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资料:中国古代学者对大脑研究的贡献!

14年前 [03-27 00:27 周六]
中国古代学者对于大脑研究的贡献
朱永新
showElementsTop(0); < />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学者也与其他各国学者一样,对人类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中国古代汗牛充栋的经史典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本章仅对中国古代学者对于大脑研究的贡献作一初步介绍。

在中国古代,把心脏视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的学说一直占据主导的地位。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学者试图探究大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中国早期医学名著《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75~前209年)就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并且论述了脑对身体和心理的影响:“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这是“脑髓说”的萌芽。

这个萌芽迄至明清才绽放绚丽之花朵。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明确地指出:“脑为元神之府。”金正希、汪昂、王夫之等医学家和哲学家也都有相同的论述。但是,中国古代对于大脑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当推清代的刘智和王清任。

图19-1 内外体窍图

《天方性理》是一部重要的哲学和心理学著作,书成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在这本书中,刘智融合了儒、道、佛的理论,伊斯兰教义及阿拉伯医学的大脑解剖知识、中医的经络学说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对于“大世界”(宇宙或物质世界)和“小世界”(心理或精神世界)的产生与发展作了详尽阐发。在第三卷中,他用图19—1形象地表明了心理活动各种器官的关系,提出了大脑总觉作用的思想。他认为,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脏腑(如图19—1的眼、耳、口、鼻、四肢百体以及心、肺、肝、脾、肾等),都不过是“各有不同”,有其各自特殊的心理功能。

但大脑却能够“总司其所关合者”,具有统摄各个器官的总觉作用。它表现在两个方面:(1)“纳有形于无形”,即把人们曾经看过的、听见过的、感知过的东西,贮存藏纳于大脑之中;(2)“通无形于有形”,即指大脑与视觉、听觉、嗅觉和动作等感觉运动器官之间具有某种经络通道,从而使这些感觉运动器官具有相应的心理功能,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乃至手足的运动、痛痒的感觉等。《天方性理》把人的知觉能力分为十种,即寓于外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寓于内的总觉、想虑、断、记等。寓于外的五种知觉“寄之于耳目鼻肢体”,是五官的机能;寓于内的五种知觉“位总不离于脑”,是大脑的功能。

为明了清楚起见,刘智关于大脑功能定位的论述用表列出:

表19-1 刘智关于心理功能及其大脑定位的论述简表

五种知觉

功能

脑中定位

总觉

统摄内外一切知觉,控制全部,控制全部心理活动

脑前部

追想往事,为总觉提供素材

脑前中部

分析追想的内容,审度它的是非可否

脑中部

果断抉择最适宜的审度或认识

脑中后部

收藏一切见闻知觉

脑后部

在世界心理科学的历史上,刘智的大脑功能定位的思想,较加尔(F.J.Gall,1758—1828)的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观点要早二百年左右。

清代名医王清任(1768—1831)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一百多个因瘟疫而死的小儿尸体和刑事犯的尸体进行了解剖研究,并多方请教经验丰富的人,在《医林改错》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脑髓说”。

第一,他提出了“灵机记忆在脑”的观点。第二,他指出了脑与各感官之间的联系,认为听觉、视觉和嗅觉等感官都有“通脑之道路”,大脑对于上述感官有支配作用。第三,他指出了脑髓生长与智力发展的联系,认为人的智力发展,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言语、记忆等心理活动是与大脑的发育与完善密切联系的。他认为,大脑的发育成长是从不完善到完善再逐步衰退的过程,因此在人的智力发展的“小儿”和“高年”都“无记忆性”,其他心理活动也受到限制,这是由于前阶段“脑髓未满”而后一阶段“脑髓渐空”所致。第四,他论述脑的病理学与生理障碍,认为“癫狂”病人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心理活动如“哭笑不休,詈骂歌咏,不避亲疏”或暂时失去知觉,都与大脑的病理障碍有关。第五,他提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差异的设想。他根据对中风病人口眼歪斜症状的观察得出下述结论:大脑的左半球主要管制右半边身体,右半球主要管制左半边身体。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学者也为世界心理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的发现和发明应该载人中国和世界心理学的史册。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