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变废为宝”趣事给我的启示

8年前 [06-19 11:51 周五]

      儿子喜欢吃带壳的花生,所以我有时会买一些回来煮,有次儿子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包带着泥土的花生结。但是由于保存不当花生不太新鲜了,我准备处理掉。儿子忽然皱起了眉头,翘起了嘴巴,一副失望的样子,还夺过了我手里的袋子,说舍不得扔。

      花生不新鲜了吃了可能不利身体健康,但又舍不得处理他,这可怎么办呢?这时机智的爸爸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样做才能既保留这些花生,又能吃到更多花生呢?儿子疑惑的看着爸爸,爸爸把他引到阳台,让他在阳台里找答案。儿子眼光来回扫射,突然眼神一亮,说想到好主义了。原来他俩的创意是相同的,就是把花生结种进带土的花盆里。二话没说,父子俩开始动手干起活来。不一会儿一切搞定。最后孩子还是疑惑的问:爸爸,他们真能长出更多花生来吗?爸爸回答:这可就要看你的咯。儿子又疑惑:为什么?爸爸说:如果有人愿意为他们浇水、看护,那么就很有希望吃到更多的花生。儿子自告奋勇:这个任务就交给我吧,我每天放学回来就去看看他们,给他们浇水。

      接下来,爸爸带着儿子到客厅又开始闲聊,问:你知道我们刚才把不新鲜的花生留下来了又把他们种进土里,将来我们会收获更多花生,这个过程,用一个好听的词语叫什么?儿子着急了,爸爸的答案是:“变废为宝”。儿子有些骄傲的说:哦,我懂了,就是把坏的东西、没有用的东西想办法变成好的东西能用的东西,叫“变废为宝”。听到儿子的话爸爸忍不住重重的拍了拍他肩膀:孺子可教也。

  故事还没有结束,晚饭后,儿子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半晌才出来,他把几个盒子端出来,找出了一袋又一袋的物件,有统一颜色的矿泉水盖子;有口服液的蓝色瓶盖;有吃完奶酪剩下的造型棒;有在课间收集的橡皮削。。。。。。这些都是他平时收集起来并且亲手清洗和整理归类出来的。我和爸爸默契对视,准备迎接儿子的开场。

  他不紧不慢的翻动着盒子,大声的告诉我们:我要把这些东西“变废为宝”,妈妈你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我倒要听听他有什么奇思怪想了。

  蓝色的小盖子我要用来制作中国地图,我要用A3纸画一只大公鸡,然后把这些盖子贴到每一个城市的位置;这个橡皮削等我装满一大袋子的时候用胶水把他们混合起来可以做成好大一块橡皮的;这些白色盖子看起来都很新,我都舍不得去摸他么了,我没想好这个要做成什么?这个小棒棒呢等我到暑假天气炎热的时候我可以用来做棒冰。。。。。。趁他在点数数量的时候我忍不住插了一句:那得有多少棒冰可以做啊?他说,100根,我准备集满100根,做100根棒冰。我问:哦哟,这么多啊,我们能吃得完吗?接下来他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我准备把这些棒冰拉出去义卖,一块钱一根,我就能卖100块钱。我就可以买100本绘本。我说要这么多绘本来不及看哦。他说:妈妈你搞错了,我是准备买来去送给100个山区的小朋友的。。。。。。听到他的回答我深感佩服,为他的想法和计划竖起了大拇指。当他说完他的计划后他又小心翼翼的藏起了这些盒子,还叮嘱我:妈妈,你千万不要随便动他们哦,不然我会生气的哦!我连声答应。

  看着这些他平日收集的“废品”我真是大开了眼界,平日里儿子经常舍不得我处理一些物件,是因为他认为可以收藏起来,将来做成他想做的事情,幸好我一直忍着没去碰它们!现在想想当时支持他保存了这些废品也正是保护了儿子的创意和梦想啊!

  “变废为宝”这件趣事,给了我很大的两个启发。一是在儿童学习过程中,书本的文字只是一个符号,所谓的“已经会认了、会读了、会背了”,只不过是他掌握了文字的表面意义,而在他实践过程中,反复探索、研究,自我启发、自我感悟的过程以及自我作出的定义与总结,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是他真正掌握知识的表现。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是作为父母,我们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和要求看待孩子、管教孩子,却不了解在孩子的世界里竟然藏着那么多的秘密,原来他们都有成人不可预知的创想,有我们不可估量的潜能。而这些都是需要作为父母的我们用心、用情才能发现和挖掘的,让我们学会用发现的眼光来欣赏孩子的成长,用真诚的行动来保护孩子的神奇世界,用智慧的引领来开启孩子创造的大门!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