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探微及预防措施

13年前 [05-09 11:55 周日]
 
青少年自杀的心理探微及预防措施
[ 2010-5-9 10:32:00 | By: 青春期中心 ]
 
自杀是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令专家们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请看以下一些青少年的自杀案例:

     重庆巴蜀中学一名高三女生因为和同学谈恋爱被家长、老师知道后,感到很“丢脸”,没有“面子”而从8楼的阳台上跳下来,经抢救无效死亡;

     广州一名中专学生在毕业前夕,因用工单位要求出示成绩单而吊死在教室的门框上,因为他成绩不太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山东农村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因为老师的两记耳光而自杀;

     成都一名初二学生因为三天没交数学作业,老师让他叫家长到学校,他思想压力过大在家悬梁自尽;

     北京一位女生因与老师有矛盾,一气之下跳楼自杀;

     顺德市一名初三男生为一台游戏机而上吊,这名学生向同学租借了一台游戏机,被爸爸藏了起来,当晚,妈妈让他早点睡,告诉他明天爸爸会把游戏机还给他,夜里,这个孩子就上吊自杀了;

     云南昆明一名初二男生因上学期成绩未进入班级前三名服农药自杀;

     吉林省一女生因家庭贫困产生自卑心理而卧轨自杀;

     吉林省长春市一名初三女生,因“老师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论”卧轨自杀;

     ……

     这些事例令人震惊和痛惜,自杀者的年龄只有18岁、16岁、15岁、12岁,最小的一位只有9岁!

     生命是宝贵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人死不能复生。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孩子在花样年华主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呢?

        ■性格内向、抑郁的孩子容易自杀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死亡是和求生一样,都是人的“本能”。选择死亡有时也是人的一种愿望。可是,现在有些青少年动不动就自杀,却是心理上的障碍和认识上无知与幼稚的表现,这与性格不成熟有很大关系。有自杀倾向的孩子往往是内向、抑郁的性格。一位心理专家在对青少年自杀实例作过分析后总结的原因有:早恋被干涉、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紧张、被教师诬陷讽刺、成绩差、家庭问题多等。这些自杀案例中表现出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怯懦、抑郁、孤僻、狭隘、悲观、被动、依赖、敏感、淡漠、多疑、冲动、焦虑、自卑、自私、脆弱、阅历浅、承受力较差、盲目、走极端、后悔等,是一部分青少年中比较普遍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袁仪(化名)是重庆市某中学女学生,漂亮,16岁,上初中时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多次在舞蹈、篮球、作文等方面受到奖励,但是却多次想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她向心理专家请教自杀的想法是否很可怕,死后是否真的不能“回来”了,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否合符道德规范,是否是一种犯罪的行为。她说:“我被网友欺骗,思想混乱,心里特别地烦,考试成绩下降,被老师呵斥。”她觉得生活非常的空虚,无意义,有一段时间觉得大人是祸根,对整个社会产生恐惧感,以为“死了就可以一了百了”。

        ■影视作品的渲染与媒体的炒作对孩子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社会舆论和人生价值观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比如:财富、就业、升学、恋爱等等。由于青少年缺乏正确成熟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念,经受不了轻微的挫折打击,产生心理不平衡,轻易就“以身试死”。我们的社会处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不少青少年找不到方向。比较缺乏是非观念和判断力的青少年,遇事更容易受影视传媒的影响而盲从和采取模仿行为。死亡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除了能消灭自己之外。生命其实是一种神圣的现象,我们的媒体乃至教育都缺乏一种正视生命的态度。究竟孩子们内心对于生命的困惑是如何的呢?我们该怎样抹去他们心里黑暗的风景呢?

        ■防止青少年自杀的办法:心理教育与文化教育并举

     这些青少年自杀事例说明目前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缺陷:许多学校和家庭把智育作为压倒一切的活动,缺乏爱的教育和德育教育,缺乏对人的权利的尊重。由于社会发展的异化,人的基本尊严没有保障,暴力文化泛滥,宣扬狭隘的“英雄主义”,高喊“该出手时就出手”,使整个社会盲目“轻生”,许多青少年都表现出了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

     其实,这可以说是教育理论和社会价值观出现了严重偏差的表现。

     教育应该把“爱育”、“美育”、“德育”放在重要的地位——我国早年的教育家叶圣陶、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等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们总是教育孩子们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一个缺乏爱的人,不但冷漠他人,而且轻视自己,这是极为危险的倾向。遇到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这除了心理脆弱和无知以外,跟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

     生命与死亡教育在我国是一片空白。在国外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有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科学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珍惜生命,让青少年了解到死是怎么一回事,使他们明白生命只有一次,死亡会给亲人带来巨大的悲痛。

     在很多国家,社区和学校会给青少年发放一些自杀预防手册,上面有各种矛盾的解决方法、如何缓解压力等内容,还附有一些援助电话及援助机构的名单。心理剧常被用作心理训练的形式。具体的做法是设置一个情景,如妈妈得了癌症或爸爸犯罪了,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表演自己面临这种状况时的做法,其他同学也会七嘴八舌地提出意见,大家再一起讨论哪些方法可行、效果好。经过这种训练,以后当孩子遇到同类情况时,就不会束手无策,甚至轻生。

    http://www.rzc.com.cn/010youth_content_d.php?Ncid=36&articleid=4876&tb=article刘春琴整理

来自
u/4671/archives/2010/201059103229.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