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每日分享》六十(2015年9月)

8年前 [09-30 19:40 周三]


2015-9-1

每日分享:学会说话。说话做为有声语言是人类成为高级动物的标志之一,正常情况下,现在的孩子在3岁前就能模仿着父母说出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父母教孩子学说话的教育方法,被周弘老师提升为赏识教育法。仔细品味确实如此,教孩子学说话时,我们的观念和方法是:相信孩子一定能学会,甚至对说话晚的孩子,我们还乐观地观称赞孩子“贵人语迟”;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我们就大加鼓励,并且见人就夸;允许孩子失败,孩子一次说不好,我们变着法反复教。这种成功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说话。   

 

   虽然我们在幼年就学会了说话,但要真正把话说好,说出的话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益处,并具有艺术性,这是要终生学习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说话才能让孩子愿意听,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是每位父母都要学习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本来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要么双赢,要么双输,但由于父母不会说话造成相互伤害,亲子关系僵化的例子很多。而且这种不会说话还会遗传,孩子的说话方式往往来源于父母。开始是父母伤害孩子,因为父母是强者一直没感觉到,慢慢的孩子长大了,也用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方式反馈父母。这时父母就会感到很不舒服,总是在心里或向别人抱怨:我对孩子那么好,他怎么这样对待我?这孩子真太不懂事,太让人伤心了。而孩子也感到冤枉:我这不是为您好吗?真是老糊涂!现实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就是不会说话,同样一个意思,他说出后特别难听,让人特别不舒服,就是俗话说的“一句话打发一个人”。如果你去跟踪,就会发现这也不是他自己想要的,他也是受害者,他这种方式源于父母。

  日本江本胜博士做的《水知道答案》告诉我们,语言具有巨大的杀伤力,我们如果对水喊出污辱的、恶毒的语言,其结晶体是丑陋的。因此,为了做好父母,我们必须学会说鼓励的话,让孩子愿意听的话。2015-9-2

每日分享:独立人格。亲子关系是一种神奇、神秘的关系,很难一句话下结论,做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恐怕要一直研究下去。过去学《公司法》时,有“子公司”和“分公司”的说法,我一直在思考哪种公司与总公司关系最近,后来明白“分公司”的人、权、物都要归总公司,它不是一个独立法人,就是说,“分公司”的盈亏或出现什么问题都要由总公司负责。而“子公司”虽然从业务或其他方面受总公司的指导,但它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一切责任由自己承担。

   对于父母来说,手、胳膊、腿、脚都是我们的“分公司”,它打了人、踩了东西,都要由我们负责。而我们的孩子,无论你对他多亲,他犯了错误就要由他自己承担,即使你是他的监护人,受疼、受罪、受折磨也是他自己。做为父母,尽管我们从思想上有时恨不得把孩子融化到自己身上,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但客观上孩子要独立的事实不是父母能左右的。很多父母由于处理不好这种关系,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就是自己的,不想让孩子受任何苦,什么都替孩子去做。结果孩子该独立时没有这种能力,父母相当于把一个又黄又嫩的小苗放到太阳底下暴晒,相当于把一个瘦弱的小绵羊放到了狼群里,孩子怎能不痛苦不堪?父母怎能不身心疲惫?现在的宅男、宅女,现在的啃老族,都是父母分不清这种关系的结果?

  因此,父母必须承认孩子是独立于我们之外的另一个人格体,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的个体。做为父母,虽然我们生养了他,但绝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他。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的水平合作关系;作为合作伙伴,要相互依存、相互理解,最终达成协议。父母应该信赖孩子,让孩子学习、感受更多的东西以发挥出他的能力,而且还要学会倾听,尊重孩子的想法。由此看来,把孩子当成朋友是现在做父母的首选,将那些适用于朋友关系的原理运用于亲子关系中能解决很多问题。

 

2015-9-3

每日分享:西南联大。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全国放假一天,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全国人民沉浸在自豪和幸福之中。在此,向为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捐躯的烈士们致敬!向历经磨难而又屹立天世界东方的伟大祖国致敬!

   8月27日,我在“过桥米线”的发源地云南蒙自参观了西南联大分校。它座落于美丽的南湖湖畔,由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选址确定,从1938年5月至8月,联大文学院和商法学院在此上课。其间,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名人在此讲课、学习、生活,闻一多先生的“何妨一下楼”即来源于此。8月30日,我又在云南师范大学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据此,我对西南联大有了较全面的了解。1937年7月7日,泸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教育部下令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迁至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7日开始上课。12月13日,南京失守,日本进行残无人道的大屠杀;日本步步紧逼,长沙危急。1938年2月,教育部下令长沙临时大学迁往云南,师生们分为三路,其中一路由身体比较强壮的336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从2月20日出发,徒步3500里,至4月28日到达昆明。他们边走边宣传抗日,他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农民的凄惨景象,体验到了中国老百姓水深火热一样的生活。这次“长征”给学生们一心灵的震撼,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激发了他们为国读书的爱国热情。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宣告结束,三校北返。8年时间,联大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像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

   做为家庭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想,如何让我们的民族不再过屈辱的日子?如何让每个家庭过上和谐的生活?如何让每个人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就目前来说,搞好家庭教育,学习联大精神,让每个孩子在实践中接受考验是较好的方法。

 

 

2015-9-4

每日分享:联大故事。1937年8月三校南迁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2月西迁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三校北返。联大的成立与结束就是一部抗日战争史,它为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1、校训:刚毅坚卓。四字校训,各含其义,又有机联系。“刚”是指刚强、刚健,刚能立事、刚能取胜、刚能救国、刚能安邦。“毅”则指果敢、有毅力、志坚不拔、持之以恒。“坚”即指立场坚定、信念坚定、态度坚决、基础坚实、学识厚博。“卓”是指才识超越寻常、无与伦比、卓尔不凡、卓然而立、高瞻远瞩。它高度概括和体现了西南联大的时代特征和人格风骨。2、校歌:《满江红》。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3、何妨一下楼主人。1938年,闻一多先生在联大蒙自分校任教期间,非常喜欢南湖的风光,但他当时潜心研究古代典籍,非常用功,除了讲课吃饭外轻易不肯下楼,饭后大家出去散步,他也不去。与他毗邻而居的历史系教授郑天挺见他这般刻苦,便劝他说:“何妨一下楼呢?”引得教授们都笑了起来。从此,闻一多住的房间便被同仁们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他也得了一个“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4、闻一多与华罗庚的友谊。在联大期间,华罗庚家的房子被炸,无处安身,闻一多知道后热情地让给他们一间房子,两家14口人住在16平方米的屋子里,屋当中用一块布帘挡开。华罗庚用诗记录了这段生活:“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西南联大还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每每阅读,都会对老前辈们肃然起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那“刚毅坚卓”的人格是怎么炼成的?

2015-9-5

每日分享:身传言教。习惯上,我们对施教者经常强调言传身教,即用语言传授、讲解,用行动进行示范、教导。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言,它们的受教对象是一个人,只是称呼有区别,前者为孩子,后者为学生;它们的施教者不同,前者是父母,后者是老师;它们的施教内容不同,前者重育人,后者重教书;它们的施教形式不同,前者重身教,后者重言传。

最近,顾晓鸣老师提出将“言传身教”改为“身传言教”,我感觉这样更贴切,更传神,就是说用行动传输,用言语教诲。虽然施教者在教育时,“身传”和“言教”往往同时并用,很难分开,但细想是有区别的,身传侧重于内心,言教侧重于外在;身传侧重于做人,言教侧重于技能;身传潜移默化能触及人的心灵,言教循规蹈矩能规范人的外形。这样看来,做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父母应侧重于身传,而学校教育的实施者——老师无论从精力还是从内容都会侧重于言教。

在现实中,我们做为父母有很多误区,总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孩子没有记性,孩子控制力差,必须多说,一遍一遍地说,有时我们说上句孩子就已经接下句了,我们还是要不厌其烦地说,其效果等于零。有的父母说,我经常给他说学习的重要性,我都说一百遍了,把嘴皮子都磨破了,他就是不听,我真的没办法了。再反过来看父母,他忙赚钱、忙事业、忙应酬,“你让我做什么都行,就别提学习的事,一提学习我就头大,从学校毕业后我就没摸过书本”。试想,怎么能让孩子爱上学习?如果说父母是领导,那么对待孩子就要言行一致,不要做差领导,只用言教靠绝对的指示和统治让孩子听从,而要做好领导,用身传有让孩子信赖和跟随的吸引力。如果说父母是教练,就应该在言教的同时用身体做示范,让孩子跟着我们学,最后让孩子弄通学会。这就要求父母少说多做,努力去调整自己一些不良的习惯。2015-9-6
每日分享:消极表达。苏加胜老师在《父母道》中对“表达法”做了全面阐述:“为父母,常人身,有需求,自烦心;需与求,贵表达,子女知,方体察;何时听,何时说,看问题,明所属;所有权,是关键,处事前,先分辩;子女求,需倾听,自需求,宜坦诚;双方事,听先行,情绪顺,问题清;明原由,再表达,被理解,知配合;你句式,有敌意,或指责,或强迫;惹情绪,激叛逆,两不快,与愿违;我信息,贵真实,莫夸张,莫虚拟;描事件,说感受,语平和,摆原由;不生效,可强调,心有感,身方动;察人情,知感恩,爱在心,承大任”。的确,父母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一门学问,有些父母在未学习家庭教育之前,对孩子说话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结果造成亲子关系僵化,孩子出现问题。学习家庭教育以后,认识到过去的表达对孩子伤害极大,从此,对孩子说话谨小慎微,当孩子出现自己不满意的事情时,表达吧,怕伤害孩子,不表达吧,自己实在憋得难受。如何避免消极表达不让孩子感到难堪和受污辱呢?首先,不要翻旧账。有些父母对当前的事情只是稍微说一下,就开始把昨天、前天,甚至一个月以前的那些陈谷子烂芝麻都翻出来。其次,不要感情用事。孩子做同样一件事,父母心情好时一种表达方式,心情不好时一种表达方式,教育没有连贯性,这样就会让孩子让产生误解,意,事情无所谓对错,当父母心情好时,怎么都行,当父母心情不好时,怎么都不行。第三,不触及本质。批评要就事论事,不可由表及里,搞全盘否定,搞人身攻击。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不可说:你什么时候都是这样!孩子一道题不会,不可说:你就是个笨蛋,笨得像头猪!总之,孩子做了我们认为不对的事情,仍然是人民内部矛盾,我们批评的目的是想让孩子改正,而不是像对待敌人那样,采用一棍子打死的方法,所以,要杜绝消极表达。


2015-9-7
每日分享:积极表达。有人说:语言留下的伤口,比刀留下的伤口更深。有人做过实验,把说话时呼出的气体,收集起来并使之冷却,其沉淀淀物的颜色会随着说话的说感情不同而不同:平静时无色;表达爱意的时候是粉红色;表达愤怒时是褐色。如果把一个小时内一直说愤怒话的气体沉淀物收集起来,完全成了毒性物质,足以杀死80多只老鼠!我们也清楚,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收也收不回来,就像钉子钉在木头上,即使拔出来,也会有伤痕的痕。有时父母对孩子说些过激的话,过后也非常后悔,但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已难以挽回。所以,我们要学习正确的、积极的表达方法。
  以孩子玩游戏为例,我们事先约定玩一个小时,结果孩子玩了两个小时,做为父母心里肯定难受。如果按传统做法进行消极表达,就会伤及亲子关系,孩子会进行反抗。如果憋在心里不说,会有两种结果,要么父母难受,孩子蒙混过关;要么像积聚负能一样,终有一日爆发,前功尽弃。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学会积极表达,既能让父母消气,又能让孩子感到爱和愧疚,从而促进成长。这种表达可分为五个步骤:1、陈述事实。“儿子,我们约定玩一个小时,你却玩了两个小时”。2、指出危害。“你破坏了我们的约定”。3、表达感受。“你违约时能考虑能到父母的感受吗?我很不舒服的”。4、提出希望。“我相信儿子下次一定会遵守约定的”。5、肢体接触。最后给孩子拥抱,让孩子感到父母满满的爱,如果不能拥抱起码要拍拍孩子的头,摸摸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在这五个步骤中,1、3、4三步是核心,2、5两步可根据情况调整。
  这些正确的表达方法需要我们长期修炼,更关键的是要改变我们的观念。如果能站到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能明白积极表达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能清楚任何负面的东西都是不正当的教育方法造成的,我们就不会轻易说出伤害孩子的话。

2015-9-8
每日分享:学会倾听。我们经常说:会说赶不上会听。意思是说,听者更能客观地判断出说话者的虚实和曲直,更能敏锐地捕捉到说话者的用意和心情。就是说,只要说者表达的不是真实的想法或者表达得有失公允,那么,听者就能洞察。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说法可能是正确的,但在有些时候,很多人并不会听,往往误解说者的意思。特别是当上级听下级汇报,长辈听晚辈叙述,父母听孩子说话时,也就是当听者官大、辈大、年龄大,在能力强、经验多、居高临下的情况下,听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听错说者的意思。另外,虽然上帝在用泥捏人时造了两个耳朵一个嘴巴,让人多听少说,但由于人都怕聪明被埋没,都想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结果造成很多人想说不想听。具体到亲子关系中,正是因为很多父母“不想听”、“不会听”孩子说,,就愿意对孩子唠叨、说教,导致孩子“不想听”“不愿说”,时间已久便形成亲子沟通障碍。

  苏加胜老师对倾听法做了清晰地描述:“凡遇事,听为先,犹海容,犹河涟;海有容,方涤浊,烦心绪,消融和;河有涟,觅有间,坎坷路,永向前;传统听,有误区,或指挥,或说教;或万能,或审判,或批评,或分析;或安慰,诸做法,家长累,子女伤;现倾听,先共情,察情绪,酌感受;简描述,示理解,若疑问,可求证;遇问题,开放询,给空间,启心智;有难题,可引导,自选择,见勇气;成长路,多风雨,有信任,自磨砺;倾听法,戒有三,顺意听,逆意恼;没说完,就打断,先倾听,后评说;青春期,话语少,开金口,自有法;看表情,知态度,语描述,见共情;暂不语,莫心焦,百年冰,非日寒;改现状,必坚持,精诚至,石自开。”

  苏老师从父母倾听的重要性,传统倾听存在的误区,现在倾听提倡的方法以及倾听中最忌讳的三种情况等方面做了全面精准的分析,我们一定要用心品味,学会倾听。

 

2015-9-9
每日分享:消极倾听。在传统倾听中,一些错误、被动的倾听方法,我们把它们归为消极倾听。这种消极倾听的特点是倾听者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时间、态度、情绪、思想等来回应倾诉者,其结果当然是倾诉者无法从倾听者那里得到帮助。倾诉者无法获得情绪释放,无法从倾听者那里获得阳光、向上的能量,有时甚至还要受到伤害,这样倾诉者慢慢就会拒绝向倾听者倾诉。在众多亲子关系僵化的案例中,追根溯源都是因父母消极倾听造成的。

  苏加胜老师把消极倾听从形式到内容归为10类:1、做指挥者;2、进行说教;3、表现出万能的样子;4、以审判者的姿态出现;5、武断地批评、指责;6、代替孩子进行分析;7、以安慰的身份出现;8、拣着听——自己满意的就听,不满意的就不听;9、没等孩子说完就打断;10、先倾听,后评论——倾听的目的就是为了评论。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形式往往是交互发生的。

   小金是初三学生,星期六下午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妈妈一看孩子不高兴的样子,就问:怎么了,谁得罪儿子了?儿子说:“今天我去找小花,她说:‘我妈说了,你学习成绩太差,以后不让和你来往,以后我们还是少来往吧。’”妈妈一听,心里窃喜,正发愁他们整天粘粘糊糊搞早恋呢,就说:“那你们以后就少来往,多用点功夫学习,看谁进步快!”儿子听后,说一声:就知道你会说这!甩门进自己屋去了。小魏是高一学生,回家以后向妈妈嚷嚷:“今天气死我了,我这次语文考试得了班级第一,陈老师非说我是偷看了,啥优秀老师,我看着就恶心!”妈妈马上说:“可不要这样说老师,太不礼貌。老师也是为你好,可能他认为你平时没有好好学习,对你的成绩表示怀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下次女儿再拿个第一让他看看。别生气了,赶快吃饭!”小魏不在说话,苦瓜着脸在慢慢吃饭。这些就是害人不浅的消极倾听!

2015-9-10
每日分享:积极倾听。在家庭教育中提倡的是正确的、主动的、有效的倾听。这种积极倾听要求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在接纳的基础上,主动、专注、认真、用心,并适度参与地倾听。我们对繁体字“聽”进行分析,“耳”代表用耳朵听;“十”代表头;“四”代表眼睛;“一”代表口;“心”代表用心听;“王”应是代表听者本人。由此可以体会到,古人在造字时是费了一番功夫的,就是说听绝不是简单地用耳朵听,而是要把“头、眼、口、心”等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至于用“王”代表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听者为王、听者为大,能够积极倾听的人都是伟大的人;也可以理解为

只有自我谦卑了,把自我藏起来的人才是伟大的人。不论怎么解释,古人创造这个字都是花费了一番脑筋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积极倾听首先表现在主动倾听。有些父母往往把孩子的事当成“小孩的事”可听可不听。孩子回家后,滔滔不绝地说了自己在学校的趣事,父母自顾自的干自己的事,孩子发现父母没听时就会问一句:“妈妈,你听我说的啥了吗? ”父母这时就回过味来,知道自己没有听孩子说的话,就会反问:刚才你说什么了?孩子一听就知道父母根本没听自己说,就会很泄气地说:不说了。做为过来人,我奉劝父母,我们其实与孩子交往的时间并不多。如果从功利的角度讲,父母需要孩子的时间更长,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我们一定要珍惜,把孩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其次,我们要谦虚一些,把自己放在次要位置,全方位地接纳孩子。父母要理解孩子,要宽容孩子,倾听时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如果认为孩子有问题那也是我们父母造成的,我们要思考该如何通过改变自己去影响孩子。第三,要用心听。在倾听时,我们一定要用心,我们听的不仅是语言本身,还要听说话人的意图,只有明白了说话人的真实含义,我们才能做出回应。也许这就是积极倾听的意义。

 

2015-9-11
每日分享:注意消毒。亲子之间从理论上讲应是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朋友,但在现实中很多“问题孩子”或“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往往出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从一般关系分析,一个巴掌拍不响,父母和孩子都有责任,都应承担50%,但在实际中有两种认识:一种是父母“一边倒”地认为都是孩子的责任,“要是你表现好,我还会骂你?”“要是你听话,叫干啥干啥,我还会唠叨你?”“要是你像人家小明一样学习成绩那么好,我还会逼着你上辅导班?”另一种是从家庭教育专业的角度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完全在父母。

  是因为“问题孩子”才导致了父母不会说、不会听,还是因为父母不会说、不会听才导致了“问题孩子”,我们必须进行明确答复。如果认为前者,我们就会把矛头继续指向孩子,让问题继续恶化;如果认为是后者,我们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就会从父母着手,让父母通过学习,改变说话方式,改变倾听方式,慢慢地让亲子对话变得温馨。“如何说孩子才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才愿意说”这是每位父母都要琢磨的事情。

最近乘火车时,有个刚两岁的男孩儿“齐齐”,在车厢里不停地跑,不停地说话,乘客们看着他调皮、可爱的样子都逗他,奶奶说:别吵了,你看爸爸不高兴了,再吵警察就把你抓走了;爸爸说:别乱跑,一会儿买小孩儿的把你抱走就见不到妈妈了。我拍着他的肚子说:你好可爱呀!他也学我,拍着我说:你好可爱呀!那动作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当时我就想,这样精力旺盛又可爱的孩子,如果我们能经常给以鼓励,孩子怎么能不爱说话,怎么能不会成为优秀的孩子?在我们否定、负面的思维指导下,经常用各种方法束缚孩子,不让孩子说,不让孩子动,慢慢地孩子变成了没有活力的“老实听话”的孩子。事实证明,孩子之所以成为“问题孩子”都与父母发出的“毒话”有关,我们必须注意时刻消毒!

2015-9-12
每日分享:因果报应。有一个幼儿园要举办运动会,想邀请爸爸们参与,给孩子以力量。由于以前每次活动都是妈妈们参加,幼儿园担心爸爸不来,就给每位爸爸写了封信。

  过去,我们的孩子降生了。没什么特别的,我总是这事儿、那事儿,每天很忙。当我不在的时候,孩子学会了走路,也是我不在的时候,孩子学会了说话。“我长大了要像您一样,爸爸,一定要像您!”“爸爸,什么时候回来?”“我也说不好,但我想,到时我们在一起,一定会很高兴。”

  上个月,孩子10岁了,“谢谢爸爸给我买球。爸爸,和我一起打球吧,教教我怎么投球。”“今天恐怕不行。要做的事儿太多了,而且爸爸累了。”儿子笑着说没关系,跑出去了,“我一定像爸爸一样,您知道吧?”“什么时候回来,爸爸?”“我也说不好,但我想到时我们一定会开心地玩儿的。”

几天前,儿子从大学回来了,已经完全长成一个男子汉了。“儿子,我真为你骄傲。来,过来坐一会儿。”儿子摇摇头说:“能借您车钥匙用一下吗?”“什么时候回来?”“谁知道呢,但我想到时尽量玩得开心。”

  我已经退休很长时间了,儿子也搬家了。上个月给儿子打电话,说:“没事儿的话,能不能过来一次?“爸爸,很想去看您,要是有时间的话,最近工作很忙,孩子们又感冒了,能跟您说说真高兴,爸爸。”

  挂了电话,我意识到,我儿子说长大了要和我一样,我儿子说一定要和我一样。现在真的要和我一样!

   这封信发出以后,很庆幸,收到这封信的爸爸都参加了运动会。对我们来说,也许这是童话,收到信与收不到信应该是一样的。爸爸们绝不会因为这样的小儿科去主动参加幼儿园运动会。

  这好像是韩国的作品,也许他们能做到,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还需要几年时间,因为我目前还做不到。虽然对因果报应有些排斥,但对有因必有果还是认可的,我们必须从孩子的行为中去反思自己的行为。

2015-9-13
每日分享:家教误区。随着家庭教育的深入人心,父母们的理念在不断进步,但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在家庭教育的上空仍然弥漫着厚厚的云雾。1、父母不想改变,只想让孩子改变。现在“问题孩子”层出不穷,给父母和家庭带来的痛苦让人心痛, 一些父母怀着极大的希望找到咨询师想讨付灵丹妙药,当得知需要自己学习、调整时,往往一去不回。对这些父母我总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开始那种急切、紧迫的心情通过一次谈话就没有了后续?是我们的水平太低达不到他们的目的,还是他们感到太难望而却步?最近,遇到几例二十七、八岁孩子抑郁的个案,有的父亲已经气病,只剩母亲支撑,有的是父母已经年老。这些可怜的父母无意中把孩子推进深渊,当需要他们挽救时,他们也没有了力量,但除了父母又有谁能挽救这些可怜的孩子?我们只能望洋兴叹。2、父母不想学习,只想让孩子学习。如果说中国的父母不重视孩子的学习,鬼也不相信;如果说中国的父母重视自己的学习,鬼也不相信。厌学的父母想培养出爱学的孩子这就是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家庭建设”“全民阅读”这些美好的愿望仍停留在口号中。怎样才能让父母们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参加一下学习呢?怎样才能让父母认识到只有自己爱学习才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这个关系呢?3、真正的家庭教育应是养成教育,现在却是矫正教育。现在我们进行的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治病,大部分学习者都是因孩子出了问题才想到学习家庭教育。这一部分父母现在看来还算比较智慧的人,因为毕竟他们通过努力让孩子得到了改变。有一部分父母,孩子才上初中就认为晚了,就选择了放弃,当然,他们可以放弃努力,求得暂时的安宁,但他放弃不了亲子关系,也放弃不了永久的伤痛!最近,张志彪局长举办“新婚家庭教育培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愿新婚夫妇们珍惜这个机会!

 

 

2015-9-14
每日分享:家教误区(二)。4、父母忽视育人,却热衷于教书。我们提倡的家庭教育既不同于那些为了应付检查或为了制服学生的家长学校,也不同于那些父母或聘请老师在家辅导孩子学习的家教,而是让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培育孩子的心灵。

   事实不断证明,孩子能不能健康成长,能不能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不在成绩好坏而在做人是否成功,而做人的培养在家庭而不在学校,在父母而不在老师。事实也不断证明,做人与学习并不矛盾,只要做人成功了,它就会不甘落后、追求上进,也许在某一时、某一方面表现不是很突出,但最终会收获幸福、收获成功。有些孩子在父母的看管下可能一时成绩好些,由于做人方面欠缺,往往半途而废甚至半路夭折。

   我们不是绝对反对父母教孩子学习,如果父母有某种特长,孩子又乐意让父母指导,在孩子心情愉悦的基础上,父母可以给予指导。现在问题是父母抛开了育人,不关注孩子的心灵,一厢情愿地把自己变成老师或不惜金钱聘请老师。家庭这个温馨的港湾变成了父母为孩子开辟的第二课堂,第二战场。有些父母把孩子学习不好归结为自己文化水平低不能辅导孩子,对一些父母逼着孩子学习羡慕不已。这些畸形的思想和做法的确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其结果是别人的田也耕不好,二五两耽搁,把孩子毁了。

  5、用溺爱的方法实现望子成龙的目的。现在溺爱的条件非常成熟,像四二一家庭,物质条件富足等,只要父母略不注意就会滑向溺爱的泥潭。很多孩子小时候溺爱,父母的包办、代替、呵护,让孩子形成了自私、无能、脆弱等特点。当孩子走进学校,父母又用自己小时候或优秀孩子的标准高要求,这温室的幼苗怎能经得住风吹日晒,怎么有力量去实现望子成龙的目标?最后导致亲子关系僵化,孩子出现问题。最近我遇到的几个男孩抑郁的案例都是小时候溺爱,上学后父母要求高造成的。

 

2015-9-15
每日分享:家教误区(三)。6、用学习代替一切。学习本来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活动,它有广泛的内容和丰富的内涵,可现在我们把学习越来越“功利化”,似乎学习就是孩子学习书本知识,考出好成绩。随着这种“窄化”、“细化”、“顶尖化”,社会的目光越来越聚焦,不仅孩子的学习用考试成绩来衡量,而且孩子的整个人都浓缩成了考试成绩。

   这种畸形的判断标准,让每个父母都累,让每个孩子都苦,学习差的孩子受到各种打击,过得灰头土脸,这些孩子的父母,不惜人力、物力,对孩子恶补,由于路不对,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学习好的孩子,受到各界关注,不敢稍有懈怠,特别是那些靠父母看、陪、逼出好成绩的孩子,他们往往在心灵、情商、做人方面有欠缺,由于地基不牢,总会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局面。这些父母总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他们脆弱的神经也总会因孩子的问题而崩溃,很多父母都是因孩子学习原来优秀后来变得一塌糊涂而学习家庭教育的。当然,那些父母教育对路,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在做人方面也很优秀,这一部分父母和孩子过得是比较滋润的。因此,做为父母一定要把孩子的人生看得宽些、长些,既要让孩子的学习丰富多彩,又要让孩子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切不可让学习变成罂粟,为了虚荣而毒害孩子的心灵。

  7、用钱代替陪伴、沟通、爱和教育。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富裕的生活,但正如每个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人们对钱的过度迷信也葬送着很多家庭的幸福。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只顾赚钱,却忽视了比钱更重要的孩子。他们花钱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就以为是称职的父母;他们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就认为对孩子尽到责任了;他们给孩子买高档用品就认为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就可以弥补陪伴和沟通。我们须切记:如果用错地方,钱是有毒的!

2015-9-16
每日分享:家教误区(四)——父亲教育缺失。一个孩子既是生物人,又是社会人,做为生物人来说,好像父亲的贡献要小于母亲,因为母亲要“十月怀胎”,就单从“一朝分娩”来说,也比父亲付出得多。但做为社会人来说,对培养孩子的精神人格,父亲的作用绝不小于母亲。我们常把父亲比作天,把母亲比做地,《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就是说: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怎么才能让孩子成为君子?那就要让孩子具有天和地的特点,而天和地的特点如何得来,那就要靠父亲和母亲的共同抚育和输送。如果孩子缺少了父爱,他就会失去“天”的特点,没有了刚毅坚卓,孩子的人格就不会健全,人生就不会幸福。如果天地不和谐,生活期间的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

  有时我们还把父亲比做山,把母亲比做水,这里的山可以理解为靠山,理解为刚性、原则、力量,而水可以理解为温柔、善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可理解为滋养。如果缺少父爱,孩子就会失去力量,像水一样随波逐流。无论是把父亲比做天,还是比做山,都告诉我们孩子精神的骨胳,孩子精神之钙都来源于父亲。现在一些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成为“宅男”“奶嘴男”“娘娘腔”都与缺少父爱有关。

  也许从生物角度,父亲对孩子贡献小,对孩子的感情没有母亲深厚,全世界都存在父亲教育缺失的问题,而在中国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等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教缺失更甚。 我一直认为,父母在教育方面的分工应是:父亲做为一家之主应理性地把握方向,母亲则凭感性具体执行。如果父亲不亲自抓培养孩子这件大事,那么就是一个家庭昏君,这个家庭也会迷失方向,危机四伏!


2015-9-17
每日分享:家教误区(五)——否定、限制等负性思维等危害着孩子成长。在夏令营我接触一个孩子,他表现很优秀,给我的印象很深。有一次,我见到孩子和他母亲在一起,我就说:你的儿子很优秀啊!那位母亲开玩笑地说:他妈妈也很优秀的!我随口说了句: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出来。尽管聊得很开心,但这件事情一直在我脑中盘旋,我为什么不说:那当然,优秀孩子后面一定有优秀的父母!由此,我想到,负性思维习惯是多么的可怕!

   如果问父母,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百分之百的父母会回答,要让孩子成为积极进取、阳光向上、敢于担当的人。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呢?简单地说,就应该让孩子像篮球一样,每天打得气足足的。这就需要用表扬、赞美、鼓励等符合人性的教育,让孩子在快乐中充满信心,在信心中战胜挫折。而现实中,我们采取的大多是否定、限制的负性思维方法束缚着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思路是: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只要能找到孩子的缺点,反复地告诉孩子,孩子就会改掉;改掉了缺点,孩子就变得完美了。我们只害怕错误的表扬让孩子翘尾巴,而没想过错误地批评会让孩子变成撒了气地皮球。

    我们的孩子小时候个个精灵剔透,随着上学,随着长高,慢慢变得死气沉沉、未老先衰,缺乏积极性,做为家庭教育工作者真的感到悲哀。中华民族向来以五千年文明自居,我们在羡慕国外一些孩子有立体感,有独立性的时候,我们必须检讨我们的教育方法。现实中,我们越是对最亲的人,越是用打击的方法:“你的孩子能替你做饭,多懂事呀!”“这有什么用呀,要是知道学习就好了”“你孩子长得好帅呀!”“就长个傻大个儿,没脑子。”这些对话也许我们都不陌生,这是谦虚还是自卑?这是智慧还是脑子进水?这种像雾霾一样笼罩孩子的负性教育,怎能让孩子成为阳光的人?愿我们共勉!

2015-9-18
每日分享:家教误区(六)——“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小时候父母没文化,谁学家庭教育了?我们现在过得不是很好吗?”“我们那时姊妹几个,都是互相照顾,哪像现在的孩子没有一点亲情,像乌眼鸡似的,母亲生个孩子还得和他商量。”“我们那时,父母忙得要命,谁有时间管我们?我们不是替父母干活就是主动学习,都很懂事。哪像现在的孩子什么也不用干,还不知道学习。”这些话或这些想法恐怕我们都熟悉。很多父母总是用“我们那时……”的诸多优点与现代孩子的诸多缺点相比较,其用意就是想证明,自己是没任何问题的,而孩子出问题都是他自找的。

  父母们(当然也包括过去的我)的这些思想,让我忽然想起一个句子——以不变应万变。它的正确理解是,在“万变”面前,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对父母来说,这缘于对孩子的透彻了解,如果父母只是用自己的“那时”去机械地套现在的孩子,那就是错误的“以不变应万变”,就是刻舟求剑。

  变化是绝对的,这是哲学观点,这有点“高大上”,但近几十年社会的瞬息万变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就大社会来说,信息时代,电视、电脑、手机、车辆进入寻常百姓家;改革开放,文化多元,与世界接轨;婚育观念更新,计划生育,离婚率上升。从我们自己来说,过去吃不饱,现在吃不了,过去想胖胖不了,现在想瘦瘦不了。从孩子来说,来到这个世界便会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会受到各种刺激。

   试想,如果我们用老牛拉车的方法教育神舟飞船的孩子,怎么能教育好?现在的孩子如果不看电视,不会电脑,不玩手机,我们一定会认为有病。所以我认为,电视没病,电脑没病,时代没病,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有病。这正如上面掉下来一块金子,智慧者巧妙地接住享受去了,而蠢笨者被砸到头上,叫苦不迭把它扔进了垃圾堆。愿父母们学好家庭教育,利用时代优势,把孩子推向幸福之巅。

2015-9-19

每日分享:家教误区(七)——重物质,轻精神。前一段儿,和儿子聊天,我谈到,这30多年我在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面体会到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让人难以想像。穿的方面,小时候经常冻脸,大姐从集上给我买了顶皮帽子,我感觉好幸福啊,到现在那情景、那样子还记忆犹新。到提亲的时候,媒人介绍见面,还要穿着二姐的裤子,每每想起都觉得尴尬、难受。吃的方面,从小接受的思想就是:谁家也不可能一年到头吃白馍,即使地主家也要掺着吃,因为当时一亩地就200多斤的产量,真的很相信。父亲给我说得最多,也是让我记忆很深的一件事就是,他在天津做苦工的时候,隔壁是一家幼儿园,有一次,他听那边的小孩说“我吃蛋清不吃蛋黄”。住的方面,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每逢下雨房子就漏,雨过后,父亲总是从地里弄些土,就和父亲在房顶上用板子有节奏地拍打。行的方面,高中三年就是背着馍步行25里路上学,父亲为自己借自行车的镜头还历历在目。用的方面,快结婚了,姐夫给做了一张三屉桌,坐在自己的桌前看书,那是何等的享受!后来,我就问儿子:你这20多年有没有从生活上感觉有什么大的变化?他说:没有,从小到大有吃有喝的,没有什么变化。

   我一直在想,我们和孩子究竟谁幸福?从表面看当然是他们幸福,因为衣食住行用与我们那时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为什么我们那时也没有什么抑郁的、自杀的,而现在的孩子却总是出一些恶性事件呢?如果说不是痛苦到一定程度,他们会自轻自贱甚至轻生吗?换个角度思考,我们那时之所以苦且乐着,一是普遍贫穷没有压力;二是有追求目标明确就是盼着吃好、穿好。而现在的孩子就没有了这方面的目标,加之精神上受到压抑,就感到很痛苦。因此,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父母们必须从自己“物质富裕即为幸福”的窠臼中跳出来,重新研究孩子,多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2015-9-20
每日分享:家教误区(八)——重方法,轻理念。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咨询或学习的除了个别孩子本身优秀而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意义主动学习的外,大都是带着问题来的。有的是孩子不上学了;有的是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有的是孩子上网逃学了;有的是孩子无精打采变成“宅男”了;有的是桀骜不逊叛逆顶撞了……这些父母病急乱投医,过去,我会天真地认为他们马上找到我是对我的信任,看着他们急切的眼神,我会一股脑儿地将自己对家庭教育的理解和盘托出。后来,我发现他们在找到我之前已经找了很多专家,他们是在比较中看谁的方法高明。这本来无可厚非,关键是有些父母在寻病问医中,当他们找不到治孩子的方法,而千篇一律都是要让他们改变时,他们会聪明地选择停止。有的选择了放弃,“哎,顺其自然吧”,从此销声匿迹;有的选择了暂停,之后,会随着孩子问题的轻重,不时露出水面。他们相信“得病如山倒”,但不相信“好病如抽丝”,他们认为孩子出现的问题是偶发事件引起的,便想找到灵丹妙药快速地治好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得病如山倒”只是一个表象,只能说明在发病前你没有觉察到,任何“病”都不是如山倒那么快形成的,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医学说的“好病如抽丝”也是符合家庭教育规律的。

   有时,看着父母急迫地想从我这里讨要方法的眼神,我何尝不想快速地满足父母呢,如果能招招见效,我该是多么风光啊!有时父母不再找我,我就责怪自己能力太差。但随着慢慢地成长,我认识到我是在跟着这些父母干违背规律的事。有些父母说,你不要给我讲这些道理,这些我都懂,你只给我说方法就行了,有些专家也指出我们之所以帮不到父母是我们只有理念而没有具体的方法。但从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固执地认为,方法与理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理念是根本,没有理念的方法只能是昙花一现。

2015-9-21
每日分享:家教误区(九)——重知识技能,轻兴趣能力。也许是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也许是受人性聪明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近视主义等思想大面积存在,极大地妨碍了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培养本来是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马拉松”比赛,但在现实中,父母时刻关注着每次考试成绩,死死盯着学习这一件事,不允许孩子有一点闪失,否则,便焦虑不安。大凡开始学习家庭教育的父母没有一个不急的,有的快高考了;有的快中考了;有的快升初中了;有的该上小学了;更有甚者为3岁的孩子不知道学习而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当成了百米赛,其结果没输在“起跑线”上,却输在了中途,眼看着一个个孩子半途而废。

这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很多父母对孩子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兴趣培养。有些父母,特别是祖辈看管的孩子,他们仍用私塾式的教育让孩子枯燥无味地进行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以为只要孩子学得多、记的多就是好的教育,进行填鸭式教育。他们不明白兴趣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幼儿最好的老师。他们不注意用游戏等灵活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是很多父母重技能的形成,轻视能力的培养。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只有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让孩子成才。父母们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把孩子压得都喘不过气来。父母过问得最多的是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又学了什么知识,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至于于孩子在幼儿园快不快乐,和小朋友相处得好不好,老师有没有表扬他或者批评孩子根本不过问。幼儿园为了争夺生源,也想尽办法让孩子学点技能。曾经有个同事慌慌张张地急着回家,我问他干什么,他说,要回去辅导3岁的外甥写作业。我说,孩子那么小,要多让孩子玩。他笑着说:“你还是搞家庭教育的,如果你办幼儿园没人去上”。我无言以对。

 

曾经听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孩,应该说是多才多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是去亲戚朋友家里从来不知道和别人打招呼、问好。在学校,老师、小朋友门都不喜欢她,因为他经常和小朋友吵架、闹别扭,老师批评她,她就会说:“我在家就这样,我就这样的性格”,他完全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和别人友好相处,从小就没有养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

 

2015-9-22
每日分享:每日分享:家教误区(十)——重营养,轻健康。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是终生教育,是人性教育,是健康教育,是独立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动力教育,是潜能教育,是幸福教育,是可持续教育。它的正常表现应是父母轻松愉快,孩子阳光向上;父母谈起孩子两眼放光、妙趣横生,孩子谈起父母满目自豪、倍感幸福;父母想起孩子力量倍增、妙不可言,孩子想起父母充满自信、一往无前。它的负向表现就是父母累、孩子苦,父母谈起孩子缺点无数、如泣如诉,孩子谈起父母哎声叹气、欲言又止;父母想起孩子充满焦虑、如履薄冰,孩子想起父母心如打鼓、难猜下一出。算算与孩子交往的时间真是少之又少,可经常听到有的父母说:等孩子考上大学我就解放了,可不用在我面前晃来晃去了。如果是“谦虚”还可以理解,如果是真烦,做父母就太可怜了。

  我们之所以走入怪圈,目前有一个误区就是父母重视孩子的营养而轻视孩子的身心健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父母们都注意了孩子的营养,像奶粉买最好的,据说,香港的奶粉就被我们买空了。父母们怕孩子营养跟不上,总是变着法让孩子补充。有一次,我外甥女拍着5岁儿子的肚子说:没白养,看吃得像小猪一样胖嘟嘟的。父母只注意营养,而忽视运动,这就有点舍本逐末,孩子的身体健康无法保证。现在很多孩子看着人高马大,身体素质非常差,直接影响孩子的意志力。

  相对身体健康,父母们更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很多父母不学习家庭教育,不明白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总是按自己理想的状态去教育孩子。“我小时候就没有感到过寂寞”“孩子小时候很听话的呀”,怎么现在变成了这样?另外,对孩子过高的期望,让孩子永远达不到目标,过多的批评、指责让孩子背着沉重的包袱。这些都易形成孩子的心理问题。目前,在大中小学生中患心理问题的有一定比例,需要父母们走出这一家教误区。

 

2015-9-23
每日分享:家教误区(十一)——重主观,轻客观。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的现象——父母辛辛苦苦把孩子培养成了“问题孩子”。《虎妈猫爸》中,两家八口人围绕一个孩子转,虎妈为了让女儿上好学校找熟人、拉关系,甚至不惜卖掉宽敞漂亮的大房子而花高价去买破旧狭小的学区房;猫爸为了让女儿过得快乐,替女儿写日记,写作业,帮女儿编假话、搞应付,还藏起舞蹈用鞋;奶奶按“富养女”的标准,娇惯、溺爱,衣服、玩具都买高档的,对孩子灌输“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理论;姥爷按“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点,用“毕胜诀”进行教育。可以说,每一位家长都是好心,都是为孩子好,并且都费尽心思、竭尽全力,可结果,把茜茜教育成了一个患儿童抑郁症的孩子。

   现实中,有的父母爱子女胜过爱自己,即使自己再辛苦也不让孩子干任何事,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孩子刚要帮忙扫地,妈妈说:放那里吧,不用你扫!吃完饭,孩子刚要帮着端碗,妈妈说:你去写作业吧!送孩子上学,父母总要把书包挎在自己身上,这样心中得劲儿!这一切的一切,本来是想让孩子过幸福的生活,可结果,孩子变得少气无力,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有的甚至变成了“白眼狼”,对父母没有一点孝心。这些只凭着主观好心,而不顾客观效果的做法,往往是“好尽办坏事”,害己害子。

  董进宇老师曾对这种现象进行过辛辣地讽刺,他说:假如一个女士被狐狸精抢走了丈夫,由于各种变故,几年后他们的私生子落到了这位女士手里。如果这位女士想报复他们,只须两招:一是什么也不让这个孩子干,并且瞬间满足他的欲望,要什么给什么;二是逼着他学习,不学就指责、埋怨。十几年后,这个孩子就会一事无成,这位女士就达到了报复的目的。各位亲爱的父母,我们是不是正在对自己的亲生孩子这样做着,我们在报复谁呢?

2015-9-24
每日分享:保护好奇。在街上每当看到有一帮人在围着时,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会对他不了解的事情充满好奇。正是这种好奇心激发着人们的上进心,促使着人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对于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们,他们对什么都充满好奇,这是他们智力发展的曙光,如果引导得当,这种好奇会转变为对某种事物的探索。能不能让孩子保持好奇心,这是能不能让孩子有生命动力的分水岭。因此,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是我们早期家庭教育的核心。

   孩子从刚会爬的时候,因为好奇,就会把家里的各个角落都转一遍。不管碰到什么东西都会用手摸一摸,用嘴啃一啃,甚至还会义无反顾地将灰尘弄一脸,将水弄一身。他们一旦会说话了,就开始没完没了地问这问那。开始的时候,父母们看着孩子对各种事物都好奇的样子,也感到神奇、骄傲,总会及时地回答知种问题,甚至还进行引导。可是等孩子略大一些,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就会视情况而定。当心情好的时候,会愉悦地回答;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会说:“不要总问这问那”;当身体疲倦时,会懒洋洋地说:“这些以后你就知道 了”;当孩子问的是自己喜欢的问题时,会为孩子的发现感到自豪,对孩子大加赞赏;当孩子问的问题是自己不知道的时,会不耐烦地说:“你看你问的七巧八怪,给一边儿玩去吧”;当孩子问的问题让自己感到尴尬时,会厌烦地说:“小孩子,懂什么”。

  对于孩子来说,这世界上到处都是充满神奇令人惊讶的东西,当他们对什么东西感到好奇的时候,就是全部吸收外部刺激的最佳时机。如果父母能满怀诚意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动力就会被激发,否则,如果孩子的问题总是被拒绝,孩子的好奇心就会减退,智力发展就会滞后。现在很多孩子对什么都表示冷漠,这是不是与我们没有从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有关呢?

2015-9-25
每日分享:亲子对话。对话、交流、沟通是每个人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而亲子对话是人生最初、最温馨,也是频率最高的对话。对话包括倾听和表达,是倾听法与表达法的综合运用。苏加胜老师用“问题所有权”理论对倾听、表达及两者的运用进行了分类。一是孩子需求未满足、有烦恼,而父母的需求得到满足,没有烦恼,问题所有权归孩子,父母只要用倾听法即可。二是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没有烦恼,而父母的要求未满足、有烦恼,问题所有权归父母,父母需要用表达法。三是孩子有需求未满足、有烦恼,父母需求也未满足、也有烦恼,问题所有权归双方,即双方都有问题,需要用倾听与表达交互的亲子对话方式。四是孩子需求得到满足、没烦恼,父母的需求也得到满足、也没有烦恼,即双方都没有问题,正常交流即可。

  “孩子放学后,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回家,也没有给家里打电话。”这种情况,孩子没烦恼,妈妈有烦恼,需要用表达法。妈妈可以这样说:你一般6点到家,现在已经7点了,晚回来一个小时也没有叫电话。妈妈很担心,做什么也不踏实。我想一定是有原因的,下次儿子一定会告诉我。我想这种表达的核心是:陈述事实,说出感受,提出希望。再如,“妈妈下班回到家,看到早到家的孩子把房间弄得很乱。”苏老师告诉我们要这样表达:我看到客厅到处都是玩具,书也随便放着,我感觉好烦呀。因为今天早上刚收拾好,现在又需要收拾了。从这里也可看出,表达法的好处就是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真实感受,能产生内疚,能换位思考,能懂得感恩。

   关于倾听,苏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共情式倾听; 二是开放式询问;三是建设性引导。如:孩子跟他的好朋友打架了。父母在听的基础上,可以这样回应:跟你的好朋友打架,心里也很难受,是吗?为什么你们打起来了?还能用别的方式解决问题吗?这种倾听能让孩子情绪平静!

2015-9-26
每日分享:责任父母。有个故事说,一个老木匠年事已高,准备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但老板舍不得他的一手好活,再三挽留,然而老木匠不为所动。没办法,老板只好放他走,只是想让他再帮忙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盖房子时,老木匠的心已不在工作上。用料不再那么严格,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的水准。没想到,房子建好后,老板却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老木匠。老木匠愣住了,一生盖了那么多好房子,却为自己建了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失去责任心,即使是做最擅长的工作,也会做得一塌糊涂。无论在什么时候,身处什么岗位,我们对待工作都要有一丝不苟的负责态度,“在位一分钟,干好60秒”,否则,受损失的可能是自己。

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是生命价值的体现。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机会。”细想想,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没有了责任就失去了价值。做为指导师,引导父母学习家庭教育是责任; 为人父母,养儿育女是责任。养儿育女也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我们在为父母们无私养育孩子点赞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对有些父母无意中将孩子推向歧途而给自己、孩子、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进行指责,我们更不能对自己因在家庭教育方面醒悟较晚而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进行原谅。如果说传统时期的父母由于贫穷落后、没有文化而未能教育好孩子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生活在开放、民主、进步、信息这样一个新时期的父母如果还冥顽不化的话,就应受到千夫所指。

什么样的父母才算有责任心的父母呢?一是理解孩子、包容孩子;二是用民主的的态度,鼓励孩子,发现他的兴趣,开发他的潜能;三是注意自己的言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四是公平、合理、开诚布公,能和孩子玩在一起。

2015-9-27
每日分享:设立目标。美国成功学家保罗·麦尔说:“成功者往往被人们冠以‘幸运者’的光环,好像取得的成就,都是意外得来的。事实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来自幸运。如果你想得到成功,那么你首先要期待成功;如果你想得到健康,那么你首先要重视健康;如果你想得到幸福,那么你就必须要渴望自己幸福。选择做什么样的人生,主动权在于你自己。人生在世,如果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那么不是因为没有设立目标就是因为目标设立得不对。”

  所谓成功就是向着自己的希望,阶段性实现目标的过程。目标是连接梦想和现实的桥梁。江水川流不息,想要过江,但如果没有桥,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目标也是一种激发人的欲望,让人付诸行动的强大的力量。孩子们为什么学习动力不足?有的是前边一片模糊,根本不知道学习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只是为了应付父母;有的是目标太大,干与不干对目标影响不大,高兴了就干一阵,不高兴了就混一通。孩子们为什么愿意打游戏?因为目标清晰,并且经过一番努力就能达到,所以越战越勇,越干越有劲。对于成人来说也是如此,很多人爱打麻将,因为打麻将有输有赢,目标很明确,都在提着神、瞪着眼盼望着目标实现。为什么有的父母对培养孩子不上心?他们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太大,总是找不到价值感、成功感,远没有升官、赚钱的目标清晰。这也启示我们,对于孩子和父母的学习,我们能不能引领他们设立清晰的目标,而对于玩游戏和打麻将的事情,能不能用模糊的、高大的目标去淡化他们?

   设立目标让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竭尽全力,让人享受到目标实现时的那种喜悦。目标设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契机,一个让计划不再停留在头脑里,而可以转化为行动的契机。有了目标就会有动力、有热情,不管遇到困难都不会轻言放弃。我们要经常问自己:我的目标清晰吗?我每天按照目标行动了吗?

2015-9-28
每日分享:苦从何来?有无目标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人的价值感、成就感、幸福感。有一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小时候生活那么贫穷,吃的一碗端,穿的烂布衫,每天和同伴们傻乐着,也没有人痛苦到抑郁、自杀,而现在生活条件那么好,很多孩子却过得少气无力,感觉不到幸福,有时还说出“活着没意思”等绝望的话,这到底是为什么?后来,我发现这与目标有关。

  我们那时目标很明确,就是能吃饱、吃好,穿暖、穿好,除了平时干活为吃、穿挣“工分”外,就是盼着过节日,因为到时就可以吃好的、穿好的了。尽管大人说:“小孩的‘年下’,大人的难下”但小孩子过得很有劲。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吃得好、穿得好,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已经解决,这方面的目标对孩子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新时期,孩子们追求的应是“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说,孩子们的目标应该在精神层面。父母和孩子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我们的追求已经完全不同,父母们在低层需求打转儿,孩子们已进入了高层需求。由于父母是教育者,是指挥者,是领导者,是主导者,如果不能系统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状况,仅凭经验、主观去引领孩子,势必让孩子的目标出现混乱。这种断档就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不理解,直至出现沟通障碍、相互折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就要求父母们学习家庭教育、与时俱进、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真正帮助孩子树立目标。

  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真正幸福和痛苦表现在精神层面,尤其在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现在一些孩子的痛苦绝不是装出来的,他们的痛苦来自于精神层面。因为没有目标,他们没有动力,没有乐趣,生活过得单调、寂寞、苦涩。做为父母一定要换位思考,绝不能以“吃饱了撑的”武断地压制孩子。

 

2015-9-29
每日分享:成功瞎想。世上没有一个人不想成功的,但真正成功者却寥寥无几,正所谓“想成功者比牛毛都稠,而真正成功者比牛角都稀”。也许是喝了几年“墨水”,也许是知识分子的天性,也许是过怕了穷日子,也许是天生不甘寂寞,我一直在追求着成功。

  学生时代,比鸡起得早,比狗睡得晚,比驴干得累,比猪吃得差,当时追求的目标就是走出农村,拿上粮本,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最后,苍天有眼,终于让我这个熬干了油的“范进”考上了师范。虽然现在看来连个“三本”“大专”都不是,只是个“小师范”,但对于当时贫穷落后的农村来说,也算是“金凤凰”了;对于世代文盲的赤贫家庭来说,也算祖坟上“冒青烟”了;对于“仰望南天,不知路在何方”的我来说,也算有归宿了。

  当教师时,一心扑在教育上,早晨起在学生前面,晚上睡在学生后面,和学生一起跑步,一起写日记,一起探讨教改。教语文、教数学、教政治、教历史,初中课程全拿,几年下来,加入共产党,评为市模范,各种场合代表老师发言,着实风光了几年。多少年来,总引以自豪,也许这是人生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一段,也不排除是自作多情,是自我感觉良好。现在我选择家庭教育,也许与我的“小出身”教育缘有关吧?

  从事行政二十余年,在最基层的乡政府摸爬滚打,当过所长,当过组织委员,当过副乡长,以计划生育、财政为主线,什么样的“杂活”都干过,什么样的难事都做过,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饮食无规律,应酬是工作,多年积累患上高血压。本想在仕途上取得成功,怎奈兴趣不专、办事幼稚,升迁总是擦肩而过。

  2004年,在教育子女中我走入家庭教育。起初,只是为了教育孩子,看书、听报告、写成长日记,孩子的变化让我惊讶,让我看到了教育之根、教育之魂!自2009年,我决心将家庭教育做为后半生的事业,这是件意义深远的事情,我将全力追求!

 

2015-9-30
每日分享:目标闲扯。如果说动物也有目标的话,那它们就是凭本能出于对生存和安全需要的考虑在追求着,而人类不仅有低层次的物质需求,更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并且人类可以凭语言和想像让自己产生动力,所以,目标、希望、成功、理想、梦想等字眼对人类的作用极大。人只要有梦想、有目标,就会发挥出超常的能力,克服各种困难,像有些父母为了供应孩子上学,可以不顾一切去做事;有些孩子为了读书,可以忍受各种磨难。而没有“盼头儿”、看不到希望是对人最大的折磨,特别当人感到绝望时,连生命也会受到威协。一些癌症病人如果不清楚自己得了什么病,可能会活很久,而一旦知道了,就会瞬间崩溃,所以,有人说,癌症病人大部分是吓死的。这就告诉我们,人是“目标”动物,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生活在“希望”中。

  现在,有很多人50多岁就给自己标上“老”的标签,眼花了、记忆力不行了、电脑学不会了……找各种理由证明自己老了。这种身未老心先衰、不思进取、不接纳新生事物的思想极为有害,不仅影响幸福指数还影响身体健康。这方面我们要向“80后”的王连科老师学习,他除了每天在群里分享外,还自己开办了YY语音课堂,每周五为家长们讲课。最近看蒋贵友老师写的《褚时健传》,这位老人75岁“保外就医”后,开始承包荒山种植橙子,他开发的“褚橙”热销市场,身价过亿,今年已87岁,仍在规划着未来。虽然他们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我们可能达不到,但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为人子,为人父,不觉已届五十,如果倚老卖老,自觉时日不多,也可以混日子;如果涵养资源,想有所作为,也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让我体会到家庭教育才是最适合我的事业,因为它有意义,我有兴趣。我的大目标是活到80岁,成为一名名符其实的家庭教育专家,小目标是每天锻炼一小时,每日分享一篇章。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