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父母批评孩子的艺术(徐佳英)下

13年前 [06-02 20:24 周三]

三、批评三部曲

1、正面强化提升自信

侄女宣宣5岁,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如果这时父母狠狠批评她,结果会适得其反。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可以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在这样的鼓励与要求下,孩子很乐意地继续弹下去。

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2、明确错误具体指导

儿子四岁时刚上幼儿园学会了画画,一天晚饭后看到他正在卧室的墙壁上用圆珠笔画小动物。气不打一处来可话到嘴边看到他那兴奋又无辜的眼神,仿佛在告诉我:“妈妈,我会画画了你为什么还不高兴?”,我迟疑了一下改口说:哦,我们骁骁会画画了,可墙壁不是用来画画的,纸才是用来画画的。来,妈妈给你找几张纸。小家伙“哦”了一下从床上下来,接过我手里的纸时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妈妈,对不起。” 至今那画还在,前几天看到了,还提起“妈妈,那是我刚学画画的时候画的……”从此后骁骁再也没在墙上画画了。他的不当行为得到了有效的制止,但这并没有使他画画的冲动受到限制。 对于大孩子,我们注意说话的方式,如“……是不是可以这样做?”给孩子做参考,不宜“你要你该…”,命令般的指导。以商量的口吻与孩子说不仅仅给他参考,重要的是给予反思的机会。每个孩子如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批评是不会认识到错误,更谈不上改正了。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并且真心认错和悔过,父母也不必要刻意的追究。

3表达爱意感受温暖

批评完了一切都过去了,不再提这件事。当天晚些时孩候,不论孩子对父母说什么,都要认真倾听,如往常那样的态度和蔼对待。不能以孩子做了错事就不理会他了,这样不仅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爸爸妈妈会记仇”的印象,刚刚批评的效果也会打折,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学会了这样的处事方式。那怎么做好呢?

等事情平静下来之后,父母要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感情。如可以用手摸摸孩子的头或者拥抱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也可以告诉孩子刚才的行为是不对的,作为父母是不喜欢他这样的行为,但还是爱他的。

从父母的肢体语言中孩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样既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又让孩子明了即使是自己受到责难批评,也不会受到歧视,进一步促使孩子去改正错误。 

四、批评的方法

过多的批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方法不当不仅会使孩子叛逆,还会变得疏远父母。我们了解了批评的前提、原则还需要注意批评的方式。

互动:假如有一天早晨,一切事情都像是不对劲——电话铃声响个不停,小宝宝又大哭大闹,等你还没转过身来,牛奶就已煮糊了。这时,你丈夫看看煮糊的牛奶说:天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煮牛奶?这时你的反应会怎样? 

   问:我们能不能很轻松地再为他煮一杯牛奶呢? 

     问:当他上班去了以后,你是不是还能轻松地完成家里的清洁工作呢? 

   问:假如情况不变,牛奶还是糊的,但是你丈夫看看眼前的情况,对你说:啊,亲爱的,你今天早晨真是太不容易了,孩子在哭,电话又找你,现在牛奶又让你伤脑筋了。这时你的反应会怎样? 

  问:为什么? 

  追问:那么,当他上班去了以后,你收拾房间会不会觉得很辛苦?  

  现在我再告诉大家第三种类型的丈夫。他看着煮糊了的牛奶对你说:来,好太太,我来做给你看,牛奶是怎么煮的,你们会怎么想呢? 

  问:那么,我们现在来看看,从这三类煮牛奶的事件中,我们能学到什么样的教育孩子的经验呢? 

  问:现在,大家是否发现,我们是在用同样的方式跟孩子说话?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检讨一下,当我们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什么样的批评能让我们接受,又是什么样的批评让我们接受不了? 

1、幽默式

幽默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式。世界上有人拒绝痛苦,有人拒绝忧伤,但决不会有人拒绝笑声。在教育孩子时,一个父母如果经常能想到寓教于乐,再顽皮、再固执的孩子也会转变的。 风趣幽默的教育批评触动的是孩子活泼的天性,因而更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不灭的印迹,使他们时刻以此警示自己。

朋友4岁的孩子因为痴迷于武侠电视剧,天天冲冲杀杀的,朋友很是担心。一天,孩子又在商店里看中了一支新式玩具步枪,缠着要买,而家中的武器玩具早就堆积如山。朋友说:儿子,你的军费开支也太大了,现在是和平时期,咱们裁减点军费如何?儿子扑哧一声笑了,从此,再也没有要父亲买过武器玩具。

2、沉默式

批评不一定要发出声音,一般孩子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训斥他,如果这时父母保持沉默,那么孩子的心里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会认识思考自己犯的错误,进行反省并改正。

即分明知道孩子犯了错,却装糊涂,不但不批评,反而对孩子说上几句关心的话,以间接地提醒孩子,使孩子在感动之余产生一种愧疚,从而改正错误。这种方法适合那种初犯错误,陷得不深的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一时没有控制自己,玩电子游戏玩到很晚才回家,却对家长说自己是在同学家做作业,讨论难题。这时家长不一定要立即戳穿,而是可以关心地说:你做作业做得这么晚,是个刻苦学习的好孩子,不过,下次不要做得太晚了,要注意身体等等。如果是女孩子,还可以说这么晚不安全,下次如果实在太晚了,你打电话回家,让我们去接你。有时候对不愉快事情沉默反而是最好的批评手段。

3、自然后果式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世上“吃堑”的多了,有的长智了,有的却没长智。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让当事者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孩子难免会犯些错误,有些父母常常在事前提醒,事后责骂,千方百计去补救,结果是大人操心,磨破了嘴皮,孩子却一点感觉也没有,甚至还嫌大人烦。下次呢,错的还是错,忘的还是忘。

同事岚姐的做法与其他的父母不同,当女儿做错事的时候,让她“自作自受”自己承担错误的后果。“先吃一堑”然后“长一智”。一次学校排练节目,10岁的女儿走得匆忙,忘了拿伴奏带。岚姐发现了,却没给她送去。她想,孩子常忘东西,提醒她一次,她的依赖心理就增加一分,那么以后还得提醒一百次、一千次,不如受点挫折,让事实来教育女儿。孩子在快到校门口才想起来,打电话给妈妈,请妈妈把磁带给她送过去。当时岚姐刚好休假在家,完全有时间给她送过去。但她没有这么做,对女儿说:“你自己犯的错误,不应该惩罚妈妈。你自己想办法解决吧!”孩子没办法,只好向老师说明情况,把节目顺序调一下,然后骑车顶着烈日回家取磁带。岚姐说:“我让她多跑了这一次,后来她却少跑了无数次,因为她记住了这个教训。”

4、换位思考

当孩子惹了麻烦犯了错误遭到父母的批评时,经常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以逃避父母的批评。这时候最有效地方法是,当孩子强辩是别人的过错、跟自己没关系时,就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办?”让孩子换位思考,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5、感同身受式

即让孩子亲身感受自己犯下的同类错误所带来的不便。孩子对自己所犯的同类错误产生的后果有了亲身体验,就很容易从心里接受批评。有一个家长就采用过这种方法。他的孩子写字潦草,他多次劝说效果不佳,有一次,他给孩子留字条,让孩子去某某麦当劳吃快餐。由于把字写得十分潦草,孩子连看带猜的还是跑错了地方。孩子后来指责他,他说:“你不也是这样的吗?我这可是跟你学的啊。”由于亲身感受到字迹潦草所带来的后果,这孩子以后写字便认真多了。

让孩子亲身体验错误或过失带来的不便,这恰是前边提到的批评原则的孩子换位原理,就是让孩子站在错误体验者的角度去思考,这更有利于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

6、循序渐进式

即先批评不痛不痒的小问题,使对方易于接受,并对孩子虚心接受意见的行为即时地给予肯定,然后循序渐进,深入到症结所在。孩子在受到了肯定之后,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也就比较容易进一步地接受意见了。先肯定错误当中有利的一面然后分析不利的一面,再大的错误中都有积极的一面,从过失当中寻找到成功的希望,看到改进的积极性。

7、搬梯下台法

有的人自尊心极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可是面对别人的批评,嘴上就是不肯接受,尤其当着外人的面。这时,你大可不必非要“立竿见影”才行。只要他自己心里已明白了,你就不妨给他一个梯子下台吧。你给了孩子的面子,孩子心中自然会感激你的,这个感激就有可能化为孩子改正错误的动力。

   大人一样需要面子需要台阶,孩子跟我们一样,有时候退一步恰恰可以进几步,握住拳头,缩回来,是为了积聚力量打出更厉害的拳头。其实,给孩子下台阶的批评做法无益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

8、有意无意法

即看似无意,实则有意。我们常在电影中看到有这样的镜头,某个人接受不了别人的意见。有一次,他无意中路过某个地方,听到对方正在与别人聊天,仔细一听,结果听到对方的对白,从而解开心里的疙瘩。这是因为人们都具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自然也就希望别人对他的印象也是如此。如果他发现别人心目中的自己并不如自己所想象的,有可能会改正自己,以纠正别人的看法。根据这个心理特点,你在批评、规劝别人时,不妨通过第三者“漫不经心”地向他转述你的意见,或者创造条件让他“无意中”听到批评意见,这种批评的方法,它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再回头看,陶老的这四块糖的主要成分是肯定,这种肯定当然不是对学生缺点、错误的肯定,而是对学生闪光点的肯定,如陶先生从男生的早到尊重人有正义感等方面进行肯定,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打开了学生的心扉,为后面的醒悟认错奠定了基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教育孩子时,批评比表扬还要高深,因为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这是一门艺术,你用得好它比表扬的效果还好。”相信大家一定能用好“批评”,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