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引导孩子应对校园暴力

8年前 [03-14 19:53 周一]

引导孩子应对校园暴力

 

丁洪海 主讲

  

近年来,青少年校园暴力行为不时在媒体曝光,可谓是层出不穷。

校园欺凌已经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13年度的调查数据表明,21.5%在校学生曾有被欺凌的经历;在日本,2015年颁布的《儿童和青少年白皮书》显示,日本校园欺凌现象愈演愈烈,长达6年的跟踪调查中,近九成学生曾经遭遇校园欺凌。

   在我国,中小学校的欺凌事件也常有发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针对西部某地级市进行的全市抽样调查发现,学校里“大同学欺负小同学”现象的占51.5%,“有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现象的”占56.5%,有“勒索钱财现象”的占22.5%。

在2016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景莹公布了一份由虹口区小学、初中、高中、职校的6507名学生参与的有关校园暴力的调查。此调查显示,在过去6个月内遭受过语言欺侮行为的学生占 17.83%,在语言欺侮行为中,最常见的方式为谩骂,其次为嘲笑缺点、侮辱、威胁/恐吓和取笑身体缺陷;从语言欺侮行为实施者看,近八成的学生遭到的是校内同学的语言欺侮。躯体欺侮行为发生最多的是在小学生中,比例为13.46%,之后依次为初中生、职校生和高中生;躯体欺侮行为分为推搡或扔东西、恶意地敲打/踢/抽打/扼/卡、扯头发、打耳光等。

一些调查表明,我国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呈现出泛化的趋势,传统的以辱骂和威胁为主的相对缓和的欺凌形式,逐渐朝着极端化的方向发展。

   2015330,在美国就读高中的12名中国留学生(大都来自上海),因琐事将两名女同学绑架至当地一处公园,对其进行了长达近七小时的折磨、殴打和恐吓,导致两人严重受伤。将其中一位中国女生衣服扒光、用烟头烫伤其乳头,用打火机点燃其头发、强迫其吃沙子、剪掉她头发并逼她吃掉等。最终,三名被告在2016年1月5日与美国加州检方达成协议,获分别被判处13年、6年和10年的刑期,此案将于2月17日作出正式判决。

   2015515上午,多名女生不断向一名女生打脚踢,多次将其打倒在地,那名女生并没有还手。被打者王晓今年13岁,在一所实验中学就读初一,参与打人的女生共有8名,年龄均在14岁左右,而这8人分别在不同的学校。

   2015511,轰动全国的连云港被打女大学生,她遭受了踢打,扒衣,羞辱,拍照,剪发等令人发指的校园暴力,多人殴打她一位,还将照片上传网络

   20160118,在海南临高县东英镇的乡间小道上,一位15岁少女遭多人殴打、脚踹、扒衣服。

    面对如此频发的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现象,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孩子怎么了?是什么让孩子们成为施暴者?很多家长也在担心,如果自己的孩子遇到欺凌或者暴力事件,该怎么办?应该告诉孩子如何应对?

 

一、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1:过分溺爱,孩子唯我独尊

    现代家庭结构多元化,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的多个成人以孩子为轴心旋转、有些单亲家长带着补偿心理过分关注孩子、有些为富不仁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限制、有些隔代老人对孩子娇惯宠溺等等,使得孩子养成了为所欲为、交横跋扈的习气。

   

原因2:缺少关爱,心理灰暗

    有些家长忙于生计和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灵抚养,孩子为引起关注,采取一些极端方式。孩子犯错时,有的家长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形成孩子灰暗的心理。

 

    原因3:忽视做人教育,法制观念薄弱

    不少学校和家庭“以分数为指标, 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忽视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孩子缺少对自我行为的把控,缺少有效的人际交往和情绪疏导的方法,做事不计后果,不知道自己行为究竟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原因4:暴力文化的影响

    电视、电影、动漫和网络游戏里传递的“有仇必报”“暴力至上”等观念,及部分家长“不要示弱、吃亏”的过激教育,对孩子们有很深的影响。黑帮老大、哥们儿义气、血腥暴力成为青少年崇拜羡慕追捧的对象。这些都导致孩子不自觉地拿起暴力武器进行模仿,从中获得“存在感”与“成就感”。

 

    原因5:违法成本低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缺失。很多校园欺凌案件未引起刑事司法程序介入,是因为当事人均为未成年人。我国《刑法》规定,16周岁以上系完全刑事责任能力,14周岁以下是绝对无刑事责任的年龄时期,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有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爆炸、投毒等罪的,才应当负刑事责任,而且还需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另一个关键原因是,案件最终危害的结果是否造成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轻伤以上的后果,如果没有,一般很少启动司法程序。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了“对于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但法律同时又规定,“对未成年人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应当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或者原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这就意味着法律将这些犯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是否应当接受制裁的权力拱手交由其父母来行使,这在法理上来说是显失公平的。

除此之外,当前的学校法律制度也还存在着惩戒权利缺失的问题。现行的《教育法》仅规定了学校有“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的权利,而没有赋予教师以必要的惩戒权利。这使得学校和教师对那些犯有越轨行为的学生所能进行的干预往往局限于说服教育和心理辅导,而缺乏必要的反制措施。

    某学校吴老师说,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对学生的惩处等级依次是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与劝退。“为了保护学生,记大过就差不多了。”学校还可以把各级惩处与学生的操行评定挂钩,比如,操行评定为“合格”或“不合格”的学生,就不能报考一类达标校。但如果学生根本不抱升学的想法,档案记录对他们而言没有威慑力。

 

    原因6:暴力欺凌事件未能有效及时防控和制止

    相关保护措施的匮乏是出现校园欺凌很重要的外部因素,但家庭当中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对孩子的关注程度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孩子遇到问题愿意告诉父母,父母会给孩子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即使孩子受到了欺凌也会很好地消解伤痛。反之,如果父母和师长未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未能在最快的时间内予以关心和解决,这就可能助长施暴者的嚣张气焰,使问题愈演愈烈。

(案例:满肚子委屈向谁诉说)

 

二、如何防止孩子被欺凌

(一)预防:加强防范意识,预防孩子被他人欺凌

1、告诉孩子上学、放学尽可能结伴而行。

2、上下学、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偏僻的地方,要走大路。天黑时不要在外面逗留,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3、给孩子的穿戴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以免引起嫉妒和恶人惦记。

4、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

(案例:2015年3月30日晚,发生在美国加州洛杉矶的留学美国的高中生暴力伤害案件,起因是因为男女之间的争风吃醋:一名中国女留学生翟云瑶(音)在网上公布了她和另外一名女生刘怡然(音)的男朋友在一起的照片,从而引起了刘怡然的不满,她在网上发帖称“这是我玩剩下的男生”,并称翟为“婊子”,翟云瑶和男友章鑫磊(音)遂纠集一伙人对受害者刘怡然进行施暴。)

5、看管好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性动画片及电视剧,不要沉迷于网络。

   (案例:跟孩子谈暴力电视片和暴力游戏的危害)

6、告诉孩子要慎重择友,多交“益友”,不交“损友”。

7、平时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些防身术、体育活动的训练,尤其是女生。

    一来可以在关键时刻防身,二来可是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要知道那些胆小、懦弱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施暴者寻找猎物的首选。

8、给予孩子更多的家庭关爱,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

9、平日教育孩子,要避免打骂等极端行为。

10、要经常与孩子、老师、附近居民通过聊天等方式校园内外的治安情况。

 

(二)应对:遇事沉着应对,教会孩子学会坚强面对欺凌

1、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采取迂回战术,有勇有谋地保护自己,争取有机会求救。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要使用恐吓性、侮辱性的言语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要通过理智和有策略的谈话或借助环境使自己摆脱困境。

4、告诉孩子如果遇到校园暴力事件一定要及时跟家长老师沟通情况,不要忍气吞声一个人默默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5、孩子遭受暴力后要稳定孩子的情绪,理解和同情孩子。同时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6、知道孩子遭遇暴力之后要迅速有效地和学校沟通亦或及时报警,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孩子。

 

(三)观察:及时发现校园欺凌的迹象

    下面这些迹象预示着孩子有可能正遭遇校园欺凌:

    1、害怕走路上下学,或者改变平常上学的途径。

    2、要求家长陪送着去上学。 

    3、不愿上学。

    如果孩子出现不愿意上学,甚至逃学、装病请假等,这很可能是孩子在学校被人排挤、欺负,他(她)不愿意回到让其感到不适的地方。

    4、身体伤痕。

    孩子身体表面出现各种人为伤痕,如瘀伤、抓伤及其他伤痕,无法清楚解释为何抓伤或瘀伤的痕迹。要注意,如果孩子在温热天气也经常穿着长袖衣服,她(他)可能是想遮隐伤痕。

    5、丢失或损坏。

    如果发现孩子经常不明不白丢失一些个人物品,比如首饰、鞋子、文具等,或者衣服、书包等物件总是有破损,那么家长就要留心了。

    6、要求增加零花钱,或者开始偷窃(以支付施暴者的索取)。

    7、如厕习惯改变。

    观察孩子是不是非得等到回到家才上厕所?学校的厕所由于位置特殊而且不容易受到监控,很容易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场所。

    8、自尊心受挫。

    如果孩子经常回到家都带着伤心、沮丧甚至是哭着鼻子的情绪,那么他很可能在学校受到言语诽谤等精神方面的伤害。校园暴力的受害儿童,可能会变得依赖家长,而且变得孤僻、怕生、退缩、口吃等,显得没有自信。

    9、自我伤害倾向。

    受到校园暴力伤害的儿童,很可能会出现自我伤害和自虐倾向。孩子任何形式的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行为,家长都要高度重视,及时带孩子到心理专家处寻求帮助。

    10、睡眠出现问题。

    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受暴力伤害的表现之一。

    11、拒绝说出发生了什么事情(遭到恐吓)。

 

(四)操练:与孩子进行情景演练,“如果遇到.......,你将.......”的提问和应答。

    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孩子事先思索,如果碰见暴力伤害该如何应对。尽管每个案例的情况不尽相同,也没有统一的答案,事实上家长和老师只是利用这些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并且询问他们如何应对,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解决方法。

    1、在上学途中,帮派分子向你勒索金钱、滑板或其它昂贵的物品,这时你会:

    (1)和他们打架?

    (2)吼叫,接着逃跑?

    (3)给他们钱了事?

     应答:给他们钱(或其它物品)——你的安全比金钱更重要。不过事后一定要跟家长说清事件的时间、地点、施暴者、呼应者、围观者,要注意保留证据等。

 

    2、在学校的运动场上玩,突然某人故意把你绊倒,这时你会:

    (1)将这个人狠狠地踢回去?

    (2)给他机会向你道歉?

    (3)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应答:给他机会向你道歉。假如这只是个意外,他会跟你说声对不起。

 

    3、假如在学校的厕所内,有位学长把你打了一顿,并且警告你别张扬出去,否则后果会更严重。你认识这名学长,而且并没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他。你会怎么处理:

    (1)和他打起来?

    (2)接受所发生的事,真的不张扬出去?

    应答:你不应该被人殴打,施暴者的行径是肯定不对的。如果你保持沉默,以后他还会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你或其他孩子。

 

    4、午餐时,你来到餐厅,正好听到有人大声攻击你。此时,你会:

    (1)假装没听见?

    (2)喊话回去?

    (3)义正辞严地驳回?

    应答:你可以假装没听见,忽视施暴者的存在,假装自己并不害怕,转过头,离开,如果这是第一次,而且没有后续发展的话。或者义正辞严地驳回(假若它真的令你恼怒)。

    例如:假如有人因为你戴了眼镜嘲笑你为“四只眼”,快速的反驳可以是:

    “四只眼比两只眼看得清楚。”

    “是的,我因为近视而戴眼镜。”

    “是的,我戴了眼镜,但又怎么样?”

    “我戴了眼镜会有很多不方便,如果你心肠好的话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开心吗?”

    对听到的话,都用“谢谢”来回应。

 

    5、某帮派分子趁你落单,准备打你一顿,你会:

    (1)不做任何事,完全承受这种侵犯?

    (2)和他们打起来?

    (3)大声喊叫,以引起路人的注意?

    (4)设法伺机而逃?

    应答:你必须有所抉择,但是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一起使用最好。想要单独跟一群帮派分子打架非常不明智,而且很可能会受重伤。

 

    6、同学在课堂上大声地对你做出粗鄙的评论,除了你,其他在场的同学也听见了。这种事令你非常生气,你会:

    (1)忽视这项抨击?

    (2)和这名同学对质,并且叫他住口?

    (3)向老师报告?

    (4)将这名同学殴打一顿?

    应答:或许你想痛打这名同学,可是果真这名做,你将会惹祸上身。先试试看第一种方法。忽视不当的评论并不容易,但是如果当施暴者正试图让你哭、生气、或做出某种反应时,它是相当有效的。事后一定要向老师报告。假如你有勇气的话,告诉施暴者住口。你可以试着站在镜子前,练习最好、最正确的姿势和语气(以产生最佳遏阻效果)。

 

    7、看见某人遭受暴力侵害,你会:

    (1)假装没看见,愤然离去,并庆幸事情并不是发生在你身上?

    (2)前去阻止?

    (3)寻求协助?

    应答:忽视暴力的存在是懦弱者的行为,并且对受害者也是不公平的。在不会受伤的前提下,你应该设法阻止它的发生,也许集合众多其他人的力量可以办到。至少,你可以大声告诉受害者喊叫,你将找人来救他,同时找大人或老师到现场遏止。

 

    8、你以前“最好”的朋友对你施暴,这让你十分难过。这时,你会:

    (1)告诉父母?

    (2)打电话向其中一位询问,为什么他们要如此对待你?

    (3)设法结交新朋友?

    应答:跟父母讨论此事,以及打电话询问一两位朋友,看看是否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假如父母们彼此也都是朋友,通过他们的交谈,有时会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形。如果旧朋友对你这般无情,你可以试着结交新朋友。

 

    9、学期中,班上来了一位新同学,但是有些同学却对他很不友善。此时,你将如何应对:

    (1)对他表示善意,并且邀他跟你和你的朋友共进午餐?

    (2)参与暴行的阵容?

    (3)忽视它的存在——每个新同学一开始都会遭到排斥,这是正常现象,所以我既不需要加入暴力的阵容,也不必对他施予援手?

    应答:要记得一个人刚进入新环境会碰到多少困难。如果你主动向新朋友示好,这点会让他感到多么温馨。如果你看见新同学遭受欺凌,一定要跟老师报告。

 

    10、一名成人持续对你施暴,你会:

    (1)保持沉默?

    (2)告诉一名你信得过的大人?

    (3)集合其他学生遏阻这名成人停止暴行?

    应答:小孩子是很难应付这种事情的,最好设法要求大人帮忙。

 

三、如何帮助施暴者修正行为

    校园欺凌是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的非理性行为。很多施暴者自身也可能是受害者。孩子们想要表达自己的能力、控制力以及存在感。但又没人教给他们如何恰当应对、处理同伴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宣泄自己的情绪,最终选择了暴力的方式。

    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孩子处理好各种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一个家庭中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要好,夫妻之间、长辈之间、周围亲戚朋友的沟通都应是充满友善和关怀的。家长就给孩子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样板。孩子就会有比较正常的与人交往的能力,一般也就较少通过强势的、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而家庭中专制、放任、忽视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偶尔做出越轨行为也得不到有效纠正。久而久之,就习得了攻击和伤害行为。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家长如何引导他们通过正常的渠道宣泄,而不是用其他不良方式发泄?

    1、引导孩子多参加团体活动。

    最好是有组织的、团体中的活动。比如篮球投篮、跑步游泳、搬运东西、粉刷墙壁、移动摆布家具等等。一方面这些方式是正向的,可以满足孩子强身健体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孩子学会团队合作。有利于用正当的方式宣泄不良的情绪,消耗过剩的胜利能量。

    2、教给孩子克制怒气的方法。

    例如:当发觉自己怒气上升时:

    (1)转过头去几秒钟,让自己冷静下来;

    (2)离开现场;

    (3)深呼吸;

    (4)从一数到十,从十数到二十。

    如果孩子不再出现暴力行为,而且懂得使用某些有弹性的方法,你要给他许多赞美和鼓励。

    3、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坦诚认错、道歉、赎罪。

    孩子欺负了别人,不能轻易饶恕。要引导孩子承认欺凌行为的不人道、伤害性,而且必须坦诚向受害者道歉,为自己的行为赎罪。这不仅仅对受害者是一种安慰、补偿,这对施暴者心理上也是一种自我救赎。

    4、教导好的人际交往技巧。

    如果孩子不清楚什么是可接受的行为,他就需要了解基本的行为规则。例如:“当你和别人说话时,必须面带微笑、双眼目视对方,并且彬彬有礼!”,可以跟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或让孩子对着镜子练习行为举止和面部表情。

    用有效的话语代替攻击性行为。有效的话语应该是义正辞严,而不是尖酸刻薄。例如,“马上关掉那可怕的、该死的音乐!”可以用“麻烦你关掉音乐好吗?当我工作时,那声音真的困扰我”来取代。或许,我们的孩子有时只是在重复我们的话语。

    5、增加自尊心。

    自尊心差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暴力行为。家长可以分派孩子一定的家庭事务,让孩子体验主人翁的感觉。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能帮家长分担重任了,有一种长大成人、懂事的感觉。只有当孩子建立了自尊,尊重自己,他才能尊重别人。当然,分派孩子任务要循序渐进、要陪同孩子,指导他做事的步骤和方法,否则会因为一下子做不好而倍感挫折。

    6、从孩子身上寻找好的表现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即使是小事情也值得关注和赞赏。例如:轻轻地而不是“砰”地一声把门关上;捡起衣服并将它们挂好;轻轻地将挡在路上的凳子搬到桌子底下或墙角等等。

    6、帮孩子培养新的兴趣。

    借此远离旧有的暴力帮派。

   

总结:  

一、校园暴力频发的原因有哪些?

二、如何防止孩子被欺凌

(一)预防:加强防范意识,预防孩子被他人欺凌

(二)应对:遇事沉着应对,教会孩子学会坚强面对欺凌

(三)观察:及时发现校园欺凌的迹象

(四)操练:与孩子进行情景演练,“如果遇到.......,你将.......”的提问和应答。 

三、如何帮助施暴者修正行为

 

还要关注家校社合作教育:

1、社会:完善法律制度、仁爱文化(而非暴力文化)传播等。

2、学校安全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学校工作等。

3、家长与老师有效沟通。

4、家校社共建防欺凌网络。在公安或司法机关主持下,对问题少年进行 “仪式化”的训诫等。

 

 

 

参考文献:

1、【英】米歇尔.艾略特 著《反校园暴力101招》,重庆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2、蔡海龙(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消除校园欺凌需要多方通力合作》,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2016年1月22日。

3、 任珊珊 等,《女学生暴力事件趋升,专家称与中性化有关》,人民网,http://news.QQ.com,2008年07月21日。 

4、整治校园暴力,《法律绝不能做旁观者》,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1月22日。

5、张纯颖,《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助于预防校园欺凌》,中国少年儿童研究,2015年10月。

6、访童小军,《教会孩子正确应对冲突》,少年儿童研究,2015年10月。

7、郭利,《左手勇敢、右手智慧》,少年儿童研究,2015年10月。

9、田佳,《做给孩子撑腰的父母》,少年儿童研究,2015年10月。

9、梁国威,《浅析中日校园欺凌行为的原因及对策》,教育理论研究,2012年2月。

10、饭否,《校园欺凌: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说“不”》,青春期教育(京),2015年9月。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