世的怀疑从未在儿子面前暴露过,而事实上,孩子是极为敏感的。

  “如果他们不爱你,为什么百忙之中还为你安排咨询?作为父母,他们内心还是希望你找到生活的价值和乐趣。”

  王奇显然有点惊讶,看得出他在纠结是否和我继续交流。我没有急于说话,看到他用衣服紧紧裹住自己,我递给他一个披肩,示意他盖在膝盖上。王奇告诉我,父母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因为羞于让别人知道家里有个不争气的儿子,他们让王奇在一所偏僻的学校寄宿,却说是为了安全考虑,因为生意场上得罪了不少人。

  “多年来,我将他们所有的言行联系在一起,终于明白了,他们真正担心的不是我的安全,而是他们自己的面子。大家不会信任一个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的人,不会相信一个不爱自己孩子的人,所以,他们就算觉得我是一个绊脚石,也会在表面上做得滴水不漏。”王奇说这些话时不假思索,我知道这些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反复出现过很多次,并已固化为他解读父母一切行为的前提和假设。

  是什么让王奇得出这样的结论?是沟通不畅让孩子产生了误解,还是孩子揣摩到了父母的真正意图,抑或是父母自然流露的态度让孩子把问题转移到自己身上?此时的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王奇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母亲所罗列的问题行为很可能与此有关。

  在成长过程中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通常会通过各种方式寻求以下目标:

  一是注意。孩子会做出积极或消极的事来赢得关注。如果父母和老师只给予消极关注,即在孩子做错事时批评,做出积极努力时却不及时回应,这无疑给孩子造成一个错觉,认为只有做错事才会被关注。

  二是权力。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往往要寻找权力感。有的孩子因为犯错误经常被父母斥责,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摔砸家中的物品。这个时候父母可能因为担心触怒孩子,态度会变得缓和一些,孩子就会误以为自己镇住了父母。父母态度的转变强化了孩子的暴力倾向,他找到了获得权力的方法以及使用权力的时机。

  三是报复。让父母痛苦,比如学业上的失败、沉溺网络等等,父母越束手无策,他们越觉得达到了目的。

  四是回避。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回避与人进行情感的连接,以避免新的伤害,结果导致沟通能力的退化。

 

      孩子成了夫妻较量的靶子

 

  在与王奇的交流中,我对他的家庭模式有了一些把握。父亲王一事业成功、目空一切,看不惯王奇的言行时常说:“自古虎父无犬子,咱家邪了,我怎么会有这个儿子?”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刘子蝉就会竭力声明孩子的坏习惯与自己无关。

  得知我要邀请王一加入咨询,刘子蝉的表情又惊又喜。她告诉我王一很固执,坚信他自己不但不需要心理咨询,而且可以做别人的导师。但刘子蝉心里也很清楚,如果王一不改变,家里的气氛是不会好转的。

  王一出身贫寒,家中有8个兄弟姐妹。他出生的时候,一个出家人告诉他母亲,未来小儿子最有出息,父母能跟着享受荣华富贵。没有文化的母亲认定这是仙人点化,给小儿子起名“王一”,意思是希望他永远第一。在生活中,母亲对王一的照顾无微不至。他们全家睡通铺,夏天蚊子多的时候,母亲就在中间挂起一个蚊帐,只让王一进去睡觉。每天吃饭,只有王一吃好之后才允许其他孩子吃。她还无比信任王一,用“成大器的人就是不一样”来解释儿子的一切行为。在父母的眼中,家族的兴衰就系于王一身上,王一的骨子里也充满了霸气。他如愿考上重点大学,娶了家世不错的刘子蝉,也成就了一番事业。


  王一在恋爱时曾和刘子蝉开玩笑,“如果将来孩子随了你,学习不好,再娇里娇气就麻烦了。”这句话成了刘子蝉心中的魔咒,她期盼孩子像老公一样聪明,像自己一样高贵。

  王一要求王奇从小一定要强势,成为小朋友的领袖。每次王奇被小朋友打哭,回家之后王一不但不安慰,反而要狠狠揍他。王奇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王一就会讥讽:“我当年一边玩一边学始终是全班第一,你学习为什么这样费劲?到底随了谁?”每次刘子蝉都像被马蜂蜇了,马上责问王奇:“我们家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挺胸昂头,你咋就这样胆小怕事?”王奇就这样成了夫妻间内心较量的靶子。

  的确,王一成长的经历再一次印证了“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性格也更为开朗,求知欲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而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其实是随机抽取的。

  王一的父母认同了“仙人”的点拨,坚信王一肯定能成大器,这种掩饰不住的热情通过眼神、笑容、音调滋养着王一,激励他更加努力,而优异的成绩再次强化了他的自信心,他被积极期待塑造成了“虎子”。在陪伴儿子的成长过程中,王一本来希望用自己的成功鞭策孩子,却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王奇永远摆脱不了父亲的光环,他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在父母的眼中都是没有价值的。

 

  安全感是家庭结构的支柱

 

  王一的悟性很高。在阅读了我推荐的几本教育书籍之后,他主动与刘子蝉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当我将王奇自我价值感低的原因分析给他们时,夫妻俩都为自己给儿子造成的伤害而难过,刘子蝉甚至痛哭失声。

  我建议,由咨询师、父母成立一个帮助孩子找回自信的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孩子面临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夫妻回家实施,周末过来分享,巩固取得的成果,然后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针对这对夫妻争强好胜的特点,我设立了竞争机制,看谁支持孩子成长的方案更积极、更有效。每次交流中,两人都争着说孩子本周的进步,他们的交流越来越正向了。

  王奇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接受咨询的第三天,他回到学校。之后的几周中,他不到学校的天数逐渐减少,第四周终于做到了全勤。每个周末过来,他都比较主动地与我讨论学校的事情,人也变得阳光多了。

  一个月过去后,王一夫妻惊喜地发现,当他们用平等、关怀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时候,奇迹出现了——孩子开始在慢慢地自我改善。

  表面上,这个咨询的目标是帮助王奇建立家庭安全感,敢于将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而在实际的咨询中,我对王一和刘子蝉的咨询占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刘子蝉认为婚姻关系的重塑过程,恰恰是帮助孩子营造和谐家庭气氛的过程。

  很多人认为,事业成功的父母会为孩子搭建比较好的成长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却忽略了这种平台本身就缩小了孩子成长的空间,提高了他们获得成功的难度。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获得父母赞赏的机会很少,无论自己多么努力,所收获的成果与父母的巨大成就相比都会显得“太小”,更不用说赢得父母发自内心的认可了。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这些,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抚慰,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拥有的优势,并知道如何借势发展,他们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如果父母不切实际地以高标准要求孩子,则会让他们处于焦虑之中,形成低自我价值,最终以放弃成长来对抗父母带来的成长压力。(心航路教育网主持人 张丽珊)

 

              录入         陈应俊

 

                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09-25/4208422.s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