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文化反哺--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模式

15年前 [01-06 15:22 周二]
http://www.youth.cn   2006-05-12 15:24:52 中青网

 周晓虹

    在我们这个社会变迁异常迅猛的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发生在亲子之间的这一切变化确实是革命性的,因为它毫不留情地颠覆了几千年形成的父为子纲的亲子关系,将我们社会中原本的教化者和被教化者的关系整个倒了个个儿。我们知道,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论社会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就文化传承的方向而言,总是由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承。与此相应,在家庭内部,亲代总是扮演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亲子两代在生物繁衍链条上的前后相继性,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过程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
    但是,上述法则及其天经地义的合理性自近代以来开始面临挑战。比如,由于迁徙到新的环境中,美国的父辈丧失了欧洲的父辈所具有的权威性,因此常常会遭受更能适应新生活的儿子的拒斥;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由于新旧两种文化的交锋,从而常常引发亲子两代人之间的激烈冲突。亲子冲突的出现,预示了单向的由父及子的传统社会教化或文化传承模式的危机。由于社会的急速变迁,以及面对这种变迁,亲子两代的适应能力不同、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快慢不同,在亲代丧失教化的绝对权力的同时,子代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这种反向社会化现象的出现,说明在急速的社会变迁背景下,不仅文化传承的内容有了极大的变化,而且亘古不变的文化传承的方向和形式也有了变化。

最先出色地描述这种变化的,是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他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
    1988年发生在我自己家庭中的一件事对我有极特殊的意义。在此之前三年,我的父亲,一个在部队服役四十余年的老军人从他刚刚发下来的服装费中拿出200元,给我这个还在攻读硕土学位的穷学生买衣服。但是,父亲在将钱给我的同时强调:不准买西装。当时,在他的眼里,西装是西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尽管那时的我已经偷偷地在学校里穿上了更为邪乎的牛仔裤,但还是遵守投资人的意愿买了一套中山装。可是三年后,即1988年的春节,年初一一大早,父亲就将我拖起来,拿出一套西装,让我教他打领带。这一件事给了我深深的触动,联想到当时年长的一代普遍开始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方面向年轻的一代让步,我意识到,一种类似米德所说的后喻文化已经在中国出现。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和信息反哺的时代。
    在这种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文化反哺形成了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模式。我深信,文化反哺现象已不单单是我们个人的一种过敏或杜撰:因为它不仅说明自1979年起,中国社会在以往的20年中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它为我们消解因变迁迅猛而形成的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即所谓代沟)找到了一条理性而负责的途径。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