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庭教育中的“配套效应”

11年前 [02-03 09:18 周日]

家庭教育中的“配套效应”

文/练丽丹(醉梅)

 

【心理效应】

18世 纪法国的哲学家丹尼斯·狄罗德的朋友送给他一件睡袍,他爱不释手。可当他欣喜地穿上睡袍在家中反复寻找感觉时,总觉得家具的风格非常不协调。于是,为了能 和睡袍配套,他把旧家具全部更新了,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仍然感到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两百年后,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配套 效应”。
    【个案回放】
     放 学了,一个学生匆匆走出校门,一个妇女笑吟吟地迎向她。学生阴沉着脸,只管往前走,边走边叫:“叫你不要来接我,你怎么天天来呀,烦不烦呀!”“妈妈不放 心你过马路,那边车辆这么多。”“我又不是小孩子,都上初一了!同学们看到了多难为情呀!”“那有什么,我疼我的女儿嘛。”“她们会笑我的!”“有什么好 笑的,不要管她们怎么想。”

【心理分析】

从这个个案中,可以看出妈妈很疼爱孩子,但这种爱让孩子感到浑身不自在。孩子已上初中了,有 自己的自尊心,看到妈妈天天来接她,同学看到了,怕会指指点点,或当笑料在班级传达,让她怎么面对全班同学呢?再者,这种特殊的“待遇”等于是让女儿在同 学眼中变得特殊,与众不同,这样容易孤立孩子。且青春期的孩子很在意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也对别人的评价敏感,而这位妈妈没有想到这些,她的眼里只有爱, 却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到孩子的感受,而是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只管自己不断地施爱,难怪孩子会反感。

从这个小小的情景中,我们可以推测到,这位学生在家中也一定是在享受母亲无微不至的呵护。过多的保护和关照,为孩子日日操劳,事事亲躬,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勿需质疑的,可是有些父母为什么还是会乐此不疲呢?

究其心理,是家长控制不住自己的施爱行为,乃惯性使然,是长期养育孩子而形成的习惯。孩子在襁褓中,就照顾她吃喝拉撒,大大小小的事要操心,要包揽,这种习惯一直保留下来,而孩子却个头儿一天天往上窜,但在她的眼里,还是什么也不懂的孩子,不放心放手。

【专家建议】

1.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在家庭教育中,也要讲究“配套效应”。如果说孩子是睡袍,那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是家具。旧观念旧方式要换过,才能跟得上日渐长大的孩子,达到教育上的和谐和有效。孩子的身心发展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起来,14岁的孩子不是4岁的孩子,如果一味地用那个时候的眼光看孩子,用那个时候的方式教育孩子,尽管这也是爱,但孩子也会很不习惯,渐渐不适应了,感觉被“家具胁迫了”,因而容易与家长发生冲突。因此,家长要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以适应孩子的成长需要。

2.  放手让孩子成长。

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施爱行为,让爱有所保留,有所间隙,否则孩子失去个人的生活空间和思想空 间,还怎么呼吸?过多的操心,过密的管教,只能引起造成孩子的反感,心灵的压抑,生活能力的弱化。所以,该放手时要放手,该信任时要信任。上学前告诫孩子 过马路要注意安全是应该的,但嘱咐了就行了,没必要天天接孩子回家。越是信任孩子,孩子越是觉得责任在身,越能增强处理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心智快速成 长。其他方面也一样,生活上能做的让孩子去做,否则错失了良机,养成了事事依赖父母的不良习惯后,想让孩子独立也非常难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