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文字(参考文献):给孩子以音乐的熏陶

8年前 [11-16 15:37 周一]
王昌铭

 

        我不懂意大利文,只是“据说”:“音乐学院”这个名称,来自于意大利文孤儿院。其原因可以上溯到 1537 年,那不勒斯孤儿院院长认为,大多数儿童对于音乐有天生的爱好和接受能力;音乐对于孩子则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既有助于他们是身心健康,又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

        这个看法很有道理。音乐能带给人情绪上的愉悦,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据记载,法国的罗曼 * 罗兰幼时体弱多病,用药无效。后来让他多听音乐,改变了他常常苦闷的情绪,身体逐渐健康,还爱上了音乐。他最重要的作品《约翰·克利斯多夫》就是以音乐家为中心人物来创作的。我国还有更具体的例子。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被贬滁州后,郁愤难抒,患了臂指麻木的毛病,久治不愈。后来向友人孙道滋学习弹琴,“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音乐还有助于发展智力。不仅可以象孔子说的“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而且能使人体分泌一种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调节神经的传导,从而造成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绪。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每当在研究和实验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是要家里人弹奏几首心爱的曲子。原来困惑不解的难题常常会在优美的乐曲声中豁然化解。1971 年,保加利亚加洛柴洛夫领导的暗示学研究所试验证明:在音乐的配合下介绍课文,这是学生的记忆力是没有音乐配合时记忆力的2 .17 2.50 倍。

        音乐在培养乡情和民族感情方面尤其具有独特的作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哪怕我们浪迹天涯,也是乡音难改,故乡的小调难忘。每一个民族也无不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着特有的民族心理。奥地利人无论走到哪里,一曲《兰色的多瑙河》都能勾起他们浓浓的乡情。他们骄傲地把这首圆舞曲称为他们“无形的身份证”。其实,每一个人对自己民族的音乐都是终身眷恋的。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