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浅谈隔代教育的利与弊

8年前 [07-09 16:28 周四]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居多,独生子女的孩子,有四位老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关爱。这就面临着如何正确地隔代教育的问题。


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对兄弟,孩子吃糖成癖,刚长齐的小牙已经被虫蛀,当妈妈告诫孩子少吃糖并采取了相应的限制措施时,奶奶说话了:我小时没吃过几块糖,这不牙也掉光了?你妈舍不得给你花钱,奶奶有钱,不花她的。结果,奶奶背着妈妈给孙子吃。还有,奶奶可以一天给孩子做六顿饭!不喜欢吃这个,咱再做!更有一些细节,在这里不一一细说。

可怜天下奶奶心!这个奶奶是爱她的孙子的,毋庸置疑。但这种爱的方式会爱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阿城的一位爷爷,老干部,退休赋闲在家,没事干了,小孙女就成了他的全部了,得跟着他住,小食品随便吃,妈妈只要一阻止,马上就不高兴,“吃你们的了!我给我孙女买的!”,孩子的妈妈没有工作,在家里自然连管自己孩子的权利都没有了。准备要送到伏羲教育来上学,一听说,学校的超市没有售货元,到了超市开放日,孩子自己选需要的东西,自己付款,自己找零。妈妈马上紧张了,“不行不行,我女儿有点爱小,好拿别人的东西,她偷东西”。家里有一个月工资8000多的爷爷、爸爸做着生意、过着富足生活的孩子,会偷东西?

还有一副漫画,孩子做了错事,爸爸拿着鞋底追着,要教训孩子;奶奶拿着鸡毛掸子紧跟其后,要教训爸爸。漫画刻划得入木三分,叫人看后拍案叫绝。也看到过这样的奶奶,石头绊倒了孙子,就边打石头边骂:“谁让你绊倒我孙子,谁让你绊倒我孙子,打死你!”


诸如此类,司空见惯,举不胜举。在当今社会,有不少家庭,儿童对祖辈关系密切,而与父母相对要疏远些。甚至有些祖辈对孙辈的感情超过了子辈的感情,这就是所谓的“隔代亲”吧。这种隔代亲的感情,除“血浓于水”的原因外,也有其心理因素。孙辈如幼苗,像旭日,祖辈似老树,像夕阳,既有相同处,又有互补性。“老小“小小孩”,就有这个意思。祖孙在一起,其乐融融。另外,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家务繁忙,年轻的爸爸妈妈,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这也是形成隔代亲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父子辈在教育观念等问题上的代沟,也是形成隔代亲的重要原因,父辈严厉,祖辈宽松、溺爱。


有专家指出:“隔代教育”有三大优点:

其一,对孩子的教育成长有利,老人有育儿经验。知识渊博;懂教育规律。这样的祖辈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喂养,对孩子非常有益。

对儿女有利,儿女忙于工作,孩子由父母带,解除了后顾之忧,安心工作,努力拼搏。

对祖辈有利。不仅可以排遣老人的孤独寂寞,而且是老有所为,享受天伦之乐,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

但是,尽管隔代教育有很多优势,其“弊病”和“隐患”也不少。

“隐患”——延长儿童“童稚”心理期。一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祖辈对孙辈的偏爱,所谓的偏爱,实质上就是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是什么,这不利于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如今有很多孩子,在爸妈面前是猫,在祖辈面前则变成了老虎。由于一直是“长不大”的孩子,很多事情不能自己动手做,适应能力差,不知感恩。在92路公交车上,我就经常看到这种现象:看起来应是二 三年级的孩子,蹭地上车,寻座位坐下,后面跟着60岁的爷爷(姥爷)奶奶(姥姥)拎着书包上车,站在一旁,这样的孩子不知孝道,不懂感恩。还有的就是因为“爱”的泛滥,孩子一遇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鲁迅在《上海儿童》一书中写道,“任

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可以,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时暴主,是霸王,但外面,便如失去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这是《上海儿童》。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写《哈尔滨的儿童》。但现实中,像鲁迅先生所写,那样的孩子不在少数!

鲁迅先生早在80多年前就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一下孩子的心理,这关系到我们的民族进步与发展。未来是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竞争,今天是家庭教育的竞争,是教育方法的竞争,对孩子只给设置什么环境,不去管理严格的管理教育,必然造成不良的后果。娇,经不得风雨;惰,企望不牢而获;奢,只求寻欢作乐;骄,“天皇老子”第一;庸,终生不求进取。这是溺爱出的苦果,是当初所料不及的。

其二,导致教育的“蜕化”。祖辈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千年之前,有的受教育的程度低,知识面较窄,长期带孩子,陪伴孩子,不知不觉中一些陈旧观念,固执,给孩子烙下非常深的印记,以致增加了儿童对新知识 新事物的接受难度。另外,老人生理心理上的衰退,也会带出一些“老成有余,活泼不足”的孩子。

其三,就是导致“父子”关系的隔阂,使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畅。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点,也有不同处,都爱孩子。但是方式方法不同。祖辈偏爱“宽 慈”,而父辈偏严,这种教育的不一致。容易形成对父母的怨恨心理;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形成消极影响。幼年时期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


总之,“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处理不当,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应当明白,孩子迟早要回到父母身边,应时刻注意树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同时,加强自身学习,与时代同步,更新养育后代观念。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k4NzQ5OQ==&mid=209596323&idx=1&sn=903f2bccc87dfced9094e323769059ee&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