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试论广州市家庭文化建设走向

16年前 [05-28 20:10 周一]


一、家庭文化建设的提出与发展

(一)背景与由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改革与发展,我市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但是由于我国特定的历史因素,尽管改革开放已有二十多年,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还未能完全摆脱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左”的错误思想和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束缚,同时,也有着对各种腐朽思想文化抵制不力的问题,故如何保持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一个全面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问题早已成为中共中央备加关注的问题。继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发表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示传遍了大江南北,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而广州市的家庭文化建设正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砚,配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将家庭文化建设列为广州市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确立了家庭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之后,由广州市妇联于1993一1994年,设计了以“讲文明话、做文明事、育文明人、创文明家庭、建文明广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又组织了“颂亲情、扬美德”为主题的家庭伦理道德大家谈论坛及“塑造家庭新形象、迈向国际大都市”等系列活动,试图通过各种活动去推进家庭精神文明建设,以解决或缓和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相伴而生的各类家庭矛盾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二)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

  1、通过邓小平南方谈话及中共中央发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之后,家庭文化建设正式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工作内容之一,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标志,从思想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生活方式乃至计划生育……等,成为衡量地方政府组织创建文明街道评比标准内容之一。

  2、从城市社区扩展到城乡结合部。自从1987年举办“美的家庭文化”活动以来先后举办了市以上如“家庭演艺大赛”、‘家居评选”、“家庭科普”。“大都市文明家庭之我见”、‘讲文明,树新风”、“万户家庭向脏乱宣战”等多姿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街道社区诸如此类活动则不胜枚举,还有各类读书活动,组织出版《新增广贤文》、《新三字经》、《家庭美德五字谣》……等。另外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家庭封建愚昧及参与赌博等情况,开展对农对家庭的思想政治教育,破迷信、除陋习、拆神庙、建家庭文明阵地,开展“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等活动。

  3、大张旗鼓地宣传家庭先进典型,弘扬正气,组织“羊城百佳十杰文明家庭”、“羊城公德小公民”等评选活动,以及‘爱在我家”、“家庭美德”演讲会和“夸爸爸、夸妈妈、夸夸我的家”演讲会等,试图通过宣传各种先进典型,大力歌颂身边家庭的闪光点,使之成为家庭多方面的学习楷模,从而带动家庭文化建设,使追求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当今广州家庭生活的主流。

  4、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一个“公约”、三个“守则”系列活动,向全国范围开展《广州家庭文明公约》征集活动,并于1997年5月1日颁布实施《广州市家庭美德守则》,试图使之成为广州市每个家庭成员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二、家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原则

 (一)家庭文化建设的理论

  我们知道中国以前并没有“家庭文化”这一词的,如果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家教”,以前我们常常将一些目无长辈、出言污秽或在公众场合有不雅行为的人称之为没有“家教”或谓之“无文化”。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过去的家教给我们上人生第一课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责任,对父母感恩图报和对师长谦逊尊敬,要学会自制、谦恭、要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大伦理关系,更要学会“孝为百善之首”(孔子语)的道理。于是,这种家教在旧中国培养人们从小就有一种冷静感,使年轻人循规蹈矩、信守本分,从而失去了事业心、胆量与独创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还有一种理论,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孝经》)、“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语)。如果按照这种家教理论,今天凡登长城,上布达拉宫者均没有一个是孝子了。 然而,正是这种家教观念维持着中国社会秩序几千年,使人们自然遵循着这种社会等级观念,让每个人的行为与自己的地位相称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保障。这也是旧的社会结构控制的家庭文化建设理论。

  自新中国成立5O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破除迷信,移风易俗,用社会主义思想去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大力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重德陪神,大公无私、重义轻利的奉献精神,用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思想武装广大群众的头脑,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却面临着许多困惑,人们的社会公德和职灰道德水准在相当程度上呈下降趋势。据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提出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出现了一个“暴富群体”和待救济的‘新贫困阶层”。这两个“群体”的出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阻碍和破坏的作用,呼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体系与价值体系成为了人们的共同心声,而作为家庭一一这个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毫无疑问将成为全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家庭文化建设的原则

  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自然是从家庭开始的。的确,中国的任何一个家庭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共产主义的单位,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则,指导着自己的各项活动,互相帮助发展到了一种很高的程度。在这里边,有一种道德义务和家庭责任荣誉感促使他们要互相提携。当一个新机构建立,头头们总会收到一大叠推荐信。当一个企业裁员或工人要下岗了,如何保住自己的朋友、亲戚不被辞退,头头们会顶住各种压力去设法周旋解决。这种旧的家庭文化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头脑中,并不仅局限于上述所写的几种人,那只是家庭文化所反映出来的诸多表象的其中之一种。还有,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的迅速提高,体制转型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出现的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现象,造成社会治安恶化、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贪污腐败滋生——等等。有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产物,将原因归之于改革开放所造成。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滑坡现象,固然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影响有关,但主要还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原有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接轨并存,两者之间产生种种矛盾和摩擦,造成社会观念和心理的震荡与失衡,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精神文明体系与价值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使人们感到茫然和困惑。当前,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倾向,都是私有观念的产物,而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币场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不相容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要推动家庭文化建设,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实际出发,对家庭文化建设要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和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三者关系为原则。

三、家庭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

  (一)让家庭文化建设回到现实中来跨入新的世纪,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摆在我国人民面前,这就是面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和渗透,这种影响与渗透已直接反映在家庭文化建设上。作为广州市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文化建设如何发展,是空洞抽象,还是认真务实;是形式主义,还是实事求是。以往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有两大缺陷:一是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把社会主义发达阶段要实行的东西放到现在来做,放说教多,务实少;二是形式主义的做法多,而真正着眼于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整体部署少。邓小平指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既然我国社会主义处在初级阶段,那么精神文明的建设就应从基础建设开始,从基础建设进行整体部署,任何超越历史阶段的提法、做法都是脱离实际的表现,如传统社会主义行政体系的的理想化设置,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国家的无差别的主人,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工作不分贵贱,只有分工不同,要树立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等。但实践证明,这并不能从现实中解决人的等级观念,更培养不出主人翁精神,相反还会带来反民主的意识。中国传统上的政治文化是两种:一是进入官僚系统的,想的不是“治人”就是“被治”;而居于“小传统”范畴的则是推行小国寡民思想,政府、国家等等和他都没有什么关系,孙中山曾谓之“有家无国”,费孝通则称之为“差序格局”,“私化的道德”。既不要民主,也没有什么对国家的忠诚。直到现在,城里的“文明人”还以揩国家的油、拿单位的资源给小家、小圈子办事为能。还有胡长清、邵汝材之流作为国家的高级行政官员,受党和国家教育多年,连起码的公民意识都没有,贪污腐化行径令人发指。所以让家庭文化建设回到现实中来,首先的任务就是提倡“公共意识”,最切近的办法是引导和倡导人们先把看得见、和自己生活直接相关的街道,社区当做第一个实践民主和参与的公共场合,先做有公共意识的‘社会人”。

(二)促进家庭文化建设要普及社会主义法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权力意识长期以来被表述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可以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种意识无处不在。其实,这是很不全面的,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社会主义法制的教育,加上我们一些干部不但不很好地保护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还要侵犯人民利益,使人民守法的道德基础产生动摇,信仰产生危机,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所以,应将普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权力的本质体现,要大力宣传人民自觉守法的道德前提是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即权力必须保护人民利益,关心人民的疾苦。将领导干部的“为人民服务”状态视为我国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具体标志。因此,为了促进家庭文化建设,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法制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

(三)大力发展和倡导主导性文化

  家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属意识形态,除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享受需求的功能之外,更具有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导向的功能。目前,一般家庭接触最多的文化享受以电视文化为主,然而,目前的电视文化显然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它不能完全解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真正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更加无法完全解决公益性文化与商业性文化的矛盾。在宣传功能上以娱乐功能为主,而教育功能则发挥不够,在如何解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问题上也有偏差。面对国际上复杂多变的形势,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文化建设更显得重要和迫切。故倡导和推动主导性文化发展已成为今天家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政府部门务必要重视和发展主导性文化,不能让它削弱、萎缩。主导性文化如果退却了、放弃了,一些庸俗低级的、封建迷信的、腐朽没落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催化、助长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其他腐朽思想,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不良影响。而主导性文化建设,除了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之外,最重要的是体现在规划、投入、人才、产品四个方面。为此、各级政府必须将主导性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总体规划配套中,以确保主导性文化的发展。

作者:冯镇南(广州市海珠区文化局副局长)
广州文化信息网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