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有多少家教可以重来(转)

16年前 [04-29 11:41 周二]
谁的眼泪在飞 

    犯罪的背后,不是血就是泪。 

    2006年12月28日下午,天有点儿冷。经过了道道铁门,记者走进了远离市区的省未成年管教所,在感受了一场震撼心灵的亲情帮教活动后,不禁感叹:如果这样的场面发生在家里,如果这样的沟通产生在孩子犯罪之前,那该多好! 

    一张张稚嫩的脸,一个个懵懂的少年,最大的不满18岁,最小的才13岁,坐满了一个大操场,豆蔻年华的他们本应该坐在课堂上,却为何穿上囚服,走进了高墙? 

    台上的四位家长好像自己犯了罪,不发言的都低着头,发言的又不时因哭泣而中断,妈妈在抽泣,爸爸在抹泪,爷爷也哽咽,台下坐在小塑料凳上的千余名少年犯更是哭声一片。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法律若干条文的解释》在去年1月1日生效后,我省各级法院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未成年犯罪量刑的尺度已大大放宽,但我省未成年犯罪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扼制,去年一年,走进省未成年管教所的人数比前年有增无减,且在校生犯罪率大幅增长。 

    不论成年未成年,犯罪行为都是令人憎恶的。然而,对于未成年人的犯罪,我们在憎恶的同时,也许更应该反思些什么,尤其是做父母的。 

    永安法院未成年审判庭庭长陈发亮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是多维的,表现在学校偏离教育本质,重智育轻德育,甚至把一些所谓的“差生”推向社会;表现在社会则是不良网吧、低俗电视节目、淫秽影碟书刊等不良风气和现象泛滥成灾。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家教的缺失或家教的误区。 

  脆弱少年需牵引 

    为了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做父母的有几个没有问过亲朋,求过书本?孩子摔倒了,儿女疼在表面,父母疼在心里。然而,不知哪一天,也不知为什么,父母与孩子的手便不再相牵, 

    甚至越离越远。 

    小斌感觉父母离他很遥远,远得经常想不起他们长得什么样,远得他有心里话也没办法跟他们讲。他们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双双去澳门工作,扔下他跟着爷爷生活。爷爷是退休28年的国家干部,他从没想过自己的孙子会学坏,更没想过他会成为杀人犯,然而,噩梦就这样在爷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降临了。 

    在少管所表现突出的小斌告诉记者,自己那时很孤独,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年龄大了,管我的吃喝却管不了我在外干什么,不知不觉中我结交上一群不务正业的坏朋友。当时别人叫我去打架,我不去显得不够哥们,人家给我棍子,我不拿也不行,别人都上去打了,我不上怕别人说我胆小。当时我不知道这是犯罪,可还是稀里糊涂地犯下了这么大的罪,起初我还怪那人太不经打了,怎么三下两下就死了,现在我才深深地后悔后怕,我怎么可以杀人,怎么可以剥夺别人的生命? 

    “孩子啊,你们惹下的祸,是我们铸下的错!”这是小斌的爷爷,一个79岁老人的忏悔。他在台上几次老泪纵横,不停地自责管教无方,愧对受害者,愧对国家和社会,也愧对孩子! 

    陈发亮认为,步入青春期的少年是自负而又脆弱的,同时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他们需要亲情的鼓励,也需要同伴的友谊,在他们“多事之秋”的13-18岁里,父母最好能多陪在孩子身边。像小斌这种情况的少年犯很多。父母在外打工,把孩子全托给年迈的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有的甚至托给亲属代管。这样势必出现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对于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有什么心理特点,学校周围环境怎样,在外边交什么样的朋友等老人和亲属们根本无法做到体察入微,更做不到适时引导。 

    一念之差差哪儿 
    如果不是他们的服装有少管所标志,如果不是他们的头发都剃得很短,放眼望去,眼前这上千个毛头少年哪像罪犯?他们原本也是父母的宠儿啊! 

    小鑫一看就是个招人爱的孩子,在学校是学习尖子,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可是在他随父母工作调动而转到一所新学校时,却因为是新面孔而不断受到同学欺负。他把委屈一直藏在心里,没有对父母诉说。有一天在打篮球时他又被同学拳打脚踢,盛怒之下,他拿刀将一人捅死。他的父母都是国家公务员,觉得并没有疏忽对孩子的管教。 

    小义和小鑫一样可爱,但却也在还不懂得生命的意义时就铸下了大错。他的父亲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但做梦也想不到,被家人寄予了莫大希望的儿子会那么没脑子,跟着别人走上犯罪之路。小义的母亲为此一夜之间鬓发如雪,他的爸爸常在半夜里嘶声痛哭,无颜再行为人师表之神圣职责。“为什么好好的孩子,一念之差就犯了大罪?难道是我们只重视孩子学业成绩,而忽视了道德的教化、情感的交流、爱心的培养和法制的教育吗?”这是小义母亲的悲叹。 

    是啊,记者不断听到少年犯和其家长把犯罪原因归结为“一念之差”,那么这“一念之差”到底“差”在哪儿?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呢? 

    省少管所教育科时永增科长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大多是偶然犯罪,不是有预谋的犯罪,因此多属于一时冲动型的,与他们父母说的“一念之差”是一个意思。正如小义母亲说的,无论这个“差”有多么复杂,家教肯定出了问题。具体讲一是父母对孩子的心理不掌握,二是对孩子的沟通不够,三是对孩子的行为养成不好所导致的。许多父母也非常重视教育孩子,但其观念和方法上却存在问题,有的注重给孩子定目标,不注意教孩子方法;有的非常爱孩子,却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交流;有的只想在物质上给孩子创造好的条件,却不肯多腾一点时间给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最了解孩子的人,父母本应该成为孩子的心理辅导师,但我们的许多父母却做不到从精神层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变化,只要做到后两点——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多与孩子沟通,亦可减少犯罪。 

    没有太晚的时候 

    这是一个令记者惊喜和难忘的镜头。 

    采访结束后,记者在少管所大门口无意中看到一个也要出门的年轻人,因为他穿便衣,还因为他在自由地走动。于是记者问:“你是?”他告诉记者自己叫黄晓东,今年17岁了,是刚刚宣布减刑的,也是不多见的减刑即出狱的幸运儿。他两手空空,身上的衣服是干警给他买的,口袋里揣着少管所给的路费。他家在泉州,家人还不知这个消息。他是两年前因为团伙盗窃摩托车被送进来的,因为表现好,已经两次减刑了。他说他最遗憾的是因为突然宣布减刑,连他的分队长都不知道,今天分队长正好轮休,没法见到他,“他待我太好了,我忘不了他。”小黄把这句话重复了好几遍。“如果再有人拉你去干坏事怎么办?”“打死我都不会再做坏事了,不但如此,我还要规劝他们,告诉他们失去自由是多么痛苦和可怕。”“你父母见到你第一反应会怎样?”他想都不想说:“肯定高兴得很!” 

    经过一番简短的交流后,小黄缓步后退着走出少管所。然而,又在无意中记者突然发现,离少管所大门30米的地方,小黄开始起跑,一开始非常快,步子有点飘,渐渐地他调整了速度,跑得越来越稳健。折翅的鸟儿又要学着飞翔了,但愿他的父母会像他说得那样,再次高兴地迎接儿子的新生。 

    “一切没有太晚的时候。”这是巴金通过《家》中觉慧的口勉励世人的一句话,相信犯了罪的少年终能浪子回头,重新做人;更相信每一个家庭都能重视家教,学习家教,而不是等孩子走进高墙,才悔不当初……(文中涉及的少年犯均为化名(福建日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