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资料:共同关注中华民族未来切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四)

14年前 [09-10 10:05 周四]

韩国青少年德育状况考察及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葛晨虹

  众所周知,韩国社会道德状况德育效果相对较好。韩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由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承担,但相对来讲家庭道德教育功能更为凸显。在韩国问及其道德教育如何进行时,人们习惯回答来自家庭教育。在韩国人看来这是一个自明的问题——青少年在家庭的成长过程中,通过家庭教育和生活熏染,其身心和道德品质会自然而然发展成长起来。父母非常注重做人做事的言传身教,品德习惯逐渐就养成了。而问及韩国家庭中父母为什么会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时,他们认为父母辈就是这样教育自己的。韩国的道德教育就是这样在家庭生活中一代代传递下来的。

  在韩国,传统道德文化相对来说保留较好,家庭中道德伦序明显存在,家教普遍较严格,父母长者对孩子不仅说教,身教意识也非常强,父母以身作则,是道德习惯也是给子女做榜样。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做人品质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如果自己的孩子被邻人指责没家教那是很没面子的事,而且不利于孩子将来成才立业。韩国社会对人才的道德期望比较高,企业选择人才很注重了解家教背景。与名牌学校毕业比起来,韩国更重家教背景,这其实是对其家教品质进行考察,足见韩国家庭发挥着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

  人们常说“孩子的缺点是父母的”,孩子品质上往往会折射父母成人的品质。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个“学校”,70%道德教育是在未成年阶段的家庭生活中完成的。此外,道德教育的传递也和教育者的权威性有关,这种“权威”不一定是某种权力,而是心理上和情感上都最有威望的人,在家庭是父母长者,在学校是好老师。同样一句说教,可亲可信赖的父母告诉他和其他人告诉他,孩子接受起来不一样。而如果教育者是他反感的人,那么可能会对其教育内容起连带反感,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规律。如果家庭这个最重要的“学校”和父母这个最权威的“老师”,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没有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那么他们的道德素质养成和成长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失败。问及学校德育对学生有多大效果时,韩国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给的更多是“知”,而化成行为品性习惯更多还是来自家庭影响。

  当今中国存在着学校德育和家庭、社会德育脱节甚至相互消解的现象。之所以如此,与家庭这个重要德育“学校”弱化、这种道德传递最有效的方式没有完全启用十分相关。研究未成年人道德教育问题时,家庭教育功能和资源如何进一步利用,必须认真研究。韩国等其他国家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方法和模式中好的做法,可以认真借鉴。

 

德育与美育结合是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博颖

  德育是人的良好德性的培养过程,是道德规范为主体所接受、内化为其信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用艺术和美的人物(内在美)、美的事物对人的熏染、陶冶,从而培养人们高尚的趣味、人格的过程。真善美具有内在联系,美的艺术和事物中也往往蕴涵着道德的价值。德育与美育有着内在联系。德育与美育相结合,强调把道德教育寓于一种有趣味的感性形式之中,使人在审美享受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唤起对善的敬仰和追求。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就可以从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从对充满爱国情调的文学艺术的欣赏来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意识。

  德育与美育相结合,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未成年人处于智力形成、发展阶段,他们的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大不足,他们对感性形象的体验优于逻辑、抽象思维,这一特点直接关系着对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对他们特别是小学生,单纯地讲大道理,用概念式的道德说教,不易接受,效果也不好。把美育与德育相结合,把做人的道理蕴涵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用美引善、以美诱善,使未成年人产生对可贵品质的敬仰、亲近、向往的情感,就容易促成他们在生活中实践这些美德。

  应充分利用积极健康向上、包含丰富道德底蕴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中美好的事物来启发、诱导、熏陶未成年人对美好、高尚品德的向往和追求。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美的事物中所蕴含着的与“德”、“善”有关的内容,要有一种从美找“德”、“善”的眼光,这既是一种德育的技巧,也对教育者提出了加强自身修养的要求。建议在现在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材中,融入一些包含有伦理道德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及其欣赏性内容。在教师配备上可采用“一师为主,多师辅助”的方式,即以德育老师为主,同时吸收语文、美术、音乐等方面老师参与教学,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另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吸收和邀请校外和社会上有较好艺术实践经验的人来学校参讲思想品德有关课程。同时,也要注重把德育与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活动结合起来,使未成年人在美的欣赏、享受中,在动态交往活动中培养道德感。

  从一定角度看,道德教育是一种限制性教育,是对人的不合理的欲求、行为的限制、禁止、否定,使人在否定中知晓肯定,在限制中实现自由,懂得哪些是合理、应做的,因此它带有不“随心所欲”的特质。审美教育是在对美的欣赏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升华,它具有情感享受的特质,令人产生愉悦的感受。把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就会使人在愉快中接受否定和禁止,把“禁止”、“限制”融于享受之中,不仅便于接受,且会使人对道德准则有一种亲和感,使人乐于行善,做有道德的事情,这就会弥补道德说教的不足。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