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雷云英:家庭教育中的餐桌文化

7年前 [11-01 14:10 周二]

摘要:营造良好的餐桌氛围,与孩子共进饭餐。通过与孩子简短的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在宽松的闲聊中增进亲子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将积极的教育理念用于孩子的身心。餐桌是家庭教育的温馨课堂。

 

关键词:家庭教育   餐桌文化  亲子沟通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就对孩子的教育而言,不仅愧对于孩子,还有负于对孩子付出心血的老师们。我们整天为生存而不停的奔忙着,从而失去了不少教育孩子的的良机。餐桌是父母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是家庭教育的温馨阵地。

一家人围座饭桌,时而询问,时而调侃,美味中享受天伦,谈笑中愉悦交流。这小小的空间和有限的时间,却蕴藏着许多学问。孩子跟父母一起吃饭,从孩子吃饭的态度、方式,乃至孩子讲述的见闻,无意中流露出的观点等等,无不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一日三餐,日日不断,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将直接用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可以说,餐桌教育远比上几节课、听几个演讲巩固的多,有效得多。

 

1.餐桌文化的意义:

1.1 餐桌上与孩子交流,增进感情。

通过简短谈话,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学习、交友和内心世界,了解孩子所在学校及周围发生的一切,以便作出最快的反应和价值判断。引导孩子培养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教育其所应有的自我保护的意识。我们家庭餐桌上的思想交流,和孩子是平等的,是能被孩子重视的,是能有效被孩子接纳的。孔夫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返,则不复也。是对教育经典的论述。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讲,这里也道出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重视孩子心灵的内化,重视探索性的互动过程的积极参与。

 

1.2 可以通过无意识闲聊达到有意识教育。

当我们把报刊、杂志及学校所发生的事例告诉孩子,把我们的思想同孩子交流,让孩子思考和探索,然后告诉孩子,哪些是和现在的道德和文化相违背的,哪些是现在主流社会所提倡的,从而由孩子去评判,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去接受教育,在快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父母时刻要有教育孩子的意识,多搜集教育孩子的素材,努力营造家庭教育的时机和氛围。

1.3 营造温馨家庭氛围,体现民主、平等意识。

与孩子交谈多用商量、询问的语气,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跟孩子共同探讨,分享孩子的感受,做孩子的朋友,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中学生来说,在涉及家庭的一些事情时,家长鼓励孩子也参与其中,谈自己的看法,并对合理的想法进行点评与采纳,即使不能采纳也要认真分析,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孩子的平等。

 

2. 家庭不良餐桌文化的表现形式

餐桌上无拘束的交流,是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但并不是无话不说、随心所欲。需要家长事先精心设计,避免不良影响。

 

2.1 哄骗

家长爱孩子,常在吃饭上下工夫,孩子是餐桌上的上帝,只要多吃一点饭,就答应孩子提出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哄孩子吃饭。经常可以看到父母或爷爷奶奶们满院子追着小孩子,只为让孩子能多吃一口饭,有的甚至喂到上小学,而家长却有充足的理由:“与其让他慢慢吃,不如快点喂,哪有时间等他慢慢吃呀!”孩子吃饭成了家长的事。似乎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长们总是担心孩子挨饿,于是孩子认为吃饭成了家长的责任。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到三十岁才算成人,小孩子懂什么呀?理由之充足,简直无可反驳。一个食欲不振的孩子总会让家长担心,于是有父母会用:“我给你讲个故事”或“买件玩具”之类的条件来增加孩子的食量。当孩子不愿吃饭的时候,有些父母心情急躁,大声呵斥孩子:“你再不吃,看我怎么收拾你”等等。

 

2.2 忆苦

大多数孩子都有或轻或重的挑食、偏食现象,当孩子不愿吃某种食物时,有些父母往往喜欢让孩子“忆苦”。如:“你连饼干都不吃,我们小时候见都没有见过,真不知福”。有的父母谈起自己小时候,就大发感慨,将自己所吃过的苦全盘摆出来。或者是:“你这不吃那不吃,看看偏远农村,灾区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该让你到那里去饿一下才知道”。

 

2.3 包办

当孩子小的时候,一勺一勺的喂,生怕进食时汤汤水水弄脏了餐桌或地板,就不准许孩子自己动手。当孩子想亲子剥鸡蛋皮时,父母总是提前就剥好放在了孩子的面前。又如餐桌上有虾,孩子要自己剥,这种情况下,有的父母就会呵斥孩子不听话,并打击孩子说:“你剥得到处都是,壳也剥不干净”,坚决不给孩子“淘气”的机会,于是自己把虾剥得干干净净放在孩子的嘴里。

 

2.4 说教

一家人聚在一起,有的父母就认为这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他们或者是询问孩子的考试情况,或者是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谆谆教诲,有的每逢吃饭就对孩子说一篇大道理。有的父母因工作与孩子在一起时间少,就把餐桌当作教育孩子的主要阵地,孩子一端饭碗,不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横加指责,就是对子女活动、交友等刨根问底。更有父母将餐桌当成了“法庭”,爸爸“开庭”,妈妈“审问”。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六个大城市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6%孩子在吃饭时挨过父母的审问、指责和批评。

 

3. 不良的餐桌文化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3.1 父母采取哄骗与恐吓等手段,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对食物的需求是天生,吃饭是孩子自觉性的表现。父母的哄骗不利于孩子情绪的稳定,反而会倒置孩子的模仿。象这样的恐吓以及辱骂,会让孩子感到十分紧张,从而更加抑制食欲,孩子勉强吃完,也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影响消化。若经常如此,则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会产生自卑感。孩子的胃容量比较小,与成长相比适宜少食多餐,而且应该控制好孩子吃零食与正餐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按规律进食。经常喂饭让孩子误认为吃饭不是自己的事,不利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追着吃饭则会让孩子把吃饭到成一种游戏,也不科学的。

 

3.2 父母餐桌上的包办剥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不论是哪个国家,不论大人小孩,每天每人至少吃三顿饭,所以大人在餐桌上的行为每天至少展现三遍,在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远比学校的功课还要深刻。孩子的好奇心有很重,模仿的欲望也很强,餐桌上也是孩子学习的场所,在餐桌上包办的做法,既不利于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养成,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成长。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潜意识里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有物,替孩子安排一切,剥夺了孩子自己的想法和体验。要知道,在餐桌上,孩子自己剥虾的乐趣要比吃虾的乐趣大的多,从中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父母的干涉形成了代替孩子的定势,反而促进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让孩子失去了体验生活的机会,远离了能表现自己的锻炼,父母多给孩子一点空间,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长大,继而享受成功。

 

3.3 餐桌说教的不良影响

3.3.1 对孩子的肠胃不好

孩子刚吃几口饭菜,父母发现孩子做错了什么,就大声训斥。吃饭时孩子不能愉快的进餐,首先是对孩子肠胃不好,又影响了食欲,不利于胃、胰、胆等消化液的分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家长一味地在进餐时恐吓、絮叨和责备孩子,会使孩子心不在“食”,食不知味,这样会降低孩子的食欲、导致厌食,引起孩子得严重的胃病。一家人聚在一起,父母认为这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其实这样对孩子的发育不利的。人在进食时,消化系统血液循环增强,而脑部的血流量则减弱。这时候,如果人为此激活脑部思维运动,脑部的血流量则激增,而消化系统必然受影响。所以,如果经常在用餐时精神紧张,则容易消化不良甚至患上疾病。

 

3.3.2 成孩子的心理负担

孩子把成绩单拿给父母看,虽然成绩还可以,但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免不了要训斥孩子。长期下去,将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从心理上来说,长期的餐桌说教会令孩子失去吃饭的乐趣,从而对吃饭产生排斥,生活质量将大打折扣,很容易造成与父母的对立情绪。

餐桌上的经常指责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也使得孩子对吃饭产生一种习惯性的紧张。孩子一上餐桌便如坐针毡,备受压抑,只想赶快吃完饭逃离餐桌。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心理障碍。餐桌上父母对于考分的质问,关于消费的“清算”以及同学关系的追查,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等等,都会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如:有这样的一个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如邻居家的学习用功,孩子吃饭,家长在一边不停的唠叨,弄的孩子吃不饱就背书包走了。这样下去,孩子不仅厌恶与父母一起吃饭、还不愿意回家,更不愿意和家长交流,造成孩子与家长的逆反心理,形成对立面。这样很容易成结巴,患抑郁症,最终造成人格的扭曲。

 

3.3.3 父母常用的“忆苦”教育的无效性。

对于没有切身体会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为这种说辞所打动和接受。只会增强内心的塑逆和抵触,其实这种做法本身并不十分科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孩子虽然知道,但没有亲身体会。要想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营养的均衡很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孩子的口味,强迫孩子什么都吃,这并不是维护营养均衡是适宜的方法。孩子的先天体质和后天饮食不同,导致孩子体内某些元素的足量和缺乏,都会引起孩子神经中枢的反映。因此,孩子的食欲也是反应身体需要的一个信号,对于孩子的偏食,父母要合理引导,不要动辙给孩子戴上道德的大帽子。再则,随着生活的条件的提高,“忆苦”教育达不到教育效果,反而增强了孩子对父母的反感。

 

4.餐桌文化的教育体现

4.1 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培养独立的品质

一日三餐是每个人生存过程中的自然需求,让孩子参加一点自立能力的锻炼,学会负责任,也是一个孩子有责任意识的开始。孩子从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勺进食时,父母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进食,虽然孩子的举止很笨拙,但这却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更重要的是自己进食,有“我自己来”的要求,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从餐桌开始对他们进行培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这种可贵的自发意识的健康发展,能促进孩子长大后独立思考,从小鼓励孩子自己进餐,不依赖于父母,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4.2  营造良好的餐桌氛围

爸爸妈妈是孩子的“开胃剂”。孩子很乐意和自己最喜欢、最亲近的人在一起。我们知道,已经识字的孩子,仍然喜欢听父母讲故事,其实他要的不仅是好听的故事,更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温馨感觉。吃饭也一样,一家三口一起进餐,饭菜的味道必定更鲜美,“营养”也大增,是一顿充满亲情的美餐。加上很轻松地用三言两语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令人愉快的事,讲点有益的文化知识和鼓励孩子向上的好人好事等,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餐桌文化氛围,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都有积极作用。

和孩子进餐气氛的好坏比次数的多少更重要,次数的多少并没有太大的价值,重要的是在于父母怎样把握好餐桌上的气氛。做家长的不管有多忙,一定要抽出时间至少和孩子共进三餐中的一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和父母对自己的重视,这样孩子心理会更健康。如果常常没有时间与孩子共进午餐时,则可以在餐桌上留一张写有安慰和鼓励的话语,或写一个小故事,或打电话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妈妈相信你一定会做的很好。这虽然是我们家庭的无奈,但会被我们的孩子所理解,因为孩子懂得父母的用心,激励的效果胜过任何一种操控孩子的努力。

 

4.3 餐桌文化与亲子沟通

父母要意识到全家一起吃饭是一个沟通的机会,把餐桌当成孩子开心趣味课堂。做家长的不管有多忙,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进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和父母对自己的重视,这样的孩子心理会更健康,就像心理学家所说的和孩子共同进餐是父母的责任,同时,也给亲子交流创造有效的机会。

父母要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使每次谈话都要顺利并有所收获,谈话的技巧有:

 

4.3.1 当个好听众,学会倾听孩子

孩子讲话时父母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表情举止,要能听出弦外之音。孩子一到家肯定有许多话要讲,进起来没完没了,有的父母因为忙或心情不好,就会说;吃饭就吃饭,就你话多,这样多次以后,孩子可能就变的不喜欢和父母讲话了。

 

4.3.2 进餐轻松愉快,减轻压力

全家吃饭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属于非正式沟通,所以一般不要谈论过于严肃的话题,以免影响吃饭的气氛,这一点父母必须注意。因为父母工作忙,孩子学习也紧张,总算吃饭的时候在一起,父母就紧紧追问学习、作业情况,饭桌成了审查孩子的地方,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反感。因此作父母要善于诱导孩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话去套孩子,多说说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如:今天你们班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你们哪个老师上课最有趣?你们班那个同学最搞笑?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可以捕捉到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这样要比你追问出来的情况真实的多。

 

4.3.3 注意对孩子的谈话给予积极的反馈

有时孩子说的一些话可能会让你生气,父母千万不能指责,要知道孩子能向你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本是一件好事,做父母的要积极引导,如果粗暴的打断或指责,以后要听到孩子的真实想法就难了,孩子也可能对你只报喜不报忧。

 

4.3.4 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体现平等、民主的意识。

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孩子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鼓励孩子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道理,孩子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孩子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提倡摈弃传统的家长权威,兼顾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立能力与独立愿望,“兼顾”并不是盲目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尽量使孩子成为积极的受教育者,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通过协商、讨论让孩子明白事情的道理,最终得到孩子理性的认同。

利用餐桌这个方寸之地,架起情感融通的桥梁。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给孩子充分表现的机会,让孩子在这自由的空间里自由宣泄。多一些关怀和理解,培养孩子自尊、独立的人格。多一份表扬和鼓励,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通过跟孩子分享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激励孩子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

您的身体最重要,您的家庭最重要,您的孩子最重要,您的餐桌文化更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东华   《发现母亲》

2.]家庭教育报  《从小“放飞”孩子》   2007109

3.]小番茄妈妈  关注宝宝的餐桌文 http://www.39.net  20051129

4]杨子晚报   《餐桌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41013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