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反思

8年前 [07-09 15:45 周四]
 

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反思

2013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该案件发生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中,犯罪嫌疑人为被害人室友林森浩,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2014218日上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条新闻给了大家什么样的振动、反思和启示呢?

在对林的整个采访过程中,林表现的不是淡定、不是冷静,而应该说是非常的冷漠。面无表情、声无情感、话无温度,这是我看整个采访过程时当时的感受,心理的冷漠是做为一个人的莫大悲哀。

林还提到:自己在临床上待的这两年,可以说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人,但与这次的作为是很矛盾的,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自己猜测是自己性格的问题。

每个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美好的,而那些冷酷的东西、错误的行为都是因为后天的教育和环境造成的

从这儿,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做为一个家长,我们在这个方面可以给到孩子什么?

只教书不育人是不行的,“成人先成才”是非常有道理的,情商教育比智商训练更加迫切。而情商的培养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应该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

学校、社会确实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我们做为父母,不能等学校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大环境好了时再让孩子成长,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为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

当然,这只是非常少、比例非常小的个例而已,我们多数的孩子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不至于去杀人、放火,但是,我们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孩子心理是否真的健康?孩子的内心是否充满了爱和感激?孩子是否真的没有压抑的痛苦和情绪?

我们教育的目标不是能阻止孩子不杀人、不犯罪就行,而我们追求的,是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地度过一生,是让我们的孩子内心充满快乐和爱,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假如我们的孩子内心是温暖的、充满爱和正能量的,他哪怕是面对别人的非难、指责或者诸多的不公平,也不会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去对待。而这些爱和正能量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一、生命教育和行为底限的教育极为重要。

教育专家李玫瑾说:“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增加一些人生方面的教育,而人生教育往往源自于早年父母在饭桌上,在生活当中一些就事而谈的一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会给孩子一些观念。但是现在社会变化很快,我们很多家庭可能这种机会越来越少,所以紧跟着要弥补的是学校的教育,那么学校教育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关注孩子们的成绩和高考,但是如何告诉孩子们人生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尤其我们最常见的人和人之间我们会有的不同,会有的差异,甚至会有的烦恼,那么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的行为底线是什么?所以这些道理我认为应该在小学到中学就要进行教育,甚至在幼儿园要告诉孩子们可以发生冲突,但不能伤害对方的身体和生命。”

两个年轻生命陨落,再次警示我们:生命教育,刻不容缓!告诉孩子哪些行为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哪些底线是完全不能碰的。

说到这儿的时候,我忽然想到以前在网络上看到的“虐猫”、“虐狗”等事件,那些人的心灵扭曲不说,完全没有对待生命的敬畏,没有感觉到生命是无比的珍贵。

还有近年来网络、媒体也有很多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时常发生,这应该也是缺失生命教育的一种体现。

而这些,要靠什么?我们要等学校去开设这样的教育课吗?要等社会去宣传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吗?答案肯定是不行!因为我们的孩子等不起,我们必须承担起一个家长的责任,就像李玫瑾教授说的,其实生命教育、人生教育早在孩子幼年的时候,在谈话之间,在饭桌上,在父母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就可以开始进行了。

其实,我认为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让孩子坐好听我们讲,而是在不经意间,就可以去引导。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玩游戏的过程中,利用那些玩具动物进行引导,告诉孩子这些动物也有感情、有感受,打它会痛,骂它会伤心,告诉孩子要好好保护它们;在孩子大些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事件让孩子讲出他们的看法和感受,然后你再去加以引导,就像刚才说的“虐猫”事件,是不是可以问问孩子的感受?是不是可以讲讲我们的看法?是不是可以引导孩子要学会珍惜每一条生命?等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对生命的思考已经比较成熟,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那些惨剧发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别人的生命的自己的生命等等。

这些教育应该是如“春夜喜雨”般的慢慢渗透进孩子的内心和生命中的。

我女儿是学临床的,上大一时,她的博客说说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好心疼,那些活泼可爱的小兔子们,成了我们手术刀下的实验品!

我记得是这样跟女儿交流的:“宝贝,我知道你很心疼这一个个生命,你心里很不好受是吗?不过,咱还得想想,相比较而言,人的生命更珍贵。你们现在所做的,是为以后挽救一个个更珍贵的生命做准备。所以,虽然心里难受,也要接纳这件事,在心里祝福这一个个为人类的生命的而牺牲的可爱的小动物们吧!”女儿慢慢便释然了。

另外,我们本身对于生命的看法,我们本身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态度都会给孩子一个示范和榜样。当我们珍视别人的生命、珍视我们自己的生命时,孩子也就跟我们学会了生命的重要性。

可见,在生命教育这一课中,我们这些父母应该是起非常重要作用的,这也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在采访林时,他说出了当时为什么要在饮水机中下药的原因:“愚人节的前天晚上,黄洋开玩笑说要在愚人节的时候整人,并且当时他还拍着另一个同学的肩膀,很得意地笑。我就想,那好,明天我就好好整整你。”

不管这件事是不是他真正下药的目的,但也可以看出他对黄洋的态度和笑容很在意。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孩子为什么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暴发这么大的负面能量?这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关的。这里边应该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大家去关注一下:

1、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

当一个孩子自我价值感很高,非常自信,那么他们就不容易被对方的一些玩笑和攻击所激怒。当一个人自卑感特别强,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时候,就很容易感受到对方的敌意和攻击,因为自卑的人一般都非常敏感,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评价和态度。当他感受到对方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时候,或者他自认为对方是有敌意的时候,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而一旦对方击中了他内心的这个点,他所有的负面能量可能会一次性暴发,从而导致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

假如是一个自我价值感很高,非常自信的孩子,他就不会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说法、看法和评价,即使对方让自己不舒服,他会解读为:这是他的看法,跟我无关。这样的情况下,他的情绪不会跟着别人的评价走,也很少会被对方影响,也就不会产生这样冲动的言行。

所以说,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非常重要。而一个孩子的自信和高自我价值感,是从不断地被肯定、接纳、认可、欣赏的过程中去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中,多采取鼓励、欣赏的态度面对孩子,而少去指责、评判、甚至贬低孩子。

2、对待问题和挫折的心态教育是家长不能推卸的责任。

现在有很多孩子心理非常脆弱,经不得一点挫折和批评,当他感受到不能应对的挫折时,就会惊慌失措,就会看不到光明和未来。所以,不知道如何去面对出现的各种问题。

案例中的林,假如他真正的感受到了来自黄洋的不友好攻击,如果他知道如何去与别人沟通,如何处理这种不快的问题,那么他后面的冲动行为也就不会存在了。

而这样的能力正是从父母这儿得来的。如果你平时教会孩子情绪和心态的调整方法、如果你平时能让孩子在经受每一个小小的挫折中,学会应该持有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你平时让孩子知道遇到问题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路程、如果你平时告诉孩子,每个人对一个人、一件事、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那么,我们的孩子就能学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挫折、面对别人对自己的不友好,然后,会用冷静的方式去解决这些事情。

所以,家长在这方面给孩子做出榜样的同时,还要去引导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学会如何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3、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哎,今天可真倒霉!”、“真没劲!”、“现在的人都很自私!”、“现在社会阴暗面太多了!”、“现在好人少啊!”、“事情这么多、工作这么累,真烦人!”、“你怎么就不能像那些优秀的孩子一样让我省省心呢!”、“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啊!”。。。。。。。。。

这些都是一些负面的能量,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在孩子面前这样说,这样去表现,这些负面的能量很自然地就进入了孩子的内心储存起来。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些负面能量就会出来做怪。

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可能会这样去想:“真没劲,学习这么苦呢!”;当孩子生活中不如意时,他会想:“我怎么这么倒霉,这些坏事全让我遇上了。”;当孩子跟同学发生矛盾时,他会想:“哼,现在好人少,都太自私了,烦人!”

这样,时间久了,孩子的思维模式就会形成一种惯性,他总会先找一件事情的阴暗面,总会找一个人的缺点,总会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累积下来后,孩子要么表现出不要强、不上进的状态,要么会形成挑剔、妒嫉的心态和消极的处事方式。

所以,家长的示范和榜样,以及在孩子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让孩子内心充满正面、积极的能量是非常必要的。

4、让孩子内心充满爱与力量。

当孩子内心充满爱的时候,孩子的眼里看到的多是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事物和善意的人。那么孩子内心是平和的、美好的、温暖的。他在与人相处时,自然会与人为善,看到的往往是别人身上美好的、善良的一面,不会去挑剔和计较别人的缺点。

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爱箱,你给孩子的每一点关心、呵护和爱都装进了孩子的爱箱之中,孩子的爱箱中储存的爱越多,他会越容易把爱反馈给别人,当一个孩子爱箱是满益的时候,他的爱自然就会流向身边的人。而当一个孩子爱箱是匮乏的,他自己处于一种缺少爱的状态,一种爱的饥渴状态,他就没有可能给周围人爱。只想从别人那儿索取爱的时候,往往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受。这样的人人际关系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而出现的问题越多,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就会越糟糕,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孩子内心的爱来自哪儿?最初的、也是最多的来源,是来自父母和周围的亲人,更多的是来自父母的爱。父母的肯定、父母的欣赏、父母的无条件的呵护等等,这些都会变成浓浓的爱注入孩子的爱箱中。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这些做父母的,一定要孩子在身边的时候,给足孩子爱,给孩子满满的爱,让孩子带着满满的爱走向大学、踏入社会,以后,他不管做什么样的工作,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不论与任何人相处,一定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