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孝文化的当代重构(八)

15年前 [09-04 12:00 周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中国共产党第15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周礼·仪礼·礼记》,岳麓书社,1989年版

[7]《孝经》,远方出版社,2004年版

[8]《左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朱  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3年版

[10]杨伯峻等注译:《论语》,岳麓书社,2001年版

[11]《百子全书》,岳麓书社,1993年版

[12]《墨子》,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

[13]《孟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王阳明:《传习录》,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

[15]胡  适:《胡适文存》,黄山书社,1996年版

[16]鲁  迅:《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7]吴  虞:《吴虞文录》(上),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印行

[18]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版

[19]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21]贺  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2]朱谦之:《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23]李泽厚:《论语今读》,三联书店,2004年版

[24]宁业高等:《漫谈中国孝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5]王玉德:《孝——中国家政理念平议》,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6]谢宝耿:《中国孝道精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7]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8]郭  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9]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韦政通:《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伦理思想的突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蒙培元:《情感与理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周正刚:《文化国力引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3]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4]焦国成:《传统伦理及其现代价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郭齐勇:《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湖北教育出版社

[36]余云华:《拱手·鞠躬·跪拜:中国传统交际礼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7]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8]刘达君:《试论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的批判继承》,《学术论坛》,1984年第5期

[39]叶乃滋:《谈在全社会树立“孝道”观念》,《社会科学》,1992年第7期

[40]杜振吉:《儒家孝的思想与当代家庭道德建设》,《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1期

[41]路丙辉:《孔子孝义平议》,《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2期

[42]路丙辉:《中国传统孝文化在家庭道德建设中的现代价值》,《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

[43]路丙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转型》,中国学术网

[44]肖群忠:《孝——中华民族精神的渊薮》,《中国办民大学复印资料·伦理学》,2004年第9期

[45]胡治洪:《近年来儒家伦理论战述评——腐败之源还是德性之端》,《文史哲》,2005年第6期

[46]伍晓明:《重读“孝悌为仁之本”》,《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5期

[47]邵龙宝等:《儒家伦理对当下中国人的影响》,《文史哲》,2005年第6期

[48]陈筱芳:《孝德的起源及其与宗法、政治的关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9期

[49]任继愈:《谈谈孝道》,《人民日报》,2007年3月11日

[50]裴晓梅:《中国农村孝道出了问题》,中国老年网

[51]邓晓霞:《弘扬孝道  共建和谐——对孝道式微现象的调查》,《人民日报》,2007年3月11日

[52]埃菲社电:《中国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参考消息》,2006年12月17日

[53]张  炯:《先进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实现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课题

 

1、《论和谐文化与文化和谐》(独著),《理论与创作》,2005年第12期

 

2、《论孔子的音乐观及其现实意义》(独著),《音乐教育与创作》,2006年第7期

 

3、《论孝道创新与新孝道建设》(独著),《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工作理论与实践》(撰写第四章),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2月


 后  记

 

有人说,谈孝,不是笑谈。的确如此。按照孟夫子的说法,“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至少,我是能享受第一大乐趣的,因为我的父母(包括岳父母)虽已届耄耋之年,可喜都还在世;我的兄弟虽天各一方,但也总算“无故”;迄今为止,我还没有领略过失去近亲之痛。我少年时满怀叛逆情绪,视孝悌忠信等传统德目为封建礼教,每逢他人宣扬这些传统观念,必欲起而攻之而后快。但随着年岁稍增,对传统文化的涉猎和理解加深,更因为看到父母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我开始悔悟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恐惧常常涌上心头,行孝当及时的紧迫感也时时滋生。这种思想认识上的转变,或可算作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一个重要收获吧。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我还算不上孝子,但我渴望尽心尽力地回报父母和亲人。于是从两年前我开始搜集有关孝文化方面的资料,并最终选择了这一内容来做毕业论文。

在省委党校三年的学习中,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关心和栽培。尤其是我的导师彭炳忠教授宽厚温和的学者风度、循循善诱的育人方法,使我受益终身。周正刚副校长、覃正爱主任、欧阳绪清教授、林国标博士谆谆指导我写作和修改论文,覃主任还多次鼓励我选择孝文化研究课题,多方为我搜集资料,启发思路。哲学教研部和研究生部的其他老师给予了我良多教益和帮助。这些都令我永远铭感。我和同学之间,也是坦诚相待,相互切磋砥砺,结下了深厚情谊。我所在单位的谢群等领导和同事,支持我的学习,分担了我的很多工作。我的岳父,一位一生坷坎的老知识分子,多次和我讨论孝文化话题,给了我不少启迪。我的家人亦为我作出了很大牺牲……所有这些,都是特别值得我感激的。

时光如矢,岁月不居。眼看研究生的学习行将结束,我深感学到的东西太少,毕业论文还很不成器,但也只能就此交稿了。曾子说:“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往诸北海而准。”孝,确实是大德性,大学问。我将继续努力,踪迹往圣前贤,学孝行孝,并力争为孝文化的传承光大做出一点点贡献。

                                    2007年4月30日

又记:6月6日,我通过了论文答辩。6月12日,我的父亲在没有什么先兆的情况下溘然长逝。从此,所谓“君子之一乐”,对我,便不复完整了。这些年,虽时有行孝的紧迫感涌上心头,但内心中又总顽固地以为,时间总还是有的,报答父母总还是来得及的。只有猝然遭遇了冰冷的现实的打击,才知道一切已晚,留下的只有悔恨和无奈。父亲知道我的论文选题,也很关心我的写作,还曾向一些人亲友介绍过我的研究方向,但是父亲没来得及看到这篇不成熟之作。因此,我想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怀念——谨将此文献给匆匆离我而去的敬爱的父亲。

                                         2007年6月19日

 

--------------------------------------------------------------------------------

[①]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②] 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④] 参见陈筱芳:《孝德的起源及其与宗法、政治的关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9期。原初孝德的内涵,学术界有较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孝德最初主要是对去世父祖的祭享,以祈求祖先之灵的神佑,现存的古代文献虽多有“用享用孝”、“追孝”的例子,但并无有力的证据证明孝在世的父母不是孝德的内容。

[⑤] 参见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学术界长期认为《孔子家语》、《孝经》皆为伪书。郭著依据郭店竹简,论断《孝经》确为孔子与曾子的对话,反映了孔子有关孝道的思想,现存通行本《孝经》和《古文孝经》皆非伪书,《孝经》成书早于《论语》,编定者为曾子门人。《礼记》、《孔子家语》等记录的大量先秦史料亦是可信的。

[⑥]《墨子·兼爱下》。

[⑦]《孟子·滕文公下》。

[⑧]《孝经·圣治章》。

[⑨]《论语·学而》。

[⑩]《中庸》。

[11]《孟子·尽心篇》。

[12]《孟子·娄离》。

[13]《孟子·滕文公上》。

[14]《孝经·开宗明义章》。

[15]《孝经·纪孝行章》。

[16]《孟子·离娄下》。

[17]《中庸》。

[18]《礼记·祭统》。

[19]《礼记·祭义》。

[20]《孝经·开宗明义》。

[21] 戴德:《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22]《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文公十八年》《隐公三年》等。

[23] 吴虞《说孝》,《吴虞文录》(上),上海亚东图书馆1921年印行,第11页。

[24] 任继愈《谈谈孝道》,《人民日报》2007年3月11日,第10版。

[25]《论语·学而》。

[26]《孔子家语·三恕》。

[27] 转引自“中国老年网”(www.chelder.com.cn)2006-06-01裴晓梅文章《中国农村孝道出了          问题》。

[28] 邓晓霞:《弘扬孝道  共建和谐——对孝道式微现象的调查》,《人民日报》,2007年3月11日。

[29] 《长沙晚报》,2007年2月27日。

[30]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参考消息》,2006年12月17日。

[31] 邓晓霞:《弘扬孝道  共建和谐——对孝道式微现象的调查》,《人民日报》,2007年3月11日。

[3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33] 参考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141页。

[34] 刘达君:《试论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的批判继承》,《学术论坛》,1984年第5期。

[35] 叶乃滋:《谈在全社会树立“孝道”观念》,《社会科学》,1992年第7期。

[36] 路丙辉:《传统孝文化及其现代转型》,中国学术期刊网。

[37] 曾参:《大学·释齐家治国》。

[38]《孝经·天子章》。

[39]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参考消息》,2006年12月17日。

[40]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参考消息》,2006年12月17日。

[41]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354页。

[42] 韦政通:《中国文化与现代生活  伦理思想的新突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43] 郭齐勇主编:《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第463页。

[44]《孟子·梁惠王上》

[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26页。

[46] 《中国共产党第15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47] 朱谦之:《文化哲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3页。

[48] 王阳明:《传习录·知行合一—答顾东桥书》,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49] 转引自余云华:《拱手·鞠躬·跪拜:中国传统交际礼仪》,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

[50] 以上两校的资料,引自网页www.djxx.com.cn:8080/UploadFiles/2006430

[51] 《广州日报》,2006年3月25日。

[52]《论语·里仁》

[53]《礼记·曲礼上》

[54]《礼记·曲礼上》

[55]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3页。

[5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58] 张炯:《先进文化的理论内涵与实现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http://ziyunshanxiaren.blog.hexun.com/9179565_d.html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