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溺爱让孩子病得不轻

16年前 [08-22 20:46 周三]

        欧美开始质疑“平等、民主”的儿童教育方式:情绪反常 蛮不讲理 性格孤僻 行为叛逆
  欧美国家的儿童教育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以“平等、民主”为宗旨,但现在,这样的教育模式开始受到了一定的质疑。英国《泰晤士报》日前采访了刚完成新书《儿童溺爱综合征》的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麦琪·玛蔓。玛蔓指出,欧美国家家长的过度放纵和溺爱,已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近乎极端的叛逆行为。这些孩子在书中被定义为“儿童溺爱综合征”患者。

  过度溺爱使孩子叛逆

  今年只有13岁的玛丽,早已有过性经历、尝试过自杀、曾长期服用毒品类药物,并且她每次离家出走都会长达几天时间。然而最令人意外的是,玛丽并非出生在充满暴力、辱骂和低教育背景的家庭。相反,玛丽成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她的父母曾受过良好教育,对玛丽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满足,对她的行为更是非常包容与理解。却不料,这种做法使玛丽变得极为叛逆。玛蔓表示,这是一个“儿童溺爱综合征”患者的典型表现,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放纵和溺爱正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据记者了解,在英国,类似的问题也很严重。家长的纵容,使青少年过早地习惯于我行我素,进而做出许多有悖社会传统的过激行为,吸毒、自杀、聚众斗殴,破坏公共设施等。有数据表明,青少年已成为破坏当地社会治安的主力。提起青少年问题,人们都会摇摇头,一副无奈的表情,在街上碰到成群结伙的青少年也都避而远之,生怕惹上麻烦。英国类似“超级保姆”一类介绍家长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教育孩子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而且收视率很高。

  对孩子束手无策

  玛蔓表示,长时间存在的自由、平等思想,让孩子认为他们应该享有和大人一样的权利,让家长认为他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然而,因为年纪太小,他们又不具备成年人的心理素质去承担社会责任,于是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偏差。

      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权”已经越来越低,而且随着“控制权”的降低,家长们开始对孩子自以为是的想法和做法束手无策。她在书中举例说,当家长说“我要我的孩子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孩子理解为“没人有权利告诉我该干什么,我有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家长说“我要我的孩子永远生活得开心”,孩子则认为“当我不高兴、感到沮丧失望时,必须有人要为此付出代价,并且逗我开心”;当家长说“我要我的孩子生活得更有激情,更有价值”,孩子又会将其解释为“没有意思或没有回报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诸如此类错误信息的传达,使孩子越发理直气壮地任性、自私起来。

  家长要夺回“控制权”

  玛蔓认为,与其责备这些家长,不如帮助家长们重新夺回在家中的“控制权”,实现家长的教育初衷。家长们必须明确在家中的“教父”政策。他们需要知道,自己有权利在不征求孩子意见的情况下做些决定,因为年少的孩子在很多事上并不具备正确的判断力。
  而事实上,孩子们在很多时候也希望家长能单方面做些决定,这能使孩子们有安全感和受保护感。例如,在劝说孩子在晚上9点钟上床睡觉时,玛蔓建议家长应当明确地告诉孩子,9点是睡觉的时间,并且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在请求他们。玛蔓还建议父母应当明确自己要向孩子讲授什么样的道理,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什么不可以做,否则,只会让孩子大发脾气,有时还可能导致他们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们必须认识到,过分溺爱将可能造成孩子精神混乱,并对任何规定都存在逆反心理。
  谈到孩子是否能够永远脱离“儿童溺爱综合征”的影响时,玛蔓也谨慎地表示,已经深陷“儿童溺爱综合征”的孩子大部分都能在家长的帮助下摆脱那些过激的行为,但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幼儿时期的影响可能在他成年后重新显露出来,做出一些难以自我控制的举动。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