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称职的父母,需要教给孩子这样一门技能

6年前 [01-21 20:52 周日]

1

朋友的孩子考上大学,和我咨询应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

我说这是因人而异的事情,有条件的就多给点,没条件的就少给点,但重要的是要明白,所谓生活费,是保证孩子去生活的,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就完事了。

男孩交了女朋友,要偶尔外出吃个饭,买点小礼物,这都必不可少。女孩总要买点化妆品,和同学看场电影,互相之间到彼此的城市转转。参加社团活动,话剧演讲辩论赛,少不了添置服装,买点专业书籍学习学习。

什么都要钱,物质本身就是生活不可逾越的基础。

孩子进入大学,已经是成年人,成年人的标准是开始有社交生活,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家长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支持孩子参与人际交往。

就算家长自己掏不出来这些额外的费用,也应该鼓励孩子勤工俭学,打暑假工,赚到钱去消费,满足生活的需求。

2

每年到升学季,都会引发到底应该给孩子多少生活费的讨论,总有人拿出西方的“18岁以上父母就撵出家门独立”的观点来支持少给孩子钱的观点。

但要我说,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和背景,不能照搬西方,西方不要求孩子赡养父母,而我们将赡养父母的义务写进了法律,“小时候父母抚养孩子,等他们老了,孩子赡养父母”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

生活费的标准应该和家庭的经济条件挂钩,比如家中经济水平很好,也就没必要非让孩子买地摊货;但如果家里本来就吃低保,也没必要省吃俭用给孩子买高档物品。

有的家长特别有意思,明明孩子在家里吃穿花费都不少,结果上了大学,离开了家,却非要把生活费限定在一个最低标准上,只够孩子一日三餐,生活过得紧巴巴的。

比如我认识一个人,家里很有钱,给孩子的生活费却出奇的低,甚至美其名曰要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孩子的学业重,没时间兼职,只能不断地紧缩生活费用。同学聚餐不敢去,因为吃了人家的就得还人情;不敢谈女朋友,谈了也得花钱;买任何东西都要算一下分量和单价,看是不是合算;每吃一顿饭站在食堂得想半天哪道菜性价比更高。

经济上的困窘给他带来了严重的自卑心理。苦是吃了,人也变得特别小家子气,干什么都缩手缩脚,自卑,放不开,没有一个朋友。等父母发现这些问题再骂孩子,已经晚了,他的性格已经形成,很难改变。

3

我还认识位大学生,她的家境一般,只能拿出很少的生活费,她很体谅父母,自己打工赚钱补贴学费。当她想用自己的钱出去旅游,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家长却阻止,觉得旅游浪费钱,没必要……不懂得生活的父母带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抑。

父母过多包办代替,不让孩子有花钱的机会,或者过度压抑孩子的需求,不让孩子有花钱的权利,都等于把孩子游离在真正的生活之外。这样的孩子走入社会也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常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有的父母怕给孩子花钱的权利,理由是担心会把孩子惯坏,或者养成大手大脚的毛病。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真正会运用金钱的智慧,就是从对物质没有匮乏感中出来的。

而消费无度的背后,往往是一种补偿心理在作怪:因为物质上曾被压迫,有阴影,才会拼命的补偿自己。

比如某人物居住的豪宅,触目可见全都是名牌,那是一个小镇青年为了洗净当年自己来到大都市中所蒙受的歧视和羞辱,而做出的反抗。凡事都如此,物极必反,触底反弹。

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我妈朴素节俭,特别不重视打扮,更不爱花钱,她把这种习惯也强行施加在对我和姐姐的教育中。我的一条连衣裙从小学穿到初中,长个了,裙子短了就在下面加条花边继续穿,一直穿到连我爸都看不过去,才会再买一条。零花钱基本没有,开运动会才给两毛钱,只够买瓶汽水的。

其实按照我家的生活水平,根本不至于如此,只不过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严防死守”,担心孩子有钱就变坏。但这种教育起了反作用,成年后我变成了一个消费无节制的人,我喜欢买衣服,一个季节几十件几十件的买,而且我买衣服,一次绝对不会买一件,每次至少两件起。除了对衣服这样,买书、买零食也都有这种倾向,一次买很多,然后堆放在那里,会觉得特别有安全感。

我们现在所花的钱,往往不是买给现在的自己,而是买给过去的自己。

很多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耗尽心血去培养,却偏偏忽视了教孩子如何会花钱,会合理地消费,这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孩子未来生活中最用得上的实战技巧。

会花钱从来都不简单,它直接和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自律性、审美等紧密相连。

我吸取自己父母教育的失误,让儿子自己安排零用钱。我告诉他,钱是为人服务的,要通过花钱来享受生活,而不是为了虚荣和面子而消费。儿子任何合理的需求,我们都满足;对于不合理的或家庭承受不了的要求则会对他耐心解释,从不姑息。

我父母也怕我把孩子惯坏了,事实上,他没有承受过物质的匮乏感,他反而对金钱没有什么欲望,我家到处都是零钱,给保姆的工资也都放在桌上,他从来不动。

上大学他的生活费也是充足的,不需要他勤工俭学养活自己。我要求他的是好好生活,自己管理好自己的金钱。事实证明,他很叫我们放心,花钱没瘾,生活费除了偶尔打打牙祭,就是买书,给家人买点礼物,安排和朋友聚会,从不浪费。

他把奖学金、每个月剩余的生活费、长辈给的压岁钱都存起来,有时候我忘了给他打生活费,他也不会要,问他为什么不要,他说:“我有花的呀。”

我们给他传递的观念是,“现在你所得到的生活,是做父母能给你的,但将来能不能维持这个生活水准,要靠你自己努力了。”他十分认同,“我希望我的努力能配得上我的需要。”

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一种平和、舒展、自律、自足的态度,这是我自己的生命中所缺乏的。

花钱,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门平衡物质与精神的艺术。

4

我工作这么多年,发现一个规律,职场新人中适应得最快最好的年轻人,大都是那些在家庭中很早就被家长带领开始社交生活的。而谈恋爱中更受欢迎的,大都是情商高,家庭注重培养孩子人际交往关系的。

无论是良好的社交生活,还是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其实基础都是花钱,都是合理地运用物质的因素,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周边的人。

最好的父母,不是最能付出的父母,而是懂得教会孩子如何去生活的父母。

只要孩子有了经营生活的能力,走到哪里父母都不需要担心,走到什么地方他们都可以活得好。

而生活,就是每日的一粥一饭,每天的赚钱、花钱。

教会孩子花钱,等于教会孩子生活。

作者:晚睡,作家、情感分析师,江湖人称晚睡姐姐,已出版《晚睡谈心》、《帮你看清已婚男人》、《你配得起更好》三本畅销书。侃八卦,讲故事,聊情感,用文字引领你与更好的自己相见。

 

(转)http://www.sohu.com/a/217534106_267106?_f=index_chan25news_12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