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每日分享》106(2019年7月)

4年前 [08-31 20:55 周六]

2019-7-1

岳升杰每日分享:陈述事实

  以前,我在谈“批评法”和“表扬法”的时候,第一步都是陈述事实,即对事情进行客观的描述,不夸大、不缩小。比如,给孩子商定好放学后打一个小时游戏,结果孩子打了两个小时,事后进行批评时就要先陈述事实:“我们商定好放学后打一个小时游戏,你刚才打了两个小时。”这次学习吴文君老师沟通八大技巧第一个技巧“录像机法”让我对“陈述事实”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里借用几位老师的感悟进行一下挖掘和展开。

1、我过去会给予孩子很多负面的东西,让他觉得没有能力,同时让孩子感受到妈妈不爱他。过去我在沟通中用自己的标准去强调,但是换了那个录像机法,是一种中立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东西,非常好。即使没有下一步,起码他明白我在说一个事情。这种沟通方式让双方很舒服,而主观判断只是让说者很舒服、很痛快。

2、当我用原来那种方法说的时候,身上都是带着情绪说的,他感受到那个情绪就会抵触。当我用录像机法说的时候,实际上先已经把自己的负面情绪控制住了,没有负面情绪的情况下才能如实地去说这些。当没有表达出负面情绪的时候孩子他都愿意接受。换个角度来说,你怎样让才能没有负面情绪,才能平静地去描述它,就是要能够接受这种现象才能做到客观描述。

3、我体会最深的是我自己做孩子那个角色的时候,我写字写得很了草。他用录像机说法“我看到有个字大有个字小”我的注意力全部在他说的上面,然后自己就有个评价。我们只是描述,就给孩子一个空间;如果我们直接评价了,孩子就受控于我的评价而自己就没有选择的机会去做。

4、我感觉温柔也是有杀伤力的。比方说孩在那里吃东西的时候,我就给他建议:你可以一边吃东西一边看书啊?他就不愿意。通过练习我明白这是不让他有选择的权利,不让他享受,认为他没有资格享受,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2019-7-2

岳升杰每日分享: 三句箴言

在基督教义中有三句祷告词:“愿上帝,赐予我宁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给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在俗语中,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尽力;别人的事,接受;老天的事,遵从。”

在生活中,有三句话:“过去的事已成事实,我们只有接受不必后悔;未来的事还没到来,我们只能盼望不必焦虑;现在的事正在发生,我们能够选择应尽力而为。”

三则“三句箴言”实则道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做好自己能改变的事;对于他人的事,对于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要保持心平气和,要接受、要遵从。假如我们能做到这些,我们就会守住界限,不越权、不越位,让自己心情愉悦、身心健康。

现实中,很多人之所以烦恼,总是分不清哪是自己的事,哪是他人的事,甚至连老天的事也想管。对于他人的事,特别是亲人之间是最难划清界限的。夫妻之间本来就来自两个家庭、两个星球,需要的是包容、接纳,可偏偏很多人就是想改变对方,就是想将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其结果是身体近在咫尺而心灵则是远隔天涯,有的分居甚至弄得头破血流,以离婚告终。

亲子之间更是一本理不清的糊涂账,在中国传统中,孩子就是父母的一个私有财产,就是父母的一件附属物,就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孩子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过去孩子多家长少,父母想包办也忙不过来,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而现在,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变化了。家庭中孩子少家长多,思想中不让孩子干活、无条件地满足孩子、为孩子积累财富就是让孩子幸福,这样多管齐下,制造出了很多问题孩子。

当然,还有很多人想跨界管老天的事,想管过去和以后的事,有些累成了神经病。如何智慧地划清自己的势力范围,这是我们每个人要学习的课题。

2019—7—3

岳升杰每日分享:沟通之妙

“有一次我给一个学校去做培训,一个老师挑战我,说:‘你教的这些东西用不上,因为有的学生上来一句话就不讲。’我说:‘那好啊,你愿意来扮演这个学生吗?’他就上来坐在这儿,他真的就一句话也不讲。那我怎样去跟他去沟通呢?我就去客观地描述我看到的一切。我说:‘当你走上来的时候,你的两只手抱在胸前,眼睛不看我,只向前方,一句话都不说。’这是我看到的,我就说出来。

“接着我说:‘我知道你是想尝试一下我的方法是否有用,你愿意用这种一言不发的方式保持你的姿态,用这种方式跟我沟通,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沟通方式。我继续说:‘当我这样说的时候,我发现你的眼睛眨动得快起来。’他不经意地就点点头。我说:‘是呀,现在你点了点头,每当我说一句话你都用你特殊的方式给我回应。虽然你嘴巴没有讲,可是你的身体却在给我回答,这说明我的话你听进去了,给了我一个反馈。’这时候他站起来,他说:‘吴老师,我撑不下去了,我要下去了。’

“这就是沟通!我们常常把说等同于沟通,实际没有体会到沟通的真正含义。生活中,没有一个人不向别人发出沟通信息的,这就是我的沟通信息,就是我的语言,只是你能不能读得懂。所以,录像机法就是教我们能够客观地去接受生命、生活中所有正在发生的事,然后再带着对方走,这就是先跟后带。”

那位老师的想法也是我的想法,而吴老师在沟通中所表现的出神入化也正是我要学习的。以前,我也明白沟通的重要性,也学了沟通的一些技巧,也在“批评法”“表扬法”等方面有过实践,但感觉只是入脑没有入心。过去我感觉只要注意用脑、态度虔诚就能进行好的沟通,但现在感觉绝不是这么简单。现在,我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沟通方面的欠缺——理性、粗线条,做为咨询师必须用心提升沟通能力,让每一个对象感到舒服并感受到力量和支持。

2019—7—4

岳升杰每日分享:声调示范

“有这样一个现象,早晨起来,上学的时间已经很紧、很紧了,你的儿子还在那儿磨来磨去。这时,你会用怎样的声调对他说什么?”吴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让两个学员分别扮演妈妈和儿子进行示范。

“到点了,该起了。”“那儿子还是在那里磨来磨去,还是很慢,这个时候会怎样呢?”“快点儿,要不就迟到了。”如果他还是不动,你说了六七遍,你会怎样呢?”“你起不起了?快点吧!”“哪里发生了变化?快慢上、语速上发生了变化。即使这样说,他还是不动,还是那么磨蹭,不仅语速变了你还会有什么变化?站在门口,他还在那个地方。”“走了,你干什么呀!”

“大家听下来,这个时候她的声音高起来,并且快起来,又高又快。我还没听到你大声,我很想听到你那个大的声音,尝试突破一下,最凶的那个情况。”“还没完吗,别去了!”“终于看到你最凶的声音。那么下面就给你一个挑战,你发现这个高声没用,你就用了又小又低又慢的声音,你会怎么说。我们再听听这时内心的感觉是什么?”“起了、起了、起了”

“你分享一下自己在用不同声调时的感觉怎么样?”“我平时的姿态很高的,刚才最后一种强势我很不舒服,很压抑自己。那种突破的声音让我自己很难受,好像要崩溃的感觉。”“那你在中等程度时感觉如何呢?”“还可以,但好像还有点命令的感觉。”

“请扮演孩子的学员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她最开始的时候,第一次我感觉到她非常地不耐烦,我就特别不喜欢。等她语调调整以后呢,我就感觉到她开始急了,她急的时候我心里边特别烦。到最后的时候,我就是一个烦了,我就不想做不想动。甚至当她用小声调时,我也没听到她说啥,就觉得她在哪儿磨叽。”

通过这个示范,我们看到声调占38%是不虚的。不恰当的声调会让沟通短路,这个孩子即使去做也是因为害怕,也会影响亲子关系。

2019—7—5

岳升杰每日分享:声调分类

说到声调,从物理属性上来看,有大小、高低、快慢之分,同时还包括一些语气词。这些大中小、高中低、快中慢等不同的声调会带给人不同的感觉。先说大快高,这些声调只有在紧急的情况下,比方领着孩子过马路时是必要的。除此以外,对孩子要少用。在示范中,那位妈妈像机关枪一样的声调,带给孩子的感觉是被控制的、是警觉的。就如原始森林里,老虎要来了,它的咆哮让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提起跟腱快速跑掉。我们什么时候会把大快高的声调表现出来?当我想让对方听从的时候,当我想控制的时候,当我想压住他的时候,我们就把那个猛兽的本性表现出来。

对于孩子来说,他惊恐、抗拒,他是因为害怕才听从,而不是因为听明白才听从。常常看到一个孩子,吓得茫然失措,父母就奇怪,我跟你讲得那么明白,你怎么一点记不住?实际上,孩子那时候是被吓着的,根本没有听进去。当有人很紧张的时候,就会发出很急、很快、很高的声调,实际他是把对方当作一个抗拒的对象,而没有把对方当作自己的同类。

其次是又小又低又慢的声调,这些声调也许在跟孩子一起睡觉,给孩子讲故事的环境中是恰当的。这些声调虽然让对方容易接受,但是它很无力。对孩子来说,他能听明白但不等于对他有推动力,因为父母本身那种又低又软的声音是一种央求的声音,孩子很难被推动。

中等声调介于二者之间,当你要向你的孩子宣布一些重要事情的时候,可用中等的语调、语速、一字一顿、很有节奏地看着对方的眼睛去跟他做一些沟通,这个时候孩子会很在乎你给他说的话。

每一种声调都有它的可用之处,只有恰到好处地运用才能取得最好效果。就我自己而言,在讲课时,我一律用大快高的声调,好像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权威,才能引起学员的重视,而这样一堂课下来总是弄得身心疲惫。因此,我必须改变这种贫乏、单一的声调。

2019—7—6

岳升杰每日分享:我的声调

“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自己常用的声调。AB两个人一组,A和B两个人随便聊天,A先用常用的声调说两三句;再用大、高、强的声调说上两三句;最后用低、弱、小的声调说上两三句。A尝试着想自己常用的声调是什么?突破性的最高阈限在哪里,最低域限在哪里?然后呢,B就跟A分享:当你用不同的声调对我说话的时候,我的感觉如何?你常用的声调让我感觉如何?当你的声调大、高、强时,我的感觉如何?当你的声调小、低、弱时,我的感觉如何?

“等分享过了之后,B就模仿A,要模仿三次,依次为常用声调,大高强声调,小低弱声调。这对B的挑战很大,你要听得到,才能记得住。当B模仿完后,告诉A平时常用的声调,最高的声调,最低的声调,让A自己在别人的口中听到自己常用的声调。我们有时候会给家长一些训练,就是你可以回家用录音机录下你发脾气的声音,把你平时聊天的声音你录下来,让你自己听听常用声调的阈限在哪里。

“让A自己来体会,他平时对孩子常用的声调听起来感觉如何?当很高的时候,我的感觉如何?当很低的时候,我的感觉如何?讨论一下哪一种声调跟孩子沟通效果会最好。A做完后,两个人互换角色。通过这个练习,你帮对方找到他常用的声调,对方也帮你找到常用的声调,同时体会每你可以突破声调的阈限有多少。有人跟我说,不行,我说话一直就这么高、这么快、就这样。有人说,不行,我一直说话就没力气。你这都是在限制自己,你这样做了你会发现你有很大的空间。”

中国人视觉型的人比较多,听觉型的人比较少,大部分中国人不知道自己说话的声调怎么样。每个人本来就具有三种声调,可以大高快,也可以小低弱,还可以居中。可是很多人不知不觉中只会用一种工具,那就浪费了另外两种。这样我们说话时显得单调乏味,聆听时不能积极配合难以形成和谐的氛围。

2019—7—7

岳升杰每日分享:声调配合

“怎样用你的声调配合支持到对方?AB两个人一组,做两轮练习,第一轮A做为说话者,B做为配合者。A随意找一个话题与B交谈,A用常用的中等声调说上两三句话后,B就配合A的声调,A说什么B就配合什么。然后A就改成高声调还说前面的话,B再配合A提高声调。之后A再用比较低和柔的声音说话,B也用同样的声调配合。

“第二轮开始,AB交换角色,B作为主角,A做为配合者。和前面一样,B随意找一个话题,分别用中、高、低三种声调说上两三句,A就完全用B的声调进行配合。两轮做完以后,两个人进行分享。首先是谈当自己说一段话,对方非常配合声调的时候,自己的感觉如何?然后再谈,当对方谈话自己配合时有什么感觉?在分享中除了体验自己运用声调的能力,还可帮助对方了解他声调的优势和不足。

“在和孩子单向沟通时,给他一个重要信息的时候,最好用中等的声调,字字清晰,‘我跟你说’。然后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让他重视这件事情,让他真正能收到你传达给他的信息。在双向沟通时,要找到默契的感觉。所谓默契就是你跟我是同类,同类就是,我在这儿,你也在这儿。先找到同类的感觉,那么主动的一个人就可以带另外一个人到其他方向。

“为什么沟通的效果决定于声调和身体语言而不是文字?因为声调和身体语言是在表达你潜意识的状态,而对方的潜意识是最容易收到这些信息的。有的父母说:我们夫妻关系不好,可在孩子面前我们没有表现过,那为什么孩子都知道?这就是孩子在父母的沟通的过程中,从声调和身体语言上读懂了父母的状态。”

就我自己而言,我对哭声就有一些抗拒和屏蔽。听到哭声,脑中便呈现出乌云笼罩下的几间破房,便看到北风吹过的苍白院子,我的身体就进入一种紧绷和僵化状态。我想,这也许是童年丧母带给我的悲伤,是哭声带给我的一份创伤记忆。

2019—7—8

岳升杰每日分享:配合孩子

有父母经常问:“我到底怎样做才能跟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声调配合呢?”这里通过一个练习让父母们感受一下。AB两个人一组,做四轮沟通。第一轮,A做妈妈,B做孩子。内容是:B因为数学考试没有正常发挥,心情很郁闷。回到家后,说:‘妈妈,我回来了。’这时妈妈看用怎样的声调给予配合。第二轮,AB角色不变,而内容发生变化。B这次数学考试发挥出色得了全班第一,心情非常高兴,回到家一进门就大喊:‘妈妈、妈妈,我回来了!’这时妈妈正在忙着做饭,漫不经心地说:‘回来了?’也就是当孩子开心的时候,妈妈不用声调去配合。

第三轮、第四轮,AB互换角色,B做妈妈,A做孩子,内容与前面的相同。当然,孩子不开心的事情有很多,如,受老师批评了,被同学冤枉了等;开心的事也有很多,如受老师表扬了,得到奖励了等。在选择时最好将不开心和开心的事选成对应的,如,数学考好与没考好。互换角色后,所选的内容最好一致,这样操作简单且更有可比性。做完四轮练习后,A先分享做为孩子时,当自己不开心时妈妈给予配合,什么感觉?当自己开心时,妈妈不给予配合,什么感觉?然后再分享自己做妈妈时配合与不配合孩子的感觉。之后,B再分享做孩子与做妈妈四种情况的感受。

爱人经常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女儿上午回家,高兴地说“妈妈,我考了班级第一”,爱人接了句“下次争取考年级第一”结果女儿不说话了。到了下午,女儿回来说:“俺老师说:对你妈妈说,你这次就是年级第一。”爱人意识到自己回答有问题,马上配合女儿,女儿很高兴。爱人经常说,只要孩子进门说一句话就能听出孩子心情好坏,我这方面是迟钝的。

同样是‘妈妈,我回来了’,但声调是完全不同的。当孩子不开心时,妈妈的配合会让孩子感到暖暖的;当孩子开心时,妈妈如果不能配合,孩子就会感觉冷冷的。

2019—7—9

岳升杰每日分享:练习声调

“我从来没意识到,原来过去一直在不自觉地运用那个资源库,对我的孩子不断造成伤害。现在我觉察了,同时我知道我可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过去我的声调比较低,我现在就可以向高处去练;我过去声调比较高,我要允许自己放下来。让我的声调阈限开始变得宽广,我就更容易灵活地配合孩子。

“刚才听到大家做练习的时候,好像耳朵比原来灵了很多。当听到别人声调有变化,就马上去配合,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开始。我们不需要到哪里去找,只要用好现有的资源就行,这就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我们能成为一个听到孩子说话的声音便能够及时配合的父母,我们这个爸爸妈妈就会变得可爱很多。过去我们常常在孩子面前一张面孔、一个声调、无聊得要命,很多孩子就会说:‘懒得跟你讲,讲也没劲的’。

“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自己曾经跟我的妈妈这样沟通过,也曾经跟我的女儿这样沟通过。但是现在我告诉你,我和女儿的沟通非常好。我们每天晚上在电话里,她用高声调说,我马上就会高起来‘哇,是吗?’然后再带她带下来。她用低声调:‘妈妈,今天老师冤枉我了’我也用低声调:‘是吗,听起来挺难过。’在我们互动的过程中,虽然电话里看不到表情,但声调的配合非常重要。我女儿在日记里、作文里就写:跟妈妈的沟通无障碍,我的心事她都懂。靠什么呢?靠声音,因为我们很少面对面沟通,大部分时间的沟通都是在电话里。可能大家会发现,这个练习太简单、太有效了。”

过去,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幽默、风趣、有人缘的人,通过学习、通过接触不同的人群,我发自己是一个固执、僵化、无趣的人。像这些沟通中的声调技巧,过去我会不屑一顾,我会认为是雕虫小技,我会找各种理由进行抨击,但现在认识到自己这方面很欠缺。要做个“活人”做个让人待见的人,就要学习,就要让自己声调多样化。

2019-7-10

岳升杰每日分享:身体语言

提到沟通,人们就会想到“73855”定律。它是指,在沟通的效果中,各沟通元素所占的比例为:文字占7%,声调占38%,身体占55%。由此可见身体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身体语言应包括沟通者的位置、身体姿势、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就位置而言,父母与孩子常用的身体语言有三种,一种是面对面,一种是并排,还有一种是有一点点角度的。我们一般认为面对面是最好的,因为在我们传统中有促膝谈心之说,特别是父母要对孩子表示爱自然就会选择面对面。如果亲子之间是在很放松很自由的情况下促膝谈心,也许这样更能表示互相亲密。假如孩子在犯了错误的情况下,父母要与他沟通,这种面对面就会给他压力,好像父母在审判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并排,要比面对面减轻一些压力,但是这会减少眼神的交流,并且父母很难捕捉到孩子的身体信息。因此,父母与孩子常用的方法应是保持一个角度,这样双方既有自己的空间,也可以眼神互相关照到。这也是我们在咨询中所提倡的位置。

关于眼神,我自己就很欠缺,不看对方感觉没关注,看对方又有些不好意思。我发现有很多成人和我一样,到现在都不习惯跟别人用眼神谈话。这样会让对方误以为我们不尊敬,没有用心,就会在沟通中产生一些困惑或障碍。。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彼此能够坦诚地用眼睛沟通,这实际是一份很好的连接,这是沟通中很重要的一环。当然,父母与孩子的眼神也要根据情况,当孩子因犯错而感到内疚时,父母不可盯着孩子。当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分享时,父母一定要看着孩子的眼睛,给孩子一份力量。

身体姿势有站有坐,还有蹲。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可以选择坐或蹲,最好能在与孩子平等的高度交流,这样会让沟通顺畅。另外,面部表情,要配合对方,要呼应对方;手势要保持开放、文雅,不可给对方造成压力。

2019-7-11

岳升杰每日分享:身体接触

初入家庭教育,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对拥抱的体悟。在亲子之间,拥抱应是身体接触中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其他就是摸头、拍肩和握手了。

在亲子关系中,身体接触意义非凡。就拥抱而言,当孩子快乐时,拥抱可与孩子分享同快乐,进一步密切关系;当孩子烦恼时,拥抱可为孩子分担忧愁,可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开始从国外书本上学习"五步批评法"和"五步表扬法"时,其最后一步都是拥抱。

在亲子关系中,身体接触极其匮乏。在中国传统中,谈到拥抱,即使夫妻之间,也是那些比较开放的年轻人。如年龄稍大些的夫妻在公众场合拥抱会让人视为有伤风化、不正经,会受人指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拥抱好像截止时间为上小学,大约就是7岁以前。当孩子上学以后,不要说父亲与女儿、母亲与儿子,即使父子、母女之间也不再拥抱。随着改革开放与国际文化的接轨,如能将拥抱这一礼仪引入国内,这对缓解国人的感情饥渴,改善国人的枯燥情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亲子关系中,身体接触是温度计。就我自己而言,在我开始学习家庭教育时,儿子只是上初中,也只是十几岁。当各种亲子书籍铺天盖地介绍拥抱的重要性时,我深感惭愧,因为我与儿子之间不要说拥抱,就连简单的身体接触也记不清停止多久了。没有学习时,总会大言不惭、毫不脸红地在各种场合讲:"我还拥抱他,看到他那不争气的样子就烦!"学习家庭教育后,认识到这是多么的愚蠢,多么的可怕。做为父亲,与一个青春期儿子连最简单的身体接触就没有,还整天幻想着教育好儿子,这不是痴人说梦又是什么?

想到此,我决定拥抱儿子。当我把这一伟大决定告诉儿子时,得到的回应是"两个大老爷们拥抱什么?"于是我改变方向,从握手、摸头、拍肩逐步发展为拥抱,慢慢地,我们父子之间的拥抱成了常态化。

2019-7-12

岳升杰每日分享:重视拥抱

  “我常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都大了,我的儿子比我都高了,我不太习惯抱他。我的女儿都很大了,青春期了,当爸爸的不能再拥抱孩子了。那孩子到底是怎样想的呢?很多孩子会觉得,我长大了,我就变得不可爱了。小的时候爸爸一直抱我,怎么突然爸爸不管我了,是不是我脏了,我坏了?

  “有个这样的案例,一个女孩30几岁了,还到处去找男孩子。经过了解,我发现女孩的创伤发生在青春期时,她的爸爸突然不再管她,让她产生了被遗弃的感觉。她想,是不是我一下子长大了,我就不可爱了?

“就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来讲,父母和孩子的身体接触是彼此的一份依赖,也是一份亲密的感觉。只是随着孩子年龄长大拥抱需要讲究一些方式。当孩子长到十一二岁以后,开始有了青春萌动,这时,我们跟孩子的身体接触,要让他有所准备,可以说‘我很想抱抱你’。另外,拥抱时要有力量,去真正拥抱他,而要避免那种轻浮的抚摸、撩、搓,让他有不舒服和不尊敬的感觉。

“很多中国人都有身体接触的这种需要,皮肤的饥渴是很重的,因为小的时候放在单独的床上,长大了,男女有别又不可以碰。如果父母能够跟孩子建立身体接触的习惯,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温暖的感觉。”

关系大于教育,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而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亲子之间的身体接触。在家庭教育咨询中,每当父母历数孩子的劣迹,哭诉自己的痛苦时,我就会问一句“你和孩子能拥抱吗?”这时父母就会“恶狠狠”地说:“我还拥抱他?他拉我一下手就难受。”可以说,凡是孩子出问题的,亲子关系一定出了问题。反过来,要想纠正孩子的问题必须从亲子关系入手,而改善亲子关系的途径就是从拉手、拍肩、抚摸最后发展为拥抱。从某种意义上讲,亲子之间能否拥抱也是测试孩子是否有问题的试金石,所以,请父母们重视拥抱、重拾拥抱。

2019-7-13

岳升杰每日分享:掌心上下

“身体语言有很多种,现在我就请三位朋友做一个掌心向上向下的示范。你们三位分别代表角色A、B、C,A和B随便谈一个话题,C作为观察者在旁边观察两个人的身体语言和表情变化。在A与B谈话时,A先是掌心向上一两分钟,之后改为掌心向下,注意谈话不能中断,好像在无意间发生。B呢,不管A做什么样的动作,都照常跟他谈,可以留意一下文字和掌心变化分别带给你的感受。C呢,注意观察AB在掌心变化时的不同以及内心的感受。下面A和B就随便谈。

“我们听听B在A掌心变化时有什么不同?‘我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当她掌心向上时,她眉毛皱得很重,她说的很难受的事情,我就使劲儿,我就很关心她,我也想配合她。当她掌心向下时,我也想让自己往前一点,但是让我觉得我这个身子会不由自主的往后靠。’

“C呢,你在旁边观察到什么,你的感觉如何?‘我感觉当A掌心向上表达时皱着眉毛,B也很配合地皱眉毛,B可能没有注意到自己的面部表情,这时双方就达到了和谐的状态。当A变了手势掌心向下的时候,B一看A变了就已经在抗拒。但为了配合,B还一直跟A联络,这时就感觉很牵强了,A可能没有意识到不和谐的因素在什么地方。’

“A的感觉呢,前后有什么不同?‘开始掌心向上的时候,我有继续给她说下去的感觉,向她讲,她好像也跟着我皱眉。当我调为掌心向下,她再给我说话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了,我觉得很可笑,说不下去了,很不协调。’

“现在大家也许就明白,生活中有一些人可能是你的领导、同事、家人,他是为你好,说的道理也对,可是你就觉得不喜欢他,也许就是因为他的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

掌心向上是开放的、友好的,而掌心向下则是拒绝的、防御的。在沟通中,手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注意用好手势。

2019-7-14

岳升杰每日分享:让心开放

“刚才当A掌心向下时,B分享说,她虽然心里想配合A,但她的身体是抗拒的、拒绝的。因为A给了她一个暗示,就是要将她推出去,她接收到了这个信息。生活中就是这样,人和人的关系有时候是非常微妙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起到推出或拉近的作用。

“为什么掌心向上或向下会有这样重要的作用?在古代,人们手里握着的武器,往往都是藏在后面的。如果我跟一个人见面,两个人都将手放在后面,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后面装着多少把小刀,自然会有防御和抗拒的心理。人为什么见面要握手呢,因为握手就是让我的掌心告诉你,我这里没有武器。当两个人握手时,表示我们之间可以友好、可以沟通。

“人类的潜意识中很害怕对方把手放在后面,而希望对方把掌心向上告诉自己他打开着、开放着。当你掌心向下的时候就会让对方产生压力和抗拒。有的人把自己包得很紧,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对方:我对你有保留,我不想对你开放。用李老师的话说就是,你开放几分,你要审查自己的身体语言。如果在两个人沟通的时候,你帮他们拍一张照片,你不需要听文字,只要看他们的身体,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关系状态。所以,人与人之间很多微妙的东西,是心在收取这些身体语言。”

为什么称为掌心?也许因为手掌与心密切相关,也许因为手掌就是心的代言人,当你手掌没有开放时,也证明你的心是没有打开的。我们常说言为心声,身体语言更是如此。如果说言谈话语还在意识层面,还可通过控制伪装的话,那么行为举止这些身体语言是在潜意识层面,你就控制不了,你也伪装不成。

当我们对某人有成见,不愿在一起交流时,尽管我们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但对方是能从感觉中收到我们身体语言信息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身体语言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养心,更要注重让心开放,这就需要通过学习从潜意识处做文章。

2019-7-15

岳升杰每日分享:放下架子

“既然一个掌心向上向下的动作就会影响到对方的感受,那我们跟孩子沟通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身体语言可以帮到孩子?接下来,我们看看怎样去设计一些有效的身体语言来支持到我们的孩子,我们先做一个练习。

ABC三个人,A演父母,B演孩子。A选择一个跟孩子相处效果不太理想的情况,像孩子打电脑时间太长、写作业不认真等让你困扰的事件。A先对B说一些话,B在这边体会一下,当父母这样对我说的时候,我内心的感觉是什么,并且留意一下我这份感觉,更多是从他的文字中来,还是从他的身体语言来。C在旁边作观察,因为旁观者清,谈谈你看到的两个人的状态,做完后三个人分享。

“分享结束,三个人进行讨论。可以问一下A的孩子几岁,是男孩儿女孩儿,是什么样的性格?如果跟这个孩子就这件事情进行沟通,用什么身体语言较好?设计两种较好的沟通语言。A再来一次,重复对B说的一些话,同时也重复刚才设计过的一些身体语言,说两遍,再讨论不同的效果。这次我们把重点放在身体语言的设计上,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有收获吗?跟我们分享一下。‘我们做的练习就是我儿子边写作业边玩儿。在那个过程中我看到平时对儿子说的那些话。这些说教没有一点力,孩子也不当回事儿,同时还影响我与孩子的关系。以前我是站着跟他讲,当我蹲下来跟孩子说的时候他感觉很要舒服一点。’这位家长分享,过去是站着,现在蹲下来,孩子就会感觉不同,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改变。我们之所以经常单腿跪在对面,并不是说把自己放低,把对方看高,只是要找个平等的感觉。这对孩子来说是个很重要的一个信息。”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虽然沟通的效果由孩子决定,但沟通的模式由父母控制,沟通的主动权在父母手中。从练习可看出,在身体语言方面,父母能蹲下来、放下架子和孩子沟通效果较好。

2019—7—16

岳升杰每日分享:儿童视角

“我做的练习是弟弟的儿子笑笑。每到吃饭的时候,我就跟他说:‘我走了,姑姑饿了,要吃饭了,你要想玩儿就继续玩儿,我走了。’我总觉得这样做不对劲,但不知道不对在哪儿。今天做了后,我发现孩子有被抛弃的感觉,好孤单。我也试了一些方法,比如说和他对视,找到他的兴趣点,然后再把他带出来,但我不知道这种做法有没有效果?”

“你要回家慢慢尝试,起码你知道从哪个角度去试啦。大家有听过幼儿园里的故事吗?之前,大人们带着孩子去逛商场。当他们领着孩子在商场里走时,孩子总是哭闹。大人就很奇怪:商场的商品琳琅满目,那么好玩,孩子怎么会哭?后来幼儿园里人就做了一个实验,按照成人和孩子的比例把幼儿园里的家具放大,然后让大人像孩子一样在实验室里走动。结果人们发现孩子根本看不到什么琳琅满目的商品,只看到的一条条长毛的大腿,并且看到的橱柜也是那么可怕。所以,孩子们根本没有乐趣,也找不到什么快乐,这下大人们知道孩子为什么哭了。

“如果不去体验,大人永远不知道孩子的视角里有什么。我们要跟孩子沟通,最起码的一个姿态是要跟孩子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只有这样一个态度,进行这样一个改变,我们才能站在孩子的位置上。有人说,你要想知道如何能够说服对方,就要把你自己的脚放在对方的鞋子里,完全跟他同一个方向,你才能体会到他的感觉。”

认为孩子也不懂大人可以随意支配的传统言行越来越受到批判,而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正确儿童观越来越深入人心。家庭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但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还有很远的路。最近听孙云晓老师讲课,他说:我们在讨论儿童问题时,什么时候让儿童参与了?这个问题的确振聋发聩,只有做到孩子的问题多听孩子的心声,多让孩子参与,多从孩子的视角观察问题,才算真正尊重孩子。

2019-7-17

岳升杰每日分享:关注孩子

“过去我听亲子关系的讲座,曾经有老师说:一些孩子有的时候会做出很大动静,他是在吸引家长,引起家长对他的关注。这个时候你们不要理睬他,要忽略他。如果你理睬他,就会加重他的这些行为,他会更加地放纵。可是刚才我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我感觉到,如果父母不理睬孩子,那种抛弃是很恐惧的。那时老师的观点是:你不理睬他,过一段时间他就自然会来找你。我刚才体会到,他可能真的会来找你,但他不是因为亲近你了,而是被恐惧吓得他来找你,来讨好你。我刚才有一个非常大的震撼,这种方法虽然能让孩子回到你的身边,但他这种回来是有心理阴影的。”

“你这个分享很深刻也很重要。在一些家教方法中,有一条就是你说的冷处理。我不理他,让他自己回头来找我,实际这是很大的创伤。很多孩子的情绪就这样被忽略了,在以后的成长中,孩子就不知道如何接纳自己的情绪,慢慢发展为不接纳自己这个人,一生就处于自卑之中。”

“我扮演了两三次孩子,其实孩子的心里面很多时候是希望父母能过来带他,他真的是希望父母关注他。而父母在关注孩子的时候,很多时候只关注自己要做什么,却不知道孩子要什么,这样把孩子带过来,会让孩子难受。还有些人会担心,我们老关注他是不是会让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其实,我们在关注孩子时会发现,他其实很在意父母,他愿意去父母想去的地方,同时他从你这个模式里学会如何跟别人沟通。”

很多孩子的创伤就是被父母送走,被父母忽略造成的。当被父母忽略,孩子就会认为“我不重要,我没资格”这样他的无力感就出来了。而父母关注、在意孩子,他就会认为:“我被关注,我被肯定,我有资格,我很重要,父母把我看到心里,说明我的存在是有价值,有资格的。”这样就会让孩子有力量感,有自信心,因此,一定要多关注孩子。

2019-7-18

岳升杰每日分享:两颗种子

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是些什么样的孩子?孙云晓老师把他归结为主动性和自制力的结合。主动性就是有兴趣、有爱好、有梦想,自制力就是有规则、有规矩、有低线。如果一个孩子能在心中种下这两颗种子,他将会成人、成才、成功!

孙老师形象地将主动性和自制力比喻为一辆车的油门和刹车,一辆好车的标志就是油门灵、刹车灵,它不仅起动快、提速快,而且刹得快、刹得死。而一辆破车则相反,想提速时提不上,想刹车时刹不住,唯一的做法就是慢些再慢些。当然,如果只是刹车灵而油门不灵,这车要不要没用;反之,如果只是油门灵而刹车不灵,那会更残,它会成为马路杀手。

孙老师将主动性与自制力的不同组合分为四类孩子,我试着用坐标象限的方式进行划分,感觉很清。这个坐标的横轴是自制力,从左至右越来越强;纵轴是主动性,自下而上越来越强。第一象限主动性和自制力都很强,这是理想型的孩子。第二象限主动性强,自制力差,这是破坏型孩子。第三象限主动性和自制力都差,这是游手好闲型孩子。第四象限是主动性差,自制力强,这是小绵羊型孩子。

既然孩子的“两颗种子”这么重要,那我们就要想下面一些问题:第一、这两颗种子在什么环境播种?是在社会、学校,还是家庭?第二、由谁来播种?是由他人、老师、孩子,还是由父母?第三、什么时候播种?是孩子懂事后、上学后、青春期后,还是七岁前、三岁前?其答案应该是:在家庭中由父母从孩子三岁前就开始播种。

如何播种呢?其一,做民主型父母,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鼓励孩子、欣赏孩子,多看孩子的优点。其二,以身作则、善用批评,明确规范,让孩子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对制度、法律有敬畏感。简单说就是父母要做到和善而坚定。

2019-7-19

岳升杰每日分享:阅读习惯

听孙云晓老师的课,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习惯”和“阅读”,他在《九个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中,也确实将“喜欢阅读”列为第一。

我认为,习惯是一种潜意识的自动行为反应,它的来源有两部分:一是本能;二是意识行为的长期内化。孙云晓老师说:习惯就是心里痒痒,做了就舒服。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孙云晓老师回忆:1966年的冬天,他11岁时,他15岁的哥哥偷偷背回家里一包书。这让他爱上了阅读,并立志成为作家,他的命运从此得到改变。他直言,是阅读他告诫青少年:“对于青少年来说,养成读书习惯等于在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他忠告父母:“你的孩子如果不爱阅读,他就是潜在的差生。”

当孙老师谈到读书时,他那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他那美滋滋、甜蜜蜜的感觉让人受到感染。尽管我没有像孙老师那样因喜欢阅读而从一个农村子弟成为全国著名的教育家,但我也从阅读中受益良多。我曾引领子女走入阅读;我曾影响学生喜欢阅读;我因阅读而充实、幸福,从不知孤独寂寞为何物。所以,孙老师对阅读的深刻见解让我共鸣,让我更加坚定了坚持阅读和推广阅读的信心。

如何养成阅读习惯?孙老师谈了五点:1、父母要带头读书,经常让孩子看到您在读书;2、父母要经常带孩子逛书店,到图书馆看书和借书;3、坚持在睡觉前为孩子读书;4、在家中有孩子读书的固定位置和时间;5、外出旅行让孩子当向导查资料。

另外,随着时代发展,可以将阅读与旅游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又能让孩子对阅读有兴趣。这次孙云晓老师提出三个向导,一是以经典文学中的人物为向导;二是以古诗词为向导;三是以经典文学名著的作家和故居为向导。总之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对阅读有兴趣。

2019-7-20

岳升杰每日分享:写作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腾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在孙云晓老师《九个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中排第二位的就是"写作习惯"。如果说阅读能让孩子知识丰富,能让孩子成绩提升的话,那么写作就可以让孩子的人生得到升华。古今中外,很多伟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不知是写日记成就了伟人还是伟人认识到了写日记的重要,反正写日记与伟人是有联系的。在新乡宝泉的"陈赓小道"上镌刻着陈赓在1938年7月13日至9月23日的70篇日记。如果不是习惯,在抗日战争这种艰难的岁月中怎么能坚持写日记?孙云晓老师50年坚持写日记,如果不是习惯怎么能坚持?如果不是习惯又怎么能从一个农家子弟成为著名的教育家?

  当然,写作较阅读更难一些,用孙老师的话说就是:"很多孩子喜欢阅读却害怕写作,因为阅读是享受、是欣赏一个美丽的世界,而写作是创造、建造一个未知的世界,写作自然有难度。"我认为,从看读到说是一个台阶 从说到写又是一个台阶。同时,写作是一门技巧要多写多练,有些语文老师由于不经常写,导致写东西还不如社会上常写的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写作习惯?孙老师提供了五个方面的建议:1、培养孩子自由自在的写作兴趣;2、把话说明白是大本领;3、以生活为基础让孩子的写作得心应手;4、儿童写作最需要儿童视角和语言;5、让孩子学习写诗终身受益。

2019-7-21

岳升杰每日分享:健康人格

  孙云晓老师对父母提出三句忠告: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关系的好坏决定教育成败;好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我认为,孙老师这三句话回答了家庭教育的两个大问题,一是父母要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二是父母应如何培养?

  什么是人格?在我心中,人格是个复杂的东西,好像各种书面解释都难以表达清楚。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实实在在存在着;它虽然有多变性,但它更有稳定性;它既有品德方面的内容又有能力方面的内容。虽然我没有证据证明孩子的性格与先天遗传无关,但我真的相信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所有的人格都是后天形成的,所谓的与父母相仿也是后天习得的,如果硬要说是遗传,那应是“后天的遗传”。

  人格就是个性,就是一个人的身份证,就是一个人的品牌,就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标志。就我自己而言,从品德上,我应属于好人;从能力上,我应属于有上进心的人;从行为上,我应属于爱学习的人。这些人格的来源就家庭和父母,我应属于健康人格类。

  事实证明,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人格。现在很多孩子不是智商有问题,不是学习有问题,而是人格出现问题,导致整个人生失败。极端的如药家鑫、林森浩,次一些的像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即失业,在家啃老,不要说工作连恋爱也谈不了。他们缺乏交际能力,缺乏抗挫能力,缺乏沟通能力。

  当前市面上最流行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这是急功近利、非常有害的目标,很容易让孩子输在人生的中途。谈到培养人格,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当你的孩子大学毕业却参加不了工作,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父母这时应是一种绝望的心情,因为不改变走不动,改变又太难。这要远远超过孩子成绩不好带来的苦恼。因此,孙老师将培养健康人格做为目标应是每位父母要思考的。

2019—7—22

岳升杰每日分享:路在前方

  聆听陆士桢教授《学习总书记关于家庭建设的指示精神 做好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报告,让人心胸开阔、格局放大,真正感觉到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央,正在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风范承担着国际事务。真正能看到工业革命造就大英帝国;科技革命成就强大美国;信息革命必将重振中国。与生活的富裕、物质的繁荣和各种硬件的提升相比,国人在文化、文明、精神等软件方面的素养急需提升。而这些已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已影响大国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如何解决?自古华山一条路,那就是教育,除此之外没第二条路。

  教育的本真应是做人,教育的根本应是做人,教育的核心应是做人。《弟子规》总序中明确指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也许是我们穷怕了,也许是我们受功利主义影响,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方向,我们把考试、分数、成绩、上名校、找到好工作这些做人的工具当成了目标,而把做人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当前,孩子的问题屡屡出现都与这种目标的偏离有关。

  为什么会偏离?因为忽视了家庭教育,把学校教育当成了全部教育,学校教育在分工不明、负重前行中偏离方向。如何纠正?重视家庭教育,让家庭教育承担起培养做人的任务,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归其位、各负其责。

  习总书记高瞻远瞩,把家庭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提出,要把对党的忠诚落实到家庭建设中。他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明明确提出四个第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陆士桢教授认为,毛泽东时代是政治治国,邓小平时代是经济治国,习总书记是文化治国。

  从陆教授的分析中,让我看到了家庭教育的曙光。做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我倍受鼓舞,路就在前方!

2019-7-23

岳升杰每日分享:群星璀璨

史来贺,是我从小就印在脑子中的名字,是我一直仰慕的劳模、英雄。因为他,我记住了刘庄;因为他,我记住了七里营;因为他,我记住了新乡。至今我还记得小学读过的那篇文章——《毛主席视察七里营》,尤其是毛主席戴着草帽、站在棉花地里的清晰画面仿佛就在眼前。也许是对主席的崇拜,也许是对英模的向往,也许是时代的烙印,史来贺的名字已经进入潜意识,所有关于史来贺的新闻、资料都愿意看愿意听。

  尽管对史来贺羡慕已久,尽管离刘庄并不遥远,但我一直没有到过刘庄。如果说过去年龄小、交通不便还有情可愿,那么后来的十几年也未成行就说明行动力有问题,我只能戏谑:再向往、再简单的事只要你不去做,事就永远放在那里放,遗憾就永远留在那里。这也许就是平庸者的通病——想得多,做得少,行动力差。

  7月10日至14日,单位组织到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这一次,我终于到了七里营,终于参观了刘庄,终于参观了史来贺故居和纪念馆。除了圆梦,我还了解了更多像史来贺一样的劳模,他们是:县委书记的模范代表--郑永和;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榜样--吴金印;中华女杰--刘志华;当代"愚公"--张荣锁;中华最美村官--裴春亮;全国小康领路人--耿瑞先;全国新时期村支书的典型--范海涛;勤政廉政的表率--许福卿;中国脊梁--郭亮精神。

袁正文教授用"十、百、千"来形容新乡的劳模,“十”是全国劳模;“百”是省级劳模;“千”是市级劳模。这些劳模中除史来贺、郑永和两位老人已逝世外,其他劳模都还战斗在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精神影响着每一个人。为什么在新乡大地能出现这么一种群星璀璨的现象?虽然袁教授从环境、文化等四个方面做了分析,但我想这也是每位学习者深入思考的问题。

2019-7-24

岳升杰每日分享:管中窥豹

  史来贺(1930.7—2003.4.30)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人,1949年入党,农民,读过一年私塾,自1952年起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51年。曾任全国人大常委、河南省委委员、新乡地委书记、新乡市人大副主任、新乡县委副书记。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十六次应邀参加国庆观礼,九次见到毛主席,先后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组部曾把他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列在一起,赞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在他的带领下,刘庄村经历了三次跨越式腾飞。1952年,他带领群众经过五年的农田基本建设,率先实现了高产稳产,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1974年,刘庄村开始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移嫁接,1980年已实现“小康”,成为“中原首富”。在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他根据本村实际,实行“集体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他决定生产采用高科技生物发酵的药品原料—肌苷,使刘庄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出生于父母都没有文化的农村家庭,我有35年的党龄,我曾在乡镇工作十几年,我能深深体会到史来贺的艰难和伟大。从出生到去世,从家庭到事业,他都是成功者。俗话说:“能管一军,不管一村”,农村的宗族矛盾、落后思想人所共知;“大跃进”“文革”这些时代的风云让人心有余悸;很多模范人物由于经不起考验成为流星。而一个几乎文盲的史来贺却一直保持本色,不离农村,不离劳动,并在勤奋学习中与时俱进、勇立潮头、永不褪色,怎能不让人敬佩!?

2019—7—25

岳升杰每日分:劳模名言

一、史来贺——全国农村支部书记的榜样

1、当干部要有主心骨,不能听风就是雨。

2、牌子、名声不值一个钱,能给群众办几件事,比啥都值钱。

3、既要把人带到富路上,又要把人带到正路上。

4、创大业,作大难;创小业,作小难;不创业,穷作难。

5、事在人为,路在人走,业在人创。

6、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党走;共同富,走的才是社会主义路。

二、吴金印——全国先进党委书记的榜样

1、群众最有智慧,群众最有办法,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2、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土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

3、干部是面镜,群众是杆秤,要想打好铁,必须自身硬。

4、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

5、帮助群众挖掉穷根,就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三、郑永和——全国县委书记的模范代表

1、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

2、干部有退休的一天,但共产党员没有退休的一天。

3、幸福生活,天上掉不下来,地上冒不出来,别人送不来,伸手要不来,等不来,盼不来,全靠自力更生干出来。

4、离休、退休绝不是一个人为社会服务的终点,在我看来是一个转折点,应当力所能及地为社会、为人民做点事。

四、刘志华——中华女杰

1、为农村争气,为农民争气,为妇女争气。

2、要想真正富裕,必须提高农民素质。

3、学习不停、探索不停、实践不停,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五、张荣锁——当代“愚公”

1、与天斗,与地斗,不搞窝里斗,就没有板不倒的穷山、挖不掉的穷根。

2、在我们这一代,一定要把贫穷写进历史,把富裕变为现实。

3、既要鼓起钱袋子,又要丰富脑袋子。

4、心里不装群众不是好党员;不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是好干部;当公仆就要和群众心贴心。

六、裴春亮——中国最美村官

1、听党话,跟党走,同创业,共致富。

2、乡亲不富誓不休。

3、既要做个有钱人又要做个值钱人。

2019—7—26

岳升杰每日分享:当代“愚公”

“他已经拥有了财富,但他心里装着还在贫苦生活中的乡亲:他已经走出了大山,但他还想让所有乡亲都能够走出与世隔绝的山崖。他成就了一个多少代人未能实现的梦想,他拿出愚公移山的执著和勇气劈开了大山,在悬崖峭壁上为乡亲们开凿出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道,更在人们的心中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它结束了一段贫困的历史,开创出一种崭新的生活。”这是2002年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当代“愚公”张荣锁的颁奖词。

张荣锁,男,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总支书记。1975年,19岁的张荣锁高中毕业后去部队服役5年,退伍后经商办企业成为当地的首富。他致富不忘乡亲,看着仍在贫困线挣扎的回龙村,1993年,他自愿回村担任支部书记。任职后,他制定了“先架电、后治坡,修通公路通汽车”的计划。因为没有启动资金,他无偿捐出自己当支书前在外面干企业挣来的上百万家产。在架电、治坡两大任务先后完成后,1997年冬天,张荣锁又带领15 0名党员和民兵向大山宣战,决心修通阻隔山上山下的公路。他们拦腰斩开了9座山头,在绝壁上修了8公里盘山水泥公路,在百丈悬崖中凿出了1000多米的“ S” 型隧道,终于在2002年年初打通了回龙村通往山外的公路。

这次学习,我有幸接触了当代“愚公”张荣锁,他的胸怀、胆识、远见让我惊叹。如果说像史来贺、吴金印、郑永和这些老模范那种为人民服务的境界我还能理解;那么在1993年这样的市场经济时代,在人们已经追求富裕、享受的时代,一个已经发家致富的年轻党员再去舍家、舍财、舍命去治理一个乱村,去带领乡亲脱贫真的让人难以置信。我有幸参观了回龙挂壁公路,它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如果不是亲见,真的不敢相信这是人工开凿的,更不敢相信这是1997年经过三年时间开凿的。“愚公”精神,“回龙”精神将激励我前行!

2019—7—27

岳升杰每日分享:陈赓小道

  陈赓小道全称为“陈赓抗日秘密小道”,在新乡辉县的宝泉境内,地处河南与山西交界的南太行。在这条蜿蜒崎岖的山路上,镌刻着陈赓1938年7月13日至9月23日的73篇日记。由于该日记采用自上而下的雕刻方式,所以,只有沿着台阶,自下而上一直看完,才能明白这些属于“陈赓抗战日记摩崖选刻”,才能清楚这些自下而上的日记时间是1938年9月23日至7月13日,才能领略日记的全貌。

  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陈庶康,生于湖南湘乡,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在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

他的第一位叫李根英,生于1907年,上海人,1925年加入共产党,1927年结婚。两人育有一子,叫陈知非。1939年3月8日王根英所在部队被日军袭击,她突围后发现一份重要文件没拿,她不顾同志劝说,毅然返回,结果遭到日军枪击,牺牲前将文件吞下,牺牲后日军残忍地将腹部刺开。当陈赓得知妻子牺牲后,泪如雨下,在日记中写道:3月8日是我最难以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他还表示“要为她守节三年”,他说到做到,他于1943年才与第二任妻子傅涯结婚。陈赓逝世后,傅涯整理出《陈赓日记》予以出版。

《陈赓日记》“写在前面”说:“长征无日记,是我生平最大的遗憾我曾经不止一次下决心坚持写下去,但也不止一次半途而废。这是我的耻辱,充分表现了我小资产阶级的不经常性和可耻的堕性。从今天——1937年8月7日起,坚决地把日记日日不间断地写下去,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战斗时也好,行军时也好,极度疲劳时也好,始终如一地写下去。要使这次全部抗战的事迹,没有一点遗漏在我的记载之外。”

在抗日战争的残酷时期,在带兵打仗的繁忙中,陈赓同志却坚持写日记。在先辈们换来的和平时代,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写“每日分享”呢?又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

2019—7—28

岳升杰每日分享:最美村官

2019年7月14日,我们到“新乡先进群体教育基地”裴寨现场教学点参观学习。走近裴寨社区,让人目不暇给,宽敞的广场,漂亮的楼房,还有那“乡亲不富誓不休”“听党话 跟党走 同创业 共致富”的醒目招牌,仿佛进入了一处桃花源。眼前的一切,无论如何也让人联想不到它曾经是一个缺水的穷山沟,它曾经是一个乱村。而这一切都是裴春亮自2005年任村主任以来带领乡亲奋斗的结果。

裴春亮,男,汉族,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河南辉县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党的十九大代表,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全国十大“最美村官 ”,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地处太行山区丘陵地带,这里土薄石厚、干旱缺水,全村600口人153户仅有600多亩耕地。村民住的是破土房、吃的是地窖水、走的是泥泞路,2005年以前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集体经济更是一片空白。

裴春亮自幼家境贫寒,1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鞋子,13岁那年他辍学打工;他命途多舛,一段时间内,家里竟然连续遭受了“二哥死、三哥亡、大哥重病躺在床”的巨大变故。他饱受磨难,16岁那年老父亲去世,他没钱安葬,母亲让他把父亲软埋了。老支书看他可怜,就和乡亲们商量刨了集体的两颗大桐树为他父亲做了棺材,乡亲们这家三五毛、那家一两块兑钱为他父亲买了寿衣,乡亲们这家一升米、那家一把柴帮助他安葬了父亲。母亲嘱咐他,一定不要忘了乡亲们的大恩大德;他也发下誓言,长大后一定要报答父老乡亲。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裴春亮修过电器、办过商店、开过饭店,经过多年拼搏,他成为了企业家,他在城市安了家。他没有忘记誓言,2005年他被村民选为村主任。他出资3000万元,无偿为全村村民建造160栋两层小楼;他还为村里修建了水库。他知恩图报、致富不忘乡亲的精神感染着每位学员,他成为“最美村官”当之无愧!

2019—7—29

岳升杰每日分享:人民永和

郑永和(1922年10月—2007年2月),河南辉县人,中共优秀党员。生前历任辉县县委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副部长、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其代表作品有《我和我的师友们》。

郑永和出身贫苦,母亲饿死在家里,父亲死在外边被狼吃狗拖,兄弟几个都流离失所没了踪影。辉县,位于太行山南麓,荒山丘陵占土地面积百分之七十。郑永和任县委书记后,顶住重重压力,带领辉县人民改土造田、修电灌站、建公路。以前是水难、路难、生活难的辉县,实现了水通、路通,生活越过越美好。当时社会上广泛传播“全国大乱,辉县大干”的说法。周总理说:辉县人民干得好,辉县人民在前进!

这次学习,我们所住的宾馆就是当年招待外宾的地方。据说,当时一些国家总是向我们伸手要钱要物,周总理就介绍他们到辉县看一看,看一看辉县人民是怎么做的。为了招待外宾,在郑书记指挥下很快建成了这座宾馆。另外,由于过去辉县非淹即旱,特别是山洪暴发时,一片汪洋。上级为了保护辉县人民,也为了保护其他地区,决定将辉县二十万人迁往甘肃,将此地做为泄洪区。郑永和书记不同意这些看法,将自己多年的考察结果上报,并提出利用修建水库实现泄洪和抗旱的目的。上级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他带领全县人民修建了18座水库,让过去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山青水秀,这些美丽的景区为辉县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财富。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1989年退休后自主创建并领导了一支“辉县市老干部服务队”,提出:“国家干部有退休的一天,但共产党员没有退休的一天。”

“拿起白蒸馍,想起郑永和;拿起人民币,想起郑书记。”“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三书记”这三位书记是:兰考焦裕禄、林县杨贵和辉县的郑永和。山区人民把对老书记郑永和的一片深情厚谊化作“人民永和”四个大字,刻在千米之高太行山巅的巨石上。

2019—7—30

岳升杰每日分享:太行公仆

 “吴金印,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7月出生,河南卫辉人,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新乡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他担任乡镇党委书记40多年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群众当亲人,扎根农村基层,苦干实干,带领群众治水开洞、修筑大坝水库、营造良田,干出了使荒山野沟变成米粮川的不凡业绩。任唐庄镇党委书记期间,带领群众兴建林果园、蔬菜园,创办乡镇集体企业,把一穷二白的唐庄建设成了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省经济发达镇,被誉为‘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是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吴金印被授予100名“改革先锋”称号的事迹介绍。

“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拿的工资是党和政府给的,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给的。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牛为耕田,养狗为看门,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个鸡、牛、狗都不如!”这是吴金印的“干部经”。对于改革开放,他认为:“不找机遇是蠢人,错过机遇是罪人,抓住机遇是功臣。”

  在《旗帜颂》中,吴金印由于长期在工地,耽误了带女儿看病的时间,导致女儿得了败血症,成了聋哑人。虽然女儿理解了他,并把自己亲手纳的布鞋送到他的手上,但他一直感到内疚,感到对不起女儿。他每次回家,都是利用开会出差的机会。每当回到家,他都要给父母亲洗洗脚、梳梳头,尽自己的一分孝心。这就是吴金印的家国情怀。

一顶布帽、一身布衣、一双布鞋,是他的外貌;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心务实,是他的精神;走一路,富一路,干一处,响一处,是他的业绩。狮豹头、唐庄的群众几次为他立碑,都被他撤了。羊湾村群众怕他再撤碑,就把“太行公仆吴金印——田渠路作证”的碑文刻在了太行山的峭壁上。

2019—7—31

岳升杰每日分享:劳动之美

  抗日战争时期,《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原型郭兴就出生在新乡辉县市高庄乡金章村。郭兴同志生于1924年,逝世于2018年11月29日,16岁参加八路军。他带领武工队员,以常人难以想像的胆略和睿智,像匕首一样插入敌人的心脏,炸碉堡、毁铁路、剪日寇、除汉奸,神出鬼没,出奇制胜,曾获“太行山特级战斗英雄”殊荣。

  新中国成立后,新乡先后涌现出全国各基层劳动模范:“全国农村支部书记的榜样”史来贺;“全国乡镇党委书记榜样”吴金印;“全国县委书记的模范代表”郑永和。

改革开放后,新乡又出现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当代“愚公”张荣锁;中国最美村官裴春亮;全国新时期村支书的典型范海涛;中华女杰刘志华……

新乡之所以能出现这些先进群体,能在全国形成影响,绝非偶然,它应与地域文化有关。他们终身不离群众、不离劳动的情怀说明他们对群众的感情之深,对劳动的认识之深。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劳动创造了幸福,劳动是人的天性,劳动是做人的试金石,劳动是人类灵魂的净化器。实践证明,谁热爱劳动,谁就生活得充实、生活得幸福,谁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谁就是活出人生的价值。反之,他就会脱离群众,他的人生就会偏离方向。从新乡先进群体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用劳动创造了良田之美,创造了大坝之美,创造了乡村之美,创造了灵魂之美,创造了人性之美。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富裕,有些父母在培养孩子劳动方面进入了误区。“你学习就行了,什么也不用管”成了某些父母的口头禅,他们用学习代替劳动,其结果造就了很多未老先衰的“宅男”“宅女”;造就了很多只知索取不懂感恩的“白眼狼”;造就了很多不懂交往没有生存能力的“啃老族”。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必须让父母认识到劳动之美,让父母从观念上重视劳动,将孩子培养成追求美的人。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