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一十六)

7年前 [11-01 07:33 周二]
何瑛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家庭之道3”《恩爱夫妻妙在欣赏》:
      如果把家庭教育的学习,看作寻求对付孩子的方法,那就错了。在《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一书中,确实有不少介绍家庭教育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的文章,但是依葫芦画瓢或者照搬照抄,效果并不明显,即使有效果也不会持久。因而,有不少家长怀疑家庭教育的学习和研究。是的,家庭教育不是孤立的传授,家长教育孩子的手段,家庭教育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一方面唤醒广大家长关注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改变和完善我们的教育理念,确切地讲,家庭教育归根到底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在家里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而是父母本身,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自身修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等,生活中的父母的每一言每一行,都会深深印地在孩子的心里,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直至终身。家庭环境和夫妻关系是重中之重。家庭氛围温馨、父母关系恩爱,孩子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如果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不和,孩子即使暂时看不到,但迟早会出问题。

      做好父母首先应该是好夫妻。所有的孩子都这样,看到父母恩爱,内心就安宁,感受就温暖,孩子对自己的身份也就越确认。要成为恩爱夫妻,妙在相互欣赏。欣赏越深才会恩爱越深,恩爱越深,才会越深欣赏。欣赏在于相互发现和挖掘对方的优点,是秉性温柔、相知相悦也好,是勤劳朴实、幽默风趣也罢;欣赏在于相互包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爱对方的优点,就要容得下对方的瑕疵;欣赏在于理解、信任和提高自身修养,男人需要被崇拜,被妻子崇拜的男人,更懂得责任,女人需要被宠爱,被丈夫宠爱的女人,愈来愈柔美。夫妻是修来缘分,只有珍爱才能成为两个人的福分,幸福才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续。还是那句话,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能说会道,而是身正示范。


何瑛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家庭之道4”《家庭是影响人的首要因素》:
      一个人成年以后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追溯到他幼年时期原生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孩子个性、习惯和能力的形成,都与家庭环境有关。对于孩子来说,拥有一个背景良好的家庭,是一种幸运。这样的背景不是金钱与权势,而是温暖而富有爱的成长氛围。如果父母的婚姻美满,孩子会跟着父亲学习担当,跟着母亲耳濡目染温柔,在和谐宁静的环境里,成熟自己的心智,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以后,他的人生一定会有宽阔的天地。温馨的家庭不仅为孩子提供生存所需,也为孩子提供成长的空间、社会化的训练、身份角色的认同、心理需求的满足、自尊与自信的建立、依赖与帮助的平衡,让每一个家庭成员(包括父母)都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反之,家庭矛盾冲突不断,父母特别强势,或者父母关系不和,往往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容易出现行为不良和性格缺陷。
      我们不少家长习惯于怪罪孩子、抱怨他人或外部环境,却不会自我反省。其实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不管在成人眼里行为怎么“不端”、行为“偏差”抑或性格“怪异”。孩子行为的“合理性”,就在于孩子做出了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或是为了寻求、获取自我存在感和价值感。有些是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有些是缺乏技能的行为、有些是爬行动物脑操纵的行为、有些则是发展适应性行为。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因而对孩子发展适应性行为进行惩罚,那是对孩子,也是对自己的伤害。我们要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该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作为父母,一方面要为孩子的生体发育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为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做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身体力行做孩子的表率。当我们的成长得足够快,生命的能量足够充盈,孩子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何瑛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家庭之道5”《餐厅场景:看了才知道要给孩子什么礼物》:
      四个餐厅场景再现了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却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考,为人父母究竟要给孩子什么呢?房子、车子、票子?不稀罕,孩子将来自己会挣!地位?事业?幸福?根本就给不了,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需要父母的其实真的很少,陪伴而已!区区几年!然而,错过了陪伴孩子的时机,留给孩子的是浑身伤痛,留给父母的是终身遗憾。我们都知道,陪伴孩子具有时效性,逾期就失效。错过了,再怎么后悔都为时已晚,再怎么忏悔都于事无补,人死不可复生,时光不会倒流,孩子的成长也一样,不可能从头再来。
      许多父母常常感叹,时间去哪儿了?忙工作、忙事业,为生计而奔波,为理想而奋斗,美其名曰:正业。忙娱乐、忙聚餐,平日里游戏机不离手,节假日麻将通宵达旦,振振有词:休闲。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但是,为人父母则不然,养育子女是你的天职,没有理由和借口能够推托身为家长的责任。如果不想放弃权利,就不要放纵自己,在孩子需要的那几年时间里,请你多陪伴孩子。不要让孩子疑惑,爸妈去哪儿了?自己是不是多余的?从幼儿园到中学,总会有一些孩子行为“异常”,性格“怪癖”,所以,经常有家长为此来咨询求助。我们在了解孩子成长的背景时,都能发现背后有一个不同寻常家庭环境:第一类是寄养型家庭,孩子从小由祖辈或他人代养,成为“留守儿童”,上小学时或更晚才回到父母身边;第二类是离异家庭,孩子在父母离异后随父亲或随母亲生活,沦为单亲子女;第三类是“不和”型家庭,孩子的父母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长期暴力或冷战;第四类是“缺位”型家庭,孩子的父母或一方工作特殊、特别繁忙或者事业心特别强,长期缺位,很少陪伴孩子,亲子关系疏离;第五类是“强权”型家庭,孩子的父母或一方特别强势、特别严苛,特别唠叨,家长制作风特别重;第六类“放养”型家庭,孩子的父母没有能力或者不负责任,完全放纵、放任子女。追根溯源,孩子的“问题”源于家庭的问题,一是没有高质量的陪伴,二是不见身正示范的榜样。以上几种类型的父母,说好听的是自我意识强,说实在的是自私心太重,甚至可以讲是大逆不道。


方柳红20161031《不输》第八卷
        外向和内向性格并没有好坏之分,不管哪种性格或倾向,只要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就属于健康的性格。健康的内向性格有着自然的、和谐的状态,有着和他性格相适应的能力和水平。只要把握好方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样可以成为成功的人,这样的内向是需要被接纳、被认可的。所以家长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要看到有利的、正向的一面。比如内向的孩子言行谨慎,说话有分寸,不鲁莽行事,考虑问题周到全面,有个性,有主见,善于观察思考,独立性强,少说多做,认真细心,沉稳踏实,克制力强,甚至还有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P222



 何瑛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名人家教1”《陈丹青:请克服你的“家长欲”》:
      陈丹青,1953年出生于上海。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受家庭背景牵连,16岁起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对教育也颇见个人功力,将当今教育体制的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概括为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他坚持: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他认为:要让孩子独立,家长要克服“家长欲”,不要太把一个孩子当孩子;对低年龄的孩子说“概念”没有用,因为孩子根本没有概念;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身教大于言传;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家长千万不能小觑;对于孩子喜欢做的事情,父母不要过多干预,不要太啰嗦,
      丹青老师以自己成长的传奇人生诠释了家庭教育的真谛——潜移默化。潜:暗中,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家庭教育,无须太过追逐方式,不是太多道理说教,是以家长的“模范”去影响孩子的成长,教育的本质,是以生命唤醒生命,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每一位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会有很高的期望,有很多的要求,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确的,不然,连人性都没了。只是我们究竟怎样才能把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变成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这才是家长的智慧。所以,既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孩子离不开父母悉心呵护和精心养育;又不能把孩子太当孩子看,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况且,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孩子的经验无可复制。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出现困惑、焦虑、甚至觉得束手无策,在所难免。这时,家长最要紧的,恐怕不是想什么好办法对付孩子,而是让自己慢慢安静下来好好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与孩子的真实需求相一致还是相悖。我们常遇到这样情况,孩子高兴,父母犯愁;孩子烦恼,父母犯傻。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太把自己当“家长”了。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但是,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成长。 




 徐海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
《有必要给孩子人为地制造挫折吗》摘录:
案例:
有一位事业很成功,很有钱的爸爸,因为担心太优越的生活条件,让女儿不能吃苦,丧失斗志,便亲手给女儿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女儿出生以后,一家人搬出了自家的别墅,租了一间小房子,生活非常节俭,这位爸爸觉得这样还不够,还经常装穷苦相。虽然女儿的成绩不错,但是自卑心理却十分强烈。
女儿考上大学后,父母才把家中的真实情况告诉了她,女孩子非常气愤,觉得自己被愚弄了,被欺骗了,女孩甚至怀疑周围的所有的事情。
专家点评:
所有“刻意”的教育,都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是不露痕迹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用力过猛”,只能适得其反。
后果一,面对家长制造的挫折,有的孩子抗拒不执行,有的会让自己生病逃避。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装病,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当孩子认为自己没法承受巨大压力时,他一定会逃避,他们会制造一个自己不用面对的理由,如果逃避不能通过讲道理完成,那就只好用躯体实现。这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真的,是潜意识控制下的真实。
后果二,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互相信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父母制造挫折的办法,最伤的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尤其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5卷P.164-P.166)
Booboo微思录:
1、案例是一个特例!案例中的父亲的“控制”,“长官意志”,在家庭教育中,却屡见不鲜,比比皆是。窃以为,不可一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了之。
2、家长如果能觉察孩子潜意识控制下的各种真实,离“读懂孩子”就不远了。现在亲子教育中,很流行的一句话,不就是“懂孩子,是爱孩子的前提”?! 




 何瑛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名人家教2”《毕淑敏:告诉孩子并不是只有比别人优秀才会更幸福》:
      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该承受的,该经历的,孩子都应有完整的体验。失望、失误、失败、伤痛,都有各自的价值,不必人为地为孩子营造一片虚假的生存空间。因为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也要经历磨难才真实。毕淑敏老师这样定义幸福:幸福应该是有意义,加上长久的快乐,短暂的、停留于表层的快乐体验,并不等同于幸福。要让孩子体验幸福,就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打破世俗的标准,并不是出类拔萃、优秀、比别人好、得第一,才会更幸福。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忍耐和等待是不可避免的,撒下一颗种子,不懂得等待,是不会看到开花结果的那一天。所以,家长给孩子设计人生之路,本身没有错,但是,孩子要有选择走其他路径的权利,家长要有耐心静静等待。
      “第一”何其多,孩子不可能做到处处第一、时时第一。我们不少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特别严格,希望孩子样样都得第一,这是不现实的,孩子再怎么拼命,也不可能做到。家长苦苦相逼,孩子怎能不受伤害。前不久,有家长求助,说孩子要离家出走怎么办?没等他说完,我就告诉他,一定是你们要把孩子逼走,一定是孩子在家太难受了。果不其然,他的女儿小学成绩始终保持第一(语文、数学和英语),上了一所著名的民办初中,排名在200多居中偏上,夫妻两个像是遇到了天塌,整日惶恐不安,每天盯着孩子做作业到深夜(自己额外加了很多课外练习)才肯罢休,周末更是排满了各类补课,孩子疲惫不堪,他们面对孩子时总是阴沉着脸,不是滔滔不绝的大道理,就是责备挖苦甚至辱骂,然而,孩子的学习成绩非但没有提高,反而退了不少,因此引来了父母的变本加厉。我打断了他的话,“女儿换作是你,受得了吗?”“你们是不是“天下第一”父母?”女儿原来是镇小学第一,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现在要求她成为区第一、市第一,乃至全国第一,愿望是积极的,实现是困难的。难道考试成绩得了“第一”就是成功?文化学习固然很重要,但是在孩子的漫长成长历程中,又能算得了什么呢!这位父亲似有所悟。如果家长与孩子的意见不相统一的时候,接纳孩子的一切,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让家庭环境恶化到无可救药,才是父母的明智之举。孩子要是走极端,你根本无法想象,她会不惜自毁,以摆脱父母的控制,也会不惜自毁控制家长。所以,尊重孩子才是硬道理,不急不怒才是好父母。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