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论文参考14: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研究

7年前 [10-30 17:15 周日]
  关键词农村;初中;辍学;控辍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课题自2002年立项后,在原有对部分县调查的基础上,又对中西部地区的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涉及13个县区、130余所学校。这里显示的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状况,虽然只是我国部分县的部分学校的情况,但是其他许多农村学校,同这些学校处在同一环境中,有着大致相同的背景,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应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摘 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农村教育缺失、学生厌学、农民经济困难以及观念蔽障等。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对策,一是落实“三农”政策,强化教育扶贫力度;二是依法治教,加强政府责任;三是加快农村中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建立大区域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发挥大区域的管理优势。
  

关键词农村;初中;辍学;控辍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课题自2002年立项后,在原有对部分县调查的基础上,又对中西部地区的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涉及13个县区、130余所学校。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采用问卷、座谈、个案访谈等方法,深入农村,实地调查县教育局的领导及有关科室的工作人员、乡(镇)政府的领导、中学校长、教师、在校学生、辍学学生以及辍学生家长,尽其所能地掌握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真实情况和相关数据,通过分析,解读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真实原因,探讨解决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对策。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掌握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提高人们对控辍迫切性的认识及控辍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数字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个别县或学校辍学现象触目惊心,令人堪忧。吉林省A县1999级初中学生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6.88%,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高达71.93%;B县2000级初中学生平均辍学率为48.5%。黑龙江省某县1999年入学的四年制初中学生总辍学率为67.86%,其中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34.7%,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为80.85%。抽样调查河北省某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2.97%,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为60.87%。随机抽取河南省某县三个乡镇 1999年入学的初中学生,辍学率最低的为 34.62%,最高的为64.31%,平均为42.68%。随机抽取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县三所学校,辍学率最低的为7.6%,最高的为50%。内蒙古自治区某旗1999级初中学生总辍学率为22.921%。(本文数据均参见《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此外,农村初中还有为数不少的隐性辍学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由于家长反对其离开学校等原因,而留在学校,但不追求完成学业,也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而是只等着拿个毕业证。
  这里显示的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状况,虽然只是我国部分县的部分学校的情况,但是其他许多农村学校,同这些学校处在同一环境中,有着大致相同的背景,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应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们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的调查和分析显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经济、教育、家庭、文化等各个方面,导致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厌学
  调查显示,厌学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农村初中辍学生中,多数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由厌学走向辍学。学生之所以厌学,是“应试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极大压力,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几乎构成一种威胁。
  “应试教育”对农村影响比较突出,在调查中, 73%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仍以升学为主,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指标也是升学率,多数县把各乡镇的中考升学率放在首位。追求升学率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压力加重。调查的辍学生中,多数认为自己学习负担很重或比较重。学习压力经常压得学生没有自由的喘息时间,除了晚作业外,很多学校都增加了午作业。对辍学生调查显示,由于考试压力而辍学的占89%,对在校生调查“学生辍学原因”时,认为考试压力大和学习太累失去了信心的,分别为89%和82%。
  学困生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三重“歧视”,对老师和同学的态度、行为异常敏感,不仅易受伤害,而且极度自卑,在家中还会经常受到恨铁不成钢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家长的伤害。对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还有什么比离开学校更好的逃避方法呢?考试经常排名次,班主任评语措辞又很严厉,家长看到成绩后表现出失望和不满,致使学生压力过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没办法干脆放弃学业。
  初中学生厌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的科目一下子增加到至少7科,学生无法快速的接受如此之多的学习任务。学生说,一科还没有学明白,其他学科的内容就又上来了,好像有学不完的内容在等着自己,时间长了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越来越觉得学习是—种负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科目是英语、代数、几何。调查发现,新的课程改革没有解决好农村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例如,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英语是在小学学两年英语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很多地区几乎所有的村级小学和部分中心校的学生没有英语基础,升入初中后不能适应,学习很吃力。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代数和几何分开进行的,许多学生不适应,认为代数和几何很难学。另外,农村师资质量不高,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学生的兴趣逐渐减少的原因之一。
  农村学校课程与农村儿童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与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据在内蒙某旗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反映,有74%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不好,唯书本、满堂灌、题海战术,这也是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厌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观念落后、错位
  在农村,农民的观念并没有也不会随着农村的发展而同步改变。落后、错位的观念依然支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长期落后、贫困的农村环境以及不平等的城乡待遇,作为父辈的农民,受尽了一辈子的煎熬,他们认为下一代改变这种命运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脱离农村,这是多数农民教子读书的价值观,也是多数农村孩子的价值追求。但应试教育给农村孩子带来的伤害比希望大得多。农村教育质量差,升学的机会远远不能和城市相比,每年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农民普遍认为,中学学的东西农村用不上,如果“考不上学,还上这个学有什么用”,“能看个报、写个信就行了”,“什么时候种地都是种地,早种比晚种强”。
  高等学校扩招之初,农民对改变子女命运、跳出“农门”又有了一线希望,但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希望又一次破灭。高等学校扩招后,毕业生大量增加,现有的就业市场,容纳不了这么大的就业人群,加之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或找不到理想工作,散落在社会无所事事,特别是家在农村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家长无权无钱,找不到“后门”,只好赋闲在家。以前初中毕业后,如能考上中师、中专,也能分配,找到工作,现在连大专毕业生找工作都困难,何况中师、中专呢!因此,许多家长产生了供子女读书不划算的想法。农民认为,“既然上学学习已经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何必再去读书”,还不如早点干活挣钱贴补家用。可以说,农民的这种观念,对初中学生辍学影响非常大,但也有不少农民,由于子女学习好,跳出农门的希望很大,就是举债供子女读书也是愿意的。
  农民重男轻女思想仍比较严重,并有广泛的影响力。在男女孩间,男孩优先,女孩次之,认为女孩早晚都要嫁出去,是人家的人,供其读书无用,导致辍学学生中女童多于男童。
  在这种环境下,有的农村地区“读书无用”、“文盲无害”的错误思想比较流行,致使某些家长不积极或拒送子女上学读书。对在校生问卷调查中显示,赞同“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占75%;对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68%的辍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对它的影响很大和比较大;教师问卷中有 62%的人认为现在“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很盛行。
  从调查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观念的弊障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最重要的因素。
  另外,长期以来,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很少,农村文化处于贫困化状态。文化的贫困,强化了农村的落后观念,催化着与农村建设相错位观念的滋生,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同时反过来,这种情况又会造成农村更加贫困的文化,进而又“催化”着新的初中辍学学生。这种循环还在恶性地进行着。
  (三)农村教育缺失
  农村学校教育还远没有离开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没有成为教育的实际行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一句空话。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惟一尺度,作为奖惩学校和教师的基本依据。访谈时学生告诉我们,为了追求合格率和升学率,很多学校让教师动员学习不好的学生退学,有一些学生就是因为老师认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学校为了保证合格率和升学率而被劝退的。
  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时有伤害学生的行为发生。近些年农村教师学历有所提高,但是,教师的实际学识水平、能力和思想素质与其学历并不完全相称,这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有不少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并不高,内蒙某旗有40%的初中教师取得大专学历,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只有8—9%,从专业技术职称看,初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只占本旗教职工总数的32%,而城镇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占教职工总数的70%,农村初中初级职称占55%,城镇初级职称占28%。长期以来,农村送出去的本科生回不来,专科生分配回来的少,许多专任教师只能通过成人或自学考试取得合格学历。几乎有一半的教师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尤其是英语和信息技术课异常薄弱,大都是“半路出家”,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氛围差、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态度不好,学生普遍希望教师对待学生要平等、关心,不要讽刺、说难听的话,并且“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惩罚学生”。在教师问卷中,有72%的教师认为“学校中存在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调查发现,非人性化管理导致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创造力。被调查的教师说:“管理太苛刻了,我们的工资有30%预先扣着……迟到、请假都要扣工资,而早来、晚归、加班却不加工资”;“我们的周末、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考试、继续教育挤满,不管有没有用,不管有没有效,反正就要考你”;“学校要求教案必须按统一的格式写满四页,写得不满不合格,格式稍与规定有出入就不合格”。机械的评价方式,很难为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创造好的环境,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认真负责,但其付出与效果却不成比例。非人性化的管理和评价,使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心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在对教师进行调查时,对“若有可能,你是否愿意调离教师工作岗位?”一题的回答,某地区被调查教师中竟有82%回答很愿意和愿意,只有6%的人愿意坚持留在自己岗位上。有一位教师说,“我们天天盼,盼快点到五十,到五十岁就能退休了”。管理上的弄虚作假也让教师无可奈何,调查时老师告诉我们:“上边一检查我们就变,现在我们讲课都是‘两张皮’,有人来听课一套讲法,实际上对学生又是一套讲法”;“学生练习册说是不让买,实际照买,做题时发给学生,做完就收上来……”。教师既要不停地变换“两张皮”,又要面对过于严格、规范的管理,同时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和培训,他们到底还有多少时间、精力和真心去面对学生?



  (四)经济困难
  我国农村经济无论从相对的角度,还是从绝对的角度说都是落后的。虽然有的地方比较富裕,但就农村的整体来说,多数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
  农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得到的收入,由于土地有限,而且多数靠传统方法耕作,收入更有限。据在内蒙、吉林调查,2002年很多农民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而同年供一个初中生读一年初中的费用是400多元。在内蒙,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约占辍学人数的71%。困难的家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常年患病,家中没有劳动力;另一类是家庭耕地少导致收入少,供孩子上学有困难。尽管学校对贫困的学生有一定的补助和减免措施,但是学校的资助能力有限,而家庭困难的学生比例较大,有的学校需要补助的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多,学校对学生的补助很多是轮流的,今年给这一部分学生补助,明年给另一部分学生补助,没有能力把所有应该补助的学生一补到底,有相当一部分接受过补助的学生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有的学生家里年年靠借钱交书费、杂费,今年借,明年还,一些初中学生不想让家庭再负债而走上辍学之路。
  广大农村多子女的家庭不在少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少家庭子女都比较多,在相同经济收入的情况下,生活相对比较困难,负担多子女上学读书几乎不可能。据调查,在内蒙、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生多是多子女家庭中的成员。辍学生中,家庭兄弟姐妹在三人以上的占 80%左右。在内蒙,我们走访的一个辍学生,家中有6口人,除父母外有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家里一贫如洗,仅有6床破旧的棉被,一个破饭桌,一个14英寸的黑白电视,母女衣衫褴褛。在农村,靠种地维持生活并供一个孩子读书就已不轻松,多生、超生,导致家庭贫困加重,也是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农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经不住突发事件的冲击。正常年景可以维持生计,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家庭温饱问题难以维持,更没钱供孩子读书。有一部分学生就是因为家庭出现变故而被迫辍学。

  三、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对策探讨

  (一)落实“三农”政策,强化教育扶贫力度
  “三农”政策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本国策,只有认真落实这一政策,才能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小康。同时,落实“三农”政策,也是解决农村教育和控制农村学生辍学的最根本措施。从教育这个角度说,落实“三农”政策,就是要强化教育扶贫力度,要像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既要有声势,又要有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高等师范院校要招收农村定向生,学校可以减免部分或全部学费,或者地方政府补助部分或全部学费,毕业后回到农村中学从教;也可以像组织西部支援者那样,组织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数年,数年后给与某些的优惠政策;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有条件的农村中学教师带薪到高等师范院校脱产进修;建立城市中学教师到农村中学任教数年的制度,并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各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城市中学,要从图书、微机、实验仪器等方面支援农村中学建设,使其物尽其用。各级政府要积极吸收社会教育捐助,建立困难学生资助基金,做到严格管理,专款专用等等。
  (二)依法治教,加强政府责任
  政府要依法行政,按照《教育法》规定,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要对近几年来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分析,按照法条衡量,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把“三个增长”落到实处。要研究制定教育经费定期报告制度和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等有关制度,监督和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要依照《教育法》规定,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努力争取做到事权与财权统一,教育经费单独列项。
  要依法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对各种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的行为,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削减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的行为,非法印制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传播、贩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行为等等,进行重点监督和查处。
  要依法保证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要依照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积极制定和建立正常的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教师工资水平监控制度,完善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制度。对于拖欠教师工资的违法典型,认真追究责任。
  依法规范义务教育收费行为。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收费审批制度、收费公开制度、收费使用管理制度、收费监督检查和违纪处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收费程序和办法,规范收费行为,严禁学校擅自扩大收费项目,尤其对实行“一费制”的地区,严禁提高收费标准,并努力做到向社会公开,使收费行为走上规范化轨道。
  依法防止初中学生辍学,实行乡镇政府目标责任制,将控辍任务落实到乡、村一级,依法健全和完善辍学生报告制度。县、乡镇和学校建立详细的学籍档案,各中学定期向乡镇和县报告辍学情况。一经发现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立即查明原因,查明后由当地政府和学校针对具体问题帮助解决,动员学生复学。
  对实施义务教育漠不关心、不作为的政府及其官员,进行教育和依法查处。
  (三)加快农村中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弘扬素质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农村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教育。农村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首先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不仅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学校负责人要知道,教师要知道,而且所有的学生,包括辍学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知道,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其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决策,必须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和方向,各种教育改革举措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革除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侵袭和干扰;第三,素质教育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必须落在实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都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学生辍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自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快速提高现有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一文中,提出实施“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计划,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的思路。按照教师教育改革总体思路和“教育部关于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以及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整合县级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上挂高等学校,下连中小学校的新型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成为农村教师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站和教学点,为教师研修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大规模开展高水平的教师培训,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三,培养农村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改革农村课程设置。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对农村初中课程进行调整、改革:第一,增加选修课。当前农村初中课程,选修课所占比例太低,需要随着年级的提升而逐步增加,而且实用性的技术课程,职业性选修课程应占相当的分量;第二,增强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普教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实践的能力;第三,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第四,结合当地实际,有选择地把“绿色证书”课程内容纳入到农村初中课程之中,农村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第五,农村学校增加劳动课,增加职业技术课,从而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改善农村学校管理。首先,改变管理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农村教育需要有现代素质的管理人才,能理解、尊重教师,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开放而有效的管理为老师注入活力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工作智慧;同时也会打破沉闷的学校生活,让学生离教师、离课堂更近,而不是辍学。其次,改变教育评价体制。以成绩、排名为基础的传统评价方式既害学生又害教师。还有什么比排名次更能打击、伤害大多数学生?还有什么比以考试分数为评定标准更能误导教师的教育方向?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不仅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也同时引领教师不断地追求真知、提高能力并勇于参与到教育变革的实践中来。第三,提倡严肃诚实的管理风尚。管理态度、方法、风气都会直接影响教育部门的风尚也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素养。诚实的精神面貌是现代的楼房和设备所换不到的。不诚实、不务实,再大的财力投入也改变不了教育力量的苍白。在教育管理上,要实事求是,坚决摒弃弄虚作假等腐败的行为,这是养成教师和学生诚信的基本条件。
  (四)建立大区域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发挥大区域的管理优势
  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推进,但这一推进的重点是以“三个确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为主要内容。从体制改革的立意来看,“三个确保”仅仅是从稳定角度出发的考虑,然而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完全实现农村的义务教育。从农村教育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建立以地(市)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并逐步过渡到建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能对教育提供较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提供较大的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空间,有利于在全地区范围内合理调配和使用教育资源,有利于发挥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有利于加强对薄弱校的支持力度,也有利于各类学校教育的整合和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教育符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易筹集社会资金支援教育,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基金制度等。
  教育大区域管理,要建立相应的区域性教育评价制度。区域性教育评价,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其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等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理念,通过评价引导社会和人们转变观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矫正农村教育培养目标错位,使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区域教育评价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和驱动器。评价要制度化,增强实效性,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敷衍了事,走过场,而是真正成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素质教育,管理和指导农村学校办学,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升华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景英.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