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每日分享六十二(2015年11月)

8年前 [12-01 22:14 周二]

2015-11-1

每日分享:读懂“天书”。如果说“做父母的都想教育好孩子”可能大家都赞成,但如果说“做父母的都能把孩子教育好”恐怕大家会持反对意见,因为现实中存在很多投入与产出不成比,甚至成反比的例子。为什么想法与结果、投入与产出、付出与回报、成本与利润不能成正比呢,我想这就是方向、路径、操作、做法、细节等方面出了问题。做为父母除了“提升自我”“经营婚姻”“搞好亲子关系”外,还要把孩子做为研究对象,用心地“吃透”孩子。下面是这位父亲研究孩子的做法。

  “ 孩子是一本‘天书’,也是一本‘百科全书’,把这本书读懂了,很多书不用读就懂了。怎样能读懂孩子这本‘书’,我分以下几步做的:第一步,从观念上改变,真心认识到应该感谢孩子。孩子因为爱父母、在乎父母,才会让父母管教,才会接纳父母的建议,才会考虑父母的感受,才不会让父母失望。孩子听父母话,不是天经地义的、顺理成章的,而是父母要珍惜,要感动的。孩子努力学习是难能可贵的,不是本来就应该的。为人父母者,不但要感谢孩子,甚至要感恩孩子。感恩孩子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理由:

 1、上天赐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孩子,相貌端庄,五官匀称,鼻子是鼻子,眼是眼,会叫爹,会喊娘。面对这么一个精灵,我们怎么感恩都不为过。2、孩子给了我们做父母的权力,让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让我们的精神、思想得以传承。3、孩子把我们推举到了榜样、楷模的崇高地位,孩子给了我们不断成长的机遇和动力,促使我们的人格日渐完善,修养不断提升。4、孩子给我们带来天伦之乐,孩子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乐趣,孩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5、孩子增添了我们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孩子带给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父母能这样理解就算读懂了这部“天书”,能这样理解就不会把孩子当成“累赘”,当成“要账鬼”,当成“冤家”!

 

2015-11-2

每日分享:一念之差。经常有人感叹:当爹不如当小儿!但仔细想来,当爹还真是自愿的,还真不是儿子或他人逼着你当的。既然当爹是自愿的并且是我们追求的,那儿子就肯定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尽到义务。在教育孩子这个事情上,有人说:教育孩子真是太难了;有人说:教育孩子是一项极简单的事情。这位父亲经历了由难到易的过程:起初由于观念有误,孩子问题越陷越深,简直将要崩溃;当痛定思痛,自己的观念改变后,复杂的教育只变成了简单的两件事。这真是一念之差,天壤之别!

 

“观念改变后,我每天坚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肯定和赞美孩子做得对的事情。比如:1、儿子,谢谢你帮爸爸更换自来水龙头,及时解决了漏水带来的不便。2、儿子啊!今天家长会上,老师表扬你当体育科代表尽职尽责,田径会上又给班上争了荣誉,谢谢你为爸妈争光。3、感谢你接受爸爸建议,把小狗送回原来主人家。4、我随便交代了一句,你就把所有房间的灯泡都弄亮了,台灯的插头也修好了,你真棒!

   第二件事,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肯定孩子的动机,找出孩子做得对的地方。比如:1、孩子,这次考试虽说你在班上倒退了两名,但你在学校进步了13名,看到你在努力,爸爸特高兴!2、你的作文能重新写,爸爸很感动!老师看起来是对你惩罚,实则是对你偏爱,这是练笔的极好机会。3、不管这件事结果怎样,爸爸都非常爱你,爸爸深知你的动机是好的。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你能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一些东西,这才是最宝贵的。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关注什么,就能把什么吸引到你的周围;在乎什么,就最有可能得到什么。由于我每天感谢和肯定孩子做对的事情,孩子做对的事情越来越多;由于我弱化、漠视孩子做错的事情,孩子做错的事情越来越少。孩子做对的事情多了,就没有机会或者极少有机会做错事了。”

观念改变后,我每天坚持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肯定和赞美孩子做得对的事情。比如:“儿子,谢谢你帮爸爸更换自来水龙头,及时解决了漏水带来的不便”。“儿子啊!今天家长会上,老师表扬你当体育科代表尽职尽责,田径会上又给班上争了荣誉,谢谢你为爸妈争光。”“感谢你接受爸爸建议,把小狗送回原来主人家。”“我随便交代了一句,你就把所有房间的灯泡都弄亮了,台灯的插头也修好了,你真棒!”

 第二件事,孩子做错事的时候,肯定孩子的动机,找出孩子做得对的地方。

比如:“孩子,这次考试虽说你在班上倒退了两名,但你在学校进步了13名,看到你在努力,爸爸特高兴!”“你的作文能重新写,爸爸很感动!老师看起来是对你惩罚,实则是对你偏爱,这是练笔的极好机会。”“不管这件事结果怎样,爸爸都非常爱你,爸爸深知你的动机是好的。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你能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一些东西,这才是最宝贵的。”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关注什么,就能把什么吸引到你的周围;在乎什么,就最有可能得到什么。”由于我每天感谢和肯定孩子做对的事情,孩子做对的事情越来越多;由于我弱化、漠视孩子做错的事情,孩子做错的事情越来越少。孩子做对的事情多了,就没有机会或者极少有机会做错事了。

 

2015-11-3

每日分享:换位思考。有的父母说:“我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不一样,不能表扬,一表扬就骄傲”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必须经常敲打敲打。乍一听,我无话可说,人家的孩子人家能不了解?况且人家还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证明这种情况。比如:如果打一顿,孩子就会老实好几天;如果看着,就能多写一会儿作业;如果哪几天父母好声好气地说话,孩子就会撒娇、逞强。按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那就让父母接着打、接着看,不行就打得狠一些,看得严一些。如果这样顺着父母说,感到不是自己应该说的话,再说,父母来咨询正是这种“打、看”的方法已经不灵了,所以,只有另辟蹊径。冷静下来,我从自身狭隘的经验或观察到的情况分析,我和周围的人都喜欢别人表扬,即使做错了事,如果别人没有批评反而理解性地鼓励,自己就会很内疚地下决心改正。这位父亲的做法又与我不谋而合。

  《小王子》这本书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孩子。遗憾的是,不少父母却忘了这一点。”我们都是由孩子过来的,我们都有童年、少年的经历,也有过孩子的心理体验。只要我们善于换位思考,习惯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孩子肯定会理解我们并接受我们的。比如:以前我总是抱怨儿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结果儿子学习成绩却不断下滑。观念改变了,好方法也跟着来了。高二上学期,有一次考试,儿子考了不足400分(满分750分),我满怀深情地对儿子说:“孩子,考得不少啊!老爸现在才知道一个高中生多么不容易,每天要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要对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有时还要遭遇老师的白眼和父母的误解。说实话,要让爸爸去考,还考不了这么多分呢?爸爸以前总是不理解你,真是太不应该了!”儿子受宠若惊,老爸这么善解人意,他还能说什么呢!士为知己者死。努力学习是对理解最好的报答。

2015-11-4

每日分享:虚心求教。尽管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在传统教育中,有一种误区就是,老师就应该是全能的,无论什么地方都要比学生懂得多,如果反过来向学生请教就感到面子过不去。同理,父母在孩子面前也总是以圣人的姿态出现,“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要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成为一些父母教育“逞强”孩子的“刹手锏”。而电子时代的到来,让这一观念彻底颠覆,“咱不行,给孩子差远了”已成为父母们的口头禅,要向孩子学习已形成共识。在指导网络学习时,对于笨手笨脚的父母,我们经常提示趁机向孩子学习。顾晓鸣老师把“向孩子学习”做为现代家庭教育十大理念之一也充分证明父母向孩子学习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请看这位父亲是怎样理解这一理念的。

   我悟出来一条人生经验:要让某人认可你,要和某人搞好关系,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办法:那就是虚心向某人学习。我经常向孩子请教一些问题:“XX字怎么写?”“XX词用的是否恰当?”“这句话读起来有点别扭,你能帮我顺一顺吗?”“这件事老爸不知如何处理,想听听你的意见。”由于我特真诚,每次都能得到儿子积极回应。知道的他会马上告诉我,拿不准的他会去查字典、词典,遇到有一定难度深度的问题,儿子会说想想再回答我,这不是我最希望收到的效果吗?我遇到比较大的事,自己拿不准的事,总会征求儿子的意见,我往往能得到比较满意的答复,有时还会有预料之外的收获。

    我的实践证明,向孩子学习是引发孩子思考、激发孩子灵感、鼓励孩子求知、培养孩子自信、提高孩子成就感、增进亲子关系的最有效途径。我庆幸上天给我派来这么一位人生老师。这是一位无需付学费、又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这是一位和我接触最多、对我看得最透的老师;这是一位最靠得住又和我最贴心的老师。我从内心深处感谢这位老师!

 

2015-11-5

每日分享:患难之交。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用“酒肉朋友”来形容那些只讲形式、只讲利益、能同甘不能共苦、树倒猢狲散的狐朋狗友,而用“患难之交”来形容那些历经磨难、痴心不改的真正朋友。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亲子沟通,形成了牢固的三位一体,只要一个方面出了问题,其他两个方面也必然会出问题。如何搞好亲子关系,将是家庭教育中一直研究的课题。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我们主张亲子关系应是一种朋友关系,这种“朋友”并不是形式上的“互称哥们”、“肩膀头一样高”,而是一种相互独立、相互尊重、以心换心的忘年交。具体一点就是在孩子困难时,孩子最先想到的就是得到父母的帮助,而父母能“雪中送炭”,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坚定地保护孩子。孩子在考试中偷看的情况时常被老师告状,看这位父亲是怎样处理的。

   “高二上学期,一次考试中,儿子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照抄同学的卷子,被教师逮了个正着。我被班主任通知到了学校。这一次我心情格外平静,甚至还有些许欣喜。我意识到:考验家长的时候到了,孩子成长、进步的大机遇也来了。孩子正处在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如果能给孩子以支持,帮助孩子渡过难关,这件事一定能转化成推动孩子前进的巨大力量。我先见了儿子,除了对儿子表示关心,一个字也没提考试作弊的事。儿子吞吞吐吐要对我说什么,我用信任的眼神,坚定的语气对儿子说:‘什么都不要说了,爸爸理解你!’一句话,儿子情绪稳定了。”

  按传统做法,父母到学校应是不讲情面地劈头盖脸批评一通,什么“抄人家的卷子,丢不丢人?”,什么“你真是把父母的脸丢尽了!”等等,可以说将难听、伤心的话都会一股脑儿托出来。这种做法常见,其结果我们也能预见,那就是孩子破罐子破摔。而这位父亲用一种朋友式的全新思维去处理问题,其结果我们也可以想像。

   



 2015-11-6

每日分享:家校沟通。接着我见了班主任,班主任把问题说得很严重,表示要交到学校严肃处理。我对班主任说,贾语凡犯的错误是严重的给老师添了不该添的麻烦。作为家长我向老师表示歉意,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不过,我想就此事谈一些看法,供老师参考。第一,和前段相比,孩子学习态度比较端正。种种迹象表明,他是憋足了劲在学习;第二,考试作弊固然是坏事,但透过此事可以看出孩子有考出好成绩的强烈愿望,这比以前满不在乎、破罐破摔的心态不知要好多少倍;第三,孩子求胜心切,才做了错事,他并不是那种缺乏诚信、寡廉鲜耻的人,看得出来,这件事已经触动了他的心灵。接下来,我充满感情地说,老师,你带了语凡一年多,没有给孩子少操心,孩子的点滴进步无不倾注你的心血。语凡能在你这一班,真是他的福气。如果换一个没有爱心的老师,他不知道会滑到什么地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救的是孩子的慧命,你构筑的是孩子的心灵大厦,作为家长不知道怎样感激你。”

    班主任被我的诚意感动,她说,“通过和你交流,我决定在班里把事情消化掉。我看你对教育也比较内行,想听听你的建议。”我说:“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如果能尽量淡化此事,再给孩子以正面引导,相信孩子定能接受深刻教训,甚至还能化作前进的动力。我坚信孩子会给你争气,会给班里争光的。”

 

2015-11-7

每日分享:潜能开发。生命具有无限潜能,这是人们普遍认可的观点;天下无人不自卑,这又是众多人的体验。如何避免自卑、战胜恐惧,将一个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父母者本身和教育子女方面共同努力的方向。每个孩子都是大自然的精灵,尤其现在的孩子,智商开发都很好,但他们在做事方面的能力并不理想。有的孩子缺乏交往能力,总是“宅”在家里不愿与人来往;有的孩子缺乏耐挫力,一遇困难便垂头丧气、止步不前;有的孩子眼高手低,总想少付出多回报,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些问题既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孩子想要的,这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如果父母能以心换心,能像对待孩子的身体那样对待孩子的心灵,那么,孩子的潜能就可得到开发。这位父亲处理孩子抄袭试卷的做法,让我们眼前一亮。

  临走,我又见了孩子,带孩子出去吃了饭,买了生活必需品。自始至终我传递给孩子的都是关爱和信任,连一句“以后注意点”之类的话也没说。想想以前,为了一个小小的错误,我让儿子罚过站,跪过地板,没收过他所有的零花钱,如今这样的态度,着实让儿子从内心深处感到惊讶。通过和老师沟通,不但消除了老师对孩子的偏见,还增强了老师对孩子的信心。后来得知,班主任和孩子推心置腑谈了一次话,没有给孩子任何处分。孩子卸下了思想包袱,轻装上路了。

  经过几个回合,奇迹出现了,儿子对妈妈说:“我算真服了,老爸和以前判若两人,这么大个事竟然没责备我一句。我再不刻苦学习,真说不过去了。”从此,儿子进入了健康成长的快车道,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拼命地弥补以前的欠账,学习成绩节节攀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儿子爆出了冷门。和期中考试相比,一下子提高了252个名次,由年级426名提高到174名。2005年,儿子贾语凡被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录取。

2015-11-8

每日分享:父亲心声。这位父亲在家庭教育方面走过了一段蜕变的过程。当儿女上学后,他为了给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在县城买了房,还让爱人辞去工作专一伺候孩子,从传统做法看,他尽到了做父亲的职责。儿子在初中时,成绩极剧下降,他不能接受这种状况,怨孩子、怨爱人,结果造成亲子关系僵化、夫妻矛盾激化,身体严重受损,整个人到了崩溃的的边缘。一系列的变故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家庭教育问题,他通过看书学习、思考,认识到孩子的问题是夫妻关系、家庭动荡造成的,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是因为自己。当他开始改变后,他看到了妻子的优点,他接纳了儿子的缺点,慢慢地,家庭和谐了,儿子苏醒了,儿子在学习方面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他对自己的教子过程进行了总结。

“我的家教实践表明: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琢磨,不可理喻,孩子都是通情达理的。孩子不听话,和父母对着干,归根结底,都是父母没有用心对待孩子。万事皆有因,万因皆由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能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亲子之间沟通不顺畅,情景不和谐,都是父母原因所致。都是父母德行不高,智慧不够,说话艺术欠缺,对孩子尊重不够,没有换位思考等等。一句话,是父母用心不够,功夫不到家。如果父母真正用心对待孩子,孩子不仅能感觉到,且会以懂事进步和成长来回报父母。”

家庭教育是一种古老而全新的职业,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传统的家庭教育严重滞后于形势。亲子矛盾的突显,孩子问题的频发,让父母和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家庭教育。也许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由于母亲与孩子更亲密,更能体会到现代孩子的痛苦,所以,有很多母亲都在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相比而言,父亲学习家庭教育者却很少,而我们追究孩子出问题的根源,很多源于父亲,因此,这位父亲在家庭教育方面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2015-11-9

每日分享:自我考评。这位父亲“每日三省吾身”,他自我考评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二十一天能基本养成一个好习惯,或者基本改掉一个坏习惯;九十天能完全养成一个好习惯,或者完全改掉一个坏习惯。按照心理学的理念,我把自己要改变的习惯和要培养的习惯列成了一个表:横向——周一至周日;纵向——赏识家人、学会感恩、控制情绪、锻炼身体。我每天晚上临睡前,要花数分钟时间,对自己当天的所作所为“过电影”,尤其对自己要改掉的、要培养的项目逐项对照,认真反思。哪一项做得比较好,我在后面的空格里填上A;哪一项做得不太满意,在空格里填上B;那一项做得比较差,在空格里填上C。填表的过程是总结的过程,更是反思的过程,发现今天某项做得不好,往往会引起重视,明天会刻意把它做好。刚开始我不太习惯,一些项目做得也不尽人意,表格中的A是少数,B占一部分,C也不断出现;十多天后,就比较习惯了,表格中的A在增多,C在减少;等到三周后,表格中大多成了A和B,鲜见有C出现。说复杂也简单,用心做了21天,好习惯基本养成了,坏习惯也基本改掉了。

  初战告捷,我的信心更足了。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就,我在21天的基础上坚持了三个月。这样,项目上的内容在我脑海中不断得到强化,在我的潜意识里扎了根,想忘也忘不了。这个方法确实帮了我不少忙,比如容易发怒、听不进不同意见、喜欢议论人、浪费小块时间等一些不良习惯、负面素质就是这样改掉的;我的一些好习惯、好品质,比如坚持锻炼身体、喜欢做家务、东西随手放回原来地方、善于赏识家人、迅速化解负面情绪、凡事光明思维、善于释放积极情绪、寻找原因原谅别人、让感恩成为自觉行动等,也是这样养成的。这张考评表,让我一天一天、一步一步,向着一个合格父亲迈进,儿子也在一天天、一点点地发生着改变。

2015-11-10

每日分享:苦练内功。人生追求着幸福,幸福需要成功,在迈向成功的路上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行动,二者缺一不可。在家庭教育方面,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幸福、成功,有的方向不对,不注重自身教育素养提高,一味盯着、逼着孩子学习,孩子从神童变成了神经;有的已经明白“孩子的问题是父母的问题”,但父母缺乏行动力,孩子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对于已经看清方向的父母,要想孩子改得快,自己必须变得快,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苦练内功。这位父亲的三种做法我们有必要好好揣摩。

  1、读书。每天读一定量(三万字左右)的家教类、社科类书籍,给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一般的书粗读即可,比较好的书我会精读。读到质量较高的书,我会在字里行间做上批注,书页天地上也写满了字,有些地方还加上了惊叹号、问号等标记。书读多遍,其义自见。读来读去就把书读薄了,书的要义领会了,关键话语也记住了。

  2、思考。每天思考一个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写一篇家教随笔。当我聚精会神关注家庭教育这件事时,随之也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加之经常读书,不断和作者思想碰撞,往往会产生一些思想火花。随手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教育思想。经常看看自己写的随笔,并加以归纳整理。慢慢地,智慧就增多了,思想就升华了,境界就提高了。

  3、用心和孩子说每一句话。父母说话水平直接影响亲子沟通效果,进而影响家教质量。以前孩子不接受我,和我对着干,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不会说话所致,歪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了嘴上的亏。接受过去的教训,每次我和孩子说话,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没有准备充分不谈,感觉自己心境不佳不谈。凡是比较关键的话,我都要反复演练,避免生硬、牵强。我体会到,只要心里装着孩子,只要肯花心思,就能找到适合孩子、且孩子乐于接受的语言。

2015-11-11

每日分享:同感共情。共情也可称为投情、神入、同感、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等,它在沟通交流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咨询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的功能,而共情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俗话说:“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更是如此。由于性别、年龄、环境、经历等不同,特别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亲子之间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想法。但从另外的角度看,“现在的父母也曾经是孩子”,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父母只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尊重孩子,不固执己见,就能做到共情。请看这位父亲对共情的认识。

父母和孩子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对同一件事情会有各自不同的真实感受,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以前,由于我不懂得同感共情,给孩子造成了不应有的伤害,我自己也吃了不少苦头。通过学习、思考、练习,我学会了接纳儿子的所有情绪,认同儿子的任何感受。包括接纳儿子痛苦、烦恼、沮丧、愤怒等情绪,认同儿子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感受。我在语言艺术方面也有了质的提高。以前,我和孩子说话,总是企图纠正孩子,因而不断否定孩子的观点,总是说:“你讲的不对!”“不是这样!”“你说的没有道理!”“不要再辩解了,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呢!”现在,我习惯这样说:“是的!”“是的!”“是这样!”“有道理!”“你这样想完全在情理之中!”“我也有这样的感受!”同感共情是实施教育的第一步,制造了同感共情,就等于创造了教育的良好开端。我有这样的感受:当孩子情绪被接受、感受被认同时,他会从内心感激父母,从而把父母当成知己。孩子和父母关系融洽了,从心里接受父母、认同父母了,父母的观念孩子就会接受。反之,孩子不认可父母,父母的建议再有道理,孩子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

2015-11-12

每日分享:说话艺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还有一种说法“家是伤人的地方”,说的就是恶语对家人的伤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外面说话客客气气、和风细雨,但对家人总是恶语相向、不留面子,并美其名曰:自己人,不必客套,有啥说啥。很多孩子出问题,我们都可从父母的恶言恶语中找到答案。这位父亲对孩子说话的艺术,我们可以用心体会。

1、以第一人称为切入点。“你听明白了吗?”变成“孩子,我说明白了吗?”“你听懂了没有?”变成“儿子,这件事我表达清楚了没有?”把说话焦点引到自己身上,即便哪句话孩子没听明白,不是孩子的责任,是父母没有表达明白,这样孩子就不会产生对立情绪。

  2、不对孩子说教。我和孩子交流,不再进行“不好好学习,将来肯定是扫大街的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当年怎样吃苦耐劳,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少年时代吃不饱、穿不暖,基本生存条件都没有保证,你们现在多么幸福?再不努力真说不过去!”之类的说教。孩子没有那份经历,没有那份体验,就不会产生共鸣。说教不是教育,只能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3、变谴责为提示。“你天天丢三落四,洗完澡总不知道关浴霸,没有一点节俭意识!”变成“儿子,浴霸还开着呢!”“警告过你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要用水冲,你就不长一点记性!”变成“宝贝,厕所还没有冲呢!”“嘴皮都磨破了,这几天有雷阵雨,你还是忘带雨伞,自己的事总让大人操心!”变成“孩子,雨伞!”

   以前,我向孩子指出缺点时,孩子难免产生抵触情绪,那时我的话语里充满了责备和训斥。现在我只向孩子描述问题,只把焦点集中在问题本身,孩子往往乐于接受,也会主动去做。提示比谴责高明得多,因为我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人性的弱点是害怕尊重。当孩子受到尊重的时候,展现出来的都是美好的一面。

 

2015-11-13

每日分享:尊师重教。尊重老师、重视教育简称尊师重教,它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哪一个时代文明,那个时代就必然尊师重教,哪一个国家智慧,那个国家就必然尊师重教。中国向来倡导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对老师是何等的尊重!而现在,可能是市场经济急功近利的原因,老师的地位、待遇、工作都受到挑战,且成了最危险的职业。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很多人轻视教育,新的“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这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悲哀!我想,一方面这种畸形的现象一定会有报应,一方面已经在物质方面觉醒的中华民族很快也会在精神和教育上觉醒!国家如此,对于家庭也是一样,凡是重官位轻老师、重金钱轻教育的父母,其家庭必会出现昙花一现的局面,凡是眼光长远的父母,为了孩子,为了家族,必会做到尊师重教!这位父亲阐述了自己尊师重教的做法。

  在我孩子上过的几所学校里,我是往学校跑得最勤、和老师接触得最多的家长,也是从内心深处尊师重教的家长。尤其是儿子出现问题,我关闭了厂子,成为全职陪读父亲后,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去学校更方便,我干脆在学校隔壁租了房子。以前我到学校是了解学校情况,掌握孩子动态,让老师对孩子重视,给孩子以“关照”。现在我到学校是向老师学习,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由于我从骨子里尊重老师,老师们也乐意和我交谈。每次到学校,我总能找到交流的对象。张老师在上课,王老师可能是自习课;刘老师没空,黄老师可能不太忙。由于我在潜心研究和思考家庭教育,讲出来的话比较入行,老师不但不会厌烦,还认为我在支持他们的工作!重点学校的老师,有省、市劳模,有省、市优秀教师,有特、高级老师,他们都取得过一定成就,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诚心向老师们学习,可以说是积累教育智慧、提高家教水平的捷径。)每天和老师交流一次

在我孩子上过的几所学校里,我是往学校跑得最勤、和老师接触得最多的家长,也是从内心深处尊师重教的家长。尤其是儿子出现问题,我关闭了厂子,成为全职陪读父亲后,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为了去学校更方便,我干脆在学校隔壁租了房子。

 

以前我到学校是了解学校情况,掌握孩子动态,让老师对孩子重视,给孩子以“关照”。现在我到学校是向老师学习,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由于我从骨子里尊重老师,老师们也乐意和我交谈。每次到学校,我总能找到交流的对象。张老师在上课,王老师可能是自习课;刘老师没空,黄老师可能不太忙。由于我在潜心研究和思考家庭教育,讲出来的话比较入行,老师不但不会厌烦,还认为我在支持他们的工作呢!重点学校的老师,有省、市劳模,有省、市优秀教师,有特、高级老师,他们都取得过一定成就,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诚心向老师们学习,可以说是积累教育智慧、提高家教水平的捷径。

2015-11-14

每日分享:接纳父母。现在, 我从事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讲课,有网上、学校、社区、沙龙、电视台等;二是写作,有讲稿、每日分享、微博等;三是咨询,有孩子学习、心理问题等。个案咨询是对我综合能力的考验,如何能切实帮到父母一直是我探索的问题。前几天看到一则家庭教育咨询案例,我感觉杨老师用的方法很好,对我的咨询很有启发。他的咨询分为四部分,一是了解情况,接纳父母;二是举出事例,以身示范;三是父母反思,自省自悟;四是鼓励进步,信任父母。

    咨询师:两位家长好。家长:杨老师好。咨询师:看到你们夫妻俩来咨询,我很高兴,感受到你们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你们希望我给你们提供哪些帮助?爸爸: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想向您请教怎么办?妈妈:孩子性格不好怎么办?爸爸:孩子太自我,听不进去我们的话?太烦了怎么办?就拿给他补习功课,从来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总是按自己的方法做了,不行才不耐烦地再用我给他讲的方法来,哎!不想让他走弯路,浪费时间呀!妈妈:孩子这次考试考了班里倒数第二,不上进,说他,他还说后面还有一个比他差,看这孩子一点都没遗传我们的好处,是个东西,我早扔了,哎……

   咨询师:听你们说了好多孩子令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我感受到了你们为孩子的学习很担心,也很焦虑是吗?家长同时说:是的。咨询师:你们两位给自己的担心焦虑按1-10评估,最高10分,最低1分。你们能打几分?爸爸:6分。妈妈:8分。

  上面的谈话,可以说是咨询师与咨询者的见面礼,只不过此处没有介绍孩子的性别、年龄、几年级,但从后面能了解到是初一男生。对于咨询者来说,一般是因孩子有了“问题”,他们的共同点是: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把孩子的问题说得严重;一副焦虑不安的表情;想急切地让咨询师说出方法。对于咨询师来说,必须了解并无条件接纳父母的现状。


2015-11-15

每日分享:情景体验。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父母有问题,这是众多专家的一致意见。而这里所说的“父母有问题”一部分是榜样有问题外,更多的是教育方式有问题。如何让父母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问题,这是考验咨询师智慧的地方。如果直接讲道理的方法,有些父母会不以为然并产生抵触情绪,如果用一些灵活的让父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父母就会乐意接受。这位咨询师就用了情景剧的方式。

   咨询师:你们两位谁愿意分享一下你和孩子在一起学习、交流最愉快的一次。爸爸:刚上初一两周,晚上他主动问我一道数学题,我当时给他讲的时候有意识的渗透了下节课的内容,第二天,他放学回来就高兴地分享,他在上数学课时提问好几个同学都不会,只有他一个人会,老师表扬他,他很高兴。咨询师:那你当时是怎么回应孩子的?爸爸:知道了,好好学就是了,还不是昨天晚上你多学习了,以后再加把劲儿。妈妈:我说老师表扬一下就那么自以为是,别翘尾巴。

   咨询师:那就针对这件事情,你们两位谁来演孩子, 我演爸爸。爸爸说:我演孩子。咨询师:妈妈演观察者。我们把孩子回去受到表扬的情景演一遍。孩子:爸,妈,我今天早上受到老师表扬了,心里很高兴。咨询师走上去说:“孩子,快坐下来给爸爸分享一下。”孩子笑着说:“我在上数学课时,老师提问了好几个同学都不会,只有我会,老师夸我聪明。其实是你昨晚让我预习的时候,教给我的方法。”

咨询师:是吗?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孩子:我要好好做好课前预习,遇到不会多向您请教,上课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的问题。咨询师:孩子,你说得真好,就按你说的做,爸爸做你的得力助手。

  咨询师让父母举出最近发生在亲子之间的事情,把父母是如何与孩子交流的情景说出来。之后,咨询师以父母的身份出现与孩子进行交流,让父母体验到不同的教育方法带给孩子的不同效果。


2015-11-16

每日分享:父母反思。通过咨询师做“爸爸”,爸爸演“儿子”,妈妈做观察者这场情景剧,爸爸、妈妈体会到自己与孩子说话有很多不足之处,对孩子有不同程度的伤害。下面是爸爸、妈妈的感言。

    妈妈说:老师我做为观察者,我感受到了,我平时为孩子操心太多,孩子不领情,原来我不会说话,和孩子说话爱发脾气。前几天,我们为学习争吵,孩子说:“妈妈,为什么每次吵架都是我向您道歉,难道您就没有错吗?”现在我知道我是不知足,我孩子其实很懂事,刚上初中,暂时没有小学时候学业成绩那么优秀,可他爱看书,主动完成作业,只是不愿意完成老师布置以外的作业,都是我的错,我得改变,再这样就会毁掉孩子。我还没来得及回应,爸爸开口了说:“我也不好,给孩子讲题总是要求孩子按我的要求来做题,没有给孩子自主的空间,我要改变我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多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孩子对我的讲解不理解,我耐心解释,孩子着急,我不能急,得沉住气,等待孩子调整,他的情绪好了,再和他沟通讲题也行。”

  从事家庭教育以来,我一直思考着,在家庭教育中,我一定要冲破学校教育两个模式:一是内容上,由知识教育变为做人教育;二是形式上,由你讲我听变为参与互动。现在内容方面,我能跳出去,但形式上我一直跳不出窠臼。我总是习惯于挖空心思准备讲稿,按步就班滔滔不绝。虽然我意识到这种只关注自己的模式是那样的蠢笨,靠讲道理是那样的苍白,我也立志要用体验课代替那套陈旧的模式,但可能是“小出身”所形成的潜意识影响,我每迈一步是那样的艰难。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有些没有学历,没有教过学的人,讲起课来是那样的灵活、自信,而科班出身,以讲课为生的我讲起课来是那样的呆板。这位咨询师的做法让我耳目一新,我也要把体验用到咨询上,把自己解决孩子问题的做法和见解用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

2015-11-17

每日分享:自省自悟。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自省自悟”,可见自省自悟是自我成长的最高境界。在教育中,我们往往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这三种教育最后都要归结为自我教育。因此,做为咨询师,我们的目标就是如何让父母自省自悟、自我教育。在案例中,咨询师利用情景剧的形式,一是以“爸爸”的角色示范正确的做法,让父母在比较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二是爸爸演“儿子”的角色,体会儿子的感受。最后,爸妈找到努力方向。

    咨询师:你们真是好家长,领悟力超强,那接下来你们打算怎么做?爸爸:回去和孩子商量一下学习时间,尽可能尊重他,好好和他沟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多些耐心。妈妈:我也得改改我这急脾气,孩子再大,他依然是孩子,先改变自己,慢慢影响他。老师感谢您,我以前总认为孩子有问题,其实是我们和孩子相处时太看重我们自己的知识经验,担心、害怕他走弯路,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太多了。爸妈握住我的手眼里含着感激的泪水说:“老师,谢谢您,我们回去就做。”咨询师:那现在让你们评分分别是多少?爸爸:3分。妈妈:5分。咨询师:祝福你们,焦虑、但担心程度都有所降低。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和孩子沟通的错误方式,改变就在当下,从现在开始,每天改变一点点,慢慢来,坚持一个礼拜,下周同一时间分享你和孩子相处的幸福时刻。祝福你们,下次再见。

  通过近几年的家长咨询,我感受到了家长的领悟胜过任何教子经验与方法,只要家长领悟到自己的不对,方法家长自己能找到,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让家长达到领悟层面,找到适合他们自己教子的方式方法,照着坚持做就行了,我们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切不可给家长和孩子乱支招,相信每个人都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需要我们激活他们自己的资源,所有人都拥有全部资源。

2015-11-18

每日分享:死不瞑目。最近有则《13岁女孩疑因学习差被亲妈打死》的报道让我无语,特别是女孩死后一直睁着眼睛,护士给孩子扶了好几次眼睛都合不住的场景一直在我前晃动,总让我不寒而栗。

  玉玉,女孩,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鹤壁市山城区耿寺村人;爸爸崔某,经常在外面打工;妈妈唐某,39岁,在家专职照看玉玉年幼的弟弟,平时不喜欢出门,也不喜欢跟人沟通。2015年11月13日,星期五下午,玉玉放学回家。由于玉玉在学校与一个同学发生点小口角,责任在玉玉,妈妈知道后非常生气,再加上玉玉学习成绩不好,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并且前一段时间还拿了同学10块钱等原因,妈妈将其用棍棒殴打致死。慌乱中,她告诉亲戚并打120,晚上8点多,鹤壁市山城区鹤煤总医院急诊室接到电话,便由值班的3名护士和1名医生赶到玉玉家,一位男士接车,当时玉玉已经翻白眼了,屋里还有她的妈妈和舅妈。到那儿人已经不行了,家长要求极力抢救。医院20时17分接诊,21时零7分返回,属于入院前死亡。一位护士说:“我同事给小女孩扶了好几次眼睛,都合不住,睁着眼睛走的,可怜的孩子,希望天堂里没有暴力”。医生报警后,将唐某刑拘。

  花季少女,纯真的心灵,她怎么能理解这疯狂的妈妈,这疯狂的世界?孩子死不瞑目,它是否代表着怀疑,代表着恐惧,代表着不甘,代表着不满,代表着愤怒,代表着抗争,代表着依恋,代表着渴望?对此,我想每位父母都有自己的解读,那些所谓的“狼爸”、“虎妈”们是否有点汗颜?那些死抱“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朽们是否还在狡辩?父母是否以“这是偶然,不必大惊小怪,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为借口而心存侥幸?父母能否明白顾晓鸣老师关于“教育保底不死人”的说法绝不是骇人听闻?女儿含恨九泉,母亲错爱入狱,父亲抚养幼儿,换位思考,情何以堪?苍天啊,此事何时绝?

2015-11-19

每日分享:四口之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儿女双全是最有福的父母,在农村当娶女婆、送女婆或做嫁妆都要找儿女双全者。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思想的影响,在计划生育做为国策的年代,都希望第一胎生个儿子,假如生了女儿,有的会“偷生”第二胎,假如能如愿生个儿子,父母们便自豪满满。即使在放开二胎的今天,这样的四口之家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

   在《13岁女孩疑因学习差被亲妈打死》这则案例中,玉玉一家就是这样的四口之家,她13岁上初中,父亲崔某长年外出打工,39岁的母亲唐某在家专职带玉玉年幼的弟弟。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家庭应是很幸福的,但他们真的幸福吗?如今,女儿被妈妈失手打死,母亲坐牢,父亲从外地回来既要面对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还要抚养年幼的儿子,这一家人从此与幸福无缘。我们还可以设想,这件事发生之前,他们幸福吗?虽然没有报道母女之间过去的矛盾,但我们可以想像母女之间一定是水火不容的。13岁的玉玉为什么会与母亲有这样深的隔阂?我们可以猜测,一是缺失的父亲加上焦虑的母亲造成了失控的孩子;二是玉玉与弟弟之间差距较大,她原来在溺爱中吃着独食长大,有了弟弟后,母亲没有精力照顾,她就会有失落感,她既恨弟弟夺爱,又惹事引妈妈关注。虽然还能找出很多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则是父母不懂家庭教育,假如父母懂得家庭教育,这一切事情都可避免。

  在咨询中,我遇到了很多像玉玉家这样的案例,四口之家中老大与老二差距较大,因老大成为“问题孩子”而弄得家里鸡犬不宁。现在,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这样的老大与老二相差较大的四口之家会越来越多,如果父母不了解老大的成长过程以及有老二后老大的心理变化,老大就极易成为“问题孩子”,就会与我们生二胎的初衷背道而驰。我真心希望专家们能对玉玉这一案例进行全面剖析,让四口之家真正成为幸福之家!


2015-11-20

每日分享:谁能醒来?2015年11月10日早晨7:30左右,南阳市十三中九年级十二班学生云博,因心脏骤停突然晕倒在早自习的课堂上,待120急救车赶到时已无生命体征。据报道,猝死课堂的男孩云博,今年15岁,是一个学习勤奋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头天晚上写作业写到12点多,早上6点20起床,7点左右父亲将他送到校门口后离开,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孩子死后,心碎的爸爸发文哀悼。

“十五载情缘一朝骤断,娃啊,你到哪里去了?告诉爸爸一声好吗?告诉爸爸一声好吗?这么近,这么近,清晰的面庞这么近,可为什么听不到你绵柔的‘爸爸’声?今生又让我到哪里去听这十五年浓亲的‘爸爸’声?人说:刚走的魂魄就在四周,可爸爸望断四周每个角落,怎找不到你的魂灵?找不到你的魂灵?娃啊!爸爸知道你累了,从此从此,再也没有压力了,爸爸知道你胆小,别怕别怕,爸爸就在冰棺前守着你、守着你!爸爸深深忏悔:每天睡眠那么少,还无形中增加你的学习压力,更不该面对你的累,过多鼓励你做坚强男子汉。娃啊!你喜欢的东西爸爸都带来了,激光笔、强光手电、放大镜、镁棒……还想要什么?快告诉我,快趁夜深人静告诉我,好吗?娃啊!安安静静,轻轻松松,好好睡一觉吧!愿天下父母别再给孩子加压了,还他一个轻松、自由的童年。”

  有人认为这位父亲把孩子的死归咎于学习的压力有些偏激,因为有可能是先天疾病导致。从记述中,我们能感受到,单亲家庭、性格内向、胆小敏感是造成孩子心理脆弱的原因,而学习压力是导致孩子死亡的导火索。云博的猝死,也许只有他的父亲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但真的重新来过,我们很难保证这位父亲能让孩子过自己的生活,因为父母都认为,孩子死亡这样极端、概率极低的事情怎么就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我悲观地想,这位父亲啼血的呼唤既不能唤醒儿子,也不能唤醒其他父母。

2015-11-21

每日分享:有果无因?吴小欣,女,21岁,广东省湛江市人,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级计算机科学学院大四学生。11月6日凌晨4时许,住在宿舍6楼的小欣从9楼坠亡。小欣留有遗书,称因压力太大、无法适应社会而选择轻生。据母亲介绍,5日晚上,她在10点多,想和小欣打电话,然而一直占线。直到11点多,小欣回了一个电话,说刚和哥哥聊了一个小时。她和小欣聊到11点半左右,也就聊了几句话,她实在想不通这样一个开朗、听话的女儿,为何会毫无征兆地坠亡。据小欣好友反映,她在周一参加完某企业面试后,觉得不是很理想,曾提到“想跳楼”,但语调又像是开玩笑,后来好朋友就陪她逛街散心,到周三的时候已经变得开心了,没想到周五凌晨却出事了。室友也称小欣情格开朗,当过班干部,与室友关系很好,那晚在11点多就上床就寝了,还打起了呼噜。

  读着这样的案例,让人如哽在喉,说不清为谁悲伤。为小欣悲伤吧,她跳得是那样的平静、从容;为母亲悲伤吧,她应该是位称职的妈妈,好像一直沟通很好;为同学悲伤吧,他们关系很好,陪她散心,还看着她打呼噜睡下;为学校悲伤吧,她性格开朗,当过班干部。让人不解的是:一方面是21岁年轻的生命义无反顾地跳楼,按常理如果不是痛苦到极点,谁也不会选择走这条路;而另一方面是她的亲人、好友、学校,谁也想不到她会这样,按常理孩子发生这样极端的事情应该有征兆的。这个案例让我想到鲁迅先生在《药》这篇课文中写的革命烈士夏瑜死后,母亲夏老太太上坟时,对坟上有“花儿”的诧异。如果鲁迅先生是用母亲不了解儿子为什么会死暗含革命者没有唤醒民众,那么,在像小欣这些案例中,亲人、学校、朋友都想不到小欣会死,这是不是一种心灵的麻木,是不是对生命的蔑视,是不是集体无意识?难道我们能容忍这种有果无因的悲剧一再发生吗,是否该用一剂猛药治一治?

2015-11-22

每日分享:应试教育。11月6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级计算机科学学院21岁的大四女生吴小欣从9楼坠亡。大四女生至少在学校读书16年,却因面试不理想、压力大、不能适应社会而跳楼,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人?11月10日,南阳市十三中九年级十二班,15岁的男生云博,因心脏骤停突然猝死在早自习的课堂上。云博写作业到夜里12点以后,早上6.20又起床,初中生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怎么保证?这些都是极端的事情,而像网瘾、早恋、厌学、逃学等现象更是像瘟疫一样在漫延。这一幕幕的悲剧都指向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相对素质教育而提的。应试教育也称“升学教育”,强调“双基”和能力与智力因素,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片面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教育单纯的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传授技能,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实践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德育,忽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有严重缺陷的片面教育。应试教育偏重智力,而忽视了德体美劳;重视应考科目,忽视选修和免考科目。应试教育重视知识量,忽视学生素质、自我探究能力的开发。应试教育重理论,忽视活动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偏重简单“高效”的讲授法,忽视学生能动的发现法。应试教育不尊重人的存在,不能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而简单化为机械的加工。应试教育偏重“好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差生。学校教育成为严酷的、属于淘汰赛。英才三两人,牺牲一大片。培养少数人才,耽误较多人,反映了应试教育的极端功利性。

  应试教育在过去的岁月里,曾经在选拔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容、形式都需要改革,否则就失去了生命力。怎样改革?就目前情况下,必须把家长的力量调动起来,从源头上抓孩子做人这个根基。教育部《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意见》是破解应试教育难题的“金钥匙”,愿早日实施!

2015-11-23

每日分享:心酸作文。近几天,网上晒出一篇三年级学生小希写的作文《爸爸玩手机》,被称为心酸作文。

我的爸爸身高一米七,头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耳朵直直的,嘴巴大大的,鼻子小小的,身体瘦瘦的,屁股小小的,脚长长的,手细细的,肚皮圆圆的。我的爸爸很爱看手机,每次有空他都会拿出手机来看,有一次,我叫爸爸进来跟我一起看书,玩,画画,可我叫完后,爸爸没听见,还是没有来,害我叫了很久很久,终于把爸爸叫进来了,爸爸进来的时候还拿着手机。我爸爸在厕所解便的时候也在看手机,爸爸解完便了,都不知道出来,还在里面看手机,等他出来的时候……

这篇稚嫩的童声作文,描写了一个因依赖手机而影响自己学习的爸爸。后经班主任调查,竟有超三分之一的孩子举手反映,父母有只顾玩手机而忽略自己的现象。前段时间,坊间一直传着一件新闻,说是儿女们为老父亲过生日,办了一大桌酒席,席间,儿女们都抱着一个手机在那里玩,把父亲冷在了那里,父亲一气之下把酒席给掀翻了。无独有偶,心理咨询师贺小燕说:有次在手机上处理事情。女儿走过来,嘟着小嘴问我:“妈妈,到底手机是你女儿,还是我是你女儿啊?”在《爸爸去哪儿》第三季里,刘烨自顾自地玩着手机,儿子诺一突然说:“爸爸我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让我陪你聊会天……”很童真的一句话,道出了孩子内心对父母陪伴的渴望。


网络的普及,手机的运用是社会的进步,但它也是双刃剑,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正确使用,它会给人们带来诸多便利,丰富人的生活,拉近人的距离,让人们充实、幸福;如果过度依赖手机,成了它的奴隶,它就会让人陷入被动,疏远感情,远离现实。也许是网络来得太猛,我们猝不及防,人们仿佛着了魔,很多人都成了它的俘虏。年轻的父母们,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要有节制地使用手机,不要因玩手机而让孩子心酸。

2015-11-24

每日分享:慢性自杀。2015年3月25日,合肥滨湖新区四川路某小区发生一起悲剧,27岁的爸爸叶某在家中掐死自己8个月大儿子。  

   叶某是其家中唯一男孩,爷爷、奶奶、父母从小对他十分溺爱。大专毕业后,他一直待业在家,导致与社会脱节。叶某与妻子李某经人介绍后结婚。然而,婚后叶某不愿出去工作,每日沉迷网络。孩子出世后,李某本以为他会有所改变,但叶某还是和以前一样整天沉迷网络,不去工作,对孩子也不管不问。于是李某带孩子回到娘家。孩子8个月大时,李某决定出去找工作,叶某母亲为了维系孩子们的感情,把孙子接回身边。

   25日中午时分,叶某与儿子两人在家午休时,叶某产生掐死儿子的想法。因害怕被人发现,他将外门反锁后来到卧室,双手掐住了儿子的脖子,几分钟后才松手。待外出回家的母亲发现大门被反锁,听到叶某在房内喊“养不活,早晚得弄死”,于是强行打开房门,将孙子送至卫生服务站抢救,但孩子已失去了生命体征。

案发后,母亲说,叶某患有癫痫,性格比较内向。她从小就惯着叶某,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婚后不再给钱,叶某就经常情绪激动。结婚后的生活压力,更使叶某变得暴躁,甚至开始打骂家人,并在言语中表露要杀死孩子。经司法鉴定,叶某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最近,在咨询中我也遇到四例让人痛心的案例,这四个孩子有很多共同点:男青年,年龄28岁上下;在家独子或老小,从小娇生惯养;初中以前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内向,小时候很乖;现在都成了“宅男”,除了上网什么都不想干;不出去工作或出去工作也干不了几天;不想谈恋爱也谈不成恋爱。当他们的母亲、哥哥、姐姐向我谈起时是那样的无奈和焦虑,我给他们分析后也感到压力很大。读着这则报道,好像有一个“溺爱-心理脆弱-神经症-精神病”的链条呈现在我面前,难怪人们说“惯子如杀子”,这等于让孩子慢性自杀呀!



2015-11-25

每日分享:愚母败儿。一位二十岁大学生对后妈溺爱弟弟的情景进行了描述,让我心生感慨。由此想到现实中有些溺爱型的亲妈,实际上做着比后妈还要伤害孩子的事情。

   十二岁那年父母离异,后来分别再婚。到今天我二十岁,亲眼见证了溺爱如何把善良的天使般的孩子变成所有人的灾难。继母来自农村,但家境不错,与我父亲相识几月两个人就决定结婚了。婚后计划二胎,两年后怀孕,在接近预产期的时候发现异常送到医院时已胎死腹中。就这样第一个孩子去世了,后来两个人继续努力就有了我现在的弟弟。因为继母有高血压,弟弟是七个月早产儿,出生后送到暖箱里过了一段日子,费用很高,弟弟来到这个世上确实不易。  

 

   不久,我就看出继母溺爱的苗头了。弟弟每次洗澡都要用矿泉水煮开晾凉再加热,吃穿都是同类商品价格最高,不同形状类型的洗浴盆,堆成山的玩具。后来弟弟大了,爸妈之间争吵不断,继母的溺爱也激怒了我爸。四五岁的时候在玩具上的花销能达到万元,而不管是我爸或者我爸的朋友提到孩子的玩具太多了之类的话,继母都会厉声反驳,一种自己的孩子很委屈的样子。溺爱的现象很多,像弟弟每次上厕所都要拿着平板并且持续半个小时;吃饭要拿椅子在上面放单独的饭菜;每次吃饭必须吃西红柿鸡蛋,没有这道菜就不吃饭;每次吃饭之前都吃大量零食导致不正常吃午饭、晚饭;晚上1点睡觉,早上睁眼就去看动画片;非要养狗,准确的说是折磨狗;对长辈动手打骂,满嘴脏话。前几天拿着刀威胁我爸给他播电视频道。和我爸说,家里住的房子是他的,让我爸滚并希望他去死。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有时晚上我会失眠感到深深悲哀,一个十岁的孩子能说出如此狠毒的话。每次我弟弟做过份的事我爸要管教他时,继母都会阻拦并把问题推在我爸身上并对他进行辱骂。从这些年的观察,我觉得孩子做的很多事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2015-11-26

每日分享:何谓溺爱?我们常说:“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董进宇博士说:“爱是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终极办法”。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往往又是一个“说也说不清楚”的问题。特别是溺爱,它就像一丸裹着糖皮的毒药,迷惑着父母的眼睛,吞噬着家庭的幸福。虽然人们都明白溺爱不是好东西,但怎样区分溺爱则是一个难点。最近看到一段咨询师与一位母亲的对话,可以让我们对溺爱有比较清晰地了解。

     一位焦急万分的中年妇女找到咨询师,历数了孩子的问题,倾诉了自己的冤屈。咨询师听了很久,问这个母亲:当你的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是不是你嫌孩子慢,怕孩子弄不成,马上帮孩子系好,并且到初中还是你给他鞋带。母亲:是的。咨询师:当你的孩子第一次吃饭,把米粒撒的满桌子都是,于是从此之后你就用勺子一口一口的喂他,直到孩子长大。母亲:对的。咨询师:当你的孩子第一次铺床单,铺了一个小时,还没有把床单铺平整,于是你过去把床单铺平,并且以后不在让孩子铺床。这位母亲张大嘴巴:是呀!咨询师:当孩子大学毕业,你是不是动用你身边所有的关系,为孩子找了一个非常舒适的、别人都非常羡慕的工作。这位母亲诧异地看着咨询师:你怎么知道?咨询师:当孩子要结婚的时候,你为孩子找了一个满意的老婆,并且花了很多钱,为孩子买了一套打房子,又动用了你所有的积蓄,为孩子举行了一个体面的婚礼。这位母亲从凳子上跳起来: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咨询师淡淡地说:从你第一次给孩子系的那个鞋带上看到的。这位母亲手扶桌面,身体前倾,望着咨询师,急切地说: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咨询师冷静地说:回去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钱,当你的孩子生病的时候,给他请最好的医生,当你的孩子有了孩子的时候,再花更过的钱,给他换个大房子。除此之外,我也帮不了你。

 2015-11-27 

每日分享:时变我变。美国教育家斯宾塞·约翰逊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用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说明了“变是唯一的不变”的道理。故事讲述的是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住着四个小家伙,其中,有两只小老鼠,一只叫“嗅嗅”,一只叫“匆匆”,另外是两个小矮人,一个叫“哼哼”,另一个叫“唧唧”,他们在迷宫里享用着同样的奶酪。

    有一天,奶酪突然没有了,两个小老鼠并没有觉得惊讶,毫不犹豫地取下挂在脖子上的跑鞋,迅速向迷宫的深处跑去。对它们而言,事情就这么简单,什么都要随情况的变化而变。但两个自认为聪明的小矮人则不然,他们愤怒地在那里大喊大叫:谁动了我的奶酪!他们不相信这个事实,他们认为上天对他们不公平,同时也完全被这种意外惊呆了。因为对他们而言,奶酪不仅是食物,还意味着身份和地位,还意味着成功和幸福,他们已习惯了这种生活,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没有奶酪。他们不愿意像小老鼠那样说话弃就放弃,一直在那里“守株待兔”,期望着重新出现奶酪。等到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唧唧才无奈地找出自己的跑鞋,不情愿地穿上出发,经过艰难跋涉,终于找到了更加新鲜丰盛的奶酪。唧唧为了让哼哼醒悟后能很快找到路径,便在墙上写下了很多警示语言: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随时做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变质;越早变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尝试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从此,唧唧也像小老鼠一样,把跑鞋的两根带子系在一起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去发现新的奶酪。

    事实上,很多人在生活安定平稳时都不希望变化的到来,都不想改变自己。现在,“问题孩子”很多,而这些“问题孩子”都是“问题父母”造成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问题父母”?主要缘于这些父母抱残守缺,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

 2015-11-28 

每日分享:卡尔·威特。他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牧师,对教育有独特的见解,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小卡尔·威特,让小卡尔·威特成为传奇般的“天才”:9岁考上大学;13岁被授予博士学位。他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老卡尔·威特说:“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取决于他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区别的,但这种差异是有限的。在我看来,别说那些生下来就具备非凡禀赋的孩子,即便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正如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坚信这一论断。”当时,很多人对他的说法不赞成,因此,他说道:“与其跟你们辩论,不如拿事实来说话。只要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而且只要你们认为他不是白痴,我就一定把他培养成一个非凡之人,这是我由来已久的决心。”因为他是在没有孩子时说这番话的,所以很多人都说“我们等着瞧”。

    老卡尔·威特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其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天才。一个儿童如果按照理想状态成长,能够长成具有100度能力的人,我们就说他具备100度的潜在能力。但是如果对他完全放任不管,弃其量只能成为具备20度或30度能力的人;若教育得好,就可能达到60度或70度,乃至80度或90度。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位父母都想让孩子成才。如何把“想”变为现实,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教育。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孩子成才的“根儿”是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做人教育,而绝非“分儿”,我们应从《卡尔·威特的教育》中吸取精华。

2015-11-29

每日分享:不孝温床。我常想,孝应是做人的最基本标准,应是划分人与非人的分界线,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孝敬父母,没有感恩心,就应属于动物的表现,原则上就不能归为人类。传统文化总是把不孝归为这个人的原因,把父母当成无辜者,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人为什么不孝,很多都源于父母的溺爱,毫不夸张地说,溺爱是滋生不孝的温床。

   据报道,现年48岁的席某是家里的独子,因从小娇生惯养,稍有言语不和,就会对父母动手。2015年10月3日中午,席某参加喜宴,酒后在回家途中觉得头晕,便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睡觉。下午,同村村民叫醒他,说他家里养的9头猪从猪圈里跑出。席某随即四处寻找,途中遇到母亲张某。因嫌母亲没有看管好猪,一气之下便将母亲推倒在地,拾起路边的木棍击打母亲头部。同村村民上前劝阻,并拨打120,张某经抢救无效死亡。

   另据报道,今年26岁的朱小姐在2013年8月结婚,由于父母从小溺爱,她坚持要求跟自己的父母同住。深爱她的老公也只好同意了。尽管已经结婚了,但朱小姐仍有一件事让他的老公感到受不了。由于朱小姐是父母老来得女,对她十分溺爱,因此,即使到了26岁的年纪,每天早晨起来,都由妈妈亲自帮她穿袜子。不仅如此,在吃完父母做好的早饭后,朱小姐仍由妈妈陪着,将她送到家门口的车站,母亲目送着女儿上了公交车后,才转身离开。朱小姐的爱人蒋先生说,结婚前并不知道爱人原来这么依赖自己的父母,现在想来真的一时难以适应。“如果以后我们有了孩子,这该怎么办呢?”蒋先生每每想到这里,都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在现代父母身上,还有很多令人咋舌的溺爱方式。例如:儿女上了大学还把衣服快递回家让父母来洗;父母因为心疼孩子亲自帮着值日的孩子扫地擦桌子……在父母的溺爱下,孩子成为了自私的人,失去了自理和生存能力,葬送了孩子和家庭的幸福。

 

2015-11-30

每日分享:溺爱探秘。前几天看一本书,书中谈到现在孩子形成的自私性格都源于父母吸收了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对人本主义大批特批。对此,我不以为然,我认为,人本主义的核心是讲人具有向上、向善的本性,人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疗愈的能力,而绝非“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倡导的“自我中心”。就是说,现在孩子的自私完全是“中国式溺爱”在新时期总爆发的结果,纯粹是“本地产”而非“外国造”。   从时间来说,人本主义是改革开放后才“进口”过来的,而那些因为溺爱生产出的不孝之子则是在很早就有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惯子如杀子、慈母多败儿”等古训及《红楼梦》中贾宝玉和薛蟠两个溺爱的产物,都非人本主义之后的“舶来品”。如果说在贫穷时期,中国父母有溺爱的想法而现实不允许,客观上成就了很多人才,那么,现在的生活富足、孩子减少,让溺爱滋生有了条件,所以造成了孩子大面积塌方。     

 

溺爱的孩子有三个特点:一是依赖。对亲密关系严重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其他人粘到一起,他们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关注,获取自己的价值。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二是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亲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亲人。三是任性。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没有学会,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也导致他们容易沉溺于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在网络的世界里,他们的愿望才能立即得到满足。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