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

8年前 [09-05 22:00 周六]

孩子因为一些小错误可能引起家长的训斥或者打骂,小小年纪的他们为了讨好家长,需要忍受极大地心理压力!作为父母的我们有没有真正的为孩子考虑过呢?有有考虑过他们的心理安全吗?

  为什么有的孩子挨了打、受了欺负、承受着自己撑不起的巨大压力,宁可独自忍受痛苦也不找家长、老师求助?

  【分析】

  这些孩子内心接受了一个观念:好孩子要听话,好孩子不给别人惹麻烦。这样的孩子会把成人的要求当做行为准则,别人对自己不好就是自己错了,是很丢人的事,受了委屈反而唯恐家长和老师知道,不想让大人跟着丢面子,当然不会主动说出来。另外,孤单的孩子容易被欺负,有的孩子从小缺乏与同龄孩子打交道的经验,人际交往能力差,觉得只有被动地服从孩子们之间的“等级”和“秩序”,才会维持与玩伴的关系,他们最害怕的不是受欺负,而是“他们不带我玩了”。

  安全感不足的未成年人会为了维护关系而忍受虐待,他们最大的恐惧是被抛弃,这些孩子缺少独自应对人际压力的经验,习惯了家长的保护和照顾,在学校不得不独立面对,为了保护自己,这样的孩子多半会选择讨好、顺从和忍耐。

  有的家长只喜欢给孩子讲大道理,听不进去孩子的话,更不愿意倾听孩子的感受。孩子认为说了家长也不理解,或者被忽视、或者招来一顿唠叨甚至是没完没了的说教。被一位老师揪耳朵的孩子的母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孩子说过老师揪自己的耳朵,我以为就是一般的揪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没有在意。”

  逃避痛苦的感受,不愿再提及伤害事件。重提那些事情会让孩子的内心再次经历痛苦的感受,所以本能地回避此类话题。

  【建议】

  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

  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不轻易否定孩子。被尊重的孩子知道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真实的感受。被尊重的孩子有价值感,感到自己被重视,因而敢于在强权面前争取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经常告诉孩子哪些做法是对的。有的家长在评论成人和孩子的言行时习惯说哪些是不好的,很少和孩子一起讨论哪些是对的,应该怎么做。“不要和同学打架”与“和同学一起好好玩”这两句话,在孩子的世界里有天壤之别,因为小孩子是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根据头脑里的画面来行事,他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你在他头脑里描绘了什么画面。以上话语给他脑袋里的不同画面是:“打架”和“好好玩”。

  告诉孩子没有人是绝对正确的,人人都会犯错,别迷信老师和成人,让孩子学会客观地评价老师和成人的行为。

  留心孩子的情绪和身体变化。比如孩子总说不舒服,却说不清楚是哪儿,医院也查不出任何疾病,这就是需要家长警惕的信息,需要耐心地取得孩子的信任,明确告诉孩子不论他遇到了什么事情,说出来家长都不会责怪他,责怪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来自亲人的伤害更难于修复。

  永远相信自己的孩子,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要相信并且认真倾听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和他的处境,引导孩子寻找可以帮助他的资源,孩子知道自己的家人无论如何都会支持他,这是最好的保护。

  融洽的亲子关系是关键。如果我们不论有多忙,每天都抽出哪怕十分钟的时间专心陪伴孩子,倾听孩子诉说他遇到的人和事,孩子在融洽的家庭关系中学会与人交往,学会保护自己;家长也随时了解孩子在外面的处境,自然有助于防患于未然。

  一个人内心里有什么就会用什么方式与周围人互动,幼儿园里、学校里的确有个别老师有多重面具:在家长和其他成人面前表演对孩子的耐心和体贴,独自面对孩子时表现得喜怒无常、乖张暴戾,这是因为他们内心的焦虑、压力和坏情绪没有消化,或者是将在早年、在别处发生的不良情绪迁怒于孩子。

  所以,教师和家长自身的心理安全是保护孩子心理安全的前提。

http://www.bamaol.com/Html/2013071608295733.shtml【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