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奖励孩子,夸比给管用(转)

15年前 [08-11 07:18 周一]
中美对比
        
  中国妈妈:杨女士,女儿宁宁,4岁
        
  我最近发现,宁宁不管干什么都要奖励。写字、画画、自己刷牙、叠被子,帮着摆摆碗筷什么的,都得以给钱、买玩具、买零食的方式给予物质奖励才行。我觉得,这就是因为她爸爸太忙,一回来就买这买那给宁宁“补偿”闹的,而宁宁呢,也是越大越知道了钱的“好处”。我担心,这样做,总有一天会把宁宁惯坏的。
        
  美国妈妈:凯希女士,儿子布赖恩,6岁
        
  前段时间,布赖恩的老师告诉我,说布赖恩在班里不爱读书,也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然后,我把布赖恩叫到跟前,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布赖恩说,他不好意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回答问题或者大声朗读,他怕答错或读错了被别人笑话。
        
  为了鼓励布赖恩克服心理障碍,我给他特制了一张日历表,如果他当天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或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就可以得到1颗星。如果一个星期他能得到3颗星,就可以在周末时得到奖励,到商店去买他喜欢的文具或玩具。如果一个星期得了5颗星,他就可以得到最高奖励,在周末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如看电影、到餐馆吃饭、打球、去游乐园,全家人都得服从。此外,他还可以晚半个小时上床睡觉,多玩一会儿电子游戏。
        
  事实证明,这样的奖励很有效,几个星期后,布赖恩变得自信多了。
        
  专家点评
        
  北京工业大学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一般来说,深受小朋友欢迎的奖励有精神奖励、情感奖励、活动奖励和物质奖励等。精神奖励包括对孩子成长表示鼓励、肯定、满意、赞叹、尊重、佩服和欣赏等;情感奖励包括微笑、拥抱、拍肩、关注、抚摸、鼓掌、眨眼等;活动奖励包括与妈妈一起去公园、一起玩,听大人讲故事,跟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等;物质奖励包括买冰淇淋、球、书、杂志,特别的零食、玩具、服装等。
        
  有的父母认为奖励就是给孩子买他想要的东西,给孩子的奖励越多,就越会让他们延续好的行为习惯。其实,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心理学家多年的观察发现,孩子更看重精神上的奖励,年龄越大的孩子越是这样。过多的奖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得到奖励的东西上去,而不是出现父母希望的行为。所以,奖励要多样化,同时,孩子越大,父母越要注重情感和精神奖励,一定要尽量避免把奖励局限于“物质”领域,少用“讨价还价”的形式进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梅耶斯博士:美国家长很喜欢口头鼓励孩子,“你做得真好!”“太棒了!”“你真聪明!”这类表扬孩子的话常常挂在家长的嘴边。但我认为,虽然家长的口头鼓励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如果再加上其他方式的奖励就会更有效。这些奖励可以是物质的,比如买新玩具、买新球鞋;也可以是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如玩电子游戏、和同学一起看电影、到公园游玩或打球;还可以是让孩子享有一些平时享受不到的权利,如决定全家周末的活动、选择到哪家餐馆吃饭、请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等。
        
  采用多种奖励方式,从长远来讲能够更好地达到鼓励孩子的目的。而给孩子主导权,让他们选择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奖励。
        
  当然,作为最容易实施的口头鼓励,家长一定不能吝惜。并且,要记住,任何奖励也不能代替拥抱孩子这种表示关爱的肢体语言,因为他们对家长的这些举动感受最深。
        
  相关链接:
        
  奖励要注意三个关键
        
  1.奖励要有可见性。孩子只看表面行为,如果父母心里赞扬孩子,脸上非常严肃,在孩子看来就是种“惩罚”,因为他没能力读懂你的心。
        
  2.奖励要及时。孩子心理变化很快,时间一长就会忘了为什么奖励,这样使奖励与良好行为不能形成一种联系,奖励的作用也就失去了。不及时奖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没有位置,而不把良好行为坚持下去。
        
  3.奖励的目的要明确。当父母奖励孩子时一定要告诉他们原因。因为孩子得到某种奖励时,如果对为什么得奖不清楚,他就会只关心能否得到奖励,和得到奖励的大小。比如,孩子画一幅画,颜色用得非常丰富、准确,父母就奖励了他。如果这时候父母不把原因向孩子讲清,他们就会认为是因为画画得了奖励。于是,为了得到奖励,他会再画大量的画,却不会注意画的质量。显然,父母没有达到奖励的目的。
来源: 网络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