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四十二)

7年前 [02-05 08:18 周日]
20170129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怎样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尹建莉
        品格和心理成长需要三个途径:
       1.我们如何和别人相处,因为对孩子的影响者,主要就是家长。
         孩子都是喜欢善和美的,不要用厌恶的目光看待他,要像看待好孩子一样看他,反而暗示他是好孩子,孩子很快自我认定,我是好孩子。
        2.我们如何跟孩子相处。我们跟孩子相处,你用什么样的方式,你就告诉了孩子,他可以用什么方式跟他人相处。
         3.我们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阅读。简单的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心灵的导师,让孩子读一本好书,就是跟一个高尚的人交谈。
         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人,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要忘记阅读,阅读也是心灵的自我修复。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5卷 P156


20170130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有必要给孩子人为制造挫折吗》
       A.有必要给孩子人为地制造挫折吗?
       其实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已经很多了。如,孩子因为小失误,导致成绩下降;同学之间闹矛盾,被老师批评,这些在家长眼里不算什么,但是对孩子,都是成长中的大事件。我们处理这些事情,容易犯两种错误:1.摆平孩子的障碍,对孩子过度保护,2.不认同孩子的这些挫折,用成人的眼光观察孩子的世界,另给孩子“制造”挫折,以期增加孩子的抗压力。
       所有“刻意”的教育,都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是不露痕迹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用力过猛”,只能适得其反。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5卷 P164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家教心得6”《约法三章解决女儿上网成瘾》:
      “上网成瘾”这个词用在绝大部分爱上网的孩子身上,我们始终觉得不太妥当。国内成瘾医学和心理学提出,成瘾不仅是一类躯体疾病,更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问题。“上网成瘾”一般指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其核心特征是人们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却无法自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终端智能设备普及应用,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和更高的效率,我国成年人(除了老少边穷地区)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几乎达到100%。那么,孩子使用电子终端设备又何过之有?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扣上“成瘾”的帽子呢?动不动说孩子“上网成瘾”,就好比说孩子是“笨孩子、坏孩子、懒孩子”一样,都是给孩子乱贴标签,是我们在推托教育的责任,是在为自己的教育过失寻找借口。本文中父亲与孩子约法三章就解决了上网过多的问题,非常智慧值得借鉴。
     我们回过头来看,孩子为什么也喜欢上网,我们自己是否喜欢?孩子这是学习模仿;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是否给予了足够的身心灵的营养?无条件接纳,生命的至重,安全感,肯定欣赏认可赞美,学习认知模范,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心理营养的缺失,孩子自然要寻寻又觅觅。通过网络,在虚拟的世界寻找到获取自我价值、满足心理需求的捷径,这条途径获取信息资源,花费的时间成本最低、付出的精力成本最低、消耗的物质成本最低、牵动的情感成本最低。从利益最大化角度看,孩子真会统筹。一味指责孩子的同时,反观我们给孩子的人生价值导向给了多少帮助呢?孩子上网何错之有?当然,网络的诱惑,孩子也难以抵御,网络的陷阱防不胜防,所以,网络也是有风险的,家长除了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业,更是担心孩子误入歧途。如何化我们的担忧为孩子生命成长的动力?无数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放任与严管都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正面引导、陪伴孩子,让孩子充分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孩子获得存在感,提升孩子的价值感。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是孩子滑落虚拟世界最危险的推手,而父母的接纳、肯定和鼓励是孩子成长最滋养的生命能量。孩子需要的真的不多,用心呵护,用心陪伴,我们都来做孩子生命旅途中的好向导、好伙伴,我们的温暖一定可以替代冷冰冰的机器,这只有在我们的爱增加的时候才有可能!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家教心得6”《约法三章解决女儿上网成瘾》:
      “上网成瘾”这个词用在绝大部分爱上网的孩子身上,我们始终觉得不太妥当。国内成瘾医学和心理学提出,成瘾不仅是一类躯体疾病,更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问题。“上网成瘾”一般指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其核心特征是人们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却无法自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终端智能设备普及应用,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和更高的效率,我国成年人(除了老少边穷地区)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几乎达到100%。那么,孩子使用电子终端设备又何过之有?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扣上“成瘾”的帽子呢?动不动说孩子“上网成瘾”,就好比说孩子是“笨孩子、坏孩子、懒孩子”一样,都是给孩子乱贴标签,是我们在推托教育的责任,是在为自己的教育过失寻找借口。本文中父亲与孩子约法三章就解决了上网过多的问题,非常智慧值得借鉴。
     我们回过头来看,孩子为什么也喜欢上网,我们自己是否喜欢?孩子这是学习模仿;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是否给予了足够的身心灵的营养?无条件接纳,生命的至重,安全感,肯定欣赏认可赞美,学习认知模范,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心理营养的缺失,孩子自然要寻寻又觅觅。通过网络,在虚拟的世界寻找到获取自我价值、满足心理需求的捷径,这条途径获取信息资源,花费的时间成本最低、付出的精力成本最低、消耗的物质成本最低、牵动的情感成本最低。从利益最大化角度看,孩子真会统筹。一味指责孩子的同时,反观我们给孩子的人生价值导向给了多少帮助呢?孩子上网何错之有?当然,网络的诱惑,孩子也难以抵御,网络的陷阱防不胜防,所以,网络也是有风险的,家长除了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业,更是担心孩子误入歧途。如何化我们的担忧为孩子生命成长的动力?无数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放任与严管都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正面引导、陪伴孩子,让孩子充分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孩子获得存在感,提升孩子的价值感。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是孩子滑落虚拟世界最危险的推手,而父母的接纳、肯定和鼓励是孩子成长最滋养的生命能量。孩子需要的真的不多,用心呵护,用心陪伴,我们都来做孩子生命旅途中的好向导、好伙伴,我们的温暖一定可以替代冷冰冰的机器,这只有在我们的爱增加的时候才有可能!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家教心得6”《约法三章解决女儿上网成瘾》:
      “上网成瘾”这个词用在绝大部分爱上网的孩子身上,我们始终觉得不太妥当。国内成瘾医学和心理学提出,成瘾不仅是一类躯体疾病,更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道德问题。“上网成瘾”一般指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其核心特征是人们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却无法自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终端智能设备普及应用,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和更高的效率,我国成年人(除了老少边穷地区)智能手机的使用率几乎达到100%。那么,孩子使用电子终端设备又何过之有?为什么一定要给孩子扣上“成瘾”的帽子呢?动不动说孩子“上网成瘾”,就好比说孩子是“笨孩子、坏孩子、懒孩子”一样,都是给孩子乱贴标签,是我们在推托教育的责任,是在为自己的教育过失寻找借口。本文中父亲与孩子约法三章就解决了上网过多的问题,非常智慧值得借鉴。
     我们回过头来看,孩子为什么也喜欢上网,我们自己是否喜欢?孩子这是学习模仿;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是否给予了足够的身心灵的营养?无条件接纳,生命的至重,安全感,肯定欣赏认可赞美,学习认知模范,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心理营养的缺失,孩子自然要寻寻又觅觅。通过网络,在虚拟的世界寻找到获取自我价值、满足心理需求的捷径,这条途径获取信息资源,花费的时间成本最低、付出的精力成本最低、消耗的物质成本最低、牵动的情感成本最低。从利益最大化角度看,孩子真会统筹。一味指责孩子的同时,反观我们给孩子的人生价值导向给了多少帮助呢?孩子上网何错之有?当然,网络的诱惑,孩子也难以抵御,网络的陷阱防不胜防,所以,网络也是有风险的,家长除了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业,更是担心孩子误入歧途。如何化我们的担忧为孩子生命成长的动力?无数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放任与严管都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正面引导、陪伴孩子,让孩子充分体验现实生活的快乐,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孩子获得存在感,提升孩子的价值感。孤独无助、缺乏安全感,是孩子滑落虚拟世界最危险的推手,而父母的接纳、肯定和鼓励是孩子成长最滋养的生命能量。孩子需要的真的不多,用心呵护,用心陪伴,我们都来做孩子生命旅途中的好向导、好伙伴,我们的温暖一定可以替代冷冰冰的机器,这只有在我们的爱增加的时候才有可能!


20170202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善待别人家的孩子》
1.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尊重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
2.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不口出恶言伤害他们。
     孩子之间出现分歧和争执是正常现象,如果成人仅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等价原则对孩子的友谊横加干涉,甚至口出恶言,非但不能调节好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也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在不伤害他人的同时,教会了孩子善良。
3.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不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在别人眼中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如果希望别人善待自己的孩子,请从自己做起,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5卷 P171


20170202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善待别人家的孩子》
1.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尊重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
2.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不口出恶言伤害他们。
     孩子之间出现分歧和争执是正常现象,如果成人仅根据自己的判断,或者等价原则对孩子的友谊横加干涉,甚至口出恶言,非但不能调节好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也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在不伤害他人的同时,教会了孩子善良。
3.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不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在别人眼中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如果希望别人善待自己的孩子,请从自己做起,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5卷 P171


何瑛(上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3卷精彩语丝回顾《成长烦恼》:《我不敢,她会打死我的》P20
1.吴京说: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我给孩子的时间是同事和朋友中最多的。在和孩子共同的生活中,两代人形成了平等交谈、互相沟通的习惯,代际障碍自然排除,隔膜也自然打破,彼此建立起友好亲密的感情,延续了一生。
2.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很神秘的世界,只有打开疏通的管道,做孩子的朋友,才能给孩子输入精神营养。如果有人让你坐下来,然后说:“让我们谈谈,让我们成为朋友吧”,是不是很生硬,也很不自然?
3.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就是在日常小事上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父母对孩子的话题感兴趣,并在适当时候支持孩子的见解,孩子就会在心里把父母当成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4.人生有很多东西,只有到老了才知道它是宝贵的。当孩子把我们视为朋友,他才会把心里想的,自己经历的,感兴趣的事讲给我们听,我们才有可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孩子的成长动态,进行随机教育和引导,也享受他们新生命成长的蓬勃和多彩。
5.孩子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是短暂的,但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与他们建立的那份世间独一无二的友谊,却是伴随我们和他们一生的。
顾晓鸣老师精彩点评:陪伴孩子成长不能错过关键期,友谊就是在关键期建立起来的。
何瑛感悟:不要以为孩子小,给他吃好穿好就行了,等上学了,给他做规矩也不迟。殊不知,我们的疏忽,错过了陪伴孩子成长的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家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0到6岁,和孩子的陪伴,传递给孩子的是一辈子的爱!读书沙龙,时常有家长问:我们没有注意这一时期的关注,孩子身上有好多问题,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吗?即时醒悟马上行动什么时候都不会晚。0到18岁都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时期,只是,时间稍纵即逝,不要等待,也等不起!


20170204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方法》
1.认真对待宝宝的要求。2. 周末带宝宝出游,征求他的意见。3. 宝宝在学习语言期间,不要嘲笑他,嘲笑会使他丧失学语言的信心和兴趣。4. 宝宝提出问题,耐心倾听,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实告诉他。5.用商量的口气,让宝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6.让孩子在家中最醒目的墙面上,张贴他的涂鸦之作。7.给宝宝一个房间,或给他房间的一部分,让他有一个自由玩耍、不受束缚的小天地。8.不要总是因为孩子房间,或者桌面上很乱而责备宝宝,而是教他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9.不要拿他和别的孩子比,会挫败孩子的自信。10.带孩子去超市,把待付款交到他手里,让他交给收银员。11.给孩子买衣物,让孩子自己挑选颜色和款式。12.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和他讨论喜欢的人物和台词,对他的观点表示感兴趣。13.让宝宝洗自己的小袜子、小手帕,哪怕洗不干净。14.当宝宝演背诗、讲故事和唱歌的时候,给他打拍子,表示应和。15. 让宝宝接近陌生小朋友,积极鼓励他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5卷 P177


何瑛(上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3卷精彩语丝回顾《成长烦恼》:《你给孩子制造了多少麻烦》
1.孩子最怕的情形就是没有申辩的机会,执意申辩就被视为顶嘴犯上,必遭严惩。这是封建家长制的典型表现,是平等、民主精神的反面,害莫大焉!P22
2.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就像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家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心灵还很稚嫩,恶劣的家庭环境不仅妨碍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会给孩子留下阴影。因此,构建温馨、互爱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对孩子应尽的责任。//《不输》23卷P22
何瑛: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温暖的港湾;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好的夫妻关系,是构建好的亲子关系的基础,是建立和谐家庭的保证!好的家庭教育从好的夫妻关系开始,男人需要被崇拜,女人需要被疼爱,爸爸爱妈妈,妈妈就越柔美贤惠,情绪稳定,满满的爱给予孩子,孩子就有安全感,心安则健康快乐。妈妈敬爸爸,爸爸会越有担当,有责任心。互敬互爱民主平等,家人和睦,孩子幸福,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必然!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