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每日分享》六十四(2016年1月)

8年前 [02-08 11:08 周一]



2016-1-1

每日分享:溺出逆子。老伍,今年82岁,我一直喊他大伯,过去我们在县城居住时是老邻居,现在他在女儿处居住,又不断见面。他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那时就听说婆媳关系紧张,我们当邻居5年没有见过他的儿子。前几天,在小区里见到了老伍,他拉住我的手老泪纵横,原来一个月前他老伴儿犯心脏病住院,儿子一直没去医院看望,考虑到老伴儿的后事就把儿子两口子叫到了女儿家。儿子说,回老家办事要先给村里打点一下,让父亲先拿5000元,老伍说,这几年给他母亲看病都花完了,再说现在住院还要花钱,手里没有这么多钱。儿子说,如果拿5000元他就管事,如果不拿以后母亲有事就不要叫他了。听着这种不孝的语言,真的让人气愤,我劝劝伍大伯,要他不要伤心。根据伍大伯夫妇的脾气,不会对孩子实行暴力,应该是溺爱的原因。

   庄庆留是家里的独子,是家里的“宝贝疙瘩”,他有一个姐姐三个妹妹。由于不懂事,到了26岁还没有订婚,无奈之下,父母就想到了“转亲”。所谓“转亲”一般是指三个家庭中都有儿子和女儿,然后互相交换嫁娶。最初是让二妹妹为他换,二妹妹虽然同意但心里一直憋屈,有一次妹妹让去赶集的哥哥捎点东西,哥哥没答应,她一气之下便喝药自杀。二妹自杀后,三妹妹怕让她换亲就和一个人私奔了,最后就落到了四妹妹身上。四妹从家庭考虑,想着如果不给哥哥换亲以后连个娘家也没有了,就委屈着同意了。由于男方年龄较大,四妹也经常生气,有一次生气回娘家后,哥哥怕失去媳妇,就拿刀逼着妹妹回去。他不仅对妹妹冷漠,对自己的母亲也是不管不问,有一年和母亲生气,把母亲的锅砸了,母亲忍无可忍背着锅到乡里去告他,母子为此几年就没有来往。庆留生了两个女儿后还想要儿子,有一个他叫叔的村干部讽刺他:你还要儿哩,就像你这儿子,要不要有啥用?他无言以对。愿父母谨记:溺爱产生逆子!

  

2016-1-2

每日分享:溺出弱苗。溺爱,从字面理解超过正常的爱,如水太多把孩子淹着了,实际上,我们也可理解为水太多,孩子的骨骼被泡软了,精神缺钙。凡溺爱的孩子都属于站不起来的软体动物,他们没有精神脊梁,那些软弱无能者如《渴望》中的王沪生之类自不必说,即使那些张牙舞爪的纨绔子弟如李天一之流也是外强中干,其内心是十分虚弱的。这些孩子由于心理脆弱、精神缺钙,他们要么在害怕、恐惧、自卑中缠着亲人,伴随着亲人的离去而走向消亡,如“天下第一懒人”杨锁和一些啃老族;要么因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价值就用胡闹、刺激来引起别人的关注,最后因扛不起事就用生病、自残来逃避现实,如林现久。

   杨锁在13岁时父亲病故,当母亲一些体力活干不了让他干时,他就殴打母亲,到18岁时,母亲病故。之后便与堂哥在一起生活。由于他什么也不想干,什么也干不了,只有在家呆着,可以想像谁能容忍这样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假如父母活着他也许还能多活几年,但这样孩子的父母又怎么能活得久呢?他父母早死的原因我们没有看到报到,但看到孩子生气,为孩子生存担忧应是得要的一项吧?现在很多父母的溺爱也让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他们的命运比杨锁也好不了多少,像有些大宝用死来抵制父母生二胎就很让人担忧。周银松是我的一个老乡,三世单传的独苗,先是离婚再娶,有了孩子后因婆媳关系紧张他无能为力,便从家拿了钱和一个女的私奔。二十多年了,他爷爷、奶奶、父亲病故,他都没有回家,听说现在无影无踪,可能已经没有了,可怜他80多岁的母亲和神经兮兮的妻子在煎熬着。林现久是我的一个同事,有三个姐姐,他是家里的独苗,在岗位上时就以能喝酒闻名,退休后由于没事干,成了一天三喝,现在成了肝硬化腹水。

  在我身边还有几位因溺爱而毁坏家庭的例子,这些家庭是那样地让人心酸,但要改变又是何其难耶!

2016-1-3

岳升杰每日分享:溺爱行为。前几天,我和一对夫妻乘车上班,他们谈到,这段因为上学的事情很忙。原来孩子在濮阳市某高级中学读书,他们听说那里的水质不好,含钠量较高,夫妻两个每周要给儿子送两次纯净水,再顺便送点吃的。由于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彼此之间不是很熟悉,虽然感到这种做法不妥,也不好说什么。我就想,新校区几千学生,就自己的孩子不能用那里的水?再说,孩子也不会把这些水分享给同学,只能独自享用,吃独食、搞另类,别的同学怎么看?他自己什么感觉?这种特殊待遇不是明显的溺爱吗?对孩子的成长能有利吗?

  在我周围有很多被溺爱所害的孩子,这些孩子和家庭过得都好累,有的孩子甚至发展成了精神疾病,父母总是以泪洗面。这些孩子的共同点就是小时溺爱,身心非常脆弱,当孩子大了,父母又用同龄孩子的标准或更高的期望要求孩子,造成孩子不堪重负。有些父母说,我也没有过高地要求啊,只是达到正常孩子的标准就行!假如同类孩子能轻松扛50斤,而你的孩子只能扛20斤,在你认为孩子起码应该扛30斤时,已经把孩子压坏了。这些父母没有考虑孩子虽然个头高了、年龄大了,但心理年龄是很小的。如果想让孩子达到正常就需要进行补课,强大孩子的内心,但对于性格、习惯已经成型的孩子,要想改变需要父母付出百倍的努力,最后,很多父母选择放弃,痛苦一生。如何唤醒父母,让父母认识到溺爱的危害从而远离溺爱是我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这方面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父母分清哪些行为属于溺爱行为?

   上面父母的做法属于溺爱中的特殊待遇,具体到家庭中就是让孩子吃独食。有位妈妈给8岁的儿子买了橘子,她想尝尝甜不甜,刚吃一口被儿子看到了,儿子说:“你怎么先吃,给我吐出来!”妈妈听后一惊,儿子看妈妈不高兴,就说:“就许你这一次,下次不能这样!”这就是让孩子吃独食的恶果!

2016-1-4

岳升杰每日分享:包办代替。对于溺爱,父母们大都能知道它的害处,但却分不清哪些是溺爱行为,更拿不准自己做的算不算溺爱行为?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父母们能对别人的溺爱行为进行识别和指责,但对自己身上出现的溺爱行为却不以为然,并为自己的溺爱行为进行狡辩。另外,分辩溺爱行为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要考虑孩子的年龄和其他特点,如给一岁的孩子喂饭、穿衣是正常的,但孩子到三四岁了还要喂饭、穿衣就有些溺爱了,如果到八九岁还要给孩子喂饭、穿衣就纯属溺爱了,当然如果孩子残疾也应当别论。从这个角度看,分清溺爱不仅凭感觉还要凭智慧。

  现在,从客观讲,孩子少,家长多,生活条件好,劳动量减轻,仅有的做饭、洗衣、扫地等家务劳动家长很轻松地就能完成,完全不用孩子参与。从主观讲,现代很多父母认为,体力劳动是低下的,不让孩子参与体力劳动就是对孩子的爱,这样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在主客观条件的作用下,“你学习就行了,什么活也不用你干!”成了流行语,成了时髦病。在家庭教育咨询中,经常听到父母诉苦:我专一伺候他,什么活也不让他干,就让他学习,谁知道这么好的条件,他就是不愿意学习,还与我做对!除了学习,父母对孩子的一切都进行了包办:起床叫几遍,吃饭端跟前;车接又车送,不停催睡眠!“天下第一懒人”杨锁的悲剧就是这些孩子的缩影。杨锁8岁时,父母出门还把他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当杨锁有时试着干活时,他父母看见后就说,你到一边玩儿吧,别累着了。13岁那年,父亲因为肝病去世。杨锁的母亲仍然宠着杨锁,一点农活也不让他干。到后来,母亲身体越来越不好,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杨锁根本不干,一不高兴就打母亲。他母亲承担着一切农活和家务,结果积劳成疾,在杨锁18岁那年,母亲去世。23岁时,杨锁因懒而死。

2016-1-5

岳升杰每日分享:如胶似漆。“如胶似漆”本是正面语言,表示夫妻之间感情笃厚、形影不离,而这种关系如果表现在亲子关系中则就有些不正常。在一些缺少阳刚之气、“娘娘腔”十足的“宅男”、“弱男”、“奶嘴男”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母子之间“如胶似漆”的状况。他们像树和藤蔓一样相互缠绕,最后油干灯枯,痛苦地在生活的大浪中漂波、挣扎。那些已过青春期仍有“恋母”情结的孩子都是父母错误、畸形溺爱的结果。

  前几天咨询中,一对夫妇为孩子上高一了不能在学校过集体生活,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而犯愁。经了解得知,孩子在上高中前一直没有与爸妈分床,由于学校离家太远,现在需要住校,他在寝室睡非常害怕。当我问这对父母为什么不和孩子分床时,父母说,初一时我们就认识到这样不好就让他自己一个房间,结果他在房间里一直到十二点还说睡不着,我们怕影响他第二天上学,就没有坚持。从这一件事上,我们就可以想像出父母的“溺”和孩子的“弱”,难道分床真的那么难吗?难道能怨儿子吗?  

  据报道,复旦大学一个上海籍的本科生在从家回学校的途中迷路了,后来由巡警把他送回了学校。据他父亲说,他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是由父母接送的,迷路那天是他生平第一次独自“出远门”!一位26岁已婚女子每天让母亲帮穿袜子,不仅如此,在吃完父母做好的早饭后,仍由妈妈陪着,将她送到家门口的车站,母亲目送着女儿上了公交车后,才转身离开。诸如此类,一位母亲还为18岁的儿子洗澡;七旬老人步履蹒跚追到火车站给孩子送包子;儿女上了大学把衣服快递回家让父母来洗;家长因为心疼孩子要么拿钱雇人,要么亲自帮着值日的孩子扫地擦桌。

  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世界上的爱大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教育之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父母科学成功的爱应以孩子能独立地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为目的,这才是智慧、理性、正确的爱。

2016-1-6

岳升杰每日分享:过度满足。小时候我们很贫穷,吃穿住行用都是那样的缺、那样的差:吃的就是红薯、红薯干、红薯面,好一点的就是玉米掺豆子的馍,只有到春节才能吃上白馍;穿的只讲实用,只要不冷就行,根本谈不上美观;住的是土屋,下雨就漏;行就是步行,能拥有辆自行车就是很奢侈的了;用的都是简陋的家具。我们总是生活在盼望中,盼春节吃白馍;盼姐姐给买个皮帽子;盼住上不漏的房子;盼买个自行车;盼有个好书、好本、好笔……我们生活得很起劲,很少有活着没意思、无精打采、抑郁等情况。而现在,孩子们的生存状况比我们那时不知强多少倍,只要闭上眼一想,孩子的衣食住行用可以说应有尽有,但孩子的精神、幸福指数比我们还要差,真的让人纳闷。我在思考,我们不可能放着好条件不过再去让孩子过贫穷的生活,但我们也不能瞪着眼让好条件成为埋葬孩子的幸福的坟墓。如何才能让好条件成为孩子幸福的源头和动力,这是我们每位父母和教育家要考虑的事情,而事实上也确有一些富豪将孩子培养得很优秀,跳过“富不过三代”怪圈的例子。

  有很多父母过穷日子过怕了,现在条件好了,他们就不想让孩子过自己那时可怜巴巴的生活。“我们那时穷,要什么没什么,现在富了,孩子要什么买什么,绝不能再让孩子过我们那时的苦日子了!”这成了一些父母的口头禅。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吃穿住行用都买高档名牌的,父母的攀比变成了孩子的攀比。这种过度满足,让孩子不懂生活的艰辛,不懂得感恩,消蚀了追求的欲望,当找工作时高不成低不就,因为收入少了他看不上,收入高了他吃不了苦。有位辅导老师问孩子为什么不学习,孩子说:我学习干什么?我家有两栋楼,其中一栋就是我的名字,还有车,我爸说了,我这一辈子也花不完。这位老师得出结论:孩子不学习都是父母的原因!后来,他决定学习家庭教育来唤醒众多的父母。

 

2016-1-7

岳升杰每日分享:包庇袒护。有一个笑话说:甲乙两位老太太一起到集市上赶集,甲老太太为孙子买了一个烧饼,由于有事还不能回家就让乙老太太捎回去。乙老太太问:你孙子长什么模样?甲老太太说:到村里你看哪个孩子最顺眼就是我的孙子。乙老太太到村里转来转去看哪个孩子也不顺眼,就自己的孙子最顺眼,于是便把烧饼给了自己的孙子。现实中,有些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的是最好的,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需别人指点,他们往往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而与邻居们闹得很僵,这些受到包庇袒护的孩子往往人际关系出现障碍,心理出现问题。

    2007年5月18日早上,在无锡市一小学门口,一位53岁的老蒋拿刀向朱老师胸口捅了几下,紧接着又将刀割向了朱老师的脖子。行凶者没有逃跑,民警赶到现场,老蒋被当场缉拿归案。据法医确认,朱老师已经死亡。据悉,老蒋的孙子在该小学读三年级,由于顽皮在前一天中午遭到老师呵斥,并受到不准吃午饭的“惩戒”,于是老蒋心生怨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在学校门口等候,朱老师准备进校时被其叫住,最终犯下了这桩令人发指的血案。邻居家有位6岁的思思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当妈妈对她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时,外公外婆总免不了在旁边插上一些话,譬如“孩子还小,不懂事”,“你小时候我都没这样对过你”,“孙女乖,待会儿我给你买好吃的,气死你妈妈”。不仅如此,爷爷奶奶打电话时,总是先问孙女,爸爸有没有难为她,有的话,给他们说,他们会给乖孙女出气。

这样的现象在家庭中很普遍,有时爸爸妈妈教育不一致,有时父母教育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因为孩子有“保护伞”和“避难所”,他就会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靠拢,丧失是非观念,逃避成长的艰辛,其后果必然造成孩子性格扭曲。

2016-1-8

岳升杰每日分享:过多干预。人都认为自己的经验是正确的,都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都存在着控制欲。在家庭中,孩子从小在父母的照顾中长大,父母控制着孩子的经济命脉,父母最爱自己的孩子,加之父母确实比孩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经验要多一些,这种种因素,使得父母很容易造成对孩子的过度控制和过多干预。正是在“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才管你,别人我还不管呢”等堂而皇之的理由下,“掐”断了孩子的精神生命,让孩子的生命不断萎缩。最近,我有个感触就是:只要是孩子选择想做的,无论对错都是正确的,因为对了他可以积聚经验,错了可以总结教训;如果是父母替孩子做的选择,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无论对错都是错的,因为那些暂时对的早晚会在孩子的生命中消耗掉,那些错的会让孩子一直处在抱怨中。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当一个人不断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时,不管这些选择对错,他的生命都会因为自主选择而丰富多彩,他的心理能量会不断增加。假若一个人一生都是别人在替他选择,他的生命就没有意义。不管别人给预他多少东西,不管那些选择从道理上看多么正确,他都会因此而虚弱无力。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做出选择,具有极大的迷惑性,父母觉得这是自己的义务,再累也值,而孩子尽管也没有理由反抗,但孩子经常会感到有“苦闷”“烦躁”的窒息感,就仿佛有人在掐着自己的脖子一向前。

  生活中,经常会有父母向我咨询孩子应上哪个学校、应报什么专业的问题。我就反问:“你征求过孩子的意见吗?孩子是怎么想的?”这些父母都会说:他知道啥,一问他,他就让我们做主。孩子真的没有想法、没有选择吗?实际上,是我们“温水煮青蛙”式的干预让孩子没脾气了。卢勤老师说:过度的干预带给孩子的无奈。现在很多孩子萎靡不振都是父母过多干预,孩子精神生命受到扼杀的原因。

2016-1-9

岳升杰每日分享:高度控制。高度控制孩子的父母都想让孩子按自己设计的“正确”路线去走,其主观意图是深爱着孩子、怕孩子走弯路。但大量的实践告诉我们,这种高度控制要么造成孩子的懦弱无能,要么造成孩子的强列逆反,亲子关系僵化。就是说,其客观效果是与父母的主观想法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

  在北京,有一个夫妻都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家庭,他们对独生儿子一方面是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一方面是在学习和恋爱方面高度控制。儿子打扫自己的房间,父母不让,说:你给我学习就行了,房间自有人打扫;儿子早上起来做早饭,父母说:不用你做,抓紧时间学外语吧;儿子要和同学打网球,父母说:不行,跑步这项运动最好,只允许跑步;儿子要看电视,父母说:不能这样,每周只能星期六看一次。孩子的看书、写作业时会突然受到父母检查,怕孩子看课外书。从高中时候开始,儿子苦苦追求一个女孩儿,一直到大学三年级才确立了恋爱关系。有一天,儿子和这个女孩子手拉手在路上闲逛,被母亲发现了,母亲毫不留情地训斥:“现在还不是花前月下的时候!”那天晚上,儿子与父母发生了争执,父母不允许儿子在事业有成以前考虑恋爱方面的问题。看着苦追求的恋爱成为泡影,他产生了对父母的怨恨。当天晚上他没有睡觉,整整思考一夜,第二天九点多钟的时候,他掐死了父亲。中午母亲回来,买了儿子爱吃的排骨和青菜,一起吃了丰盛的午餐。在母亲午睡时,儿子想把她电死,便母亲坐了起来,怨就用皮带勒母亲的脖子。母亲说:“儿子,你有什么要求可以讲啊!”儿子说:“已经晚了,我已经把父亲杀了!”母亲非常震惊,说:“不管怎样,你现在住手,如果你坐牢我陪你坐牢,如果你死我陪你去死!”母亲讲到这儿,儿子有点犹豫,当母亲想要挣脱皮带时,结果儿子一下子把她勒死了。徐力弑母也是母亲高度控制的结果!

2016-1-10

岳升杰每日分享:放纵孩子。如果说包办型培养出来的孩子,虽然说是父母僵化的复制品,是父母的“自我的延伸”,而他们还能尊重父母,尊重别人,也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只是丧失了自我。那么,在放纵型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心中只有自己,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想肆意而为,是“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而父母则成了孩子的“自我的延伸”,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却要惟命是从。

  因为放纵型的溺爱,孩子从小就习惯了让其他人围绕着自己转。一些家长可能乐于看到孩子喜欢指挥别人,他们会认为这是孩子天生的领导才能。但是,这种早早就惯出来的“领导才能”因为缺乏对别人的理解,不仅会成为“别人的地狱”,也会成为自己的地狱。在放纵型溺爱下长大的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不理想,极易成为问题学生。因为被溺爱的孩子习惯了别人替他解决问题,但学习是一个人的事情,别人怎么努力都不能替他掌握知识。不仅如此,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老师和同学都不再关注他,为了重新成为大家的关注中心,他们有可能会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恶劣行为,譬如在课堂上骚扰其他同学,给同学老师起绰号,故意找老师麻烦……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赢取别人的关注。凡事占上风,太想成为关注点,这是很多问题孩子制造麻烦的原因。他们多数人难以通过取得好成绩而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就只好去制造麻烦。

   这些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敌人。譬如,在吃鱼和鸡的时候,妈妈她会把骨头先剔掉,孩子小时候如此,上学后仍然如此。父母会说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孩子的时间,防止他上学迟到。而孩子会因为习惯成自然,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也会发现,他们的孩子一定也是他们的地狱。

 

2016-1-11

岳升杰每日分享:任性而为。如果问: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心态阳光、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恐怕百分之百的父母会举手同意。但如果再问:你计划用什么方法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或者问:你现在的做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恐怕答案是五花八门,做法是各显神通,每位父母都在根据自己的想法任性而为。可能回答最多、做法一致的应该是不惜金钱和精力、绞尽脑汁想办法让孩子学习。但现实中太多的孩子并不买父母的账,偏偏与父母“做对”,出现很多厌学和逃学现象。好像父母越努力,孩子越厌学。有人说:“凡人看果,菩萨看因”。实践证明,孩子的果是由父母的因所造成,而现实中,很多父母只对孩子不好的果痛心疾首却不明白这种果是怎么来的,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错误的因,其结果往往是错因在发展,恶果难停止。

   宠宠是家里的独子,出生后,玩具、零食几乎是要什么有什么。刚开始时,全家人比着给他买东西,今天这个带回好玩的,明天那个带回好吃。父母也不示弱:“我们是从物质短缺时期过来的,不想让孩子受一点委屈。看到别的小孩有,而他没有,我们心里就难受。”刚上小学时,有一次班里评小红花,奖励是一支铅笔,宠宠因为没有得到,哭着回家。母亲看到孩子哭得伤心,竟然立刻出去买来10支。后来父母发现这样下去不行,想要什么东西不用费劲就能得到,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不利。他们想过改变一下教育方法,可根本行不通。有一次宠宠想要一个苹果手机,小姨主动说,你要是期末考好了,我就给你买一个。考试成绩出来了,宠宠考得一塌糊涂。但是小姨第二天还是给他买了苹果手机。“看到小孩想要什么却得不到的那种眼神,我就心软了。”小姨的这种心软,是全家人的通病,这种通病一直持续着。家人这种只想着让孩子一时快乐的任性而为,怎么能让孩子有上进心、热爱学习呢?

2016-1-12

岳升杰每日分享:小康之忧。小康的父母做生意,家里经济条件很好,有豪车、有洋房。从小康上小学开始,父母就车接车送,别的同学非常羡慕,可是成绩一直平平。开始时物质激励对小康还能起一定作用,考不好,他也觉得难为情。可到后来,物质奖励对小康也失去了吸引力,凡是他想要的,家里已经有了,考好考差也无所谓。小升初时,按考分只能上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学。结果由于全家总动员,通过很硬的关系,小康上了区里最好的中学。因为他的成绩和其他同学相差一大截,一个学期后,他很难逃脱成绩垫底的厄运。父母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就又把他转到了一所很普通的学校。之后,父母对于小康的学习盯得更紧了,但小康根本提不起兴趣。

   在穿着上,他总是追求名牌,有一次父母让他买一双李宁牌的鞋,但小康坚决不同意:“不要!现在我们班最差的也穿乔丹。”快中考了,可小康没有一点紧迫感。他总是想:“我即使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又怎么样?还不像我表姐一样。”他表姐小时候成绩一直非常好,高考时发挥失常,只考上一所普通大学。毕业时,表姐找了几份工作,都不满意,后来除了公务员,什么工作都看不上,可几次考试都没有入围。最近,她就在家里待着,不想去找工作,理由是给别人打工没意思,挣的钱还不如现在父母给自己的零用钱多。小康经常自我安慰说:“按我的成绩,也会像表姐一样,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现在努力也没什么意思?”

   物质上的富足,让小康不知道精神上的追求在哪里,也没有明确的爱好,更不知今后自己能干什么。“我爸爸当时念书,是为了不用在农村种地;爸妈努力办公司,是为了买房买车,现在我们都有了,我还努力什么?”现在,经常听到父母说:这孩子除了学习,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小康也是这样的孩子,他斯斯文文,心地善良,也会说话,就是学习没有动力,难道这是时代病?

2016-1-13

岳升杰每日分享:溺爱界限。溺爱是一个贬义词,人们都能说出它的害处,也都知道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但现实中却有好多家长还在做,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我想这与有些父母分不清爱与溺爱的界限,弄不清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溺爱有很大关系。比如喂饭这样一个行为,对1岁前的孩子来说是爱,而对3岁以后的孩子来说就可能是溺爱;对残疾有病的孩子照顾多一些是爱,而对健康孩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就可能是溺爱;对远途劳顿,刚归家的游子,母亲端上热腾腾的饭菜是一种爱,而对长期在家无所事事的孩子母亲仍端吃端喝就可能是溺爱。生活中,有些溺爱一些就能看出,如大学生将脏衣服邮回家让妈妈洗,大姑娘、小伙子不会洗衣、做饭等这既是溺爱的结果也是溺爱的行为;有些溺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给上学的孩子剥鸡蛋、挤牙膏等;有些溺爱属于集体无意识,如为孩子背书包,拉着孩子上学,车接车送等;有些需要父母智慧地揣摩、辩别,如长期叫孩子起床,陪孩子写作业等。

   有人对不负责任下的定义是:自己的责任让别人承担或者别人的责任自己去承担。前者好理解就是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让别人去承担,如,自己的孩子让祖辈去养;而后者有点不好理解,一是谁愿意为别人担责任?二是自己愿意多担责任也有错吗?实际上,一个人越位去做别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影响别人而且还要埋怨,这就是不负责的表现。具体到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愿望逼着孩子去实现,或者孩子的责任像起床、走路、吃饭、背书包、学习、写作业等父母来越位承担都属于父母不负责任。笼通一点说,正确的爱就是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成长的人,父母只是孩子成长的引导者、旁观者、啦啦队、鼓掌者、外援者、知心朋友,对孩子的成长起促进作用;而溺爱则是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我认为好就好,我认为不好就不好,时时干扰、阻碍孩子的独立成长。 

 

2016-1-14

岳升杰每日分享:溺爱行为。当前形势下,丰厚的物质条件、421家庭模式、传统的育子思想,为溺爱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如何让父母真正了解溺爱行为,并时刻对自己身上的溺爱行为进行检索,这一直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溺爱行为进行分析。

   第一、在你看到、听到或接触到的家长中,有哪些家长被你或周围的人评价为“溺爱型家长”?首先让父母通过想像找出自己心目中比较典型的“溺爱型家长”。我所想到的一个是《虎妈猫爸》中由潘虹饰演的的“狐狸奶奶”;另一个是在我童年时的邻居伯母,她招赘的女婿带着女儿回男方居住后,把外甥留下来和伯母作伴,伯母对外甥百依百顺,由于“护犊子”“护短”和邻居的关系闹得很僵。

   第二、这些家长的溺爱行为具体表现是什么?网上一般认定的十种溺爱行为是:1、特殊待遇;2、过分注意;3、轻易满足;4、生活懒散;5、祈求央告;6、包办代替;7、大惊小怪;8、剥夺独立;9、害怕哭闹;10、当面袒护。经过思考,我所认定的溺爱行为是:1、包办代替;2、包庇袒护;3、过度满足;4、高度控制;5、纵容迁就。在各种溺爱行为中往往相互交叉,并没有严格界限,只是侧重不同。

   第三、在你印象中,现代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有哪些?现代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主要是生活上包办代替、高度满足,学习上严格要求、高度控制。祖辈对孩子的行为就是为了给子女有个交待,对孙辈的生活尽力满足。

   第四、这些孩子快乐吗?我见到的几个小孩儿,一个上小学四年级整于愁眉不展,好像就不会笑,还驼着背;一个五岁男孩躺在两个树中间的摇篮中,少气无力的,听母亲说,总是喊着无聊。这些孩子享受不到成长的快乐,缺乏对生活的热情,未老先衰,真的看着可怜。

   第五、这些家长轻松吗?这些家长过得很累,他们一刻也不能让孩子离开视线,他们包办着、呵护着。

2016-1-15

岳升杰每日分享:恐惧死亡。8岁的小梦特别怕黑,一般的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早就一个人睡了,但她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害怕,就会哭。小梦的妈妈想培养女儿的独立习惯,坚持让女儿一个人睡,但她婆婆经不住孙女的恳求,只要小梦一提出要求,她就去陪孙女睡。小梦的妈妈咨询时说,她觉得自己无法调节这种事情,而她丈夫也不愿意责备自己的妈妈,所以这种事情就一直延续了下来。实际上,这位妈妈和丈夫都在逃避自己的责任,他们觉得作为晚辈不能责备妈妈,所以希望咨询师给他们提供灵丹妙药,从而达到既不得罪老人,又可以让女儿一个人睡的目的。但这样的灵丹妙药是不存在的,他们如果想让女儿独立,就只有智慧地去做老人和女儿的工作。至于小梦和奶奶粘在一起,从表面看是奶奶在满足孙女的需要,实质上是孙女在满足奶奶的需要。小孩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敏锐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他们内心深处认为自己能帮助奶奶战胜孤独、寂寞、恐惧,就会让自己做出牺牲来解决奶奶的心理需要。由于奶奶对死亡的恐惧投射到孙女的身上,而孙女以“怕黑”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我们能多陪伴老人,老人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老人就不会粘着孩子。

   老人的溺爱很深一层是源于面对死亡的恐惧,他们把这种恐惧投射到孙辈身上。他们须臾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时时看着才放心,时间一长,孩子也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因为这种恐惧会弥漫、传染。虽然做为独生子的父母也会有这种担心,但老人们的担心更会显得缺乏理性,这主要源于他们自己对死亡的恐惧。现实中,那些经历过生死离别太多的父母,也很容易把自己的恐惧转移到孩子身上。总之,凡是溺爱的家长大都因自己心理有问题,当然这种问题往往是隐性的,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儿童的心理状态与父母的无意识是一致的,真正影响孩子的不是父母的语言而是潜意识心理和行为。

2016-1-16

岳升杰每日分享:责任偏差。当前,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就按正常的子女从小由父母养育来说,很多父母由于没有学习家庭教育,仅凭自己的经验去教育孩子,教育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结果造出好多“问题孩子”。而现实中更多的是“隔代抚养”,农村中有些父母为了生活双双出去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抚养。有的两位老人要抚养五六个孩子,这些“留守儿童”一年见不了父母几天,有些甚至一年到头听不到父母的声音。还有一种现象,农村由于男女比例失调,娶个媳妇要花上30多万,媳妇在家地位很高,婆婆要视媳妇为上宾,不仅不让干活、做好吃的,生了小孩,奶奶还要无条件接受领孙辈的任务,否则,这些年龄小又未领结婚证的媳妇就会“拜拜”。城市中由于就业压力大,年轻人生完孩子就要上班,祖辈领孩子成了当然人选。我身边70多岁的老同志都成了儿女的“香饽饽”,有的还要老两口分开去为儿女领孩子。

   “隔代抚养”最容易产生溺爱,从承担责任方面分析,父母与祖辈在抚养孩子方面完全不同。我们常说“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做父母的在宠爱孩子的同时,还得考虑是不是会惯坏孩子,孩子长大能不能成人,否则,父母很快就会深受其害。而做为祖辈就少了这一层顾虑,从这个角度讲,祖父辈的溺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另外,祖辈们特别在意孙辈的安全,否则,没办法向子女交待。半个月前,有位奶奶用电动车从幼儿园接5岁的孙子回家,在河边她看到一个塑料瓶,就把电动车停在路边去捡,这时小孙子不知怎么摸了按钮,电动车一下开到了河里。奶奶慌作一团,就哭着向儿媳求救,儿媳一听,情急之下说了句:你怎么不掉河里!这位奶奶在懊悔中跳进了河里。所以,“隔代抚养”最多是孩子生命、生存的呵护,很难顾及孩子的心理成长。为此,奉劝父母:一是最好自己带;二是不得已时可以对祖辈依靠但不能依赖。

2016-1-17

岳升杰每日分享:教育有用。昨天,爱人的同学从老家过来,我们聊了很长时间,从她身上我看到教育是有用的,只有家庭教育才能保证一个家庭持续地、真正的幸福。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大女儿已结婚三年还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婆家在洛阳白马寺附近居住,由于近年开发,婆家很富有,婆媳关系也好,还经常接济弟弟妹妹;二女儿濮阳幼师毕业后在郑州工作;儿子学的计算机专业,今年研究生毕业去深圳工作,现在月薪就有一万元左右,就这儿子还说不算多。当她说起孩子时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她嘱咐大女儿一定要孝敬公婆,人家就这一个儿子,对你又这么好,能受点屈也不要惹老人生气。她劝儿子,你刚毕业能给人家干点啥,人家给你这么多,要好好干,可别让人家给你辞退了。

   六年前,她大女儿初中毕业,女儿想报考幼师,村里人都说:你三个孩子,这么重的负担,一个女孩家上学要花那么多钱,毕业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还不如现在出去打工挣点钱。从她自己来说,自己高中毕业没能上大学就很遗憾,很想让女儿上,但周围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初中不毕业就出去挣钱了,人家都盖起了好房子,如果自己一直供应三个孩子上学,什么时候能盖起房子?她拿不定主意,就找到我爱人,我爱人力主如果孩子想上就一定要让孩子上。她听了我爱人的建议,女儿省吃俭用读完了幼师,由于表现优秀被洛阳一家幼儿园聘用。之后,她和爱人出去打工,硬是让二女儿上了幼师,让儿子读完了研究生。在农村“打工挣钱-娶媳妇难-因婚返贫”的恶性循环中,她靠教育走出了怪圈,当很多人上门提亲时,她总是笑着婉言谢绝:儿大不由娘,让他自己做主吧!

  这两年,她在老家组织农村妇女搞来料加工,由于她的孩子培养成功,好多妈妈们都自愿投到麾下,一方面做工挣钱,一方面学习育儿经验。她挣了钱,建了新房,可以说是物质精神双丰收。

2016-1-18

岳升杰每日分享:同学之间。元旦期间,初中同学聚会,其中有位是我在十几年前当乡干部时所包村的同学。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大专毕业后在郑州工作,育有一儿一女;老二初中毕业后参军,在军队升为士官,现转业到周口一个县公安局,一个儿子;老三从北京某大学毕业后到长春工作,一个儿子已上幼儿园。我在他村时,他靠祖传的“糊纸扎”就是为死人糊花圈、要钱树、楼子等供应几个孩子上学。他们很辛苦,有时一忙就是一夜,因为死人的事随时发生,不能拖延,都要得很急。他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用他的话说“只要孩子想上,就是砸锅卖铁也得让孩子上学”。他说:孩子们都买了房子,我不偏不向,每个孩子支持两万。家里就剩我们两口子,种五亩地,老营生也不干了。我们给孩子说了,各管各的孩子,谁如果忙不过来,就把孩子送回家,反正我们不出去。

   我又问了另一个同学景进照的情况。我在他村时,进照是村长,因为有派性,两派之间互不相让,为争村干部闹得不可开交,进照属于能说会道、有胆有识的人,上学时就是“孩子王”,被本派推举为村长。那时,进照的三个儿子还小,老二由奶奶养着,老大老三和他们在一个床上睡着。他有四间平房,建几年了,只安了窗户框子,冬天就钉上塑料布。他的院子在村边上,紧临着大坑,没有院墙,连厕所也是用木棍和玉米杆围成的。当时,我就和他开玩笑:你的任务很重啊,可不能只“抓革命”不“促生产”当“赵光腚”呀!三个孩子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如今,他的大儿子从外面领回一个媳妇已有孩子,老二老三还没有成家,两个孩子经常喝酒,有点破罐破摔的样子。没房没车没钱,按农村现状,两个孩子的婚姻已成“困难户”了。当我问农村是否还认为上学不如打工时,他说:现在农村也认识到打工不养老不养小,还得让孩子学文化。由此我想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2016-1-19

岳升杰每日分享:农村咏叹。近几天,有篇《6旬老汉捡智障女做妻 与俩光棍弟弟同一屋檐下》的报道让我唤起对农村问题的思考。报道称:在河南濮阳市南乐县千口乡南仇庄村,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今年66岁的仇焕朝和63岁的二弟仇卫朝、60岁的三弟仇社朝均是村里的老光棍;在两年多前,外出放羊的仇焕朝领回来一个神志不清的女子,并收留她做老婆生孩子后,三个光棍的生活从此改变了。报道配有图片,老大腿有毛病,原来仅有的两间土坯房已经坍塌,他和老婆孩子一起住到了老二家;老三娶过一个媳妇,后来离婚了,因没有房子也住到二哥家。老二不仅有房子、能做饭,还要照顾1岁的侄女。小孩的衣服都是邻居接济的,孩子取暖都是用柴草烧的炕。

   这篇报道完全是叙述,未加任何评论,有人可能会想到政府怎么不加大扶贫力度?有人可能会想到把智障的妇女领回家做老婆是不是犯法?我想得更多的是在平原地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这样三个身体健康的男人,其生活水平仍停留在三十年前其原因是什么呢?我的答案是,没有文化、没有思想、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前几年,听得最多的是农村大发展的新闻,谁家盖了楼房,谁家买了轿车,谁打工一年挣了多少钱……在我耳边充斥着上班、学技术不如打工,上学不如早点打工的说法。我这个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老学究也有些动摇:知识真的没用?最近看了几篇关于农村彩礼的报道,听了同龄人的描述,我了解到农村结婚既要“一动不动(一动是矫车,不动是楼房,我们这里按现在行情要在县城买房)”又要“万紫千红一片绿(万紫是1万张5元的,千红是1000张100元的,一片绿是50元的一大片)”还要问有几个“垃圾(父母和爷爷奶奶)”。由此我想,这种物质上的“土豪”精神上的“乞丐”永远不会幸福!要想让农民真正富且贵必须唤醒民众重视教育,重视家庭教育!

2016-1-20

岳升杰每日分享:纵容迁就。小时候就经常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从小恣意妄为,而他的父母却从不加以约束,结果孩子长大杀了人被判极刑。临刑前孩子提出想再吸吮一次慈母的乳头,母亲就真的解开衣襟喂给他,他却一口咬下了母亲的乳头哭道:“当初你们要是早些管教我,何至于有今日之死!”这是典型的对孩子纵容迁就所带来的恶果,从表面看是“子坑母”,而实质是“母坑子”,其结果是“母子互坑”。

   继“我爸是李刚”、李天一案之后,社会上流行一个词儿叫“坑爹”。从现有情况看“坑爹”还属于儿子的专利,浅显地理解就是由于儿子的不争气、找事儿,让有权、有势、有地位的父亲受到连累,经济受损、名声扫地。在李天一出事前,李双江是“红歌”的化身,他那雄浑优美的《红星照我去战斗》激励着一代人,他们夫妇还做为育子成才的典范接受采访。出事后,人们先是骂李天一“坑爹”,随着事件的发酵,人们发现孩子犯案绝非偶然,是父母溺爱纵容的结果。最明显的就是孩子不到年龄就开车乱跑,并且给孩子买豪车,更拙劣的表现是孩子犯罪后不仅不反思己过,向受害人致歉,竟冒天下之大不违捏造事实庇护孩子。从父母的种种表现,人们得出结论:与其说是“小坑爹”不如说是“爹坑小”。

  无独有偶,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犯罪的原因,也与“坑爹”有关,外界普遍评论他被儿子坑惨了,他受贿的大部分问题都与儿子刘德成关系甚大。比如,行贿人给刘德成购买天籁、保时捷轿车,挂名领取百万薪金,送价值千万的股份和北京御汤山别墅等。不过,刘铁男承认孩子是他教育坏的,他说:因为我的过错把孩子也毁了,养不教,父之过,对他的犯罪我应该负全部和根本的责任。

  父母纵容造成的“坑爹”不只限于官二代、星二代,随着“土豪”的增多,物质条件的富足,这种现象将愈来愈多,父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2016-1-21

岳升杰每日分享:少年戾气。去年以来,发生在未成年人之间的暴戾行为屡现网络。2015年6月21日,一段初中生围殴小学生的视频被大量转发。一名小男孩脖子和身上被绳索捆绑,几位年龄稍大的男生对他拳打脚踢,甚至将烧着的烟头放到小男孩的衣服内。小男孩无处可躲,被逼到墙角后吓得哭叫、求饶,但几位男生并没有因此停止,还继续用烟头烫小男孩的手臂,并发出嬉嬉的笑声。经核查事发地为浙江庆元,小男孩姓毛,另外几位男生的头头是陈某。6月22日“网曝江西省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的视频在微博上传播。一名穿着牛仔裤的女生跪在地上面向五名女生。她们轮番对下跪女孩扇耳光,边打边嬉笑着,还不住地骂着脏话,被打女孩用手护着脸、一言不发。接着她们用脚踹那个女孩的背、胸肋部和手臂。当下跪女孩想起身时,马上被一女孩扯住头发,其余女孩则继续对其扇耳光、踹身体,一名黑色上衣女孩还拿起矿泉水瓶和拖鞋击打其头部。同日深夜,一条四川资阳少女遭多名同龄人扒衣的网贴在贴吧传开。多张图片显示,4名少女一起合影,其中一名少女上半身赤裸,单手抱在胸前,还有一白衣少女一只手搭在裸身少女的肩上,另一只手比划着剪刀造型。据透露,起因是被扒衣女孩说了其他三个的坏话,遭到报复。

   辱骂、殴打、脱衣、拍裸照、持刀威胁……这些原本在影视剧中才能看到的暴力情节,如今却发生在充满朝气、阳光的中小学校园,发生在稚气未脱的少年中间,发生在如花似玉的少女身上!施暴者心情之冷漠,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均超过成年人的想像。尤其有的施暴者,在让受害者承受皮肉之苦的同时,还热衷于炫耀战果,仿佛受害者越痛苦迫害者就越有快感。对受害者而言,相比皮肉之苦,其心灵创伤更加难以愈合。这种畸形的、病态的行为,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让人为祖国的花朵担心,让人为中国的教育忧虑。

2016-1-22

岳升杰每日分享:戾气之家。《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孩子都是怀着一颗善良、友爱、纯真的心来到这个世界的,而网曝视频中那些少男、少女们却暴戾成性,这些孩子的一身戾气虽然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有关,与学校风气、社会环境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关。“问题孩子后面一定有一个或一对问题父母”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施暴少年,要么父母离异,亲情之爱变味;要么父母长期在外,亲情缺失;要么父母关系紧张,家庭如同战场,火药味十足;要么父母是“狼爸虎妈”,信奉棍棒教育。

  小戚是人们眼中的“问题少年”,他从上小学就爱打架,被周围人戏称为“打架大王”,初中时不断上升为武力,除了动拳脚,还用棍棒甚至匕首等凶器,同学们一听到他的名字就敬而远之,他也因此成为一群“问题少年”中的老大,谁有摆不平的事就找他。有一次,小戚因为打群架被派出所抓了起来,他父亲去派出所领人时吵了他几句,没想到遭到他当面顶撞:“我打架还是跟你学的,你连自己都管不好,有什么资格管我?”经派出所了解知道,小戚从小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成长。自从懂事起,他的父亲就经常打母亲。父亲爱喝酒,喝完酒回家就打碴儿,母亲成了他的发泄对象,小戚常常惊恐地躲在角落里看着惊险的一幕。后来,小戚长大后,对母亲受欺凌不再冷眼旁观,偶尔会替母亲说话,但结果却会遭到父亲报复性地殴打。14岁那年,已长得和父亲一样高的小戚愤怒地向父亲举起了拳头,父亲在惊恐中意识到不能再打了。从此以后,父亲的暴力有所收敛,但小戚的拳头却停不下来了。在与父亲的斗争中,小戚尝到了成功,学会了武力征服。

  孩子在家庭中长期得不到关爱,就会用极端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如果父母再用过激的方式惩罚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心理灰暗,他们就会将愤怒指向外界。

2016-1-23

岳升杰每日分享:因果关系。《楚天金报》本月19日报道:刘女士今年 36岁,儿子读初二。去年国家放开生二胎的政策后,她和老公商量,准备再生一个,于是在去年10 月份取下了节育环,年底成功受孕。上周,儿子得知妈妈怀孕了,要求妈妈必须打掉孩子,否则他就不参加中考了。刘女士担心影响儿子的情绪和学习,上个礼拜六,由儿子和老公陪着一起来到医院,忍痛打掉了肚子里的孩子。

   从去年元月19日接触第一例“13岁女孩逼母堕胎”至今,我只是从网络上看到三个这样奇葩的案例,现实中还没有遇到过。但据本次接诊的妇产科主任熊丽讲,像刘女士这样因为老大不同意而放弃二胎的不在少数。这样的老大成为家中的“老大”正常吗?假如这种孩子成为主流,能说我们的教育成功吗?

   凡事皆有因果,佛教讲因果报应,老子讲道,辩证法讲规律,就是说一切结果都有产生的原因。原因与结果从表现形式上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无形思想也可以是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形言行,从先后次序来说,在前边为结果的在后边则可转化为原因。就本案例来说,从后向前推其因果链条应是:妈妈流产(行为,结果)——妈妈怕儿子影响情绪和学习(思想,原因和结果)——儿子要求妈妈必须打掉孩子,否则他就不参加中考了(行为,原因和结果)——儿子怕弟弟妹妹分爱的自私、独霸心理(思想,原因和结果)——父母包办代替过度满足等溺爱(行为,原因和结果)——父母不想让孩子受苦、担心孩子安全等心理(思想,原因)。目前这个事情因为妈妈的流产可能亲子之间相安无事,但如果向后想,把妈妈做流产当做原因,父母仍然沿用以前的教育方法,以后的结果肯定会助长孩子“我是小皇帝 ”的心理。这种心理能造就出懂事、孝敬的孩子吗?我想,父母只有以此为戒,从源头去解决问题,孩子才可能健康成长,家庭才可能和谐幸福。

2016-1-24

岳升杰每日分享:因果探秘。大宝成为家中真正的“老大”,在家说一不二,可以干涉父母生二胎的畸形现象屡屡报道,不能不让我们对对发生在独生子女身上的溺爱现象进行反思。“条件好、孩子少、观念老”的家庭时代特征,让溺爱孩子从过去的个别现象变成了现在的普遍现象。做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有必要对溺爱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揭秘,指导家长消除自己身上的溺爱行为。

   如果让父母说一下溺爱的坏处,恐怕很多父母都能说出几个例子,如果让父母说出自己没有溺爱孩子的行为,恐怕父母们很难做出明确地回答。明知溺爱有害,可很多父母还在做,我想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人类本身的惰性、习惯和愚昧。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说,我知道就是做不到。实际上,不只是在溺爱这个问题上,父母表现得“傻”,在很多方面,我们聪明的人类往往做出很多不智慧的事情。就我自己来说,我知道应该煅炼身体,可总是不能按时起床;我知道喝酒对身体不好,可总是要多喝;我知道要减肥,可总是控制不了饮食。现实中很多人手甩了、腿扭了才想起锻炼了;有病了、痛苦了才想起禁酒了。由此想到,父母要做到杜绝溺爱需要智慧和毅力。

二是爱与溺爱的界限难以区分。是爱还是溺爱有些一眼就能看出,但有些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需要父母有觉察力。

三是溺爱行为与后果之间具有周期长、较隐蔽的特点。溺爱的行为与后果之间并不是马上就能显现,有些效果要经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才能显现出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有些人到了四十、五十岁才能看出这种溺爱的后果。比如,就过度满足来说,在衣食住行用上,父母就无条件满足,小时候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感觉很好。孩子长大以后慢慢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当父母老了,需要他孝敬父母时,他就会反感,因为在他心目中他为父母付出是不应该的。

 

2016-1-25

岳升杰每日分享:啃老有理。2014年10月17日《心理访谈》播出了《啃老儿子状告父母》一档节目。匡正轩,男,29岁,小学毕业后即出去打工,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效率高的他赶不上,端盘子出苦力的他受不了。这期间,他认为只有两份工作适合他,就是当群众演员和到大学当人体模特,而当群众演员有些骗人,当人体模特每月只能挣二三百元,顾不住生活,没办法就只有在家宅着啃老。父亲老匡60多岁,妻子有病在老家休养,他靠出苦力捡破烂每月挣2000元左右维持一家人的生存。他看着29岁的儿子不出去干活,也不成家,就想把儿子赶出去让他自己锻炼。这下惹恼了儿子,儿子认为在他还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生活困难、不能独立生存的情况下父亲就狠心把自己赶出去,没有尽到抚养的责任,便想拿起法律的武器状告父母。父亲无奈之下求助《心理访谈》。

   据父亲讲,儿子是被他妈惯坏的,妻子从小就溺爱儿子,一点小事也不让儿子干,当他支使儿子干活时,妻子就给他吵架,他常年在外也没有时间管孩子。匡正轩是典型的“溺爱儿”,他用胳膊支着头,斜躺在沙发上,当果果老师问他这么大了为什么不出去工作时,他不屑地说了句:你说这都是错话、废话!当问他为什么要状告父亲时,小匡说:他生了我就应该养我,就像做买卖一样有赔有赚,你如果生了个有能力的孩子,你就不用养他,你生了个无能的孩子就应该养他。法律规定18岁后独立就不正确,孩子如果能独立生存,就让他独立,如果他没有生存能力,父母就要养他一辈子。果果老师笑着说:见过那么多啃老的,还真没见过这样理直气壮的!当玫瑰老师说他父亲“养不教,父之过,你该犯有多大罪呀”时,他父亲在擦泪。果果老师对小匡说:你爸爸流泪,你看到了吗?小匡说:他是装的!小匡也有伟大的梦想,他也想讨老婆,但他怨自己命不好。假如溺爱他的母亲在场,不知有何反应?

2016-1-26

岳升杰每日分享:父亲困惑。早晨,我看到一位父亲发的帖子:儿子12岁,上初一,前天晚上我回家后检查他的作业,我发现他的英语作业很差,其中有很多错误,大多都是不认真不细致造成的,如把语句变成疑问句的句子,居然没有打问号。另外,老师在上面批语:为什么家长没有签字?这让我想到,前几天当我问他英语作业用不用签字时,他都说在学校完成了,不用签字。儿子这种做法让我心里很生气,我耐着性子把他的数学作业辅导完以后,再去让他妈妈辅导语文。儿子写完作业,我问他为什么骗我,他一声不吭,让我很生气,我一怒之下给了他两耳光。再逼问他为什么骗我时,他说不知道,这让我更生气,我就装着去找棍子打他。我一出门,他就把门反锁了,再让他开门他死活不开,还骂我是世界上最可恶的爸爸,宁愿永远不见到我。

   我很后悔,也感觉有点太冲动了,但想起在他身上花费的心血却收效甚微也着实来气。我花高价为他请老师辅导英语;我推掉所有的应酬,每天坚持按时回家给他辅导作业;为了他学习免受干忧,以前的房子就没有出租;为了改变他学习粗心的毛病,我让他独立检查作业后再签字……可孩子好像根本不明白我的苦心。看到、听到别人的孩子学习自觉、成绩优秀,看到自己的儿子期末考试了试卷都没有带回来,到现在还不知道他的成绩,他一直说没有发下来,真让人又急又气。

  相对于那些“教育孩子不是我的事”或只会打骂孩子的爸爸,这位爸爸还是称职的。这是中国式优秀爸爸的典型,他们重视孩子的教育,肯为孩子牺牲时间,但他们的方法就是检查作业、亲自辅导、请老师辅导、和别的孩子比较,时刻盯着孩子的学习,最后导致亲子关系僵化,教育步履维艰。我们应引导这些爸爸从只关注孩子学习的窠臼中跳出来,让他们真正明白父亲的作用,多关注孩子的心灵,把孩子培养成骨骼强硬、生龙活虎、意志坚强的人。

 

2016-1-27

岳升杰每日分享:生活教育。孙云晓老师说:“中国今天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反教育倾向。孩子的教育首先是生活教育,这也是父母最擅长的,要培养孩子的情感,教会孩子怎样和他人交流,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等。但如今很多父母都是对孩子说,“好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其他的什么也不用你管”,这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紧,其实把真正的教育忽略了。不爱劳动,不会生活的孩子一定是畸形的孩子,他们会没有责任感、会难以适应社会。”好一个“反教育倾向”,道出了当前“问题孩子”产生的根源!我们父母不惜时间、不惜精力、不惜金钱、辛辛苦苦、挖空心思让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让我们的孩子出类拔萃,可是由于我们违反了教育规律,做着很多反教育的事情,结果让我们的孩子成了温室中的花朵,成了装修一新的危楼。

   有位父亲说:“以前怕女儿洗碗时手滑,将碗摔碎后划伤自己的手,所以许多事情都没让她做,现在让她劳动她就提条件:‘洗碗一次,起步价50元,扫地、拖地70元,有时候她妈妈做饭,让她去买佐料,还要收跑路费。’早知道就该从小锻炼她的动手能力,不然以后读大学了还真不放心她住校。”在家庭中,做家务是常事,可许多家长却不愿意让孩子做家务,因为他们认为做家务是没出息的表现,做家务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做家务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对于生活来说,一个会做家务的人,他以后的生活幸福指数会更高,家庭生活也会更加美满。据比尔·盖茨说,他是会煮饭的“暖男”,每天饭后主动洗碗,还觉得自己洗碗的技术很棒。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不懂得劳动的愉快,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过去生活所迫孩子必须参与劳动,它正好符合了教育本真和人的发展规律,而现在如果父母不智慧引导,孩子就会完全脱离劳动,孩子的成长就会建立在沙漠之上。

2016-1-28

岳升杰每日分享:补偿心理。我们当前的家庭教育,仍处于一种一家一户的“单干教育”,父母们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进行。现在家庭中普遍存在溺爱现象与父母普遍存在的补偿心理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们一直生活在物质生活条件非常匮乏的条件下,我生活在农村,吃的方面很少见到白馍,唯有过节才能吃上几天,所以孩子们经常盼过节,当时农村有个传说是“皇帝的金銮殿前面后面都有煎饼果子,随便吃”;穿的是打着补丁只讲实用的衣服;住的是“里生外熟(里面是泥土外面是砖)”的房子,每逢下雨“外面不下屋里下”;行的、用的更是“低碳”。另外,我们每个家庭一般都有多个兄弟姐妹,物质方面本来就少,平均以后更少;精神方面,老大老小可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多一些,但老大还要带弟弟妹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小时候的很多渴望都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吃饱、吃好、穿暖、穿好等,而这些没有得到满足的渴望藏在我们内心中,就成了我们追求幸福的重要内容。

   现在,我们做了父母,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十分充裕的时代,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更忘不了我们最亲的孩子。于是很多父母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我们那个年代,要吃没吃,要喝没喝,什么都没有,现在条件好了,再不能让孩子受我们那时的罪了,孩子要什么就得满足孩子!”再加上现在孩子少,因而至少父母两个人的“吃好穿好就是幸福”的观点投射到一个子女身上。这种根深蒂固的补偿心理就会导致溺爱。实践证明,人是追求希望的动物,有了希望人们便充满活力,没有希望便会死气沉沉。过去我们贫穷时,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吃好、穿好,所以尽管穷得叮当响,我们活得很有劲;现在,很多孩子物质追求没有了,而父母又没有从精神方面进行引导,以致造成很多孩子看不到希望,生活缺乏激情。因此,我们必须弱化这种补偿心理,重新审视幸福观!

 

还有一个是老来得子的老嫂,对儿子“惯”得胡作非为,因为老哥批评她“人家一个小猫小狗都能训得听话,你连一个孩子都培养不好”,她还经常向我诉冤。

 

2016-1-29

岳升杰每日分享:家的遐思。几间寒舍、一缕炊烟、村边垂柳、水塘蛙鸣、月下犬吠……这就是我儿时的家乡。它像一幅清晰的图画印刻在我的大脑,成为我精神世界的第一道染缸。在贫穷和苍凉中,儿时的伙伴给我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家乡的亲人成为我穿越时空的牵挂,父母的坟茔总会引起我驻足回望。家,既是一种情感牵挂,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起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风家教则是价值观养成的“第一粒种子”;家风犹如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母体。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成就。忆往昔,父母的勤劳、正直、善良成为我一生的精神底色,成为我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看今朝,我为子女提供了什么样的精神家园,我能否完成这一家风传承的接力棒?

  浙江钱家自五代吴越国开国君主钱镠开始,一个家族绵延1000多年,尤其在近代涌现出钱学森、钱三强、钱钟书等众多精英人物,见证着家风传承的力量。晚清曾国藩被誉为清代“中兴第一名臣”,生活简朴、勤政自律,得益于家教熏陶。岳母刺字是家庭教育的典范,精忠报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毛泽东同志要求子女树立平民思想:“靠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习仲勋同志始终对群众赤诚相待,“老老实实把屁股放在老百姓这一方面,坐得端端的”,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习总书记一直在强调家庭建设与他的家风有直接关系。

  “有好家才能走得远”,好的家风如无声的教诲,如润物的甘霖、它让人入心入脑、受益终生。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做为岳飞后人,我有幸学习了家庭教育,我明白了家对于一个人重要意义,我要用家庭教育丰富自己、优秀子女、文明家族、服务社会!

 

2016-1-30

岳升杰每日分享:春节到了!今天是腊月21日,春节的脚步正在加快!学生放假了,农民工返乡了,结婚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喜庆的年味越来越浓!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像征,每个中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春节。在我的印象中,从腊八开始人们便相互庆贺:“快春节了!”到正月25我们家乡还举行“送财神”活动,可以说,春节跨度之长是世界上任何节日也比不了的。我常想,是谁发明了春节,?这项发明足以说明我们祖先的智慧,足以获得诺贝尔奖!我又想,春节究竟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影响这么大、这么久,中国人是这样的重视?春节是游子回家,阖家团圆是节日,而家是中国人最思念的地方。为什么思念?因为家有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国人最大的道。百善孝为先,孝为做人之本,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孝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人。由此看来,春节——家——父母——孝敬——亲友来往——做人等是一体的,它之所以受中国人喜爱、重视,因为它符合人性,符合中国人的“做人”观。

本周日是羊年最后一次家庭教育沙龙,我想以《家是根 养身心》为题与父母讨论如何让孩子过一个健康的猴年春节。现在我们的孩子出问题,并不是学习和智商方面出了问题,而是情商和做人方面出了问题。春节期间无论亲人团聚还是走亲访友都充满着人情味,都在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因此,春节期间是父母培养孩子情商和做人的绝好时机,父母要利用这个机会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本期沙龙的提纲为:一、你准备好了吗?1、你想为孩子做哪些事情?2、你和孩子一起做计划了吗?3、你有具体的措施吗?二、春节的真正含义是什么?1、祖先为什么设立春节?2、从小到大我们过的春节有什么变化?3、春节应着重培养孩子什么?三、如何让孩子过一个健康的春节?1、正确认识和指导孩子学习;2、让孩子参与劳动和锻炼;3、让孩子参与有兴趣的活动。

2016-1-31

岳升杰每日分享:春节沙龙。今天是腊月22,星期日,下午我们进行了羊年最后一次家庭教育沙龙。有位27岁、女儿1岁零7个月的张老师乘公交车从80里外的老家来参加沙龙,让我非常感动。她是我同事的侄女,她从伯父那里了解到我们搞家庭教育,就加我们的群参与学习,这次专程赶来,可见其执著。当我问她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家庭教育,为什么对家庭教育认识这么深刻时,她说从2012年开始教学时就认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后将学到的家庭教育用于女儿身上,女儿表现得特别棒,更增加了学习的信心。正是这些家庭教育的粉丝,一次次让我坚定学习家庭教育的决心。

   本次题目是《家是根 养身心》,我从三个方面与大家做了分享。一是春节的特点。春节是时间最长的节日,近的说是从腊月23小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远的说是从腊八到二月二龙抬头;春节是最团圆的节日,远在他乡的游子,只要到了春节都要回家团聚;春节是最具广泛性的节日,庙会、拜年、逛花灯;春节是最具传统文化的节日,舞龙、舞狮、扭秧歌、贴春联、猜灯谜,现在春晚已成了中国人的年夜大餐。春节期间,大扫除,置年货、包饺子,走亲访友、拜年、祭祖、押岁钱,贴春联、猜灯谜、唱大戏、看春晚。这些活动有的是家务劳动,有的是人际交往,有的是孝敬感恩,有的是文化传承,都在传播正能量,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做好计划。寒假是家庭教育的主阵地,父母应根据孩子的问题,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订出计划。如孩子不想向家长说成绩,孩子总是把自己关在屋里,这说明亲子关系、亲子沟通有障碍,父母就要在如何密切亲子关系方面下功夫。三是具体实施。孩子的活动大致可分为学习、玩和生活三个方面。学习最主要的要向社会学习,在实践中学。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要想办法与孩子玩,让孩子与伙伴玩。生活方面,父母要智慧地让孩子参与其中。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