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关于儿童亲子关系研究的综述(二)

15年前 [12-26 10:51 周五]

发表于:2007111 10306来源:权限: 公开阅读本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442658523/blog/1193884206

 

二亲子关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通常被认为是父母行为两个向度间的互动.一个是横向的情绪向度:温暖,接纳,敌放纵,不要求.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P.M.Symonds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有很强的攻击性.[17]
20世纪60年代后期,根据父母行为的两个向度间互动的不同情形,美国学者Bumrind(1968)Bronfenbrenner(1970)等人将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类型,即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及忽视型.A.L.Baldwin以及日本学者诧摩武俊原等人按照此种分类方法进行了儿童个性发展与双亲的教养态度的关系的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那些既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的民主型父母,有助于儿童形成自信,知足,独立,爱探索,自我控制,自我肯定,喜欢交往的性格特点;滥用家长职权的专制型父母易导致儿童不安全,压抑,忧虑,退缩,怀疑,无主动性,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且在能力,自信,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一般;对儿童没有明确要求,奖惩不明的放任型父母易导致儿童不成熟,依赖,胆小,遇到新奇或紧张的事物会退缩等.[18]
我国学者王欣等(2000)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IAI)调查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焦虑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温暖的感情,理解与儿童焦虑水平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父母的严厉惩罚与儿童的焦虑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19]孟育群(1992)的研究也表面,父母的管教态度对儿童人格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进一步得出结论,父母管教态度对儿童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影响较母亲相对更为显著.[20]
通过中外诸多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积极有效的民主型教养方式值得推广和借鉴.
.父母的职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的职业类别往往预示着不同的工作条件,社会地位和家庭的物质生活等,这些都与他们的自尊,抱负,价值观密切相关,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和行为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21]
父母的职业类型对子女智力的发展有影响。相对于工人,农民的子女,父母从事教师,技术等脑力劳动工作的子女的智力水平较高。[22]父母职业类型对子女个性的发展有影响。日本学者村山良子通过研究得出下列结论:父母从事专门性职业,儿童个性一般表现为不合群,有意志力,责任感强;父母从事事务性职业,儿童个性一般表现为外向性,人际关系良好,合群;父母无职业者,儿童个性一般表现为神经质,内向性,友人少,好读书。[23]我国学者霍如涛的研究表明,与父母职业偏重体力劳动的子女相比,从事脑力劳动者的子女对物质追求较为淡漠,求知欲较强,乐于助人;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工作认真主动,塌实负责,待人诚恳;思维敏捷,反映迅速,总体表现出较为有利的性格发展特点。[24]
三.父母意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意识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主要是指父母,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父母意识体现了父母的价值趋势,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养模式及对孩子的态度。研究表明,我国父母亲具有较强的父母子女一体化意识,他们非常关注子女的成长与发展,认为子女是自己人生的希望,只要有子女在就感到幸福。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过高的父母子女一体化趋势向常导致父母将孩子的成功与否看作是自己是否成功的主要指标之一,因而常常对孩子期望甚高,而放弃自身的努力与进一步发展。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表明,父母对孩子口头教导的效果远不如身体力行。显然,这种只注重对孩子要求而忽视自身努力的消极父母意识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带来的是不利的影响。[25]
对孩子的态度和信心是父母意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那些对孩子有着积极的态度和信心的父母,往往给予孩子尊重,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心态积极,乐观,充满自信。那些很早就对孩子形成了孺子不可教的认识偏见以及采取与此相应的亲子交流方式的父母,则常常以冷漠,忽视,拒绝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变得消极,自卑,退缩或者蛮横,暴虐,霸道,他们应该为孩子将来的不成功负相当的责任。因此读一孩子的适度评价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态度与情感等父母意识对亲子间的亲疏影响颇大,并且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25]
总之,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职业,父母意识等亲子关系的各个侧面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引起研究者,家长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并非具有绝对的固定模式。亲子双方的影响是互动的,作用的结果是复杂的。即使儿童在同样类型的管教态度影响下,由于他们本身的素质,特点不同,气质,能力,年龄,性别和发展水平不同,接受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朋友影响不同,已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个性各异,就不一定形成同样的行为和人格特征。儿童是个能动的信息加工者,能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根据自身不同的需要,选择性的接收或排斥家庭和社会环境施加的影响。这提醒我们,在改善亲子关系的时候,要同时考虑父母和孩子双方的特点,努力寻找二者最佳的结合点。[25]
三.亲子关系对儿童不同侧面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亲子关系模式,而不同的亲子关系模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又产生不同的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从教养方式的角度把亲子关系划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该研究表明,权威型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有权威,这种权威来自与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尊重,来自于父母与孩子的平等沟通与充分交流,权威型家庭中的儿童性格外向,情绪稳定,具有强烈的同情心,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感。宽容型父母很少向儿童提出要求,他们给孩子以最大的行动自由。这些孩子的压力虽小,但接受父母的教育影响较少。宽容型家庭中的孩子性格外向,但情绪不稳定,他们往往胆小怕事,缺乏社会独立性。专制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的,父母希望子女按照父母的要求去行事,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和监督。他们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被管的不平等关系,亲子之间的沟通十分有限,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情绪不稳定,缺乏同情心,社会责任感不强。显而易见,权威型亲子关系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因为这种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个性的和谐发展,对儿童社会化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6]
研究发现,和睦,融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但有关对照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与儿童亲社会之间无显著相互作用。这可能是因为亲社会行为不像攻击。破坏行为那样,会给别人带来伤害性的后果,因而也就不那么引人瞩目,也不会引起父母的强烈的情绪反应。相关结果表明,母亲与儿童之间的和睦关系对儿童的攻击行为有显著的负效用,同时儿童的攻击破坏行为反过来影响亲子关系的和睦。[27]有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因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存在差异,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孩子的反社会行为有关。[28]
日本研究表明,母亲对子女采取保护,非干涉,合理,民主和宽容的教育态度,儿童的个性以积极,友好和稳定为特征;母亲采取拒绝,干涉,溺爱,支配,独裁和压迫的教育态度,儿童与青少年将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和富有反抗性等。[29]
西方学者郝林的研究指出,不良的亲子关系会使孩子形成消极,回避的行为,严重者子女会患孤独症。斯特瓦特对有犯罪行为的人的研究表明,子女的攻击和犯罪行为与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30]
二.亲子关系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期望是亲子关系重要的认知变量,期望是使有机体预期某一特定事件的一种内部状态,一种态度和心向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对自己和对方都存在一种预期,这种心理定式会对行为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到了孩子身上,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压力。动力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帮助孩子达到自己的目标;压力太大,则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效应,甚至导致孩子厌学,对父母和社会的反感。根据调查,涉及学习的各种项目已经排列在父母和子女具体期望项目的最顶端。[31]合理的期待使儿童产生激励,关怀和依赖,从而产生持久的努力和进取心。过多的期待会使儿童失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容易使儿童形成自卑心理。[32]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认知能力发展的积极态度和殷切期望,对儿童一生尤其是子女成就动机与需要以及学习成绩等有较大的影响。[33]
儿童若处于家庭气氛紧张的不良环境中,得不到父母在学业上的情感支持,就不会形成良好的性格。[34]有研究表明,优等生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偏向于情感温暖和理解,易使子女产生信任和安全感,有助于产生子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差等生父母倾向于惩罚,否认拒绝子女,易使子女逆反及强自卑心理,对学习厌恶,抵触,缺乏信心,学习成绩更坏,这又将对父母的不良教养态度产生巩固,强化作用,如此恶性循环,致使子女智力发展水平受阻,学习成绩恶化。[35]
父母一味强调学习成绩,在生活上放纵子女,在学业上苛求子女,忽视对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子女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其结果是子女在生活上过分依赖父母,在学业上出现心理异常,这种心理特点的子女难以与父母形成很好的亲子关系。[36]
研究表明,父母的文化水平越高,亲子关系也越好。这个结果可以理解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教养更民主,更科学。[37]也可以说,父母学历高,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有一定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单纯的辅导,也通过良好的亲子关系发生作用。
辛自强等在1999年对小学学习不良儿童的研究发现,学习不良家庭在亲子沟通维度上低于一般儿童的家庭。[38]
Orouter,McHaleBartko(1993)提到父母都采取低监控的儿童,亲子关系较差,其学校表现最差,并且学业胜任感也较低。[39]
四.非典型家庭亲子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现代社会与日俱增的非典型家庭对孩子身心发展及亲子关系也具有不良的影响。非典型家庭指与普通的亲生父母抚养子女这一典型家庭形式不同的家庭,包括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后未再婚的家庭),继亲家庭(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后再婚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寄养家庭等几大类。[39]
许多研究显示单亲家庭及继亲家庭的孩子不管是人格发展,生活适应,同伴关系,学业适应,社会技巧还是偏差行为的发生,都与双亲家庭存在着差异。[39]其中,关于离异家庭亲子关系的研究方面最为深入。
Klein,Forhand,ArmisteadLong(1997)132个白人家庭进行六年纵贯研究指出,离婚会影响父母的养育技巧,同时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反社会行为,自尊和认识的功能。[39]
父母和母亲在亲子关系中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在亲子关系中母亲常以自己的女性特征,如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情温和等来影响孩子,母爱可以使人变得温柔,体贴,其中不可避免地包括了某些个性弱点,如胆小,软弱。而父亲具有意志力坚强,勇于冒险,富于创新等男性特征,父爱可以使一个人变得勇敢,刚强,坚毅,给孩子以更大的生命激情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40]
家庭机制的非平衡性,感情投向的单一化,以及性别象征的缺失使单亲家庭本身就会陷入一种困境,再加上青少年急风暴雨时代的到来,会导致一些单亲家庭情感基础削弱甚至瓦解。[41]
单亲家庭的弱势效应不断强化狭小的文化视野,而这种有限的文化环境也在不停的形塑着弱势的效应,相互抑制,彼此都不能发展。孩子因为缺乏感情关怀容易产生疏离自卑等问题。加之青少年期躁动,变化无常,反抗使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处于变数之中。同时,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恰好在这个阶段要试图在父母范围之外寻找平等的伙伴,而这种需求会受到单亲家庭结构非完整性所带来的自卑,沮丧的影响,会形成一定的阻力,心理压抑是在所难免的。[41]
从总体上看,离异家庭的女孩对单亲生活的适应情况优于男孩,男孩显示出更多认知,情绪和社会行为问题,往往变得更富攻击性,冲动,依赖和焦虑。[42]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儿童对离婚的适应过程和程度是有区别的[43],家庭破裂时年龄尚幼,心理发展不完善的孩子受到的不良影响大于年龄较大,心理发展成熟的孩子。但有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时儿童的年龄(心理发展水平)并不影响儿童对离婚的适应。[44]
亲子关系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的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影响到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道德判断的形成,个性的健康发展,以及孩子的学业成绩,心理行为等问题等,有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不良的亲自关系对儿童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不良的亲子关系易引发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儿童不安全,忧虑,退缩,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而且在能力,自信和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一般。这些结果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在研究儿童亲子关系中,应该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发展性的原则,要总结以前研究的经验,并且要始终坚持中国化的原则,将国内外的好的经验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做好家长的工作。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家长们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也存在一些家长,知道其重要性却不知从何下手。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应该仅仅为了研究,而是要到达研究的最终目的,既为现实服务。一味的研究而没有使广泛的人民群众受益,没使国家的发展受益的话,研究的结果也不会发挥它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意理论与现实的双重作用,在现实服务与理论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理论对现实的作用。望我国的教育事业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1]刘晓梅,李康亲子关系研究浅识[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3
[2]白英丽,叶一舵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3][4]胡雁波论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5]马玉彩亲子关系与游戏
[6]联合课题组(沈杰执笔)小学生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7]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8]熊建萍新时期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心理透视
[9]余荣琴青春期良性亲子关系创立研究
[10]袁书华不良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中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
[11]吴念阳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2]张坤青少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及其传统孝道态度的关系
[13]中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差异及其亲子关系的调查
[14]李晶,杨本付,陈莉,刘根义,刘慧亲子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5] 余荣琴青春期良性亲子关系创立研究
[16]新时期青少年亲子关系的心理透视
[17]Symonds,Percival M.Origins of Personality,Readings in Psychology of Human Grouth and Development,New Youk 1962
[18]叶一舵国外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2
[19]王欣,王岩等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5
[20]孟育群,关于亲子关系对少年问题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影响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2[9]
[21]刘海鹰论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2]盛志华,江燕,父母文化程度与儿童教育环境的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01,(19
[23]赵虎等,亲子关系及父母性格对子女个性形成影响的探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2
[24]霍如涛等父母职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1999年科技文献版
[25] ]刘海鹰论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6]徐林建立良好亲子关系,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
[27]杜淑娟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28]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
[29]邹宇量亲子关系与少年问题行为
[30]李泽志,袁妮论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
[31]王婷刘爱伦中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差异及其亲子关系的调查
[32] 联合课题组(沈杰执笔)小学生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
[33] 论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4]袁书华不良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中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对策
[35]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心理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19995390-392
[36] 余荣琴青春期良性亲子关系创立研究
[37]吴念阳** 张东昀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38]周兆安,单亲家庭亲子关系与性别意识教育
[39] 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
[40]李泽志,袁妮论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
[41]周兆安,单亲家庭亲子关系与性别意识教育
[42]董奇离异家庭儿童良好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312-18
[43] Hetherington E.Long-term Effect of Divoce and Remarriage on the Adiustment of Children [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sychiatry,1985,24(5):518-530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