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如何做合格妈妈(1)王英霞

14年前 [11-03 23:58 周二]

如何做合格妈妈(1)

在座的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非常开心和朋友们、妈妈们一起交流“如何做合格妈妈”这个话题。

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不仅给孩子启蒙教育,还影响孩子的一生。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都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伟大。

大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当孩子被老师以他是低能儿为名让爱迪生的母亲领回家后,母亲那无私的爱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发明家。试想,如果爱迪生没有这样一位母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

试问我们自己,是一个合格妈妈吗?我们需要让自己成为合格妈妈吗?

目前我国的职业培训逐渐规范,每一个职业都要进行资格培训、岗前培训,如驾驶员考核培训、员工的上岗培训等等,上周去桥东,在北国商城看到一个存自行车的大姐胸前也挂上了胸牌,好奇的上前询问,得知是桥东区城管局发放的上岗证,每年年检一次并进行相关业务培训。连这样一个俗称“看车子的”都有了上岗证,可至今国家对妈妈这个职业既无上岗前的培训,也无上岗后的考核,更无人监管。在一次沙龙活动时,一位妈妈说:“结婚后本来不想要孩子,可是不小心有了也就要了,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当上了妈妈。可是怎么当?自己就不明白了”。由此看来,妈妈们对孩子的教育很茫然。

据调查,在中国,012岁孩子的教育责任85%是由妈妈们承担。12-18岁,妈妈的教育也占75%。妈妈的教育周到、感性、细腻和无微不至,是“妈妈的教育”特征。然而,到了孩子10岁以后,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之后,如果问孩子:“让你又恼又爱的家长是谁?”他们会众口一词地说:“当然是妈妈。”这着实让妈妈们不解而且伤心:为什么自己管得越细,孩子就越反感,而在自己与孩子“谈僵了”的时候,往往孩子爸爸的几句话,却有四两拨千斤之效,让孩子乖乖就范?妈妈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误区一:孩子成了妈妈生活的中心

很多职业女性在生育孩子之后,自己的工作应付了事,把孩子的成就当作自己人生价值的寄托所在,也就出现了强烈的虚荣心和攀比欲,如钢琴考级热、奥赛热都是妈妈功利心的一种折射。当妈妈的功利心达到顶峰时,孩子成长的自主性就被无情地剥夺。

误区二:过分关注孩子的智力发育

妈妈们过分看重智力,特别热衷给孩子们喂食益智补品,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学习班。智力测试分数高,妈妈就得意洋洋;分数差妈妈就沮丧不已。上学后孩子的分数成了妈妈脸上的晴雨表。

误区三:对孩子过于宠爱,百般呵护

我们的孩子不会扫地、不会擦地,吃饭时等饭菜都摆好才入座开始吃饭;更有甚者有些妈妈却专程到学校去当“义工”,代替孩子打扫卫生、布置教室;有些妈妈甚至要求老师不能当众批评孩子等。这些所谓的保护性措施,却让孩子象温室里的花苗一样柔弱不堪,稍遇风雨就难以承受。

误区四:缩小孩子的接触范围,限制了他们的探索和冒险精神

妈妈们对孩子的管束和限制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一发现孩子玩泥巴、玩水、挖沙子就大声呵斥。由于孩子平时很少接触细菌,体内无法产生抗体,一旦有病菌侵犯就很容易会被打倒。对上学后的孩子更不放心、很少让孩子外出玩耍,自己的家就是孩子的活动场所,这样,不但无法满足孩子的探究欲和冒险精神,也使孩子的运动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

妈妈的教育何以积累了如此多的问题

儿童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发现,妈妈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与育龄女性特有的心理发育和性格特征有关。从妈妈们的育儿模式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妈妈的心理特征与育儿盲区的一一对应关系。

原因一:女性在结婚生育后,社会接触面急剧收缩,造成其育儿眼光的狭窄和育儿模式的单一化。不能辩证地看问题,而将那些“精英榜样”的成功归结于“智力过人”、“天赋惊人”,就很容易抱着“重智力轻品质,重智力轻体能”的思想不放,使得妈妈们的育儿观念极其狭窄和固执。如果妈妈们的社会接触面扩展开来,就能为自身的育儿思路注入新的灵感,她就会意识到“赢在起跑线”上不一定能“赢在终点线上”;意识到尊重孩子的自发兴趣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原因二:当女性过度寄希望于孩子时,很容易将孩子的成就移植成自己的成就。比起父亲,妈妈们更容易“以孩子之喜而喜,以孩子之忧而忧”,让孩子的进步和挫折完全左右了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是女性生育后社会接触面缩小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因为男性在孩子的教育上介入过少,让孩子在“类单亲家庭”成长造成的后果。大多数父亲躲过了孩子的教养过程,母子之间的情感越发粘腻和深厚,这就让很多妈妈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唯一期待者。

原因三:过于关注孩子,当妈妈将孩子当作唯一的关注对象时,她也容易放大孩子的缺点和问题。孩子太调皮,就怀疑他有“多动症”,孩子经常“慢一拍”就怀疑他是“笨孩子”。其实,前一种孩子只是运动机能占优势,而且多半反应灵敏,创造力强;后一种孩子99%智商毫无问题,只是适应性较低,体现为“慢热”,不容易进入状态。而一旦妈妈过细地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就容易陷入“杞人忧天”的状态;而她言语之间给孩子挂上的“多动症”,“笨孩子”的标签,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原因四:对孩子的成长规律不了解。孩子三岁了,有的妈妈就会感到孩子不听话了,以前自己说怎么就怎么,现在自己说什么孩子偏不听什么。孩子上初中了,进入青春期了,经常有家长这样问我:孩子现在简直不可理喻,你跟他说话,他根本不理你。妈妈们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而无所适从。

大家都知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家庭的希望与寄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言传身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   

  那么妈妈们如何走出误区,将子女教育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呢?

 

一、   营造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

 

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约翰.布鲁埃尔说过: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同时也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他强调提出了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要学会宽恕、和睦相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家庭都要建成和谐快乐的家庭,我们亲子才能沟通顺畅,才能一起成长。

1、接纳孩子、消除焦虑情绪

经常在咨询过程中很多妈妈因为孩子考试成绩差、孩子不听话、孩子不如别的孩子优秀、担心孩子安全等问题而焦虑,变得容易发脾气,坐立难安,睡眠也受到影响,家里充满了火药味,家庭里总是充斥着孩子和大人争吵的声音。有一个妈妈说:有时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好,真想消失几天什么也不管。

消除焦虑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从内心真正的接纳孩子本身。这样才能降低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发现孩子的优势。早教专家孙瑞雪老师曾说:如果父母爱孩子,不是因为孩子考100分,不是因为孩子会讲故事,或是乖巧伶俐,而“就是因你是你,你本身就足以让我来爱你,这是生命的至尊状态,生命本身表现出来的能量就是爱。

用这样的爱去接纳,才是真正的接纳。我们要用行动告诉孩子:无论你犯了多大的错、遭遇多大的失败,妈妈都会永远爱你、接纳你。

2、夫妻要和睦。

夫妻关系的和谐是影响到家庭和谐的最核心因素,做父母的不和、争吵、打架、离异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很多父母也许没有意识到,一个不幸的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父母不和,是孩子心中永远的伤痛。他们恐慌、悲伤、无助,孤独,对这个世界充满敌意和恐惧。 尤其失去了父爱或者母爱,他们会觉得自己寄人篱下、一无所有,幼小的心灵经受了一次次严重的摧残。这种不幸和痛苦像烙印一样深深刻印进他们的性格,伴随他们的一生。

案例:有一对夫妻天天吵架,可怜的女儿每次都躲在墙角,看盛怒的父母相互对骂、甚至对打,有时还拿孩子撒气,女孩变的越来越胆小,到初中的时候过度的自卑让他无法面对外界的一切,只好休学回家。这时夫妻俩开始着急,四处求医问药……

我们做妈妈的对自己的爱人要多包容多接纳,你们的和睦相处给孩子带来的是心里的安全感、心灵的避风港。

 

  3、快乐引导,营造和谐气氛

我们做妈妈的首先要接纳自己,以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做一个乐观的人。当我们自己快乐时,这种快乐幸福来自于内心,你才会传递给你的另一半,传递给孩子快乐的信息、潜移默化去影响孩子,教会你的孩子如何去快乐生活。

有人说:女人是家庭的经营者。经营家庭需要时时营造氛围,让家中充满欢笑。

一是制造温馨的、全体家庭成员可以参与的家庭话题。这是父母与孩子最自然。最真切的沟通方式,比如:新买的家具摆在哪里最好,周未全家去哪里,讨论家庭的节日菜谱,谈论对一部电视剧的看法,社会中的热门话题带来的启示……谈论中,除了会取得彼此的沟通和理解外,还会令孩子感觉到被重视、被需要,从而强化家庭角色意识,父母价值观的引导也会被自然渗透。

  二是组织各种活动。比如一起散散步、打打球,说说笑话、组织趣味活动。著名教育家蔡笑晚先生就经常在家里开晚会、举行趣味比赛,他的大儿子回忆说:至今仍然记得家中那种快乐的气氛,令我回味无穷。

 

二、   理智施爱,培养孩子健康人格

爱孩子无可厚非,可现在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大家都知道学习好对孩子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仔细想想这句话多么可怕。他把最重要的教育忽略了,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健康人格的培养。

    教育专家孙云晓先生讲到:什么叫健康人格?五条:第一条自信;第二条友善,有爱心;第三条有责任感,对家庭、对自己、对他人有责任感;第四条善于自我管理,自己的生活会管理;第五条有抗挫折能力,因为人生一定有挫折,要扛得住。这样的孩子才是真正让你放心的。但是你想一想,倒过来说又让你担心了,如果有这五条:第一条自卑;第二条冷漠;第三条没有责任心,油瓶倒了也不扶;第四条生活乱七八糟;第五条脆弱不堪,受不得挫折,受不得委屈。有这五条的孩子就麻烦了,有三条也够我们家长发愁的。

     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学生自杀现象频发。是因为孩子们出了心理问题、人格问题。所以培养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培养孩子健康人格,我们做妈妈的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以身作则 正面影响

 

有句话说得好:母亲的高度决定孩子的高度,母亲高瞻远瞩,孩子才会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很多妈妈说孩子不爱学习,可她们在做什么呢?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时装店里、麻将桌上,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享乐,学会了赌博、甚至沉溺在游戏里不能自拔,学会虚掷光阴,学会大手大脚花钱;有的妈妈说孩子不专心学习,可她吃完晚饭就守在电视机旁边被煽情的电视剧所吸引,丝毫不顾及里屋写作业的孩子。;还有一些母亲,喜欢勾心斗角的计较一些小事,不懂宽容忍让,孩子在其影响下,也心眼狭小,爱生气,爱和人斗气。一个积极的、正面影响,会带给孩子一生的财富,而一个消极的影响,也会带给孩子未来人生道路种种的负面影响。

蔡雨年仅17岁,他在家是个“小皇帝”,花钱如流水,小学时在外与人打架吃亏,爸爸妈妈就帮着去打架,为的是不让孩子吃亏,给孩子撑腰,孩子有了靠山不再害怕,经常找事打架;上中学后更是无所畏惧,多次因打架斗殴被拘留。这时家长感到问题严重了,可已经管教不了了。家里给的钱不够花,就开始行窃,最终走进了监狱。家长未能以身作则,洁身自好,更没有经常对孩子进行如何做人、守法的教育。就这样将孩子推向了犯罪的道路。

由此看出我们做家长的说给孩子听不如做给孩子看,想让孩子学习我们先学习、想让孩子尊重父母我们要带着孩子去看父母、孝敬父母,我们让孩子有理想我们自己先不能放弃奋斗……这样我们才能引领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2、对孩子不溺爱不纵容

现在大都是三口之家,有的母亲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只是一味地以物质来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孩子显然成了家中的小皇帝,说一不二。这种情形往往会助长孩子的娇横之气,目中无人、唯我独尊、稍不如意,就会乱发脾气,更谈不上关心、体贴他人了。同时还会助长孩子在学校中的相互攀比不良习气。但他们对知识、对怎样做人却很少感悟。由此可见,孩子的生活条件好了,“口袋”富有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脑袋富有、能力富有。所以做为妈妈不要过分的溺爱、袒护孩子,任何时候不要给孩子以特殊的地位,目的是让孩子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某监狱115名死刑犯犯罪原因调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悲剧从少年就开始了。其根源往往由于是父母的溺爱、教育不当等原因所导致的。

爱孩子是每个妈妈的天性,但溺爱是千万要不得的。因为家庭的过度溺爱、放纵导致孩子犯罪的案例已经举不胜举,有的是触目惊心。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滿16岁的小山,因盗窃、抢劫罪被判刑。父亲外出打工,母亲沉醉于打麻将,对小山放任自流。他由开始诳课、沉醉网吧,到偷窃、抢劫,最后进入高墙。是妈妈的“麻将瘾”引发的严重后果。
    
●王利的母亲从小家境贫寒,她总想:自己小时候生活太苦,没有什么幸福童年。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总是别人孩子有什么,她就给孩子买什么,总想让自己的孩子生活的最幸福,没有什么遗憾。孩子的生活确实是很幸福。可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前王利父母身体不好又都下岗,可他们对贫困生活中的孩子不是加以正确的引导,而是变相满足。孩子看到同学有什么,回家念叨要什么。他的母亲总觉得自己无能,赚不来钱,满足不了孩子需求,对不起孩子。她就去借钱为孩子买。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欲望也就越来越多,当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开始偷、要、抢。最终走上了犯罪。是家长的溺爱和纵容把他送进了监狱,这时候家长后悔还有什么用呢?
    
这些个案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孩子常常说“我不行”。这种意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自我,叫做自我意识;二是源于他人,叫做外来意识。有些家长自己就总觉得自己孩子不行。一位男生给“知心姐姐”写信说:“我想学游泳,我妈妈说,你不行,你从小体弱,下水会淹着的!我想学炒菜,我妈妈又说,你不行,会烫着手的!我想学骑车,我妈妈说,你不行,会摔着的……不行,不行,我什么时候才能行?”

这位妈妈看上去十分爱护孩子,实际上是在害孩子。总是对孩子说“你不行”,慢慢地,孩子就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行了。“我不行”在孩子的头脑中一旦扎下了根,孩子就会变得对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会觉得离开了父母和老师寸步难行。

   培养孩子的自信就是父母尤其是妈妈,要用语言、用眼神、用你的拥抱告诉孩子能行,孩子才能觉得自己“我能行”。在与孩子交流时,要常常给孩子积极的、良性的暗示,而不是简单的训斥、打骂。不要总是给孩子贴一些负面的小标签,如你真笨、没出息、指导你也学不好,这样孩子就真的照着你说的方向发展了。10岁之前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我的评判,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很多是从他人对他的评价中来获得的。10岁之后的孩子也会在你的鼓励中充满自信、进取向上。

  在学校,孩子会参加各种比赛,之前家长要鼓励他:“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如果孩子输了,哪怕是最后一名,家长也要鼓励他说:“敢去参加比赛就是好样的!”让孩子赢得起,也输得起,帮助孩子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个人的潜能是相当大的。美国一位数学家认为:人的大脑神经元总数在100亿到140亿之间,因此人一生中大脑可记忆的信息量,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容量的3~4倍,而这家图书馆的藏书是2000万册。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时上不去,我们做爸爸妈妈的不必太急躁,要耐心启发,只要你相信孩子能行,他就一定能行。

  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曾经说过:“天下没有不行的事。自幼我们便是打这‘不行’中锻炼出‘行’来的。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还没做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就没有勇气了。”

主宰命运的,是勇气,是自信,而这种勇气和自信要从小培养。当“我能行”成为一种信念,随着时间悄然沉淀在孩子心底的时候,他们就会真正成长起来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