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三十九)

7年前 [01-18 07:36 周三]
20170112金闻莺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让担当行为与成就感建立牢固的链接》D205:
对子女过分迁就,包办代替干涉孩子独立,导致啃老。其实,啃老问题根本在于父母,错失了孩子的担当意识萌发的敏感期。如果把孩子担当的成就感,早早地播进孩子的心田,事实证明,足以立人。
要让孩子的担当行为与成就感建立牢固的链接,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别错过孩子童年的敏感期。如果父母惰性、忽视孩子的独立意识,一旦错过敏感期,孩子就会得精神软骨病,不仅发展受限,痛苦会成为条件反射。如果能够及时激励孩子的灵光一现,让兴趣保持,让天赋发展,让信念坚定,让意志坚强,童年的梦想,就能成为终身的理想。
二、善于强化担当后的成就感。父母要善于分享孩子担当后的成就感,让孩子觉得,担当是多么神圣、多么令人敬仰,担当行为必然与成就感紧密相连。
三、抱着向孩子学习的心态。孩子担当的行为,让父母感到惊喜。这种惊喜情绪的传递,能够将孩子灵光一现的行为,转化成为习惯,牢牢地储存在孩子的生命里,持续地发挥作用。
四、放手让孩子磨练。如果父母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实践,多多积累经验;让孩子走出家门,不畏迎接挑战,孩子在担当的过程中,必然获得成就感。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 P181


20170113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带孩子一起寻找“感动”      怎样才能不无聊地度过每一天呢?在平常生活中体验感动,拥有一颗会感动的心是不会觉得无聊的。               

比如学习方面,给自己树立一个近期的目标,然后有计划的一步步去向这个目标靠近。                                       

生活方面,可以利用平常或周末闲暇时间,带孩子一起洗菜、做饭,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对于一个老是感觉无聊的孩子,一次家庭旅行也是很好增进亲子关系的契机。快乐旅行中体验感动。周末可以相约几个家庭一起野营,住帐篷、点篝火、烧烤等都是父母带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到生活不只有学习还可以这么丰富多彩,有滋有味。教会孩子怜惜生命、珍惜生命。           

感动的种子到处都有,只要你和孩子一起用心去寻找,就会发现它一直潜伏在哪里,这样的孩子又怎么会觉得无聊,又怎么会觉得无聊的时间怎么来打发呢?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指导手记2”《你为什么管不住孩子》:
      最近经常有家长向我求助:“老师,我实在管不住孩子了,怎么办?”“孩子太不听话了,我说东他偏向西,就是跟我对着干,怎么办呀?”“我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交给老师管。”我很为难,真的给不出“管孩子”的好方法。于是只能耐心倾听家长的述说,听明白以后,我常常反问家长,“你管得住自己吗?”。
      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家长总是一脸茫然,管住自己与管孩子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是同一回事情。一、父母的负面情绪干扰孩子的感受。不良情绪是人际沟通中最大的障碍,我们都明白,爱是亲子教育的基础,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亲子沟通的前提。如果父母总是满脸怒气、横眉冷对,孩子怎么感受你对他的爱,怎么敢与你亲近,怎么愿意听的话!。   二、父母的过激行为妨碍孩子的体验。一类家长严厉,过度控制孩子,由于缺乏对孩子的信任和宽容,事无巨细严格限制,孩子的一切尽在父母的掌控之中,无情剥夺孩子成长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把孩子围堵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被“压迫”的孩子完全失去存在感和价值感,怎么可能不“上墙揭瓦”呢;另一类家长骄纵,过度放任孩子,由于缺乏对孩子的引导和陪伴,忽视规则训导放任自流,孩子了失去对父母依恋和信任,怎么愿意“听话”呢。由此可见,管不住孩子的原因是父母没有管住自己,管得住孩子,父母先要管好自己。你说是不是!近日,北京市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规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幅减少约束性要求和说教用语,更亲切,强化正面倡导,精简了7个“不”字,突出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价值理念。如果我们努力改变自己,管住自己,也尽量少用“不”字,也许面对孩子,你就不再力不从心了,我们是不是也有所悟。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指导手记3”《不沉迷网络之招:从网络版到现实版》:
      一谈到孩子上网,家长的话就很多,抱怨声声不绝于耳,忧心忡忡忐忑不安。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对于孩子,网络是一切问题的万恶之源,对于自己,网络如同至爱的宝贝一刻不离。双重标准下的网络和智能电子设备,到底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答案毋容置疑。既然是生活中的好玩意、工作中的好帮手,那么,为什么孩子就不能使用呢!为什么不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助手!这让我想起了武侠小说、言情小说“泛滥”时的痴迷以及电视机刚刚普及时的疯狂年代,我们的父母为什么如临大敌,禁绝之声犹如四面楚歌。结果呢,也没见几个沉迷小说或者沉迷电视而不能自拔的。当然,我们那个年代的学习和竞争,没有现在那样功利那样白日化,但是,我们至少知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明白“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道理,业余生活也不像现在这样孤独、枯燥,至少还有兄弟姐妹做伴。所以,对于孩子使用网络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像本文中的那位爸爸谈到的,堵是没用的,再高的堤坝也会被冲垮,因为历史的洪流是阻挡不了的,唯有正确的疏导才是父母最明智的抉择。
      如何理性对待孩子上网,杜绝显然是行不通的,不让孩子沉迷网络的合理途径,就是要让孩子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父母的爱,如果说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一定难以置信,但是说每位父母都能准确表达对孩子的爱那就未必,假如孩子不能接收或感受到来自父母爱的信息,孩子的安全感和存在感就会缺失,因而要为爱苦苦寻觅,限于辨别能力难免“误入歧途”,好比失散的羔羊也会投入母狼的怀抱,有奶便是娘,这样至少不会忍耐“饥寒”,你在意孩子的感受吗?;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真实的生活有甘甜也有苦涩,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败的悲凉,有父母相伴孩子容易理解并接纳现实生活,更加珍惜生活感恩父母,更加热爱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让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和幸福。总之,孩子上网这点事,父母不能以双重标准对待自己、衡量孩子,这才是孩子的真实感受。


20170115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  鼓励和赞赏会让孩子变得缺少抗挫能力吗?                        

对孩子的鼓励和赞赏还是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作为父母的我们都有很多的误解,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把握“度”的问题。                       

 1.鼓励和赞赏不应建立在“比别人强”的基础上。        

2.真正的鼓励和赞赏不与任何人作比较                          

 3.真正的鼓励不是技巧,而来自父母良好的修为           

 4.孩子做错了事,你仍能对他表达认同和赞赏,可能很多父母认为只有孩子做得好,达到所谓的“要求”,父母就会给予孩子鼓励和赞赏,其实孩子更认同的是当他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父母仍然能从失败和挫折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兵给予鼓励和赞赏,这才是做父母高明的地方,完全接纳孩子,与孩子荣辱与共的融为一体。孩子也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自我成长,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只要孩子的自信不是建立在“我别人强,我才好”这样一个逻辑上,他就必然有较强的抗挫能力,学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20170115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  鼓励和赞赏会让孩子变得缺少抗挫能力吗?                       

 对孩子的鼓励和赞赏还是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作为父母的我们都有很多的误解,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把握“度”的问题。          1.鼓励和赞赏不应建立在“比别人强”的基础上。        

2.真正的鼓励和赞赏不与任何人作比较                          

3.真正的鼓励不是技巧,而来自父母良好的修为            

4.孩子做错了事,你仍能对他表达认同和赞赏,可能很多父母认为只有孩子做得好,达到所谓的“要求”,父母就会给予孩子鼓励和赞赏,其实孩子更认同的是当他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父母仍然能从失败和挫折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兵给予鼓励和赞赏,这才是做父母高明的地方,完全接纳孩子,与孩子荣辱与共的融为一体。孩子也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自我成长,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                        

只要孩子的自信不是建立在“我别人强,我才好”这样一个逻辑上,他就必然有较强的抗挫能力,学会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20170117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孩子“讨价还价”家长该不该妥协                                       

晚上想让孩子多弹半个小时的钢琴,孩子希望弹完后,可以吃两块巧克力;早上告诉孩子喝完牛奶后刷牙,孩子要求晚上要多看一会动画片。有时父母希望达到自己的所谓“要求”给孩子提出种种愿景,只要达到怎样就会给孩子“甜头”,见见地孩子就学会了讨价还价和父母讲条件。                           

 “讨价还价”的后果:1.可能造成孩子成长的“被动状态。”                                    

2.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争议上3.父母的权威收到挑战        

4.疲惫造成父母情绪失控,最终伤害的还是孩子。        

如何避免这种局面1.一开始就不讲条件   2.父母双方保持一致            3.可与孩子共同商讨            4.一定要坚持令行禁止       5.以精神鼓励为主                6.最好设定一条底线          7.改变提要求的方式             8.让孩子承担后果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指导手记5”《被嘲笑的孩子学会了嘲笑他人》:
      挖苦讽刺孩子、责备打骂孩子,这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很多父母认为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其结果呢,孩子也会以相同的方式对待他人。孩子只是复印件,父母才是原件,孩子行为的背后,必然是家长的不当的应对模式、行为习惯,和错误的教育观念。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怎么看、就怎么学,这是榜样和模范的力量。我们很多父母面对到孩子的时候,为什么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和问题,却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和成绩?原因是自己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而对孩子却抱有过高的期待,这样的心理落差容易滋生了家长的焦虑和恐惧。为什么总爱指责批评孩子,却不会宽容赏识孩子呢?原因是自己饱受不良情绪困扰,错误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把孩子当成了“出气筒”,这不是理性的教育而是对孩子无情的伤害。
     好孩子不是父母管出来的,而是家庭环境熏陶出来的。突出的问题不是父母们想不想教好,而是有没有能力教育。许多年轻人,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自身的素养和世界观价值观都有问题,拜金,不爱学习,将粗俗当成个性,眼中没有别人的感受,漠视社会道德和规则,只关注娱乐而不注重思想修养,美丑观严重倒置。这些问题深入到血液中成为教育基因,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的影响。好孩子不是父母管出来的,而是家庭环境熏陶出来的。父母豁达开朗与小气自私、父母勤奋知性与懒惰浅薄、父母尊长爱幼与以我为大、父母优雅自重与猥琐浅薄、父母胸怀家国大义与满腹小肚鸡肠、父母知书达理与是非不分……等等。父母不同的修为,所引领和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家庭教育并没有什么仙丹妙药,如果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就必须躬身自问:“我自己做得怎么样?”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家长注重自身学习、家长提高自身修养,才是亲子教育最佳的、唯一的捷径。
 

20170118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青春期的孩子自以为是这样引导效果不错》
1、让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更喜欢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父母一定要及时加以引导,以免孩子形成自以为是的习惯。
2、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当孩子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时候,他就不会再那么自以为是了,即便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也会委婉地提出来。
3、不要过于迁就孩子: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有的父母也习惯于迁就他,无论他的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父母认为,孩子长大了,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他爱怎样就怎样!其实,这种纵容的态度非常容易让孩子变得自以为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对此要深刻警醒。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5卷 P131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指导手记6”《不需要花太多时间也能陪伴孩子》: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家庭教育,此乃孩子、家庭之大幸,民族、国家之大幸。如何教育孩子?我认为,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做好自己,陪伴孩子。
      父母做好自己是教育孩子的根本。家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做人,而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源,父母日常的行为举止、道德意识、价值取向、人生观和世界观,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希望孩子成为好人,父母首先应该是好人。是不是好人,不在于你从事什么职业,不在于社会影响力多大,也不在于学历高低和财富多寡,而在于你的修为。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不肯学习、不懂规矩、懒惰成性,而自己呢,不是电视就是游戏,不是麻将就是逛街;不是乱穿马路就是抢座插队,不是上餐馆就是叫外卖……其实,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思想意识都能从家长的身上找到答案。有的家长很纳闷: “我平时对孩子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孩子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孩子不是听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
      父母陪伴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我们很多家长专注于研究教育孩子的技巧,却始终没有找到行之有效方法。什么原因呢?那是由于父母没有高质量的陪伴孩子。陪伴孩子不在于你化多少时间,而在于你靠孩子的心有多近。许多父母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陪孩子完成学业,也经常带孩子游玩,虽然用的时间不少,但是亲子关系疏离;有些父母工作很忙,与孩子相伴的时间并不多,而与孩子的关系却非常亲密。区别就在于陪伴的质量。高质量陪伴孩子,关键在于互动交流、有效沟通。首先是接纳孩子。认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阶段特点及个性特征,这样你就能懂孩子;再有是赏识鼓励。孩子时时都在变化,刻刻都是创举,天天都有惊喜,你的肯定就是给孩子信心和支持,你的慧眼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优点并及时给予夸奖,这样你就知道孩子需要什么;难的是放得下架子。父母大多习惯于以家长自居、好为导师,不平等的位差,注定了亲子间不平等关系,陪伴也只能是流于形式。蹲下来做孩子玩伴和朋友,这样你才有可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所以,陪伴孩子不限于时空和形式,在于你用心与孩子心灵的沟通。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