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论文参考23:重视家庭环境对成才的良性影响

8年前 [07-06 17:39 周一]
林中伟:海南教育学院

    对培养跨世纪青年科技人才的战略对策,可以从不同视角提出许多条来,但有一个视角也是同样不可忽视的,那就是要重视家庭环境对成才的良性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第一座学校,也是一个人一生离不开的学校。人之所以成才,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家庭往往在这一“合力”中乃是最基本的因素,在周围环境中,家庭环境对人才的成长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一个人在成才过程中受家庭熏陶往往很深,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成才产生良好影响,加速成才;不好的家庭环境,会对成才产生恶性的影响,要么阻碍成才,要么窒息人才,甚至毁灭人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对于人才的造就“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家庭面前,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据统计,海南特区大约有二百多万个家庭,跨世纪的青少年大约有三百多万,因此,我们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将举足轻重同时又潜影无形地制约着跨世纪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一、家庭人才环境对成才的良性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的职业、学识水平,对于子女的成才与否,往往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具有某一方面的才能优势,并有心影响并传授子女或后辈,而子女们又立志继承先辈的事业,努力进取,矢志追求,这对于子女及其后辈的加速成才十分有利,而且在家庭中容易形成“家庭型人才链”。如最典型的,居里夫妇和他们的子女、女婿共四人,先后获得过三次诺贝尔奖金,构成物理学、化学方面的家族型人才链,在我国,被誉称为“断肢再植之父”的著名外科专家陈中伟,就生长于“医学之家”,他父亲是医院院长,母亲是药剂师,姐姐、姐夫及女儿是医生,岳父也是医生,陈中伟及其家属构成了医学上的家族型人才链。
    在家族型人才链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型式——血缘型人才链,即指同一才能在有血缘关系的两代人以上连续表现出来的人才现象。如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三国时期出现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宋朝出现的“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就是证明。
    历史和现实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尽管它免不了同先天遗传因素有关,但与家庭人才环境等后天因素的影响仍有很大的关系。据一调查资料表明,美国当今一百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中,他们的父母均是专业学者或大学教授,其中有28人从事科研或与科研有关的工作,家长中有41%进过研究院深造。就是目前在我国的大学生中,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然,我国的国情及海南的省情同美国的国情不可能同日而语,话也不能说得那么绝对,没有人才环境优势的家庭也会涌现出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成为专家人才,“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但是对于那些处于优势人才环境家庭(尤其父母皆为科技人员的家庭)中的孩子们,我们自然应给予关注,顺其自然,顺水推舟,让优裕的家庭人才环境辐射出良性的影响,让孩子从小就强化科技意识,确立有志当科技人员的理想。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扶植他们成才、冒尖,决不能让人才流失、夭折。
    二、家庭经济环境对成才的良性影响
    家庭经济环境对人才成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和多大的影响?以青少年成才主体对家庭经济环境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为依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模式:(一)家庭经济环境差。如果青少年能够克服和战胜经济上的困难,特别是在文化和受教育上超越困难的制约,则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如果青少年不能克服和战胜经济上的困难,既是经济贫穷者又是文化贫困者,或者是这种困难的确难到无法克服的地步,则显然是不利成才的。(二)家庭经济环境一般。这种状况既能激励青少年去战胜经济贫困,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付出更大的努力,又能提供相对较好、较稳定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因而是较有利于人才成才的。(三)家庭经济环境好。不满足于现状,而是利用其好的经济环境去发展自己的素质,则有利于成才;反之,安于现状,心满意足而不思进取,同样也成不了才。
    从辩证的角度讲,顺境可以成才,逆境也可以成才,关键在能否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有利因素产生良性影响。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不过,这里值得强调的是,由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调节,短短几年,海南的经济发展很快,城市日趋繁荣,农村日趋富裕,社会中无数个家庭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剧变,越来越多的家庭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这样,经济环境好的家庭如何促使青少年成才,将愈来愈受到现实严峻的考验。我们认为,在家长不溺爱、迁就子女,子女又能正确对待优裕的物质生活的前提下,有利于子女成才,因为家庭环境和条件是人们成才的物质基础。经济环境好,既可为立志成才者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如书刊资料、学习工具、视听设备、电脑软件和电化手段等,又可让立志成才者集中精力进行创造性思维、从事创新活动,不必为家庭的经济拮据而烦恼与奔波。
    三、家庭文化环境对成才的良性影响
    从美学的观点看,家庭文化环境的创设本来就是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生活在两个环境之中,一个是宏观环境,即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一个是微观环境,即家庭文化环境。在这里我们侧重从小的方面讲,则是要使家庭文化环境本身成为美的场所、美的课堂和美的教材。从人才学的观点看,创设家庭文化环境的功效,就在于去开发智能,培养技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朝夕生活于自己独特的家庭文化环境中,毕竟带有浓厚的家庭与个人的色彩。对孩子来说,这种色彩的文野、优劣主要是由父母来决定的,因此家长怎样设计家庭中的文化氛围,怎样布置家庭中的文化环境,对孩子来说将具有特殊的美育价值和成才学意义。
    建省办特区的经济飞跃发展,给海南城乡数以万计的家庭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改善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为了子女的未来,许多家长日益重视对家庭文化环境的经济投入和精心设计。花草鸟鱼的种养、琴棋书画的摆设、起居学习的安排……无一不构成了文明、美好、向上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体现了一定的美育功能和成才功能。而有些家长仅是注重给家庭住房搞高档的宾馆式的装修,在整个家庭环境布置中,钢琴、电子琴、小提琴、手风琴、空调机、电视机、录放像机、高级音响、影碟机、家庭电脑等应有尽有,可是案头上除置放几本粗鄙、庸俗的小说、刊物外,连一本科技、科普之类的读物也没有,这怎么能给子女的成才创造出有质量有含蕴的育人氛围呢?杰出的诗人但丁有过一段名言,他说:“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我们特区的青少年就是跨世纪人才的种子,如果你想使他们成为俊美挺拔的参天大树,就别忘了给他们创设和营造一个美好的家庭文化环境。
    有人曾对我国705名科技人才的家庭出身做了调查,发现出身工人家庭的123人,占18%;出身农民家庭的161人,占22%;而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421人,占60%。父母的文化程度是:文盲109人,占15%;小学240人,占34%;中学以上356人,占51%。
    美国对国内885名科学家的父亲的职业做过一次调查,其结果是:专业类的占43.1%,农业类的占21.2%,商业和其他类的占35.7%。
    从这些调查可以看出,科技人才大多出身知识分子家庭,足见家庭文化环境的良性影响十分重要。这种在家庭环境文化上的优势显然有利于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积累以及智力方面的飞跃。
    四、家庭人际心理环境对成才的良性影响
    家庭的人际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心理上的关系,其实质就是指情感和心理环境。
    作为跨世纪的青年科技人才,固然要有相当突出的科技专业才能,但也需要有与世纪同在、与时代同步的健康心理,这样才能身体力行地担负起21世纪“科技兴琼”的历史责任。而要保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得有一个良好的家庭人际心理环境,生活在人际关系融洽和心理卫生状况良好的家庭环境里,父母温文尔雅、诚恳可亲,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睦、廉恭礼让,孩子则身心并茂、品行优秀、性情善良;在人际关系、心理卫生环境恶劣的家庭,孩子的心理就会受到侵蚀、伤害,甚至形成病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从三个方面去加深理解。
    其一、家庭人际关系。在一个家庭中,如果孩子同家庭成员的关系不好,或者父母经常争吵、撕打,或者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睦,甚至分裂,就会形成人际关系冷漠的家庭气氛。这样便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使其长期处于不愉快的情绪中,不仅惊恐焦虑,失去安全感,而且还容易产生各种精神症或行为紊乱,如夜惊、梦魇、孤僻、忧郁等心理疾病。
    其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态度和要求。受我国传统的教子观的影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若家长对子女抱有合理的期望,并通过激励、关怀和依赖传导给他们,于是就会使子女产生持久的努力和进取心,如过低地估计子女,没有什么期望,就会使子女丧失自信心;如果期望过高,致使孩子经努力仍是失败多于成功,则易形成自卑心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同,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将产生不同影响。过分严厉,非打即骂,会使孩子变得抗逆悖理或怯懦被动;过分溺爱,任其所为,会使孩子主观任性、喜怒不定。另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尊重爱护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不良的影响,或者悲观失望、自卑自怜,或者意志薄弱、狂妄自大,导致心理不平衡甚至畸型人格。其结果是,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较差,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三、家长本身的修养和榜样作用。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要求父母自身良好的素养(含学识、理想、情趣、品行、道德等),以上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成才;如果父母的生活态度消极、情趣低俗,甚至品德不良,必然会通过家庭心理环境给孩子施以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在家庭中,家长不良榜样作用,常常会诱发孩子的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因此,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模范的言行,言传身教,使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形象与孩子的期待角色相靠拢或相吻合;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会激励孩子产生迅速成才、自学成才的心理驱动力。
    五、家庭教育环境对成才的良性影响
    人在一生中会遇到许多教师,有的教师如果不合格,还可更换,而父母则是不能更换的。不论父母的文化程度如何,他们的一言一行、有意识的与无意识的教育,都必然对子女的成长影响甚大;只要是儿女,不管年岁多大,都应该听从父母的正确教诲。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促使孩子成才,什么样的教育环境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乃至产生相反的效果?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重视对孩子的行为规范、道德品质的教育,一句话,就是注重“教子做人”。其精华就在于“勉子立德,诫子自立,教子孝亲,训子以俭。”此外,还倡导家长从言传身教做起,以自身规范的言行去净化家庭环境,为子女创造一个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们从小就懂得是非、善恶和美丑的标准,并能在情感上亲身体验,这是孩子将来成才而形成的高尚品德的基础。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家庭教育既可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在我们进行海南特区家庭教育的调查中发现,父母用错误的思想言行教育子女,就会使子女受到毒害。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努力学习,动辄用金钱和物质来刺激孩子,孩子不仅不端正学习动机,而且物质欲望和消费档次越来越高;有的父母明知自己的孩子随意拿别人的东西,非但不制止,有时还为之打掩护;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和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也不闻不问,从而导致孩子走上邪路。
    布鲁姆对有成就的人的研究也表明,他们的家长都是努力工作、有效利用时间、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有某方面的中心兴趣和才能,他们对孩子在某个特别领域才能的发展给予很大的关心,对子女的学习给予监督;同时从他们身上较少体现出权威主义和诸多限制,他们鼓励自立,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往较强调理性(意即民主协商、讲道理、说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父母对子女积极地、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并且采取民主的平等的教育方式,则有利于孩子成才;相反,溺爱的、放任和专制的教育方式则不利成才。(二)父母自身所具有的优秀的个性品质具有较大的示范作用,道德上的正直善良与事业上的进取创新能为子女的成才树立良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我们之所以侧重于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学的视角,提出重视家庭环境对成才的良性影响的对策,目的就在于,我们期望海南特区培养出大批跨世纪的青年科技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具有突出的科技专长和掌握高科学技术,而且还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让他们以时代的风貌和世纪的精神展现于21世纪海南特区的社会,成为科技兴琼、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和栋梁材。
    ①王通讯:《宏观人才学》,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张长生、殷铭:《成才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③潘益大:《家庭美育》,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④史仲芳:《心理与健康》,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⑤倪平:《人才学初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⑥《人才科学研究》,1993年第1 4期。
    ⑦《家庭教育》(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2年第1、2期,1993年第1、2期,1994年第2期。)
    ⑧林中伟:《扫描·忧思·剖析·对策 对青少年学生高消费问题的探讨》(《海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来源:http://www.mianfeilunwen.com/Education_Papers/Education/Education_Topic/2007-1/14/001932663.html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