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一石激起千层浪——读《父子协议》

15年前 [01-14 16:29 周三]

天津社会科学院专 家郝麦收先生为了让自己的独生子郝丁能够在20岁时完全独立,在1996918日逼郝丁与他鉴订《亲子双向自立协议》,狠心地把“见到人多就害怕”的郝丁推到了社会大舞台,让他独立解决未来,包括独立承担高等教育的费用,自主谋业,自立结婚成家和自己培育子女。当然可以向父母借钱,但必须偿还。而郝麦收晚年也不需要郝丁的赡养。怀着恐惧甚至仇恨心理的郝丁见父亲真的不再管他,只得怀着“少年的屈辱”四处奔波求职;当过男打字员,在没有工资的酒厂打杂,做生意赔得精光,女友提出分手------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后,郝丁真正体味到了“挣钱不容易”与“知识的重要”的人生哲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并于20029月成为《今晚报》的一名资深广告人,此时他才深深地理解了父亲的“绝情”背后的那份父爱。从签订自立协议到郝丁的成功,郝麦收完成了这个在中国堪称不能完成的“家庭自我教育任务”。后来,郝麦收把这一家庭亲子关系改革尝试的经过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父子协议》。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于200512月出版。

这一份破天荒的父子协议,披露后引起了热烈反响。众多媒体和网络争相报道、转载,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赞成者认为:郝麦收的做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超前性,好像就是现代社会父子关系走向的一个缩影。”反对者则认为“这个父亲忒绝情”、走极端、“铤而走险”。用契约关系取代亲情关系,“冲击了家庭生活中的原有亲情观念,给家人带来困惑”。

很早就听说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亲子关系与我们大相径庭。父母把子女抚养到十八岁成人之后,就放手让他们自立。父母再有钱也不会为子女包办一切。子女用父母的钱也是借来往还的关系,有的甚至还要出利息。而人家的孩子也大都能够自强。原来对此似信非信,后来接触了美国家庭,发现果真如此。但觉得这种模式肯定不符合中国国情,无法借鉴。现在郝麦收先生迈出了这一步,并取得了成功,证明中国传统的以“双向依赖”为主要特征的家庭亲子关系的确面临深刻的变革。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家庭生活中的父子亲情具有一成不变的内涵,以现有的法律条文来诠释:“父母有养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子女也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传统的父子关系。传统的父子关系是一种“双向依赖”关系,子靠父养育,父母要供他们上学,给他们找工作,给他们盖房或买房,帮他们结婚,甚至以后还要替他们看孩子,为此将付出毕生精力;而孩子长大成人后,必须按传统习俗孝敬父母,为他们养老送终,不孝敬就是逆子,遭人唾弃。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亲子关系。

    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家庭基本都是多子女的,而子女也都是要参加劳动才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也基本不存在现在面临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即便在那时候,有眼光的家长也是重视子女自立自强能力培养的。战国时赵太后就说:“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深远”。现在独生子女成了大多数,他们依赖父母的心理更甚,自立意识更差,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并且忧虑的问题。父母为子女承担无限责任,已经不堪重负。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已明显不适应严酷的现实。父母如果不能用有效的手段促使子女独立自强,他们中的很多人将连自食其力都成为莫大的困难。而如果一代人的大多数处于这种状态,国家民族的命运也是很值得忧虑的。所以,我认为,郝麦收先生的家庭亲子关系改革实验,具有典型的示范效果和巨大的社会意义。这是从子女成人成才的角度来说。

    从父母老有所养的角度说,郝麦收先生的改革实验也是具有典型的示范效果和巨大社会意义的。自古到今,中国社会的家庭大都是多子女的,这种结构呈现出三角形,这样父母没有太多顾虑,因为底座很大,一个不幸好可以指望另一个。而现在尤其是城市里完全是一个倒三角的结构,上面是父母,下面是一个孩子,两个孩子结婚生育后,就成了四—二—一的结构。这种结构头重脚轻,非常不稳定,父母若完全依赖子女养老,让子女在赡养上承担无限责任,也已不太可能。解除子女赡养父母而且是多个父母的重负,代之以比较完善的养老机制,从而让子女有可能轻装上阵,兴家立业,也是一个日益迫切的问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郝麦收先生的家庭亲子关系的改革实验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思考。  

 

                                             2006/04/21

来源:http://www.17xie.com/read-385510.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