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父母须知的孩子偷拿行为背后原因及对策—李子勋

8年前 [10-21 21:34 周三]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或学校后,家长经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孩子经常会把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拿回家,小的孩子可能是其他小朋友的卡片,玩具,铅笔橡皮等等。家长发现后问孩子,孩子可能会说是小朋友给的,或者是捡的。大一点的孩子甚至还会偷偷从父母或别人的钱包里拿钱。父母发现孩子的偷拿行为后,责骂过,体罚过,可孩子甚至还是屡教不改。这种行为,令家长和老师烦恼不已,由于屡管不禁,甚至好多家长和老师也对孩子丧失了信心,并由此给孩子下了“偷窃”的定义,认为这样的孩子已经就是小偷,没有了前途和光明,为孩子今后的人生担心和痛苦不已。

那么,为什么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什么呢?

一、 2-3岁的孩子没有“你的”“我的”之分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这时是没有“你的”“我的’概念的。他们会认为凡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可以拿过来据为己有。所以当他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就会不管是谁的,就要拿过来或抢过来作为自己的。这时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不能说偷的,因为这时孩子的行为是无意识也是无道德之分的。

二、 孩子的满足心理没有得到满足 孩子见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文具,向父母要,而父母认为这个东西没有必要,也不需要,更不征求孩子的意见,而是粗暴的拒绝孩子的要求,使孩子的需求心理没有得到合理满足。当孩子的满足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其强烈的欲望需求,就会导致孩子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去偷拿钱,或偷拿别人的东西。

三、 虚荣心的需要 一些新潮时髦的玩具或文具等,其他同学都有,而自己没有,会被同学笑话。这时孩子会感到自己很没面子,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怪。而父母又经常不会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为了不被同学笑话,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孩子就会偷偷把别人的拿过来据为己有,甚至会从父母钱包里偷偷拿钱去买,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四、 精神情感方面缺失 在心理访谈节目里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小姑娘,总是喜欢偷口红。从先偷偷拿妈妈的口红开始,到最后发展到妈妈同事的口红也在不断地被偷,给她买也不行,打也不改,偷拿行为愈来愈重,令父母头疼不已。最后经过李子勋老师寻根究底,才弄清原因:是因为这个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她的爸爸妈妈就到外地打拼,一年也就回家一次两次的,短短的一两天,父母回家趟也顾不上认真照顾她,孩子的哭声也挽留不住父母,尤其是妈妈。但孩子发现妈妈每次回家时都会涂口红,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就天真的以为,她把妈妈心爱的口红拿出来妈妈就不会走了。以至每次妈妈回家,她就会偷偷把妈妈的口红拿出来藏起来。最后即使回到妈妈身边,这种行为也一直没有改变,甚至愈来愈严重。根据心理学分析,就是因为在幼年时候,孩子对父母爱的缺失,孩子感到孤独,情感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导致了这种行为的发生。

五、 强烈的占有欲 有的孩子从小就具有强烈的占有欲。见到别的孩子的东西,就非要拿到手不可,不给就哭闹不止,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哭闹,就纵容孩子的无理要求,把别的孩子的东西要来给自己的孩子。这样几次下后,就会给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别人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随便拿走据为己有。当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也会知道那别人的东西不对,但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就会偷

偷去拿,但并不知道行为的危害性。

六、 想买自己需要或喜欢的东西 由于父母管制太严,不给孩子自主买自己喜欢东西的权利,孩子只好偷偷的拿钱。我的孩子就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二年级时,特别喜欢四驱车,给他买的,弄坏了以后,再要钱买,我生气就不给他买,他就只好偷偷拿钱自己去买。

七、 自制力较差 每当看到别的孩子的东西,不管自己有没有,都会想拿来自己玩一玩,玩完以后,不想再还给小朋友,就会放进自己的兜里拿回了家。

八、 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 在孩子2-3岁的时候,家长没有没有告诉过他:别人的东西不能要,要用或要玩小朋友的玩具,必须征得小朋友的同意才可以,小朋友的东西玩完或用完是要及时还回去的。

九、 同伴行为影响 孩子偷拿家长钱,好多也是因为受周围同伴行为的影响。我的孩子7-8岁的时候,正好搬回家属大院住,就曾发生过偷拿家长钱行为。问其原因,就是因为大院里就有这样的孩子。孩子告诉我说,他的一个同学就经常偷拿他爷爷的钱分给他们花。我问孩子:“他爷爷不知道吗?”孩子说:“他爷爷工资一月好几千,那么厚一摞钱放在那里,爷爷不会知道的。”而爷爷也因为宠孙子,少了钱也不说,认为反正是孙子花了,他不拿也还得给他呢。这一方面说明孩子对钱的多少概念还不是很清楚的,偷拿钱以后有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孩子偷拿钱的行为是和家长的溺爱分不开的。

十、 学校周围环境的影响 现在好多学校周围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良青少年,威逼一些胆小怕事的孩子,向他们要钱要东西,不给就打骂,孩子的人身安全受到影响,但又在这些不良青少年的威逼下不敢声张,更不敢回家告诉父母事情原因真相,在自己的零花钱满足不了那些不良青少年,父母又不再满足自己的额外要求的时候,就会发生偷拿父母或其他人钱的行为。

十一、 在外受欺负,寻求“大哥“保护 一二年级的孩子由于初进校门,胆子比较小,还不太懂事,很容易在学校或在校外被不良少年欺负,同时又被恐吓不敢声张,更不敢回家告诉父母,只好自己在外寻求“大哥”保护。而寻求“大哥”就得交保护费,孩子没钱,又不敢实话实说,就只好撒谎向父母要钱,如父母不给,就只有偷拿钱了。我的孩子就曾经遇见这样的事情,被高他一年级的孩子追到家门口要他的手表,孩子吓得不敢出门,被我遇见,才说实话,并且告诉我,他的同学好多被逼着拿钱拿烟给那个孩子,不给就要被这个孩子的“大哥”打骂,孩子的同学被逼无奈,只好也找“大哥”给处理这件事,而找“大哥”也是要给大哥钱物的。

十二、 与其他同伴建立友谊关系 有的孩子不会处理同伴关系,不善交际与沟通,导致同伴关系紧张,处于孤独孤立或受欺负的状态。为了满足自己与其他同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就会采取利用赠送小伙伴一些他喜欢的东西来交换友谊或寻求保护。而孩子的零花钱可能很少甚至没有,为了满足这种欲望,孩子只有采取偷拿别人的东西或钱的行为。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孩子偷拿行为的发生。那么,根据孩子偷拿行为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幼小的孩子发生偷拿行为,主要还是因为在幼年时期,父母没有给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疏于管理,甚至溺爱纵容孩子,以及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孩子在精神情感方面的缺失,而导致孩子最终发生了偷拿行为。


根据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和制止孩子偷拿行为的发生呢?

一、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对2-3岁的孩子,首先要及时进行“你的”“我的”概念的灌输和教育。两三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孩子是以自我为主的。当他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就想据为己有,不给就会哭闹,直到自己的要求被满足为止。这时的孩子是没有道德概念的,只是有了“我的”概念。所以,父母从孩子两三岁起就要培养他的良好习惯:别人的东西不能要,更不能随便拿。

二、适时适当的给与必要的惩罚 当孩子喜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等物品时,要明确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动,更不能随便拿。必须征得小朋友的同意后才可以玩,而且玩完后要立即还回小朋友,并要谢谢小朋友。即使孩子哭闹不止,不同意还回去也不行!幼小的孩子可能讲道理会不懂,但可以给与适当小小的惩罚,如抱孩子离开,不再同意他玩小朋友的玩具,几次这样的惩罚,孩子就会知道借了不还的后果的。

三、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物质需求 幼儿园或刚进学校门的孩子,家长要及时检查孩子的书包玩具,发现有多出的玩具学习用具等要及时询问孩子是怎么回事,一定不要一发现问题就立马训斥孩子:“怎么偷拿别人的东西?”而是要和颜悦色,蹲下来平视着孩子,问问他是不是忘记还给小朋友了?还是因为喜欢而拿回来的?如果是孩子偷偷拿回了别人的东西,要问清偷拿的原因,然后告诉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向孩子讲一些简单易懂的道理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对拿回来的东西,要告诉孩子明天一定要还给小朋友!而且要养成好习惯。同时让孩子向小朋友道歉。如果孩子及时还给了小朋友,家长也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父母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不让孩子内心留有得不到满足的遗憾,从而发生偷拿别人的东西满足自己的行为。

四、教会孩子正确合理规划零花钱的使用 对学龄儿童,父母可以每周给与适当的零花钱。同时也要教育并教会孩子怎样合理计划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但不要粗暴的参与孩子的零花钱的使用。让孩子通过对自己零花钱的管理学会怎样理财和合理预算规划使用零花钱,并购买自己喜欢的玩具用品等。同时也要教会孩子控制自己见什么要什么的欲望。

五、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及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对三岁以内的孩子,父母尽量不要与其长时间分离,使孩子有被抛弃受冷落的感觉。长期分离,会使孩子因为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产生焦虑,孤僻。而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偷拿行为。确实因工作困难需要与孩子分离时,父母尤其是母亲,要经常回家探视孩子,或通过电话、视频等现代化手段与孩子多联系,多沟通,增加感情的交流,减轻孩子的焦虑不安和孤独感。

六、多倾听多观察孩子的语言和行为 家长要随时通过倾听孩子的语言和观察孩子的行为,来发现孩子的周围环境变化和行为的变化。孩子的内心变化一般会同时伴有行为变化的。如一个听话的孩子会突然变得敏感和偏激;而一个平时活泼好动的顽皮孩子突然变得很乖,很听话,不再出去疯,也不出去找小伙伴,但同时或开口吞吞吐吐的要钱的借口多了起来。那么这里面说明孩子肯定遇上了什么问题而又不敢和父母交流。此时细心的父母如果能很好的和孩子交流,就会发现孩子多数时候是遇上不良少年的威胁了。

七、父母要随时了解孩子结交朋友的类型 作为家长,在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就要指导孩子怎样结交朋友,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都要给与明确的指导。如果孩子已经结交有偷拿行为的孩子,父母也不要强行制止孩子,去全盘否定孩子结交的朋友。可以和孩子讨论这种行为的对于错,让孩子明白偷拿行为是不对的,

有这种行为孩子也是不受欢迎的,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后再自己去决定是否再和这样孩子去结交,或怎样去相处。但一定告诫孩子,这种偷拿的行为不要去学。

八、经常采取多种形式告诉孩子偷拿行为的危害性 对已进入5-6岁的孩子,要经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好的行为,是要受到批评甚至受到惩罚的。再大一点的孩子,就要及时进行普法教育了。可以通过电视,报刊上的事例,告诫孩子,偷拿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甚至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分析,分享孩子的意见,是孩子从小树立法律意识。

九、正确处理孩子的偷拿行为 对已经发生甚至多次发生偷拿行为的孩子,家长也一定不要着急上火,去打骂孩子,甚至由此就给孩子下一个已成“小偷”的定义。家长一定要先稳住自己,以温和的语气,询问孩子最近是不是需要钱,或是不是遇上自己喜欢的东西了想要买。了解孩子偷拿行为的原因并进行分析。告诉孩子,只要是合理的要求,家长是会满足他的。但一定要说出来,让父母知道他的需要,父母可以和他讨论一下这项支出,但一定不要去拿别人的,更不能自己偷偷的拿钱去买。告诉孩子偷拿钱的行为的危害。在这里家长一定不要打骂孩子,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相信孩子的话,并相信孩子肯定会改过来的。如不分青红皂白打骂孩子,就会导致孩子产生惧怕心理,就是拿了钱也不敢实话实说的。

十、加强家校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行为 家长也要及时和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行为情况和交友情况。了解孩子学校周围是不是有不良少年在胁迫威胁孩子向他们要钱要物,才导致了孩子偷拿行为的发生。在了解了孩子的困境后,父母要及时协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并给予孩子相应的鼓励和支持,使孩子有安全感,明白自己的困境和困难父母和老师是可以给与帮助和解决的。

通过以上对儿童偷拿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儿童在婴幼儿时期习惯的培养、道德观念的教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亲子沟通等都对孩子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如果父母能在家庭教育中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苗头,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也对预防孩子的偷拿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家长能认真思考,及时寻找原因,利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使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样孩子也会很快改正自己的这种不良行为的。错误粗暴的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孩子既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错误,更不会认真改正自己的错误!并且由于家长或老师、同学对自己人格的贬低,最终破罐子破摔,不可收拾。这是作为家长要谨记的!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jEzMzA0Nw==&mid=400144334&idx=1&sn=82d6950d07bdb218bfde72d708f6c10c&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