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零九)

7年前 [10-10 15:32 周一]
20161006江承杏读《不输》分享225
《我长大了 我要离开你们》之二    文/顾向阳
反思自己:我们是怎样助长孩子叛逆的

●我们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时,也暴露了孩子叛逆的根源——父母过度呵护演变的压制。正是这种看似善意的束缚,让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所以,父母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理解。

●这个阶段,作为父母,如果通过“权威”迫使孩子听话,十有八九会促使孩子叛逆增强。时代在变化,孩子在成长,孩子的叛逆是有根源的。而关心和理解,则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回答“怎么办”的开始。

●所以,面对成长中的孩子,需要我们放下架子,重拾我们的童心,才能面对所谓的叛逆。因为“强权”解决不了问题,更无法抚慰孩子的叛逆。

节选自26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P146


何瑛每日读不输26卷《家教误区》专题1《不经意间那些内在的信念悄悄传递》:
      爸爸妈妈聚在一块,说不完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怎么办?哪里有灵丹妙药,可以立马解决孩子的问题?其实孩子并没有什么问题,不是“我们想给孩子的”在影响着孩子,而是“我们是什么样子的”在影响着孩子,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
      今天学习《不经意间那些内在的信念悄悄传递》一文,侯瑞鹤老师列举那么多具体事例,揭示父母内在的信念,是怎样通过日常的亲子互动,进行着代际传递。
      海灵格说过:“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首先要检查自己。”教育孩子首先教育的是自己,改变也还要先改变自己。问题孩子的产生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前提是父母有良好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现问题,要修改的是父母这个原件。所以学习提高家庭教育素养,内在信念的不断更新改变,内在拥有,外在才能呈现,才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漫长的岁月中,传递给孩子成长必须的心理
营养。如同新买的电脑,怎样的配制,安装怎样的软件,电脑就怎么运作。
      学习做合格的父母,成为好父母:1、如果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就一定能做孩子的好父母。2、暴躁的父母要先处理自己的情绪。 3、父母在意旁观者的眼光、不自觉的攀比等,是因为缺乏自我认可,需要自我调整。 4、父母对孩子具有补偿心理,说明他没有办法接纳自己的成长,不能忘记自己对父母的渴望。——林文采


20161007江承杏读《不输》分享226
《我长大了 我要离开你们》之三    文/顾向阳
观念更新:放下父母角色  给予认同

●真正的制约,不完全需要强权或者威严。有时,一个关心的问候,一句温暖的话语,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受到约束。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他人对自己的认同,是自我观念成形,思想得到启发的阶段,也是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

●不幸的是,许多父母总是奢望立竿见影的效果,经常使用压制的手段,结果不仅叛逆增强,还把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拱手让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有机可乘。于是,孩子渐行渐远了。

【放下父母的角色,并没有什么可失落的,因为许久以前我们孕育的生命,终将远离我们,独立地生活。】

节选自26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P146



李娟读《不输》25卷p99
         (20161007)


       今日读了《高质量的陪伴是看见人》,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给对方的信号就是:我不喜欢你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的样子。
       爱一个人就要无条件的接受和包容,不要去试图去改变。对于我们的孩子,更要去爱她本来的样子。爱可以解决一切不和谐的问题。
      当真实的我们和真实的孩子,坦然面对,分享快乐时,这才是真正的陪伴。我不改变你,却如你所是,才是真正的陪伴。


方柳红20161008《不输》第八卷
建立亲子相信关系方法之二
*尊重孩子的人格,是父母自身人格的一种体现,是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关系。
*承认错误。父母抚养孩子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如果能对孩子用慈爱讲理的态度来解决这些过失,那么他们就能够接受,不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父母坦白地、富有感情地承认错误,孩子会宽恕你,和你站在一边,对你更加亲密,更加信任。
*始终如一。天天用同一态度对待孩子。换句话说,不经常改变你对他们热爱、高兴和欣赏的态度。不要今天高兴了对他们一个样,下次生气或忧愁时又一个样。对待孩子始终如一,是孩子对你信任的基础。P132


何瑛每日读不输26卷“家教误区3”《你若这样做,孩子离“孝顺”就越来越远》
      父亲为了让4岁的儿子在后排座位上睡觉,而让60多岁的老母亲坐后备箱。因看不惯老态龙钟母亲拿不稳碗筷,给母亲做个狗盆似的小木碗。这样的事例虽是个案,但是,父母对祖辈的不敬行为却深深扎根在孩子的心底,待他们长大以后,就变成了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让他的父母在终老的时候无依无靠,到时再怎么样报怨亦无济于事。对待孩子与对待长辈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放弃自己的家庭,终将是不幸的家庭;对上不孝、忤逆长辈的父母,想要得到孩子的孝顺,无异于登天。
      “孝”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有孝心更要见于孝言和孝行,在于爱的表达。培养孩子“孝顺”关键在于父母怎么做,而不是你对孩子怎么说,父母怎么对待祖辈,孩子就怎么对待你;你怎么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怎么对待你。父母日常的所作所为,都是孩子的榜样和表率,孩子通过模仿慢慢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被宠溺的孩子不能独立,只会“啃老”,长大后不懂“孝”;长幼没有序位的家庭里的孩子自私,只会索取,长大以后不会“孝”;不孝的父母一定得不到被“孝”。孝敬尊长是爱的传承,也赋予孩子生命的正能量。懂得付出的人才会配得更多的爱。其实,行孝真得很简单,一个温柔的微笑,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深情的拥抱,常带着孩子回家看看,足矣。


何瑛读不输26卷“家教误区”专题4《你是爱面子还是爱孩子》
      爱面子没有错,每个人都爱面子,孩子爱面子,父母也好爱面子。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强迫孩子,去做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去做违背成长规律的事情,甚至,剥夺孩子的成长权利和成长自由,不惜伤害孩子。这样的面子观是家长的虚荣心太强,这样的面子不要也罢。
     其实,家长的面子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家长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亲子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维系这一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亲情,是母子之亲,是父子之亲,是血脉的传承。因而,所有的父母都会无条件的爱孩子;都真心的希望孩子健康,希望孩子幸福;同时,希望孩子优秀,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把实现自己未了心愿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都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因此而忽视孩子,忽略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个性以及孩子的实际需求,忘乎所以而一意孤行,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亲子关系疏离,父母爱子心切,孩子却感受甚少,以致无为消耗孩子的生命能量,挫伤孩子的生命力,得不偿失。智慧的父母,懂得真爱,善于权衡。


 转发:《我长大了 我要离开你们》之一    文/顾向阳

解读孩子:青春期,为何一定要叛逆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成人认同,渴望通过他的叛逆行为,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经长大了,再也不是可以随便操纵的“棋子”了。

●其实,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孩子们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孩子面对的,除了他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束缚,还有成人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

●然而,成人的限制,严密并牢不可摧;成长的力量,也不足以挣脱他生理和心理的束缚。这个时候的孩子,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他会产生叛逆行为,目的只是以显示自我的存在。

节选自26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P145



 案例:
一日,一位妈妈带着十三岁的女儿来咨询,妈妈说:“我和孩子沟通很难,我们经常吵架。最近因为报名参加课外活动,和孩子发生了冲突。孩子自残,用刀划自己的手臂,手背上的伤痕还没好,竟然又从阳台上往楼下跳!幸好下面是草地,孩子没有摔坏。”

案例点评:
案例中,妈妈入侵了孩子的界限,本该由孩子做主的事情,妈妈却替孩子做主。孩子在过父母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人生。父母这种跨越界限的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孩子层层围住,孩子想挣脱,却又害怕危险,不挣脱网又不甘心。尤其是青春期来临,自我意识觉醒的孩子,这种矛盾冲突,是导致孩子做傻事的主要原因。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5卷P.186-P.187)


海口龙峰小学
 大家好!邓天爱2016年10年6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19页 父母不成长对孩子有多伤:孩子们集体自杀为哪般;在贵州毕节茨村张家四个孩子喝农药自杀;孩子们的自杀是谁的责任外一一在农村,人们习惯将孩子自杀和贫穷联系在一起,但是这起惨案并非如此。首先,这个家庭并不贫穷,有漂亮的两层楼房;其次,家里有粮食,还养着猪;第三,并非无人管,有一位老师说:“几乎每次老大不上课”,他都会到他家去做工作。所以,孩子们集体自杀,父母要负主要责任:(1)母亲离家出走;(2)父亲实施暴力;(3)比暴力更糟糕的是,父亲也离开了这个家。打工挣钱重于亲子之爱吗?在我国的每个地方,好像都有这样一种主流思维一一一挣钱胜于带孩子,面子胜于家庭温暖。我们总是说东方文化更重视家庭,其实不然。因为,在作者的朋友圈中,凡在外企工作的人,更重视家庭,周末时间都会尽可能的留给家人。如果我们曾经在缺乏回应的家庭长大,我们也由此构建了缺乏回应的大环境。待我们做了父母,又将“无回应之地的绝境”,给了我们的孩子。大人们把“心”关上了,还可以像没事人一样活着,并将生命延续下去。但是孩子们的“心”还没有关上,无回应之地的绝境,或许会直接杀死他们 她们。所以,贵州农村张家这四个孩子,他们不是死于贫穷,而是死于无回应之地的绝境中。 成为留守儿童是无奈之举吗?首先,不是每个留守会自杀。实际上,我们一代代人早就习惯了这种养育方式。作者见过的无数案例中,即使父母不外出打工,也会选择让孩子和自己分离,譬如给老人养。给老人养还是好的,因为老人溺爱孩子,很多人至今还记得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不管老人对孩子多好,都意味着孩子遭遇了被抛弃的经历,而且心理上仍然有寄宿感。一一一父母角色缺失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应用心理学家黄启团先生说,我们每个父母都无证上岗,电工正式工作要有电工证,医生行医要经过专业训练,心理咨询师做咨询必须懒二三级。唯独父母,不必训练,不必考证。没有经过训练和学习,内心不成熟的父母,后果是你想不到的严重。 萨提亚女士的经典名言:“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母亲情绪不稳定,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一生都不能信任别人,更无法相信伴侣;父亲没有责任感,或常年在外,孩子就会缺乏能量,不自信;父母不能经常肯定孩子,孩子自我价值往往底下,这样的孩子即使长大了,也是一个“长不大的成人”。祝福大家!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