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丁洪海编写)

15年前 [03-25 16:14 周三]

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

 

(上海市闵行区七莘路568号304室,闵行区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丁洪海  邮编:201100)

 

       留守孩子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地工作,每年和孩子团聚的时间很少,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国已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相当数量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留守孩子的现状

    根据《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082月)可知,全国农村留守孩子现状为:

1、农村留守孩子的总体规模

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082

2、农村留守孩子的年龄结构

在按年龄划分的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

3、农村留守孩子的家庭状况

超过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外出留守儿童占47.14%,父母双方外出留守儿童占52.86%;父母双方外出,和祖父母一起留守的占25.56%;父母双方外出,没有祖父母照顾,和其他人一起留守的占15.72%

双亲外出与祖父母一起留守的儿童中,0-5岁所占比例达40.19%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并非年迈体弱,但受教育程度偏低。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农村留守儿童祖父的平均年龄为61岁,祖母的平均年龄为59岁。绝大部分祖父母年龄在50-70周岁之间,其中50-59周岁的祖父、母分别占43.19%和47.64%。留守儿童祖父母的受教育状况主要为小学或者未上过学,祖父中只念过小学和未上过学的比例为74.96%,祖母的该比例为84.02%

 

(二)留守孩子面临的问题

1、缺少亲情抚慰。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据共青团安徽省委抽样调查,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平时主要靠电话和写信交流,而且通话时间很短,缺乏深层次的交流。这些孩子在面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时,缺少父母的关怀和呵护,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安徽省霍山县黑石渡镇的一名留守儿童就曾经痛苦地写下了这样的话:“世上只有妈妈坏,生了孩子她不带,跟着奶奶吃咸菜,根本没有父母爱。

    2、缺少生活抚育。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较差。一些农村留守婴儿因为父母外出得不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其长辈又受经济条件所限,只能购买低价劣质的奶粉喂养小孩,使得留守婴儿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一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生活起居往往没有规律、没有保障,吃饭有时也是饥一顿饱一顿。有的困难留守儿童家庭还出现逆向照顾现象,幼小的留守儿童反而还要照顾年老体弱的长辈,承担着超出其能力的繁重劳动。

    3、缺少学习指导。多数留守孩子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这些长辈或其他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法,平时对他们重养轻教,在精神和道德上关注、引导的少,学习上也无法给予有效的督促、帮助和辅导。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

4、缺少安全保护。相关调查显示,有56%的临时监护人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但也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一些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离开了学校,脱离了正规组织的管理,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留守儿童因缺少家庭和学校的有效监护而容易遭受各种人身侵害;留守女童被人猥亵、强奸、诱骗的现象尤为严重。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5、缺少心理疏导。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向、自闭、孤僻、性格软弱、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受一起生活的老年人影响,出现固执、偏激、缺乏活力、心理老化等问题。一些父母为了补偿孩子,常常给他们物质和金钱上的过度满足,导致这些孩子既没有生存压力,也没有爱与赞赏的动力,很容易丧失生活目标,变得好逸恶劳、玩世不恭。在这些孩子中,早恋的现象也比普通孩子多得多。

6、缺少行为管束。留守孩子年纪小、自治力差,在长期远离父母的情况下,因为没了约束,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喜欢进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有些孩子出现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教育专家所说的“520”现象(即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5天,双休日回到家无人管教。)在留守孩子中普遍存在。

(三)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对策

1、出门在外的家长应尽可能多与孩子沟通。父母尽可能做到多多关心孩子,把自己的电话联系方式或通信地址告诉孩子,让孩子主动与自己进行交流。父母与孩子的电话、手机短信联系要经常化,多表露对孩子的关心和鼓励。写信与孩子沟通是比较好的做法,父母给孩子写信,能够慎重、清晰地向孩子传递父母的关爱、思念之情,增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考力。孩子给父母回信,既可让父母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又可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提高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2、引导留守孩子了解、理解父母。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可以多和孩子谈心,告诉孩子家里生活的实际情况,父母外出工作的无奈,讲清父母在外打工不仅是为了脱贫致富,更是为了给他们积攒学费,给他们好的教育,供他们成才,从而使他们过上比父辈更好的生活。不要以为孩子还小,不明白,就一味地说:“学习去,大人的事别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努力奋斗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的。

外出打工的父母或家人可以利用孩子的节假日,带领留守孩子参观打工者的工作和生活的场所,了解打工者的生活状况和待遇情况,让他们体会父母打工挣钱的不易,对父母多一分理解和信任。

3、父母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要重于物质补偿。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常常会因为不在孩子身边而对孩子产生负疚心理,在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却没想到孩子因此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父母回家时,带给孩子的礼物要讲究有益于孩子的心智发展,礼物不在贵贱,而在于传达父母浓浓的爱心。在难得与孩子见面的时间里,不要都用来带他去购物或吃美食,而要更多地用在与孩子下棋、聊天、爬山、打球等活动中。这样孩子会感受到真实的父母之爱,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4、多方了解孩子的情况。父母要时刻了解孩子的情况,除了通过家人外,还应该通过学校来了解孩子。

不仅要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学校,还要经常主动通过班主任来了解孩子的情况。同时,掌握了孩子的情况后要及时恰当地将意见反馈给孩子,并鼓励进步,改正错误。

5、培养留守孩子自强自信的品质。鼓励孩子多去和同龄人接触,和同龄人接触可以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以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情感缺失。家长要鼓励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庭事务,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 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尊、自律、自立的能力;要通过引导孩子因地制宜参加多种花费不多但却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激发留守孩子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引导他们从自己眼中找自己,学会接纳自己,维护自己,发展自己,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人格。

6、家长要增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养不教,父之过。”抚育、管理孩子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要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意识。要通过参加家长学校的培训指导、学习交流、家庭教育书刊的阅读等活动,不断提高对孩子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留守孩子的“代管人” 要切实负起教育“留守孩子”的责任,由“代而不管”转变为“代管带教”。努力化解留守孩子面临的各类矛盾和问题,让留守孩子同样具有健康乐观的心路历程。

 

 

主要参考资料:

1《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20082月)

2、《安徽留守儿童近四百万 留守女童被强奸现象严重》,《检察日报》2009214

3、夏天亮,《父母怎样和留守孩子沟通》,《河南科技》20075

4、蔡教文,《如何补全“留守孩子”所缺失的家庭教育》,http://www.any2000.com/web/viewarticle.asp?userid=876671&lanmuid=7660914&contentID=1698022

5、《谁来管束留守孩子?》,《生活报》2005320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