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三年一班第六组分享 尊重男孩的身体,让他“多动”

8年前 [04-03 12:18 周日]

        今天我读了家庭教育中的尊重男孩的身体,让他“多动,”我知道了,捣乱似乎是男孩子的天性了,他们天生好动,而且有着强大的破坏力,有时真的让家长抓狂呢,但是不要因此而不让你的宝宝捣蛋,因为“捣蛋”的孩子才更聪明,更有创造力,孩子的创造力其实蕴藏在孩子的"捣蛋"行为中,这些行为并不只是孩子单纯的娱乐,也是孩子用一些奇妙独特的方式去探索了解这个世界,家长要主动发现孩子的创造力,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把房间或者厨房搞得一片狼藉,就对孩子大发雷霆,尽管放手让孩子去冒险创新,同时家长也应该在平时加强做好孩子的安全防护措施,教孩子一些注意安全的技巧,那样就可以防止孩子在冒险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意外,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尝试去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家长要保护孩子最原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给孩子创造更多想象的空间。

        如果有时间,有条件的话,让男孩子每天进行强度适中的体育锻炼半小时就已经很足够了,让男孩子选择一个他喜欢的体育项目,然后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进行这项目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活动,在运动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如果进行比赛的话,还能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让锻炼成为孩子和家长的生活习惯,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这样充分的释放身体里本应该释放的能量,便 他的身体得到尊重——无论是运动或是学习,均会尽可能地投入,做到劳逸结合。

        男孩多活泼好动,精力旺盛,易冲动,情绪易外露,女孩较温顺文静,更善于交际,但独立性差,易受暗示,情绪不易外露。

        现在多数男孩子都好动,可能是他们的天性吧。

        这样的表现是对的,是他们将来成就大男人的表现。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有美好的前程,替孩子做了种种规划,其实我们是不能代替孩子成长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价值观也能够杀人,计划太完美就是缺陷。

      菲尔普斯小时被诊断为"多动症,"老师说他,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在学校别人的嘲笑成了他的噩梦,但他酷爱游泳,因此他忍受比世界上其他任何游泳运动员,所经受的都要魔鬼的训练,在七年的训练中,他只有五天没有下水,他说我还是呆在水里比较舒服,那里才是我的家,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他一人囊括8枚金牌,成为奥运王子。可见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一生影响多么重要。

      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看法不能把我们大人未完成的心愿,让孩子替我们去完成。

      孩子们正值童年之际,一定要让他们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尽情的去玩耍,去开拓他们自己的空间。

      男孩子的好动我只认为是男子的天性,从小男,女孩就是区别,看书后才知道是一种能量的释放,我孙子从小也是好动,跟伙伴在一起,不是碰着这个了,就是弄哭那个了,脾气还真不坏,从不发怒,从没想占人便宜,把好吃,好喝,好玩的主动送给伙伴们,真让大人无奈。我想,你不是好动吗,那就多安排一些运动,一旱跑步,骑车,钓鱼,后来学轮滑,再后来变了许多,是大了吧,这可能就像书中所讲的,能量释放完了。我觉得孩子淘气也不能一点不管,淘的没边了,惹祸了,别人烦了,肯定得教育,什么都有个度,至少得淘出点花样,淘出点水平呀。

      中国人传统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静,总是想办法约束孩子的行动。其实父母们应该明白 ,爱动,好冒险胆男孩的天性,他们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们依靠运动和攀爬促使大脑健康发展,因此,当你的宝贝儿子又在虐待他的玩具或修理家里的小件电器时,爸爸妈妈请不要束缚他,而是要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并且相信他的能力。

      让我们家长共同努力吧,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空间与未来美好的人生。

      换一种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和对待个性男孩,最根本的是 形成常态评价制度,发展男孩 的优势,激发男孩的创造性,让性别的差异成为不同的,多元的发展的强势,那将不仅是男孩更是学校和社会的幸事,别再难为男孩,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让更多铁男孩脱颖而出。

      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是一位男孩的妈妈,你脚下的路将很长很长,我的理解是:男孩子就像一棵小树,需要自然的成长,做妈妈的需要知道什么时候浇浇水松松土,给予养分和足够的空间,才能期待小树自然舒展的成长,长成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

     给孩子适当的空间接受孩子们的天真的淘气吧,等于给孩子的未来做铺垫吧。

      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尊重男孩的大脑,。尊重男孩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学习的意愿,我们的男孩就一定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种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而今努力学习的家长们定会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