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引导式教育”对家长的启示(转)

14年前 [02-27 16:28 周六]

家教故事
    爸爸喜欢钓鱼,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爸爸去钓鱼。孩子喜欢玩爸爸钓上来的各种鱼,慢慢地对鱼产生了兴趣,向爸爸提了很多问题。时间长了,爸爸已经回答不上孩子的提问了,所以干脆买了一些书,一有空就跟孩子一起学习有关鱼的知识。就这样,孩子逐渐掌握了很多关于鱼的知识,周围的人们也经常问他一些有关鱼的问题:“喂,鱼博士,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这样一来,孩子更加喜欢学习鱼类知识了。
    为了刺激孩子的学习热情,爸爸又送给他的孩子一套高中生物书,当时还是小学生的孩子居然顺利地读完了其他同龄人想都不敢想的书。小小的他自然而然地想着将来要当鱼类专家,后来他果然顺利地考上了水产大学。
    后来,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说:“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这方面的天才,只是经常跟爸爸去钓鱼,就对鱼产生了兴趣。如果是爸爸一早就让我当鱼博士的话,就不一定是现在这样了。”
    方法解说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爸爸用的就是引导式教育。所谓的“引导式教育”,是一种设法和孩子一起发现和运用其内在潜能的沟通方式,其前提是相信并依靠孩子的内在潜能。
    这个孩子从对鱼的兴趣,到成为“鱼博士”,再成为学水产专家,在其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爸爸是这样引导孩子的:
    首先,他带孩子去钓鱼,让孩子接触新鲜事物。
    当孩子对鱼感兴趣的时候不说“太脏(危险)了,不要摸”等来阻止孩子,而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看着他。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并不认为是件麻烦事,都给予回答。
    买书,与孩子一起学习。
    肯定孩子的成绩,并为他呐喊助威。
    买来更具提高价值的书,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
   可见,作为教育者的父母,需要具有和孩子一同感受和面对问题的立场以及高质量且具有建设性提问的能力,需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可能的兴趣点,并关注他,在适当的时机引导他,在需要的时候帮助他, 这种引导的方法会使得孩子的才华开花结果。
  理念学习
  A:引导式教育的基本态度
    ①父母相信孩子自己拥有前进的能力。有时不做指示或命令,孩子们也能自己行动起来。
    ②杜绝指责和抱怨,要建设性地看待问题。
    B:引导式教育必须坚持的三原则
  ①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性。人总是习惯性低估自身的能力,常常认为“我不可能做到”——这是不敢挑战——或者“以后有时间再做吧”,用这样的理由来拖延时间。父母相信孩子的各种可能性,并激励着孩子。这里的“答案”是指孩子的“可能性和能力”,也就是说,“相信孩子能做好”。
  ②答案不在父母那里,而在孩子身上。要想充分发掘孩子所拥有的可能性,就必须以孩子自身的“愿望”为前提。人只要有想做某件事情的愿望,即使没有人指挥也能主动行动起来;一个人没有想做事的愿望,即使是派给他再优秀的指导者也是没有用的。
  ③父母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找出答案。父母该做的不是指示孩子该怎么做,而是帮助孩子拥有想做某件事情的愿望,并付诸行动。这里的关键就是孩子自己能做到多少。
  学习启示 
  “引导式教育”其实就是承认孩子,相信孩子,依据孩子成长潜能与需要,“由内而外”引发孩子自觉成长。它与我们传统的“由外而内”的强制性灌输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对孩子来说是主动发展,后者,对孩子来说是被动接受。“引导式教育”可以给我们家长如下几点启示:
    启示1:相信孩子
    家长为什么会溺爱孩子?一方面是对孩子的与生俱来的爱,另一方面就是认为孩子很弱小,很无助,很无能,离开了家长的帮助孩子似乎无法生活与生存。
    其实,孩子一生下来就有各种生存的潜能与学习的需要,只是家长由于不信任孩子,而不能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向生活学习的机会,使得孩子该成长的地方发展不起来。对孩子的智力以及学业看得太重,片面发展,最后却影响了孩子整体的正常发展,把孩子天生的成长与学习的兴趣抹煞了。
  启示2:陪伴孩子
    父母不与孩子接触,就无从谈及教育。孩子需要陪伴,不然孩子就会出现心理饥渴。故事中的孩子可以说就是父亲陪着他的兴趣长大的。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一要用心,可以提前备备课,但不要让孩子觉察到家长“别有用心”,否则,孩子不会上当,不会理你。二要动情,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是在与孩子作情感上的交流,孩子会体察到,你是否真的爱他,是否愿意和他在一起,而不是仅仅只是敷衍他。三要升华,升华就是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或加深亲子感情,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家长对此不能急于求成,要尽量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启示3:引领孩子
    陪伴不是督促与提醒,而是更注重孩子成长方向的正确引领。家长自身的情趣与爱好要高雅,才能达到“以趣激趣”的教育目的,家长要有一双慧眼。明确哪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的,哪是不利的,才能把孩子的成长方向引导好,把握好。否则,领错了方向,不如不领。对此,家长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修炼,提高自身教育素养,把自己的成长经验以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与时机呈现给孩子,孩子自会遵循家长的足迹,积极主动地健康成长。
    启示4:激励孩子
    激励孩子就是家长在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基础上,承认孩子自身成长潜能,孩子需要的只是来自家长的“激发”,孩子自身的活力便会如火山一样自动喷发,如股股喷泉任意流淌,就像一句广告词说的“椰风果子汁”—样挡不住。关键要看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如何,具备不具备激发的基础,亲子关系不好,孩子就会正话反听,与家长对着干,越激越反其道而行之。另外,就是要看家长如何激发孩子,说话的语气如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还是为了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建设性意见是否具有层次性,是否达到激发孩子的教育效果等等。
    启示5:帮助孩子
    孩子只是孩子,需要家长的帮助,但怎样帮助,为孩子提供多少帮助,这里考量着家长的教育智慧。我想,唯一一点就是根据孩子成长的需要,结合孩子的成长阶段,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成长支持,这就是帮助孩子成长。帮助多了,就是关心过度,关心过度就会阻碍孩子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家长剥夺了孩子自身成长的机会。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提供的帮助应相应减少,要学会适当放手,而不是一如既往,遭来孩子反感或代替孩子成长。
    启示6:成就孩子
    不可否认,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就孩子。成就孩子,家长就要沿着“成人成才成功”这样一条路线自然走下去,而不是一味追求成功,这样最终却不能成就孩子。我们平时说的“成人”大多说的是道德品质,而孩子在心理上、身体上同样需要“成人”,而不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掠夺性开发,这样我们不是在成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那位跟着爸爸钓鱼的孩子最终成为水产方面的专家,是在爸爸的一步步的引导与帮助之下,靠着孩子自身的努力与精神推动成才的。爸爸的高雅兴趣成就了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在爸爸的帮助和外部环境的感染下逐步发展、升级,最终成了自己的爱好与专业,成了孩子一生都要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事业方向。

 转自:陶道武的blog   u/6317/archives/2010/2010226142145.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