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陈志君:超常儿童家庭教育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5年前 [04-20 21:54 周一]

     http://hxzzx.jiashanedu.net/dy/ReadNews.asp?NewsID=354

    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第一任教师就是父母。特别是超常儿童的形成与发展,和家庭环境、父母教育的关系至为密切。在超常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更是异乎寻常,是无法估量的。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伟人,诸如科学家、发明家、革新家、文艺家等,他们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追溯他们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都与他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关。
      根据笔者历年来在个案追踪研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发现家庭教育对超常儿童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超常儿童加速成长和健康发展,使他们走上成才之路;另一方面是不良的家庭教育则阻碍超常儿童的顺利成长和健康发展,这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中,这就是超常儿童教育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教育思想是否正确,是否重视全面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年轻一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有不少家长都按此要求去培养超常儿童。如超常儿童刘XX的父母就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即力求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刘的父亲在日记中说:“为了把孩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我们做家长的应付出艰巨的劳动。”在刘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对他施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如通过学习、讲故事、散步、爬山、做游戏以及自我服务等活动进行德、智、体、美、劳的教育。从4岁起,他父亲便系统地教他学习十年制小学开设的各门功课:如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科技、唱歌、绘画、体育、劳动等。这种按课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刘的全面发展。又如,超常儿童中X妈妈,有意识、有目的地要把女儿塑造成一个超过自己的事事都如意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她善于抓住各种机会,不断对女儿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正如女儿在日记中说,“妈妈不仅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我,教育我,还十分支持我的业余爱好,鼓励我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难怪学校的老师都说妈妈是合格的家长。”中X不仅在学习上成绩拔尖,智能发展超常,而且个性得到健全发展,多次被评为“三好生”、“优秀队员”和“十佳少年”等,确是个全面发展的好女孩。再如,超常儿童张XX的妈妈是个育儿的有心人,为了孩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把全部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孩子,对孩子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除了对智力因素的培养外、还注意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她深有体会地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脱颖而出的沃土,而离开家庭教育能成才的儿童确实寥若晨星。
        但是,在不良的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对超常儿童的教育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千方百计地发展儿童的智力,而不注意全面发展。如陈XX的父亲,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急,把孩子关起门来教,晚上也要学到深夜,不让孩子有充分的休息、玩耍、游戏和睡眠的时间,不注意保护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大脑,过分加压,致使神经衰弱,造成头痛、失眠,甚至晚上还要打针、吃药才能睡觉。陈的家长为什么这样急于求成地要把孩子培养成世人皆知的“神童”呢?原来是因为他父亲教育思想不正确,动机不纯,带着某种个人需要和目的来教育孩子。把孩子当做一块金字招牌,辗转走了许多地方,处处宣扬这个所谓的“神童”,把孩子作为猎取个人名利的工具。结果弄巧成拙,这个“神童”就象历史上方仲永那样,只有泯灭于众人矣。这个教训是非常惨痛的,应引以为戒。

       二、是否抓住关键期,进行早期教育的问题
        研究与实践都说明,儿童身心的发展与品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对他们的早期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抓得早、抓得好对超常儿童的成长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的主要作用表现在能适时地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速率问题”的研究,提出了5岁前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的假说。他指出:“在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智力发展一年的效果超过在智力发展其他时期中八年至十年的效果。在幼儿时期被剥夺或忽视了智力刺激的儿童,将永远达不到他们原来应该达到的水平。”他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儿童进行教育要抓住关键期,特别要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
        古今中外有不少卓有贡献的成才者,都是接受早期教育的。德国法学博士卡尔·威特3岁时开始识字;6岁时能用德语、法语自由阅读;8、9岁时已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动、植物、物理、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天才。这主要是他父亲老卡尔·威特对他进行早期教育的结果。他父亲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生下来后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老威特的教育是符合儿童可能能力的“递减法则”的,即教育孩子开始得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就是为杜绝这种递减,要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老威特就是根据这种理论对小威特进行早期教育的,所以,他终于把小威特培养成为举世闻名的天才。
       在我们研究的超常儿童中,绝大多数也是接受早期教育的。如超常儿童中X的妈妈就是抓住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适时地对女儿进行了早期教育。她善于观察和发现孩子智力发展的“苗头”和“倾向”,及时创造条件加以培养。如发现孩子喜欢讲故事,语言表达能力很不错,于是就送她到少年宫幼儿语言艺术班接受专门的训练,促使她语言艺术表演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以后,不论寒暑假,只要有这方面的学习机会,都要让她去闯闯,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中X现在之所以能参加各种语言艺术表演活动,她在这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智慧和才能,主要是她妈妈及时地对她进行早期教育的结果。又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第三期大学生冯XX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上,确实花了很多精力,除注意身体发育、卫生保健和饮食营养外,还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象铁杵磨针那样,进行精心的早期教育。“由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就为他以后受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因而使他从小到大在德智体几方面一直获得健康的发展。他16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少年班,19岁提前考取该校天体物理硕士研究生,21岁在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攻读天体物理博士学位;他能获得如此快速的超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家庭良好早期教育的结果。
       相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发现,有的孩子确实天赋高,聪颖过人,但是,由于家庭环境条件差,父母缺乏儿童心理学知识,不懂得应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道理,或是由于某种错误思想认识作怪,不适时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如认为:“天才命不长,早教早衰”。以为早期教育会影响身体健康,小时聪明,大了就会变得愚笨。而不知身体健康长寿的天才人物并不少。这是因为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与丰富的环境刺激和良好的教育有关。又因天才儿童所从事的活动是他们最感兴趣、最富热情的活动,他们从中可以得到最大的愉快和满足,这是天才人物健康和长寿的关键。还有一种“自发成才论”的思想,有的家长认为,既然孩子天生很聪明,就应任其自然发展,认为天才的能力是特殊的,即使不施教,也会独自发展起来。殊不知,即使处于优势环境的天才儿童,也要接受早期教育,如不适时进行早期教育,孩子的天赋能力也会枯死,也会被埋没,结果,只有成为平凡的或无所作为的人。

       三、是否注意因材施教,教法是否得当的问题
       超常儿童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特点。他们具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家庭教育必须针对他们的特殊心理,坚持因材施教,教法要得当,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智力和个性得到充分和健全的发展。有的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例如,超常儿童刘XX的父亲教育孩子时,既不是强迫命令,也不是注入式,而是依据刘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和热情高涨的特点,首先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其将好奇心、求知欲等稳定地定向于学习活动,然后不断提出严格要求,启发他的思维;用他父亲的话来说,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刘的父亲还针对他喜欢活动和爱玩的特点,坚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去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例如,去大桥玩,就观察大桥,去河边玩,就观察过往船只,散步时就讲故事,在爬山的途中,就带上卡片算术题练习计算……。总之,在每次活动中,都必须贯穿一个学习的主题。”他父亲不仅要求他仔细观察,而且要求他事后还要写观察日记,巩固观察结果,培养记忆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但是,有的家长对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认识不足,对孩子的特殊兴趣、爱好不理解,不积极支持。如超常儿童杨XX,不仅思维、理解、领悟能力强,而且动手操作能力也特别强,能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等。而家长对其特长却缺乏认识,认为他是没有事做搞来玩的,没有什么意思。又如根据杨在智力发展上的超常表现和学习上的优势,他在班上已感到“吃不饱”,我们拟对他们进行“超前”学习的试验,对他采取一些特殊的教育措施,以加快发展其智力潜力。由于家长对儿童智力发展上的突出特点及其优势不了解,所以思想上顾虑重重,忧心忡忡,未能予以配合和支持,结果,使杨的智力发展潜力和速度受到一些影响。
       又如,另一个农村超常儿童周XX,虽然家庭已重视对他进行早期教育,但因教育者是孩子的老舅公,是一个旧私塾老师,教育思想与方法都存在问题。如教识字,脱离儿童的实际生活,违反儿童心理特点。周虽然识字多,字块字条有几簸箕,但学的是毛主席菱中的繁体字和不常用字,如“军阀”、“垄断”、“价值”、“恋爱”……等。幼儿学习这些脱离实际的字词,遗忘率特大,毫无用处,而且,浪费了宝贵光阴。教法不良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孤立地为教识字而教识字,不与读、写、用结合。最终识的字是不能巩固的。还有,教幼儿学习知识技能时,只重抽象性,概念来概念去,忽视幼儿思维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过早脱离具体实物,机械背诵口诀,如对“+”、“-”、“×”、“÷”口诀都背得烂熟,而不会看图进行计算。这种不良的教学方法,不仅阻碍了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且造成了不良的后遗症,导致周入学后,尽管识字多而不会作文,尽管口诀背得多而不会解应用题,不仅知识、技能学不好,智力发展也上不去。这就是不注意因材施教,教法不良带来的严重后果。

      四、是否提供有利于智能超常发展的环境条件问题
      研究与实践都证明,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是超常儿童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真正发展超常的儿童,大都是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条件下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的家长,为使孩子将来成才,不惜付出代价,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提供一切有利于超常发展的环境条件。例如,陈XX的家长,在孩子身上就舍得花钱,进行“智力投资”,除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外,母亲把工资收入的很大部分,都用给儿子买书籍、磁带、收录机等,不断鼓励他刻苦学习。母亲为儿子的超前学习,四处奔走,给儿子找书、买书,为他到南京市8家图书馆借过书。妈妈从小就注意培养他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不辞辛劳地为儿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以满足他学习上的需要,促使其智能得到超常发展。
       另一个超常儿童刘XX的父亲,在家中除系统地教他各门功课外,还为儿子提供多种多样的文化珍品,课外学习的书报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如《幼儿画报》、《十万个为什么》,《智力训练三百题》……等不胜枚举。此外,还充分利用他爸爸学校的图书资料和家庭藏书,据他父亲说,“刘把家里的书几乎翻遍了的”。“他父亲学校(中学)中的老师、同学、邻居也非常喜欢他,关心他,逗他玩的人特别多,常出题考他,他也常出题考别人。”这种相互激励的智力刺激方式和文化环境,大大提高了他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他得到超常发展。
      相反,如超常儿童的家庭缺乏良好的环境条件,即使是天赋聪慧的孩子,其智能发展也要受到不良影响。例如,我们过去追踪的一个农村超常儿童,他在幼儿时期智能发展是超常的,但因他生活在当时农村经济、文化条件都较差的家庭环境中,家中任何图书玩具,连学习的桌椅都没有,更无电视机、录音机等。未进过城,连公园也未去过,与社会毫无接触,与邻儿也无往来,每天只是学习识字和计算,生活内容贫乏,孤陋寡闻,接受智力刺激少,致使中途出现上不去垮下来的现象,使智能超常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五、是否重视创造力的培养问题
      家庭教育不仅要注意开发儿童的智力,而且要特别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我们从广义上理解创造性与创造力的问题,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儿童和青少年最富创造性,他们喜欢各种创造性活动,早在幼儿时期,在绘画、泥土、游戏中就有所表现。青定的发展,特别是超常儿童在这方面的潜力更大。
      但是,这种创造力不是生来就具有的。特别是儿童早期创造潜力的发展,与儿童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的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它可以促进也可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罗安娜对科学家的家庭背景的调查,提出家庭对儿童创造力是促进或是抑制,取决于家长对儿童要求进行探索活动(智力的或操作的)态度,有创造性的科学家在家中一般有较多的独立和自主性。麦金伦(1962)对富有创造性的建筑师家长的调查,了解到这些建筑师的父母对自己孩子比较信任和尊重,从小给他们探索的充分自由,对他们早期表现的兴趣(如绘画等)给予引导和鼓励。”
       美国出了两名小发明家。一个是10岁的劳森,一个是14岁的巴顿。他们发明了游泳池清洁器,多用防溅饮水架和汽车上使用的食品盘等,拥有10项美国发明专利,成为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最年轻的发明家。“他们之所以取得这样大的成果与他们的家庭教育,与他们妈妈的奖励家规是分不开的。母亲创造一切条件,鼓励孩子们每天下午做完功课后进行两小时的创造性工作,培养他们形成很强的创造意识和习惯,对孩子的创造性活动,做母亲的不仅没有训斥和干预,还经常和他们一起讨论。”这位母亲真是好样的,值得我们学习。
       超常儿童的家长,有的较重视儿童创造力的培养,给予支持,鼓励和教育。但也有家长对孩子的创造性不认识、不理解,对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予支持。家庭不民主,父母专制,对孩子不信任,事事包办代替,不给孩子独立锻炼的机会。这与家长评价孩子的旧观念有关,以为老老实实、规规矩矩、顺从,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应引以为戒。
       以上五个问题就是超常儿童家庭教育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良好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和克服不良家庭教育的消极作用。这样,我们才能为祖国进入21世纪培养更多超常的杰出的人才。
                                                                                
                                    作者: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陈志君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