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原创】谈隔代教育的利与弊以及应对措施

14年前 [11-27 22:46 周五]

谈隔代教育的利与弊以及应对措施

隔代教育,就是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我同学的妈妈,爸爸分别在深圳和北京给看孩子。我同事的婆婆、公公也是分居两地给自己的儿子看孩子。调查说,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辈家长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年轻的父母在生活、学习、工作压力下,该如何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日前在数万人中间做了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据此,王极盛认为,做家长的,特别是隔代家长们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首先说

一.隔代教育的有利因素有

1.生活教育经验丰富。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人生感悟和生活经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特别是孩子的父母,每天面对着竞争激烈的社会,总感叹自己所学的知识太少,所以在学习上对孩子的要求就更高。即便是有知识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教育孩子。而祖辈家长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比较开明的祖辈家长认为孩子应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那样,自然而然地将知识传授给孩子,让孩子从中获益。

2.教育孩子的时间充裕,有足够的耐心。大凡老人家里有了第三代,老人就会把其他社会工作、社会活动推掉或者减少够降低到最低程度,全身心地培养第三代。能把孩子的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这对孩子的成才也是个有利的条件。祖辈处于怜爱、处于责任,在管教孩子是通常比年轻的父母更有耐心,能够细致周到的照顾孩子,帮孩子答疑解惑,不太会对孩子发脾气。因为老人有一种期盼就是:老有所为。因而比较有耐心去接纳照顾孩子。比如我儿子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遇到数学问题不理解,由于奶奶是小学教师已经退休在家,所以奶奶就很耐心的给我儿子讲解数学方面的知识,还给做一些有关的模型和小游戏,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我儿子在宽松的游戏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真得说是老人的耐心培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当孩子说话不礼貌或者浪费水电的时候,奶奶会不厌其烦地说着过日子的经验:什么一天省一口,一年省一斗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并经常给孩子讲过去不爱惜粮食遭到报应的民间小故事,启发培养孩子形成好的个性品质。

3.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一般来说隔代家庭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如果生活条件太差,孩子的父母是不会把孩子送给老人的(极特殊的情况除外)。因此从物质条件来看,一般比较优越,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是有好处的,加之隔代的爱很浓,老人舍得为孩子成长投资,一般来说对孩子成长在物质方面是能满足的。

4、由于祖孙的血缘关系,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这就有了隔代育儿获得成功的心理基础。多数老人们常有一种儿童心理,特别喜欢和小孩玩乐,极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因此为教育孩子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5、老人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深厚的人生阅历为教育孩子提供了资本和权威性。这是有利的方面,然而,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不良影响有

1.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人到老年格外疼爱孩子,并且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同时由于面对的是第三代独生子女,老人心理上会有一些顾忌---若出差错,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们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孩子有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会无原则地得到满足。如:在吃的方面,由于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去料理孩子的饮食,餐桌上经常会出现一二只孩子的专利菜。孩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会大哭大闹、不依不饶。而当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又会出面干涉,时间一长,孩子会以为自己是家庭的主宰----人人都得听自己的,稍不合心意就大哭大闹。每每遇到这种情况,老人又怕孩子哭坏,就百般哄劝。孩子发现通过撒泼、发脾气等任性行为可以达到目的,于是,一有机会就会发脾气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非分要求。

2.过分保护扼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加了孩子的依赖性,容易使孩子变得更加娇气。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和责任感。而不少祖辈习惯于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当孩子把玩具乱撒一气时,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会抱着孩子上下楼梯;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就一口一口地喂……这种种做法,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孩子的大脑也用不着独立思考,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生活能力差,增加了对家长的依赖,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或要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就没有信心去解决问题,继而产生愤怒、不满足的情绪。我家邻居的孩子就处于这一阶段:奶奶时刻提醒孙子,碰到什么事情都要叫奶奶帮忙。于是儿子跌倒了,从来不会主动爬起来,只会叫奶奶帮忙,奶奶总是心疼地抱起来说:哪里痛,让奶奶揉揉,下次可要小心点。当儿子的画板上写满了字需要抹掉时,就会叫奶奶帮忙。奶奶稍有怠慢,他就会大哭大闹,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其实,儿子完全有能力自己将字抹掉。

3.祖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祖辈的观念相对滞后,不太容易改变几十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能很快跟上社会发展和观念更新的步伐。所以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出现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正兴致勃勃地破坏一辆玩具汽车时,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因为,在他们观念中,一辆完全美的玩具车是不可以被破坏。并且认为孩子的破坏行为是一种不良行为,恰恰是他们探究事物的特点的创新行为的表现。

4.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使孩子错失了形成诸如爱劳动、谦让等优秀品质的良机。

父母在教孩子知识、满足孩子要求时,往往考虑这样做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是否有益,能否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格。祖辈当然也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们更多注重教孩子认字、数数,却不大意识到应随时随地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爱劳动、谦让、照顾别人、坚持性等优良个性品质。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如孩子想扫地、剥豆、抹桌子等)时,他们一方面嫌孩子碍手碍脚,另一方面因怕孩子累了等原因加以阻止。这样,无形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孩子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动手了。当孩子与同伴交往出现纠纷时,祖辈总是从自己孩子的利益出发,想方设法为孩子讨回公道。我的同事告诉我说:有一次她带儿子在楼下草坪上与其他小朋友玩,奇怪的是儿子就是不肯与小女孩田田玩,并悄悄地对她说田田是个坏宝宝。后来向奶奶了解,才知道是儿子与田田玩耍时被推倒了,奶奶心疼地抱起他后说:田田是个坏宝宝,我们不跟她玩了。终于有一天,下班回家,奶奶高兴地对她说:今天,涵涵真能干,快告诉妈妈什么地方能干。”“一把推过去,把田田推倒了。孩子含糊不清地说出他的成绩,而且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原来儿子对田田进行了报复对,就是要比别人厉害,这样以后才不会吃亏。奶奶说。奶奶绝对没意识到,这种不吃亏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

5.“隔代亲”加重和延长儿童“童稚”心理。

一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祖辈对孙子们的偏爱,这种偏爱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理发育。现今有许多孩子,在爸爸、妈妈面前是猫,在爷爷、奶奶面前则变成了老虎。宠爱的结果,使儿童总是摆脱不了童稚心理的制约。有人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将托儿所、幼儿园出来的与由祖父母带大的,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截然不同。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学生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亦大,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做,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很小就能横穿马路等。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学生则不然,有的二、三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能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究其原因就在于隔代亲字泛滥,演化成为溺爱与娇惯,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代替,有求必应,缺点包容,错误体谅,诚如鲁迅《上海的儿童》所书: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可以,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所以说,隔代亲势必加重孩子的童稚心理,延缓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的发展。

6.祖辈们重“身”不重“心”,导致孩子心灵“饥饿”

我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门诊医生刘女士讲,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不懂得的健康的重要性。以为孩子吃饱喝足了,不生病不出事,就算是健康的孩子。殊不知,孩子的心理同样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来填充。例如,亲子共读、亲子游戏,与孩子谈天说地、交流思想,与孩子一起摆积木、拼图、涂鸦等,做各种比赛游戏等等,都能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而这些本该年轻父母们做的事,交给老人们去做,显得力不从心,也不见得能做好。这样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助,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

此外,祖辈抚养的孩子由于很少与父母在一起,在情感上容易与父母产生隔阂,等到年龄大些的时候回到父母身边,往往对父母的感情是可敬而不可亲,易造成两代人交流困难,父母不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这种小时候的心灵饥饿,情感缺失,容易产生孤独、不信任、焦虑等人格缺陷。(待续)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