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三年一班第六组分享 孩子,我们不欠你的

8年前 [04-12 09:52 周二]

      中国父母的教育的确如此,对小孩儿一味的宠爱,一味儿的溺爱,让孩子接触的是一个没有公理没有好坏之分的糊涂教育,小孩儿从小就知道做错了事有父母撑着,而不知道做错了事应该受到想到相应的惩罚。总会用一句“他们还是孩子,他们还太小”,来做借口,一味的娇惯。

      我们做父母的太宠爱溺爱孩子了。我们要给孩子机会去靠自己寻找创造。他们自己寻找的未来也许会比父母提供的更好。不要什么事儿,我们不应该处处为孩子安排,应该让孩子接触社会的种种困难和生活的自理,这样孩子身心体会了失败的感觉,成功的喜悦,对孩子长大走向社会要面对的许多问题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作为年轻的中国父母,我们应该学会为自己和家人活着也为社会活着,而不是像过去父母那样,只为孩子活着。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创造,或许他们自己找到的未来,比父母提供的更好。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许多差异,中国的孩子,我们要一直操持到孩子结婚,有的甚至婚后父母还是要管着,而国外,孩子十八周岁就得独立,需要自己养活自己,父母不会继续再给钱花,过成什么样是自己的事情,完全自己承担后果。

      宠爱并不是真爱,我们要像美国妈妈多学习,要孩子心平气和的去接受家长提的懂得处理的意见,孩子只有去尝试了,无论失败与成功都会有收获。

      中国的父母太宠爱溺爱孩子了,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给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也总想要把世界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甚至恨不得把下辈子的也帮他们准备好,却忽视了孩子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不是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人,宠爱,不是真爱。

      这就是中国父母与发达国家父母的区别,也是中国小孩与发达国家小孩的差距,其实也是中国人和发达国家人的差距,中国人从小被宠惯了,哪怕长大了,也像是个没有扔掉奶瓶的孩子,走到哪里都在索取特殊照顾,仿佛世界欠他的一样,他们养成了当宠物的习惯,一旦不被当成宠物,反而会滋生各种不满。

     家长的过分嘘寒问暖,什么事情都要参与一下,看了上面这个例子,像否也觉得这个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生活得很累呢,其实完全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应该适当放手了。

      我们不欠孩子,我们除了孩子,还有更多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更需要把独立还给孩子,而不是一味的包办,在孩子的心目中,也不是父母什么都是该做的,欠他的,而是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独立,学会承担。

      现在家长要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做家长的全部都是孩子吃点苦就心惊肉跳 ,其实仔细想想小时候的苦不必要那么紧张,总比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发生哪怕一点的挫折都承受不了的要强,现在的苦是未来的甜。

      有一种爱,叫吞噬,把所有的时间焦点都聚焦在孩子身上,正如,每天都有个人盯着你看,你是什么感受,别把你的时光都耗在孩子身上,这不是爱,这是你逃避自己,不面对自己的一种方式而已,还打着所谓爱的名义。

       希望年轻的中国父母们,学会为自己和家人而活着,而不是像过去父母那样,只为孩子活着,孩子正在慢慢地在探索中成长,他们有自己的未来,靠自己寻找,靠自己创造,请适当的放开你们的双手,让孩子去尝试去探索,总有一天你们会发现,孩子的潜力超出你们的想象,或许他们自己寻找的未来比父母提供的会更好。

       《目送》里有这么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用追。”

        让我们学着放手,像上面的这段话,慢慢努力吧,家长们,加油!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