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每日分享》六十三(2015年12月)

8年前 [01-02 21:28 周六]

2015-12-1

每日分享:溺爱两则。溺爱是一个贬义词,谁都不想让别人指责自己溺爱孩子,当别人指责时,父母都会自卫性地反驳:我没有溺爱呀,我经常让他干活,他爸爸还打过他。但只要是谁家孩子有问题的,我们都会异口同声地指出,是父母溺爱的结果,并指出一些具体做法。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难以分清什么是溺爱,更分不清自己的做法算不算溺爱,有时虽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妥却控制不了。下面再用两则案例让我们对溺爱一起进行反思,不要再犯傻了。

    一、一位单亲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二、2015年9月18日上午,湖北省安陆市巡店派出所派出警力重点查缉盗抢机动车辆。10点左右,值班民警对一辆悬挂江西牌照的SUV进行检查。当民警检查核对完车辆证照后,又对后备箱进行安检时,打开后备箱的民警吓了一大跳:在后备箱狭小的空间里,居然蜷缩着一位60岁左右的老太太。检查民警当即将车上所有人员分离控制询问,老太太也被民警扶到警车上接受询问。询问的结果,大出所有人意料,原来车上的夫妇和年约4岁的男孩儿是老太太刘某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刘老太太告诉民警,今年刚用养老的积蓄给独生儿子买了这辆SUV。几天前,儿子一家从江西开车到武汉游玩,自己同车一路照顾孙子。当时孙子在车上犯困,嫌车里太挤不能躺倒睡觉,儿子便让刘老太蹲到尾箱里给孙子腾出后排睡觉。可怜天下父母心,惟恐民警对儿子进行处罚的刘老太不断向民警求情:后备箱里蛮好、蛮舒服,可别为难我的伢。

2015-12-2

每日分享:溺爱有罪。2009年12月,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朱堂乡保安村23岁的杨锁饿死家中,被称为“天下第一懒人”。2010年4月,演员陈姗姗回到信阳老家省亲,杨锁的故事仍在流传。她决定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罪爱》,教育更多的父母。

杨锁的父母对他十分疼爱,为了把儿子永远留住,专门给孩子起名叫杨锁。杨锁8岁时,父母出门还把他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杨锁很聪明,可他根本不学,也不做作业。老师只要严厉一点,杨锁就告诉他的父母,他父母第二天就会找到学校。杨锁有时想试着干活,他父母看见后就说,你到一边玩儿吧,别累着了。杨锁13岁那年,父亲因为肝病去世。杨锁的母亲仍然宠着杨锁,一点农活也不让他干。到后来,杨锁的母亲身体越来越不好,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时,杨锁根本不干,一不高兴就打母亲。杨锁每天无所事事,他母亲承担着一切农活和家务,结果积劳成疾。

杨锁18岁那年,他母亲因病去世。母亲去世后,杨锁便搬到堂哥杨德玉那里生活。杨德玉在镇上一个建筑队干活,就让杨锁跟着一起去干活。他到了建筑工地,说太热了,说什么也不肯干,就自己跑回家了。村里人把他介绍到县城酒店去当服务员,他去了之后什么都不干,还让别人伺候他,最后被送回来了。母亲去世没多久,杨锁便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最后就到村里各家讨饭吃。他从来不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再换一件。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他都挂在屋檐上,一直放臭也不做来吃。他吃到一顿饱饭后,就一直睡,有时能睡一两天。饿到不行的时候,他再出门讨饭吃。天冷的时候,杨锁连大便都懒得出门,方便后在堂屋地下刨个坑用土一盖就完事了。为了取暖,杨锁把家里能烧的东西都顺手烧了,连床也被他烧了。

杨锁死后,村里人说:这孩子就是被父母给娇惯的,长这么大什么也不会。这样的孩子天下难找,宁愿饿死、冻死,也不干活。


2015-12-3

每日分享:病从何来?现实中,许多父母谈起孩子便哎声叹气,他们会列出孩子很多问题:懒,什么都不想做,做什么都想省事;懒散,做事无精打彩、松松垮垮,没有时间观念,不想受纪律约束;不懂得感恩,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对父母冷漠无情;性格古怪倔强,固执己见,听不得别人的意见;没有毅力,学习、工作没有长性,高兴了就做,不高兴就放弃;没有务实精神,好高鹜远,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半途而废;心理脆弱,缺乏耐挫精神,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没有良好习惯,黑白颠倒,饮食无度;身体虚弱,不注意锻炼身体……

   也许这是我们对现代很多孩子的普遍看法,也是我们眼中“问题孩子”的症状,这成了“时代病”。我们在埋怨孩子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想到:这是孩子想要的结果吗?他们幸福吗?这是胎里带的吗?孩子这些病是怎么得来的?实际上这些都是溺爱惹的祸,它先祸害孩子,然后再祸害自己。

   被溺爱的孩子,由于长期被父母的溺爱所包围,根本不知道为人着想,不会将心比心,不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这样的孩子根本不懂得感恩。由于父母一切让步,满足其无理要求,他敢于骑在父母头上说话做事,不懂得让步,不懂得宽容,更受不了委屈,性格骄横目中无人,行为专横。在孩子的眼里,他就是老大,谁也管不了他,而且吃喝拉撒行食住行都有父母代办,什么事也不想做,日益变得懒散,偶尔做一点事也是丢三拉四。由于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呵护宠溺下,从小不知道什么是困难,因为一切有父母代为解决,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手足无措,性格变得懦弱,根本无法成大器,成不了大事业,经受不了任何一点小小的困难,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开温室就必然被暴风雨摧毁。被溺爱的孩子要么挑食,营养不良;要么暴饮暴食,过于肥胖;要么懒惰,不去锻炼身体,身体状况就会很差。

2015-12-4

每日分享:忽视感受。溺爱是一个温柔的陷阱,是一粒裹着糖皮的毒药,但好像不能比喻为“糖衣炮弹”,因为前两种的给予者是好心办坏事,是真心办错事,没有主观恶意,而后者是假情假意地给予对方,其主观和客观都是害人的。溺爱的一大特点就是包办,它完全以父母的感受去代替孩子的感受,完全是“父母不欲则子不欲,父母欲则子一定欲”。现实中,很多像木偶一样感觉迟钝的孩子就是这种包办的结果。

   这些父母对孩子的真实感受也视而不见。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却以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这样做,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孩子迷失了自己。譬如,妈妈坚持让女儿学了10年钢琴。但是,上高中后女儿放弃了,不再弹钢琴了,而且告诉妈妈,她不喜欢弹钢琴,也不喜欢她的老师。但这个妈妈却认为,女儿肯定喜欢弹钢琴,要不怎么能弹10年呢?而且,她也一定喜欢老师,要不老师凭什么喜欢她。这是很多家庭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他是谁,而唯独孩子却不知道自己是谁。在这个例子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父母之所以“倔”,意思就是:孩子,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你只是不承认而已。

   实施包办行为的父母,他们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包办才是尽了责任,他们从不站在孩子的角度,从不去问孩子真正需要什么,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父母的至亲之爱实际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2015-12-5

每日分享:“孩奴”父母。与“房奴”相对应,现在我们很多父母也成了“孩奴”。前几天回老家有位村干部说:现在农村娶个媳妇,不仅要盖好房子还要买轿车,加上彩礼酒席哪家也少不了二十万。有的几万块买了轿车,没有架驶证也不买保险,只是为了结婚时的面子,第二年卖掉就亏很多。媳妇娶到家公婆还要伺候吃喝,等有了孩子,有的出去打工把孩子丢给公婆,这还有情可愿,有的在家把孩子丢给公婆自己去打麻将。现在至少有70%的媳妇只生不养,公婆都成了奴隶。习主席这么大本事就不能管管这风气?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提“孩子的问题百分之百是父母的问题”,我常想,这是不是对父母太苛刻了,太不公平了?但仔细想想,父母不学家庭教育就能轻松幸福吗?实际上,问题就在那里摆着,父母不学习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而通过学习改变可以化解很多问题,对父母是一种解脱。

  父母之所以成为孩奴很多是源于父母的溺爱。溺爱的一个特点是包办,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这些父母会剥夺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太重视塑造,刻意按照他们的意图来塑造孩子。有些孩子虽然成功了,但是有一天这个孩子长大了,会突然觉得没有为自己活过,大量包办型的孩子失败了,他们一生中都无法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这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辛辛苦苦亲手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溺爱的另一个持点是放纵,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他们只想肆意而为,他们成为“父母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在这些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却要惟命是从。这是一种颠倒的爱,是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爱。

2015-12-6

每日分享:让爱循环。12月5日,在石家庄听了思瑶老师《让爱循环 祝福中国》的公益讲座。其中两个观点让我记忆深刻刻。

1、要关注当下的因。我们不要专注在曾经不好的因结出的目前不好的果上,如果专注这些就是专注在负能量中,就是将负能量种成当下的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直生活在复制、轮回、漩涡中的原因。关于伤痕,思瑶老师把它理解为“沉香”。何谓沉香?它是树木上形成的创伤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分泌出的油脂受到真菌的感染,所凝结成的分泌物。它集天地之灵气,汇日月之精华,蒙岁月之积淀,以至极品沉香的价值可以达到黄金的三倍,以至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对于过去的伤痕,如果我们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会一直阻碍我们发展,如果我们把它当成教训,当成沉香,它就会成为我们一生成长的动力。用达摩祖师的话就是:“佛在心中,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腐朽若尽,香从树出”。在当前,我们每一天都要种下好的种子,只有这样我们在未来才能结出好的果。思瑶老师引领我们种下两颗种子,一是为自己种下“我很喜悦,我很棒”的种子;二是为祖国种下《我和我的祖国》的种子。

2、要关注解决之道上。对于问题,我们正确的做法应是关注解决之道而不要关注于情绪上。一个孩子拿着考卷回到家,低着头、哭丧着脸对妈妈说:“妈妈,我这次考试不及格,老师让你明天去学校。”这位妈妈听了以后,可能火气就蹭蹭地上来了。她会想到明天见到老师,老师会批评自己,可能办公室里还有其他老师,那是多么丢人?还会想到邻居家的孩子都考得很好,邻居一定会嘲笑自己。还会想到同事会投来蔑视的眼光,会说:“他两口子混得不怎么样,孩子学习也不行”或者“他们两口子这么有能耐,怎么教子无方?”这样关注在情绪上,就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假如能关注在解决之道上,就会冷静地和孩子商讨方法。

2015-12-7

每日分享:精典回放。这次思瑶老师的课主要是三个关系:一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二是两性关系;三是与父母的关系。

   5日上午主要讲自身的关系。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有过伤痛,如何面对过去的伤痕,思瑶老师利用“沉香原理”指出我们应把伤痛转化为成长的教训,而转化时间的长短决定了你痛苦的长短,她让学员利用“瑜珈之火”将过去的伤痕烧掉。一个人重要的是活在当下,活出自我,思瑶老师利用“种子原理”指出任何事情都有“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我们要想未来有好的结果,我们现在就要每天种好种子。在舞台的大屏幕上书写着“生命是一部奇书”,原来这是电影《捉妖记》中的主题曲,它的歌词是:“生命就是一部奇书,期待你细心的阅读,迷乱时起步,勇敢的向前追逐;生命也是脚下的路,起落迂回都要继续,失去了保护,才可以迈向成熟;离开曾经靠倚过的大树,放开一切包袱,要义无反顾,每个错误在生命的画图,写下一笔领悟,好好的记住;不会忘记靠倚过的大树,曾拥有的祝福,铭心也刻骨,走上明天在生命的路途,每一笔的领悟,也是种幸福;生命就是一部奇书,不管什么时候结束,悦目不悦目,也要用心的阅读,顶天立地的每一步。”思瑶老师提出,有神论是人们力量弱时向外求的象征,而无神论者是向内求,就是说自己强大了,自己就是神。她对毛泽东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推崇备至。

  5日下午和6日上午主要讲如何处理两性关系。这是课程的重点,她讲的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有位因婚姻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女士向大师咨询,我该如何经营婚姻?大师说了三句话:第一句,我没有结过婚,我也不知道;第二句,你可以到你们小区找一对关系和睦的夫妻向他们讨教;第三句,世间大道是相通的,我可以给你提供建议,那就是记住两个字“服务”。由此我明白:一切问题的根源都缘于不想付出。

2015-12-8

每日分享:听课感悟。12月5日、6日连续听了思瑶老师两天的课,联想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走得这么缓慢,这么艰难,感慨颇多。

  一是志愿者。在石家庄举办这次《让爱循环 祝福中国》公益行是思瑶老师的第86次,举办这样大型的活动,估计经费也得五六万,每次申办都由志愿者出资,充分说明志愿者的虔诚。这次有16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男女志愿者,他们都是课程的受益者,路费、食宿都是自理。在回来的路上,有学员告知明年的活动已有人出场地费。

  二是井然有序。参加者有600多人,来自全国各地,有男女老幼,小的有7岁幼童,老的有70岁老人,在志愿者的引领下,这么庞杂的人群无论进场、出场还是会场都能做到秩序井然;会场下面铺着地毯,上面盖着洁白的纱布,大家把鞋放在门外,穿着袜子盘腿而坐,轻松、随便、自然,并且行列整齐,确实难能可贵。

  三是安静卫生。志愿者在课开始前举着“关闭手机”“禁语”等指示牌,全场没有人接听电话、照像和大声喧哗的现象,全场总是静悄悄的,即使那些7岁的幼童也表现得很安静,讲课时更是鸦雀无声;环境方面,人们都自觉地把纸屑、果皮、垃圾装进口袋,出场后放到垃圾桶里。

  四是文明礼让。也许是环境的缘故,人们都很礼貌、随和,相互之间彬彬有理。有一位小伙看到我跳得满头大汗,便把抽纸递给我,我迟疑了好大一会儿,在周围人“让你擦汗呢”的提醒下,我才缓过神来,马上接过抽纸,并表示致歉、致谢。

  五是课程落地。思瑶老师讲课是那样的活泼、自由、自信、自如,像拉家常一样让人感到亲切、在理。其内容尽管有佛学,但它紧紧与热爱祖国、毛泽东思想、习总书记的正能量相联系,让人感到接地气、格局大。

   家庭教育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好事,我们如何调动广大的家长,如何把它做得风生水起,有必要吸收一些好的做法。特别是自己,那种呆板的授课方法真的该打破了。 

2015-12-9

每日分享:暴戾之气。近期,湖南邵东县两起杀师案引起全国轰动,让人感到有股暴戾之气在教育上空漂荡。2015年10月18日,星期日,邵东县13岁的赵某、12岁的孙某和11岁的刘某三名在校学生在网吧玩了一上午,后发现学校只有一名50多岁的女老师守校,便商量抢钱。赵某将女老师引出房间,并持木棒袭击女老师头部,三人将女老师打倒在地,女老师爬起来后退到自己住房的厕所内呼救。三人又在厕所继续殴打女老师,并用毛巾捂住女老师的口鼻,逼问出钱财存放的地方。之后,刘某要求赵某、孙某二人将老师捂死,自己去搜寻财物。最终,三人将尸体藏在卧室的床底,再将现场的血迹清理后逃离现场。调查表明,三名作恶少年中,孙某父母都在外打工,刘某父母虽在家务农,但其亲生母亲多年前已离家出走,赵某的父母都在服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2月4日,星期五,在邵东县创新学校高中部6楼的教师办公室,高中三年级班主任滕昭汉老师毫无防备地挨了刀,终年49岁。凶手是他班上教了三年的高中生小龙。小龙在高一入学时,曾经是班里前几名,后来成绩也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但这一次月考,他有两门课分别得了7分和9分。据当时在场的老师回忆,他只听到老滕问了小龙一句“这次月考成绩怎么不理想”,随后就很闷地“嗯”了一声,“很痛苦的样子”。他转头时,老滕已倒在地上,小龙拿着水果刀,小龙的妈妈死命挡在老师和学生中间。杀了老师的小龙根本没有试图逃跑。闻讯赶来的校长发现,他就坐在老滕身后的一把椅子上玩手机,“脸上还带着笑容”。后来当地政府一名官员陪同记者来到看守所,见到正在被刑事拘留的小龙,问他为什么杀老师,小龙说,“因为他阻挡我看小说”。当问小龙是否想到过读大学,小龙想了想说:“想过,想读生物,这样可以制毒祸害更多的人。”这种杀人不眨眼的暴戾之气到底从何而来?

2015-12-10

每日分享:过度自私。毛泽东时代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有一种潮流认为这是唱高调,应该务实一些,应当承认“每个人都是有私心的”。如果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每个人存在一些私心是正常的,但如果一个人过度自私则是病态的。所谓过度自私,就是心里面只有他自己,他就是世界的中心。有两个特点,一是别人对他好他认为是应该的,不懂得感恩;二是哪怕最亲的人像父母、子女、爱人也不能防碍他一点利益。

  如果说自私成分的多少,能够用于区分人的高下的话,那么,过度自私则可以做为人和非人的界限。《东郭先生和狼》中,狼的本性就是恩将仇报,由此可以看出,那些打骂父母、不懂孝敬的过度自私者与狼属于一类。再仔细推敲,狼性是由“狼爸”、“狼妈”在狼群中培养的,而过度自私的人则是爸妈在人群中培养的。爸妈是怎样培养出这么过度自私的人呢?他们是从小用溺爱的方法。孩子生下来就是具有“人形”的小动物,只有经过十几年的“人化”过程才能真正成为人。如果父母等培养者把孩子围成一个圈,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并且随时满足一切需要,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认为这个世界他就是中心,谁都要为他服务,他不用为别人做任何事。这种错误的“人化”实际上是变相的“狼化”,孩子就会形成“狼性”。

  我一直在思考,溺爱为什么对人的成长有这么大的杀伤力?溺爱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养成了孩子过度自私的个性,这种个性符合人的动物性特点,任何懒人不用费任何功夫都能学成,并且粘附性极强,很难剥离。所以,我们往往看到孩子小时候由父母几年溺爱形成的恶习到老都难改掉。过度自私就如埋进一个孩子内心的原子核,能量极大,并且具有充电功能,它吸着的都是负能量。其他像孤僻、不合群;不孝;冷酷、无情等劣根性都是由自私所衍生出来。

 

2015-12-11

每日分享:自私之害。溺爱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孩子的自私深植于内心,而且这种自私是一种没有边界、等同于动物性的恶性过度自私。被溺爱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从不换位思考,只知道享受别人的爱,而不考虑或不会爱别人,最终成为冷酷,无情,甚至伤害别人的“问题孩子”。

  自私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杀手,是一切劣根之母,它显而易见的危害有以下几点:1、不孝敬父母,没有感恩心。中国人最提倡“孝道”,可现实中特别是现在出现不孝的现象并不少见,细追究都是溺爱导致的自私造成的。最常见的是,在已有女孩的家庭,父母们盼得眼滴血盼来了儿子,本想让这一重要人物、这一“独根”成龙,可结果往往是成了“虫”,甚至成了家庭幸福的“掘墓人”。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个炎热的盛夏,孩子闹着要吃西瓜,妈妈在街上转了很长时间,终于买回一个大西瓜,切开西瓜,情不自禁地先尝了一口,立即听到一声严厉刺耳的童音:“谁让你吃的,给我吐出来!”妈妈怔在那儿,不知道说什么好。2、人际关系障碍。过分地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会把家中的模式移到学校和社会上。他会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听他的,都应该为他服务,而按常理爱是相互的、服务也是相互的,也许别人开始情愿为他付出、服务,但再一、再二后没有回应,以后别人就不会与他来往。这样就影响同学之间交往,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3、脾气诡异,受不得丝毫委屈。这些孩子在家要风是风、要雨是雨,什么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父母都是围着他转,形成了“一根筋”的性格。当在外面受到一点委屈便表现得非常极端,在心理上容易形成障碍。有些孩子犯了错误,老师略微批评,就会怀恨在心。4、经受不起任何挫折。本月7日慈溪一职高高二的学生,因为上课玩刚买的最新iPhone手机被老师发现收走后,非常气愤,几次索要不归还后,选择了跳楼。

2015-12-12

每日分享:狼耶人耶?今天再次看了湖南邵东杀师案,对孩子的言行颇感诧异。在湖南邵东县的看守所里,记者见到了今年刚满18岁的小龙(化名)。他身形瘦弱,穿着蓝色外套,戴着深度近视镜,情绪有些亢奋。4日早自习结束,邵东县某中学高三97班的一些孩子正在整理课本;李秀珍站在教室门口等着儿子小龙。此时,一向少言寡语的小龙突然站起来,笑着对同学们说,“我要送给你们一个‘惊喜’”。他身上揣着三把刀,和母亲一起走进滕老师的办公室。“您来了……”滕老师起身,话音没落,小龙就扑上去,掏出两把刀,一刀刺中了老师的脖颈。滕老师倒在血泊中,小龙不顾母亲的阻拦,又刺了第二刀、第三刀。李秀珍拼尽全力,抢下一把刀;闻讯而来的97班学生冲进办公室,将另一把刀夺下。李秀珍大哭,绝望地对儿子大喊“你把我捅死吧”,小龙回答:“要不是刀被抢了,我就把你捅死。”看着倒在血泊中的班主任,小龙对母亲说,“你不要按住我的手,我要玩手机。”“看到他倒下时痛苦的眼神,我就不自觉地想笑。”小龙回忆。

   11月的一次周考,“考试没考好,月假就被取消了。”小龙抱怨,觉得班主任妨碍了他看小说、睡懒觉。他说,“杀他的念头越来越多地冒出来。”就因为这个杀人吗?小龙说,“我从来没把他的命放在心上。”11月30日,在回家途中,小龙买了三把刀,在学校一直把刀揣在身上,“找到机会就动手,但是想先把手头的小说看完。”问他“是否后悔,觉得抱歉”,小龙反问,“有什么好后悔,做都做了。我又不认识滕老师的家人,为什么要感到抱歉?” 他称,自己从未有过诸如考大学、工作、娶妻生子、赡养父母等对未来的规划,甚至不清楚父母的工作,不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记得他们的电话号码,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我的世界就我一个人”。他说,理想的生活是“一个人住,看小说,混吃等死”。 

2015-12-13

每日分享:前车之鉴。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在历经16天的病痛折磨中,含恨离开人世。2015年12月11日下午,复旦大学研究生,因投毒害死室友黄洋的罪犯林森浩被执行死刑。两位年轻高材生猝然陨落,留下了两个残缺的失独家庭。

   黄洋,1985年出生,四川自贡荣县人,是家里的独子。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耳鼻喉科专业。2013年考取博士。

 林森浩,1986年出生,广东汕头人,高考时以78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2010年,林森浩因成绩优异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攻读研究生。

白发人送黑发人,备受丧子之痛折磨的两位父亲黄国强和林尊耀,我们真的难以想像他们这两年多是怎么熬过来的,他们以后的路又该如何走?在2013年4月以前,他们是成功的父母,他们为社会培养了精英人才,他们的孩子有无量的前程,他们也等着安享晚年。可转眼之间,两个家庭降到了冰点,他们要在丧子的煎熬中度过余生。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难道这样恶劣的心态,这样极端的事情真的没有一点蛛丝马迹?用林森浩的话说就是,只要观察我过去做的很多不经过大脑的事情,就能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我想应是我们的无知和麻木遮蔽了双眼。林森浩的父亲林尊耀说,原本以为培养孩子大学毕业,任务就完成了,没想到出这种事,又要操心,不知以后会怎样。他还说,他和老伴读书少,原本认为知识改变命运,但现在却有些想不通了,林森浩的事让他“很痛心”。

  唐代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两个年轻的生命远离了我们,两个痛苦的家庭慢慢得以安静,事情好像该划上句号了。林森浩提出社会舆论不要再炒作了,但我们真的就这样忘记吗?我们怎样才能不重蹈覆辙呢?我想,我们应该从疯狂的追求“分”上,转到静静地培养“根”上了。

2015-12-14

每日分享:自私矫正。无论是投毒害死室友的林森浩还是杀死老师的小龙,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自私。这些孩子过分关心自己,只注意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很少考虑他人,一切以满足自己为主。在“421”家庭中,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使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家中的一切都以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各种要求为中心。不管这些“小皇帝’、“小祖宗”“小公主”的要求合理与否,一切都听从孩子的,这就滋长了孩子自私自利的心理。要想让孩子摆脱自私的心理,家长就应该注意下面几个方面:1、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尽量不要给孩子特殊待遇,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2、引导孩子体贴和关心长辈。要让孩子学会享受时首先考虑长辈,就餐时,好菜要先夹给长辈吃,防止吃独食现象,舒服的位置让给长辈坐,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事。一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目无他人,在别的事情上也会只想到自己,不关心他人。3、合理满足或延迟满足孩子的欲望。欲望是滋生自私的温床,心中有无止境的欲望,自私便很容易产生。对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切莫把孩子置于只知享受而不想履行义务的特殊地位,这样就会滋生他不劳而获的心理。要让他懂得欲望的满足和履行相关的义务是对应的,有些欲望是要控制的。4、让孩子常与小伙伴交往。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图书借给小朋友们玩和看,学会与小朋友团结友爱,养成互相谦让的好品德。教育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在集体活动中体验友谊的重要性。5、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家长应指导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穿衣,洗手帕,整理玩具,给爸爸妈妈倒茶水,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等,让他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懂得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

 

2015-12-15

每日分享:自私表现。自私是损害他人的利益获得自己的利益。自私者同他人、社会发生利益关系时,他首先考虑的、更看重的是自身的利益。当他认为自己同他人、社会的利益不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动机即可指导客观上“利人利己”的行为;当他认为自己的利益同他人、社会的利益构成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动机,就表现为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以满足自身利益要求的行为。

  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实际上,自私者在做为人的精神层面已经死了,这样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个性,那就是贪生怕死,喜欢追逐食、色、名、利的欲望和享乐。不懂如何去爱或学习尊重别人;为鸡毛蒜皮小事斤斤计较,生活变成永无休止的痛苦,时常疑心他人是自己的劲敌,并嫉妒别人的成就与功业。此外,他贪图他人的财产,无法忍受别人的快乐。所以自私的人其目光如豆,只会把自己的利益照顾的无微不至,就算有多余的物质财物也不肯施与他人,因为在自私之人的内心世界中,永远只会盘算自己做任何事有否吃亏、有否损失,所有在其内心之中,芝麻绿豆的微小事物,都变成了世界末日般的大烦恼。自私之人平常都会自以为是的自认为很精明能干,处处计较、处处铿贪、吝啬,以为自己很会精打细算。

   人要生存,要发展,就不能不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应该受到尊重,但是不应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自私的人其实不会爱自己,因为别人会厌恶他,攻击他,因为他心里常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平衡。人像镜子,别人受到侵犯,就会反过来侵犯你。自私之人遇到事情时,经常会去钻牛角尖,计较得失,心境和命运自然就会黯淡无光。总之,我们要认识到,自私是一种反社会型人格,其膨胀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也不符合自私者本人及其后代的最终利益。

2015-12-16

每日分享:自私类型。自私按表现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合理自私和疯狂自私。合理自私是市场经济下所提倡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它的观点是人人都有私心,人人都是先考虑自己,但不主张损人。这也许就是中国士大夫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怎么才算“达”,很难界定,这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吧?而疯狂自私则是个人欲望无限膨胀,无视公德、法律,为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歪曲客观事实,伤害他人的精神、名誉,损害集体,侵害国家、危害社会。

  合理自私者。在社会生活中,首要考虑的也是自己的利益,“能否给我带来利益”是他们绝大部分行为的出发点。合理自私者一般反对损人利己,“自己活,让别人也活。”他们要求自身的利益,但常常愿意用正当手段来满足。比起恶性自私者,他们较多同情心、良心,较有可能表现利他的行为;但比较大公无私者,他们又较不愿意为他人、社会作出牺牲。合理自私者即普通意义上的“好人”,但一般谈不上“崇高”。合理自私者是当前社会的大多数,他们是社会的稳定因素,同时,他们当中会逐渐产生一些“高尚的人”,成为社会前进的引领者。

  疯狂自私者,如毒害室友的林森浩、杀害老师的小龙一类。他们较多表现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仅第一位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且常常企图夺取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较少有同情心,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中,人与人,恰如狼与狼,而现实世界则恰恰又是“狼多肉少”,因此,他们的规则是:弱肉强食。他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惟利是图,须臾不肯放过,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吃亏。无长远的眼光,无未来的计划,没有任何忍耐的品质,更不用谈委曲求全了。这些人将自私写在脸上,令人生厌,其结果自然是到处碰壁。于是便导致恶性循环。他们的人生是可悲的,因为愚蠢和病态,将自私当成了人生的目标。

2015-12-17

每日分享:矛盾人格。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就自私者个体而言,其本我与超我之间并无明显的人格冲突,其个体人格内部是没有问题的,不会有明显的心理疾病。因为自私者的超我和本我在倾向上是一致的,超我尽可能地为本我欲望大开绿灯,两者一拍即合,其自我表现就是各种自私行为。虽然自私者的内在人格好像没有矛盾,但自私者的整体人格与社会和他人却有很多矛盾,因为自私者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必然要侵害到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从而引发出种种社会问题,并使自私者成为人人讨厌的过街老鼠。也就是说,自私者的整体人格有着严重的问题。

  现实中,自私者的自我与本我和超我之间也存在着两面性。为了避免受社会和他人的强烈反对,自私者总要在表面上伪装得不太自私,从而形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重人格,他如此做的真实动机是为了掩盖其内心的自私,这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很少见到有绝对自私者的原因。自私者如此伪装,虽然从表面上缓和了自私者与社会及他人之间的矛盾,可是彼此之间一旦发生多次利益方面的交往,自私者的自私本性就会暴露,因为他们总想从他人或社会那里得到并不属于自己的财富;而且,一旦私心多次得不到满足时,自私者的贪念就会变得更加迫不及待,甚至会铤而走险,使之与他人或社会的矛盾变得尖锐和不可调和。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日久见人心,路遥知马力”的道理,这也是自私者为什么总是伤害亲近者的原因。

  另外,自私者不乐意听到对别人的称赞,我们通常所说的嫉妒就是自我中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这些人常常不会尊重别人的个性,也缺少对别人的关心和理解。不过,这种自恋情感又很脆弱,即他们容不得别人指出他们的缺欠与不足,一旦别人触及这一点,就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伤害,引起他们的不满和怨恨。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一直潜藏着一种不安,没有安全感和缺乏自信。

2015-12-18

岳升杰每日分享:病毒检测(一)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有感恩心、有自信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幸福感的孩子。可现实中,我们的孩子总是离我们的期望甚远,要么成为亚健康的孩子,要么成为害人害己的孩子。“问题孩子”是怎么产生的呢?现在一致地答案是父母这个“根”出了问题,就是说“问题孩子父母造”。因此,要想培养健康的孩子,父母就要经常检测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病毒,并努力地改正。下面列出50条病毒,供父母检测。1、你是否已经离异或闹得鸡飞狗跳?2、你是否对长辈不尊重、不孝敬?3、你是否经常拿你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4、你是否经常为孩子调换学校?5、你是否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上很多辅导班?6、你的家庭成员之间是否总产生矛盾?7、你对孩子的感情是否很淡薄?8、你是否经常向孩子讲你小时候是多么优秀?9、你对孩子的管教是否过于严厉?10、你的家庭与邻里的关系是否很紧张?11、你受到不公平待遇回家后,是否当着孩子的面大发牢骚?12、你与爱人发生口角时,是否顾忌你的孩子在场?13、你是否想到孩子就头疼,看到孩子就心烦?14、你是否总对孩子做什么都不放心?15、你当着孩子的面是否经常发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16、带你的孩子出入公共场所时,你是否忘记做为父母这个角色的责任?17、你是否倾尽全力去干自己的事而把养育孩子的事交给他人代为完成?18、你是否把孩子当成了私有财产,让孩子完全在你的控制之下,不敢越雷池一步?19、你是否愿意倾听孩子向你诉说内心的苦恼?20、你是否常把一些内容不健康的书刊带回家看?21、孩子一旦做错了事,你是否对他呵斥或打一顿出气?22、你是否因为“老师懂教育”而把对孩子的教育推给学校?23、你是否对孩子百般宠爱娇惯?24、你是否因酗酒、打麻将扰乱家庭环境?25、孩子与人吵架,你是否护短? 

 

2015-12-19

岳升杰每日分享:病毒检测(二)26、你是否认为孩子还小,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听之任之?27、你是否一味注意孩子的物质需求而极少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28、你对孩子批评后,是否允许他说出不同意见?29、你是否为了标榜家庭的富裕而给孩子的零花钱日益增多?30、你在家庭中是否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31、你是否常常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孩子身上?32、你是否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而打骂孩子?33、你是否把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教育孩子的“法宝”?34、你是否对孩子的承诺经常不兑现?35、你是否强迫孩子学这学那,从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36、你是否星期天也不允许孩子找伙伴玩耍,不给孩子自由的空间?37、你是否热衷于各种时髦的消费?38、你是否经常酗酒打麻将?39、你是否怕孩子脏着、累着,不让孩子干家务?40、你是否经常对孩子唠叨没完,让孩子生厌、心理逆反?41、你是否对孩子期望过高,让孩子望尘莫及、丧失信心?42、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你是否对他讽刺挖苦或体罚?43、你是否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从不关心其道德方面的表现?44、你是否对孩子只进行口头说教,而很少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43、你是否认为你的孩子“从小这个样,朽木不可雕”?44、你是否认为“优点不说跑不了”,对孩子的优点从来视而不见,保持缄默?45、你是否认为你的孩子就不适合表扬,一表扬就翘尾巴,所以你从来没当面夸过孩子?46、你是否认为“缺点不说不得了”,每天盯着孩子的不足,反复唠叨?47、你是否认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对孩子总是训斥?48、你是否为了让孩子有充足的时间学习,生活上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了?49、你是否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总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诉说孩子的缺点,从来不给孩子留面子?50、你是否认为孩子有病就是为了不想学习而装病?以上50条病毒,我们身上有几条?

2015-12-20

每日分享:爱与非爱。爱是家庭教育中永恒的话题,有人把它分为真爱和假爱,意思就是凡正确的爱就是真爱,凡错误的爱就是假爱,但现实中我们评判真假往往侧重主观方面,这样看来那些错误的爱像前面列举的50条教育病毒并不能说是假爱,而应归于真爱,归于“好心办坏事”。过去我更侧重于将爱划分为正确的爱和错误的爱,但这种划分是出于父母都真爱孩子的基础之上做出的,而现实中也确有假爱孩子的父母,像有些出于某种心态狠孩子的父母。今天看到“爱与非爱”的提法,感到较妥当,这样爱就是指正确的爱,而非爱则是指错误的爱和假爱。

   爱——正确的爱是无价之宝,它像太阳,给你温暖、给你生命的能量,但不会主宰你,甚至让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它像空气,给你生命中不可缺的新鲜空气,让你的生命在呼吸中活着,虽然你没有感恩它,但它依然照常供给、无怨无悔!它更像让我们生存其间,每天滋养我们生命的皇天厚土,风霜雪雨带给我们四季的美丽却从没要求过任何回报。一个人被爱是幸福的,婴儿躺在妈妈的怀里,那是这、他最温暖、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每当孩子回家,有深爱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门口张望,他是最幸福的。

  假爱与错爱是区别主要是,前者含有不良动机,而后者则没有主观恶意;如果用“糖衣炮弹”来比喻,虽然效果一样,但前者是坏心、用心裹着的,而后者是用好心、无心裹着的。错爱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到它的危害,施爱一方出于集体无意识或主观好意自然认为是为孩子好,而受爱一方从小这样也认为是正常现象,所以,它带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现在,我们之所以让父母们学习家庭教育,很大一部分是让父母认识到并纠正自己身上错误的家庭教育。我们常说的“废弃了孩子的武功,再让孩子去闯江湖”或“折断的孩子的翅膀却让孩子飞翔”就是指的父母错误教育所造成的社会现象。

2015-12-21

岳升杰每日分享:育子悖论。人是万物之灵,人是无价之宝,人有多重要家庭教育就有多重要,因为家庭教育是育人的。但为什么很多父母对家庭教育不重视呢?为什么学习家庭教育的行动那么迟钝呢?对这些问题我一直苦恼着、怀疑着,今天看了两位教育家的言论明白这种育子悖论一直存在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视了,太把这桩事情看得容易了。我们晓得栽花有了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栽得好。养蜂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得好。育蚕有了育蚕的学识技能,蚕才能育得好。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鱼、养鸟莫不都要专门的学识技能。而一般人对于他自己的儿女反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来看得重要。我们只要是一个人就好像有资格可以教养儿童的。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研究,好象儿童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这种情形在中国非常普遍,司空见惯。我愿普天下做父母的,在未做父母之前,应当自问他有没有研究过怎样教养他未来的儿童,自问他自己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父亲,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母亲。对于儿童的生理,对于儿童的心理,在既做了父母之后,自问是否有相当的研究,相当的了解。我们应当如何以身作则,做小孩的模范,如何教育儿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分子”。 

  德国学者倍倍尔说:“所有的医生都认为,妇女教育最缺乏的,是她们担任母亲和儿童教育者的职责所必需的教育。‘要教士兵学会使用武器;要教手工业工人学会使用工具;任何官职人员都要培训;甚至僧侣也有时间修行。唯独妇女不能受到做母亲的严格教育。’年轻妇女,十个有九个在快要结婚的时候还根本不知道婚后怎样做母亲,自己的义务是什么。”

  要想让家庭、民族走向幸福,必须彻底改变这种育子悖论,全面提升父母的家庭教育素养!

 

2015-12-22

每日分享:二孩之忧。1982年3月13日,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独生子女应运而生。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中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二胎政策的实施,生育两个孩子的家庭将越来越多,但随之而来如何通过大宝这一关,如何搞好家庭教育让两个孩子和平相处并健康成长已成为不少父母面对的新课题。元月十九日,一则13岁女儿“逼母堕胎”的新闻引发热议,近日,一段男孩要求妈妈不生二胎的视频再次走红。

  视频一开始,有一个十岁左右、穿着青色方格褂、满脸愁容、非常秀气的小男孩就对他妈妈撂下狠话:“妈,今天我就把话撂这儿,你要是敢生二胎,你就等着,等哪天晚上你们都睡觉了,我就自个穿点衣服,拿几块钱,自己下楼打个,一直在那儿呆着,直到饿死。”妈妈:“你不怕坏蛋把你捡走了?你敢走吗?”男孩:“你看我有没有决心,你儿子我啥干不出来?”妈妈:“哎呀,你好厉害!”男孩:“那你有没有这个胆儿?”妈妈:“我有。”男孩:“那我今天就把话撂这儿,你就看你生二胎我能不能活。”妈妈:“你为啥不能活呢?”男孩:“我不想要弟弟妹妹。”妈妈:“为啥呢?”男孩:“你们本来给我的爱就会分给弟弟妹妹更多,就不爱我了。”

妈妈:“你不也是孩子吗?你也不是捡来的。”男孩:“是儿子我也不同意生二胎,反正我今天就把话搁这儿了。”妈妈:“你有啥不如意的地方?”男孩:“你要是敢生我就敢死。”妈妈:“那也不会对你不好啊!”男孩:“今天我就把话搁这儿了,你看着吧,你看我能不能落实。”

  我和同事看完小男孩的哭诉,有人戏称:老大成了第二计生委;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种现象太普遍了。但有几位认为小男孩说出这样自私、无情的话完全是被家长溺爱坏了,如果不注重教育,即使不生二胎,这孩子也不会有爱心,也不会有感恩心。

2015-12-23

岳升杰每日分享:知微见著。三岁半的侄孙女已上半年幼儿园,自从上幼儿园到现在,她总是高高兴兴地去,这不禁让我为侄子和侄媳妇的教育点赞。刚入园时,我到他家去,侄孙女指挥着奶奶、妈妈、姑姑排队。她还表演幼儿园学的内容。

  一个月前,在“一家人”群里,她爸放了她在家为妈妈洗脚、捶背的视频,我们看后纷纷点赞。后来听说孩子要给她爸爸洗脚,他爸不让,如果确实这样,这就要对侄子提出批评了,因为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爱。我就想,谁说孩子不孝敬,谁说孩子不爱劳动,只要孩子能干成,又能得到鼓励,孩子是一定乐意干的。很多时候是父母不接纳孩子的爱等错误做法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上星期侄子又在群里放了侄孙女在厨房掂着脚够洗洁精、用小手搓刷布洗盘子的视频。几位姑姑都点赞,有的说,看孩子干得有模有样的,像个大人似的。她爸说:“今天不知咋回事,非要刷盘子”。她妈说:“非说你去吧,叫我洗吧!”我看后很激动,进行了一番评论:“一定要让孩子做,不管是打了盘子还是弄湿了衣服,或者洗得不干净,或者耽误我们的时间,这都无关紧要,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让她感到自己能干成事,有成就感,让她感到在家庭中自己是有地位、有价值的,在爸妈眼中她是重要的、有用的人。”她爸回复说:“确实是这样的,刚才她刷得很有劲,刷完又拖地,做得很有激情。”她妈回复说:“走路都感觉自己很牛气,很有感觉。”我一直认为,爱劳动是孩子的天性,只要父母引导得当,孩子一定能成为懂得孝敬、爱劳动的人。

  前天,侄孙女到我家玩,我们烙了菜饼,每人一个。侄孙女吃完后还要吃,可是没有了,爱人说:要知道孩子想吃,刚才我就不吃了。当时,我就意识到不能这样说,应该让孩子懂得分享。我鼓励孩子几句,孩子高兴地玩起来了。家庭教育无大事,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小事铸成了大事。

2015-12-24

岳升杰每日分享:父母之道。前一段,接触了苏加胜老师的《父母道》,让我很有感觉,它与现在人们追崇的《弟子规》遥相呼应。《弟子规》主要从晚辈的角度进行规诫如何做人,如何对待长辈?但仔细想来,“弟子”能否做好,其根本原因往往缘于成长的家庭和父母的教诲。《父母道》正是从父母的角度指出父母应如何做才符合“道”,才能教育好“弟子”。苏老师用《弟子规》的形式将《父母道》分为九道:理念准备;知识准备;心态准备;倾听法;表达法;鼓励法;处置法;会商法;共成长。我想,如果每位父母都能按“九道”去做,那么我们的弟子也一定会按规矩办事,享受“九五至尊”,按做人之“道”行事。

   这几天读了王秉德老师的《父母之道》,他用“一二三四五”阐述了父母之道。一个神圣使命:优生优育,拉扯孩子长大成人;两项基本责任:养、教;三条取向原则: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四种主要方法:示、传、戒、勉;五方面引导任务:引导孩子学会做人,引导孩子学会生存,引导孩子学会健体,引导孩子学会健心,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经常提到“道”“经”“术”三个词语,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方法。过去我对“家庭教育是道不是术”的提法很欣赏,主要缘于现实中很多父母“重术不知‘道’”太急功近利。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道的鼻祖是老子,道是老子学说的核心,它做为哲学概念往往是指世界的本源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圣人一生都在追求“道”的路上前行。相对于“为官之道”“经商之道”来说,我认为“父母之道”应为“天下第一道”。对于父母之道,我的理解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母要做好自己,做好榜样,己不正焉能正子?二是与孩子共成长,处理好亲子关系,打通输送管道,让孩子乐意接受正能量。

2015-12-25

每日分享:夏斐事件。也许是刚参加工作时对家庭教育认识不深,虽然也零零星星听说过“夏斐”这个名字,但一直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这几天读王秉德老师的《父母之道》才了解了“夏斐事件”。做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到现在才了解“夏斐事件”,真的感到惭愧,真有点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的味道。

   1987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玛沁县第一小学四年级二班的九岁学生夏斐,在10月份期中考试时,由于成绩没有达到母亲的标准,母亲把他的腿都打肿了。上不了学,母亲就用自行车接送。夏斐的腿疼得迈不过教室的门坎,只能让同学们搀扶着才能进去;手肿得不能看书,只能用舌头一页页舔着翻。

    12月份期末考试时,数学得82分,语文得79分,在全班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五。当他的母亲吴玉霞问及考试情况时,夏斐怕挨打,第一次向母亲撒谎,说语文考了97分,算术98分。12月21日,夏斐被母亲拉着一起到学校向老师询问考试情况,班主任将考试情况如实相告。母亲揭穿了谎言,接着是三个半小时的巴掌、拳头 竹棍、木板、木锉的毒打。开始,小夏斐跪在地上,抱住母亲的腿使劲求饶。母亲不听,打得孩子满地乱跑。被剥光了衣服的孩子不时蹲缩在地上,双手抱头、抱胸、抱腿。他无法躲避如雨的棍棒。终于,孩子不再求饶,因为他知道求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怒目相向,抓住并折断了母亲打来的竹棍。夏母说:“我把你这小畜生身上的皮都戳烂 ”孩子说:“你不能再把我当畜生对待了!”这是一向温顺的孩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抗。夏母气急败坏:“你还敢顶嘴!”于是抡起木锉,朝孩子的头上打去。下午5时许,夏母见儿子不出声,才去叫大夫。等送到医院时,孩子已死去。

1987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了此事件,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母亲吴玉霞因后悔歉疚,自杀身亡。这是一位“优秀母亲”和“优秀儿子”的凄凉故事。

2015-12-26

每日分享:人间惨剧。1987年12月21日,9岁的夏斐被母亲吴玉霞活活打死;12月29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一篇让全国为之震动的报道《青海一小学生竟死于其母棍下》,副题是“只因两门课考试成绩低于90分并向家长隐瞒”。当天的《人民日报》同时发表题为《值得全社会反思》的短论:“这是一起极其罕见的个别事件,但它确实是已经发生的人间惨剧----连小说家都不忍心构思的情节: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少先队的中队长、在班里学习名列前茅的好学生,只因一次考试成绩在90分以下,竟被其生母活活打死。这个母亲是有罪的,她此刻的心情不问可知,只是一切悔恨都已经太晚了……显然,面对这样的惨剧,一人悔恨是远远不够的,它值得全社会都来反思。”

35岁的母亲吴玉霞是现实版中的优秀母亲。为了夏斐上学,她辞去工作。为了孩子学习,高中毕业的她当起了孩子的老师,夏斐是在家中由母亲教完了—年级的全部课程后跳级去读二年级的。就是上学后夏斐所学的课程也都是由母亲先在家里预习、讲解一遍才去听讲的,对孩子的辅导她从不厌烦也从不马虎。至于吃穿方面,她更是没怠慢过孩子:小夏斐不爱吃面食,她就一日三餐给他做米饭;小夏斐爱吃水果.虽然很贵,她也总是三斤两斤地买来给孩子一人吃,白己却舍不得吃一口。她从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活,只希望他学习。她望子成龙心切,苛求夏斐门门功课考分必须在90分以上。夏斐平时在家里没有娱乐玩耍的时间,母亲稍不如意,便对他拳打脚踢,夏斐经常处于恐惧状态。

据王东华老师分析,吴玉霞之所以对儿子毒打,其根源在于夏斐7岁时才从老家接到她身边,母子亲情没有连接,性格差异没有磨合。果真如此,现在一些只生不养母亲的增多,留守儿童的增多,离异家庭的增多必然还会让悲剧延续!愿天下父母学习点家庭教育不要再“祸害”孩子、“祸害”自己了!

2015-12-27

每日分享:你在做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应是亲密无间的关系,应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位父母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孩子。而现实中由于一些父母有“好心”却没有好的观念和方法,往往事与愿违将孩子推向了“无能、无情、心理障碍、自杀、犯罪”等深渊。有人统计只要你按下面的七条做了你的孩子一定会成为“问题孩子”。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做家务不行,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孩子与他比较。如常说“看人家小爽,那么听话,学习又好,从没让父母操过心!”3、把自己塑造成孩子的牺牲者。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可以这样做:你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工作也辞了,你连聚会也没参加过,你为他操碎了心。如果不是为了他,你的事业早发展起来了。

4、和孩子说话时挖苦、讽剌和吼叫。口气从来都是训斥,没有商量的余地,声音是高八度,并且带有伤自尊的污辱:你笨得像头猪!真是朽木不可雕!我就没见过你这样笨的人!你让我的脸丢尽了!

5、控制孩子的一切,不给他一点自由。孩子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要不断查看他的日记和信件,对QQ和微信要让他告诉你密码,仔细研究他的聊天记录。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没有任何隐私,感觉就不是一个人,就是被父母操纵的木偶,一个没有自由的人是绝不会有上进心的。

6、拿孩子出气。在外面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家后在孩子身上发泄。无论什么事都归于孩子的错,进行教训。

7、从不孩子留面子。如果你想彻底毁掉孩子,最后一招是不给孩子留面子,让孩子当众出丑。当有外人或他的伙伴在时,你当众损他,让他无地自容。这样他就会自惭形秽,惧怕交往,不敢在社会上立足。

2015-12-28

岳升杰每日分享:溺爱雾霾。近段,濮阳连续出现雾霾天气,有两天能见度小于50米,受其影响无法出门锻炼身体,心情感觉有些压抑。过去,我一直为濮阳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感到感到自豪,没想到空气污染已经不再是北京、郑州等大城市的“专利”,雾霾很快就“下乡”了。加之不到半个月时间,我周围有三个年轻人发生猝死,我就怀疑这些猝死是否与雾霾有直接联系?雾霾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关于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两条:一是企业排放的污染;二是汽车尾气。最近,我又了解到在农村冬天取暖用的炉子也排放着大量的烟雾。就这几种成因,在短时间内不仅得不到根治还有发展的势头。对于雾霾人人都知道害处,但谁也不想从自己做起,比如关闭污染企业、少开车、少放烟花、少焚桔杆等,都在被动地等着政府治理。有人说,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也是如此,恐怕几十年后才能消除。这种看似“天灾”实为“人祸”的灾难,如果不从提高人的素质着手,这种灾难将很难根治。

  由此,我想到家庭教育中的溺爱,它像雾霾一样浸淫着每个孩子的精神家园。提起孩子,人们会罗列出很多特点:懒——什么都不想做,都想省事;懒散——做事无精打彩、松松垮垮,没有时间观念;自私——凡事只想着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爱心——不懂得孝敬、感恩,对父母冷漠无情;任性——古怪倔强,固执己见;没有毅力——学习、工作没有长性,不高兴就放弃;没有务实精神——好高鹜远,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半途而废;心理脆弱——缺乏耐挫精神,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或者选择走极端;没有良好习惯——黑白颠倒,饮食无度;身体虚弱,不注意锻炼身体……

   孩子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溺爱方面找到原因,而目前溺爱的条件非常具备:孩子少、条件好;家长多,思想老。要想消除溺爱必须从提高父母的教育素养入手!

2015-12-29

每日分享:溺爱后果。雾霾侵蚀着人的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溺爱侵蚀着孩子的灵魂和性格。因此,我想以《清除溺爱雾霾 还家庭一片蓝天》为题全面揭示溺爱的危害和形成原因,让父母远离溺爱,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让家庭真正成为蓝天白云下幸福的家庭。我主要分五个部分:一是溺爱后果;二是溺爱行为;三是行为与后果的联系;四是溺爱原因;五是规避溺爱。第一部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出或听到这样的评论:“这孩子都是惯的”“这孩子都是娇养坏了”。大家想一下在你接触或听说的“问题孩子”中,有哪些是大家公认被溺爱的结果?我想到的:赵志松、庄庆留、夏庄、林现久、周银松、费小松、丰君山、周玉长、伍千舟、王家发(以上均为化名);影视文学中的:大宝、杨锁、薛潘、王沪生、李天一。《红楼梦》对薛蟠的描述:薛蟠因幼年丧父,寡母又纵容溺爱,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人称“呆霸王”。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2、在你想像中,这些被娇惯孩子的特点是什么?A、好吃——总想吃好的;B、懒做——什么出不想做,总是少气无力;C、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孩子、爱人都不在他心中;D、不会爱——不孝敬、不感恩、冷漠、无情;E、懦弱无能——自卑、没有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差;F、飞扬跋扈——不懂规矩、我行我素、为所欲为;3、很多父母对现在孩子的一些表现颇有微词,他们有哪些表现让我们不满?4、凡是溺爱孩子的父母,都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无私的爱,按常规付出必有回报,但这些父母能得到回报吗?5、这些孩子被爱所包围,生长在蜜罐里,按道理应是很幸福的,大家观察到的这些孩子生活得幸福吗?

 

2015-12-30

每日分享:家有溺儿。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懦弱无能,一类是飞扬跋扈。后者一般出生于官僚土豪家庭,顺利时表现得目空一切,遇到打击便一蹶不振。实际上在其猖狂时也是空有一副好皮囊,外强中干,像薛潘一类,一方面是打死人如同儿戏,一方面是遭到柳湘莲暴打时形同猪狗。被溺爱孩子的性格特点总的是懒和自私,做出的事情往往让人难以理解,每个人都有许多不靠谱的奇事。

  周玉长今年35岁,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前几年由于喝酒撞伤人,三个姐姐摊钱把他从狱中赎出。前几天见他三姐,她给我讲了玉长身上发生的两件事。玉长上着班,也很会说话,在农村人眼中也算是有“本事”的人,不知什么时候从他农村的姑姑家借了3500元。二月份姑姑病逝,表哥捎口信是否能把钱还上,玉长装着没事人一样,三个姐姐感到脸上挂不住就每人拿500元给他,让他还给了姑夫。四月份姑夫心脏病发作猝死,三个姐姐想和他商量看怎么解决,结果他先是装糊涂,到走亲戚那一天他说单位有事离不开。第二件事是在八月份他通知三个姐姐必须按时到他家说个事,三姐有事没去让爱人去了。他首先对三姐夫发难:“你来干什么,俺家的事你能管了吗?”三姐夫气得离开了,回家后表示以后岳父母的事管,玉长的事他不再过问。接着,对两个姐姐说:“我的三个孩子我也养不起,你们商量一下怎么管你们的侄子侄女,否则,我也不活了。”两个姐姐问清原因,原来是他爱人嫌他无能,给他生气,无奈之下答应每人给他2000元钱。据他三姐说,小时候父母把儿子视若掌上明珠,有好吃的让儿子吃,有体力活让女儿去干,这样一个“宝贝儿子”现在成了祸害。

  我想到的每一个溺儿都有一个长长的故事,很多都是几个女儿一个儿子,父母对儿子特别偏心,而结果儿子特别无能,特别不孝,并且所有亲人都不得安生。真是“家有溺儿,祸害一堆儿。”

2015-12-31

每日分享:罗继生《对孩子过度溺爱就是扼杀民族的未来》摘录:如果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孩子原有的本能或者他们应有的本性,我们就是一种犯罪,如,一个孩子一出生就会吃奶,一岁时就会走路说话,三岁时就能识字,五岁时就会劳动等等。这都是人类原有的本能,如果说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原有本能的话,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应该让每个人发挥每个人的原有本能。我们不能无缘无故地侵犯他们学习、劳动的权利,不能阻止他们本来应该正常发挥的聪明才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其成为一个惰性的、畸形的、原有本能丧失的人;也只有这样,父母才是合格的、称职的家长。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受罪,生怕孩子吃苦,该让孩子干的活不让他干,该让孩子洗的衣服不让他洗,该让孩子穿的袿子不让他穿,该让孩子自己走的路不让他走,该让孩子打扫的卫生不让他打扫,甚至他自己该完成的作业还要替他去做呢——难道说这是一种爱吗?这就是爱的体现吗?……不……这不是爱。这是一种无知的掠夺、侵害、侵略;这是对人性本能的摧残和虐待;这是无知的爱、愚昧的爱、盲目的爱、违背客观规律的爱……

    对于孩子的爱是必要的,过于的溺爱是施得其反的。我们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是一个适应性强;自生、自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韧力、张力和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积极向上的人。而不是一个懦弱、懒惰,胆小怕事、不思进取、腐化堕落的人。我们不能过于溺爱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就是阻止了孩子、原有本能的常规发挥和正常天才的施展。——也就是助长了孩子的惰性发展,惰性发展是自取灭亡的征兆。我们不得不提醒家长,“溺爱孩子就是——慢性自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