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从幼儿闷死校车看中国三大恶教

16年前 [03-21 15:19 周五]

从幼儿闷死校车看中国三大恶教

/黄怀宁

07年5月到9月,连续发生在东莞、佛山、合肥、济南的几起幼儿闷死校车的事,在中国家长心中掀起一轮轮恶梦,每一事件的网上评论达数千之多,该剐该杀之声不绝于耳,教育部也以雷厉风行的速度于9月下旬发出通知,要求使用校车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建立教师跟车制度和收车验车制度,跟车教师负责在幼儿上下校车时清点核对人数,校车驾驶员负责在收车锁门前检查车内幼儿是否全部下车。

除了那几个伤心欲绝的家庭,我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记得那并非遥去的梦魇,我也不知道有几人思索过教育部的文件到底给中国的家庭带来什么保障?我在网上看评论时只有一个人说家长本身可能也有责任,结果竟被骂作丧尽天良巅倒是非的恶人行径。我只能说,中国的孩子很累,中国的父母很累,但中国的父母更糊涂,中国的家庭教育更糟糕!

中国的家教因受诟病最长久,因而也失去震聋发聩之音,即便是血淋淋的事实也难已唤起清醒的认识:这就是我在《一生的保证》这本书里论述的“三大恶教”!

㈠ 听话

“乖宝宝”“听话”“做个好孩子”是所有父母与老师的愿望,在中国传统教育上,“听话”成了“一条鞭法”,“听话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国粹。在小农经济时代,求得生活安稳,自给自足,不惹是生非,乖乖地长大,乖乖地做一个老实人就可以了。在那个时代确实不需要自我意识,不需要创新意识,不需要民主意识,只需要绝对服从,“只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孩子的直觉非常敏感,最能理解父母亲的要求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应答,听话是正面说法,反过来说就是丧失自我,从心理发育上其实就是人格的摧折,放弃自我以外界为导向。如果儿童既要适应母亲又要适应父亲的话,那么小孩就在无所适从的扭曲、矛盾中长大,这一切都隐藏得非常深,父母永远都不知道,直到孩子平庸、无能、出问题时,才奇怪还无比痛惜地说“孩子很听话很聪明的。”

全国性的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发现,在被看作“听话”的孩子中,自述胆小的占34.3%,不爱提问的为38.8%,对创造发明不感兴趣的为27.5%。淘气是儿童的天性,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人云亦云,是人格意识的基本表现。“听话”不是没有问题,也不仅仅是怕惩罚不敢提出反抗,而是因为儿童没有一点私心地爱他们的父母,百分百地尊重父母的权威,他们不想因为自己做了父母不喜欢的事而伤害父母,父母应该主动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不让孩子压抑自己,“乖乖生”出问题或自杀的比例远高于淘气的学生,在这几起事件中,孩子的父母都说“我的孩子多听话啊!”

我们来试想一下孩子是如何留在车上的?当车到达幼儿园时,假使老师是最后一个下车,那不存在留下一个人。若老师第一个下车,然后在车门边等候一个个孩子下车,那么如果车上留下一个儿童,确实看不见,但倒数第二个孩子能不能把车门关上?我很怀疑。最大的可能仍然是老师去关门,当孩子离开群体的时候他会本能的哭闹,当所有孩子都下车时他会本能地跟从,当老师去关门时这个孩子为什么还没有走到门边,这是值得思考的。但最有思考意义的就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是不是胆小,是不是动作慢,是不是永远不与人争总在最后?

有一例是这样的:有几个孩子离开座位到过道玩,刹车时摔倒了,老师就非常严厉地对那几个不听话的孩子说,“到园后不许下车,就留在车上。”结果真的有一个孩子这样做了!万幸!那几个摔倒的孩子并非全是听话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听话?听谁的话?自己的还是他人的?谁的更适合于孩子成长?孩子不听话有其心理意义,无理取闹的发生毕竟少。

1、从心理成长上看,“不听话”是孩子独立性的需要,是自主意识发展的表现。3、4岁时是第一反抗期,在具体动作活动上“我自己来”。青春期是第二反抗期,要求全面的人格独立。

2、从心理健康上看,孩子在不愿意时,能把想法用情绪、用行动表达出来,这是维持自身心理平衡的需要,当他完全听话时并不表明他愿意,只是表明他开始进入压抑。

3、孩子的每一种行为都有其探索意义,都像树一样是在发展他的根系,为什么不允许他们探索?

4、如果能“犟嘴”,那就更健康,表明他在作更高层次的探索,即我个人的心理强度到底有多大?外界的权威到底又是个什么东西?“争辩”是应付冲突的训练,“抗旨”是有目的的寻找自己能力的极限,许多人一辈子都接触不到自己的底,摸不到自己的边,他们是悬空的,他们一辈子与焦虑与恐惧打交道。

5、为什么孩子要听父母的号令,事事都要经父母的同意呢?在心理学上一个寻求赞许的人无异于在向他人表明——“你的看法比我自己的看法更加重要”。长此以往,一个孩子会成为什么?一个外界控制型的机器人,一只等待号令的木偶而已!

 ㈡ 打骂

打骂是听话教育的变种——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老师为维持权威,便自然而然地实施了这一招。

经常受打骂、受喝斥的孩子,永远享受不到宁静的心境,他的神经系统永远是紧张的,他的激素系统总是在失衡状态,表现在外部就是孩子食欲不强,多梦易惊,不能集中注意力,易怒易躁,喜欢打骂人,可以说睡眠、进食、智力、情绪都处于极大的破坏、摧残状态,本该灿烂的内心体验变得黑暗一片。门诊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

一位父亲说3岁的孩子因为尿裤子,老师找不到,以为孩子丢了,给父母打电话,父母急匆匆赶到幼儿园,说孩子找到了,自己躲在厨子后面哭,后来不去上学了。细细问孩子为什么要尿尿是不跟老师说,孩子说怕老师骂。老师不一定骂过他,但可能骂过别的孩子,也可能父母本身喜欢骂,害得孩子更怕老师。上例便是,孩子在车上摔倒并非大事,为什么“不许下车”?

㈢ 溺爱

溺爱也同样是听话教育的变种――即父母放弃权威我听你的,反正都要听话。

一棵树的种子落下来,长出一棵小苗,大树是不会说我不长了,我看着你长,或者说天汗水少,我不吸收营养了,让你多吸收一点吧。高等动物有了舔犊之情,但那也只是哺乳期内的本能,随后便割断亲子纽带,变成“六畜不认父母”。只有人类才有终生的亲情,才有高级的伦理,并因此产生了许多不可理喻的问题。

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现象,父母宠爱几个子女中的某一个,结果那一个却是最不孝的,对父母态度之恶劣令让人发指。我们该同情谁呢?我说活该,因为父母早年包办了一切,剥夺了子女自己行动的权利,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所以子女不尽孝道就无可厚非,这符合因果律。

溺爱是父母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行为,它与打骂完全不同。打骂的孩子受压抑,其压抑的能量在不良环境中会畸形暴发出来,但在正常环境则可能只是影响人格,还有可能成为人生动力。而溺爱的孩子则不同了,当孩子的愿望实现得太容易时,他们就会认为是应该的,而且当他们长大后反而认为社会倒欠他们一笔债。当家长向孩子的无理取闹投降时,父母实质上是在教孩子把精力用来控制那些精心照顾他们的人,骄宠过度的孩子其自我意象就是唯我独尊,目空一切,为所欲为,不知道德为何物,如果社会将来不能满足他们的愿望(肯定不能!),他们将无所顾忌地成为家庭的恶魔、社会的渣子,其父母也是最罪恶的父母。

十五年前我还在上海的儿科医院实习时,亲眼见一女孩9岁(肾炎病),叫父母哭就哭,叫父母下跪就下跪。她跑到医生办公桌上乱扔东西,医生讲了一句,她打开墨水瓶泼得医生满脸满衣。脸可以洗净,那件白大衣却不能再洗白,它完全可以作为国旗悬挂起来——号召国旗下的人们培养恶魔。

那么在上述事件中是否有溺爱的儿童?不敢说,也不好去采证,只能说,“如果没有人抱我,我就不下来。”这是存在的。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什么?首要是培养自主性人格,其次是适应社会。听话是不允许你自主,打骂也是不允许你自主,而溺爱则是超越社会道德的自主,让社会适应你!此三大恶教是中国特色教育的三个支点,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离不开它――愚民教育!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