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儿童心灵成长变化的6个阶段(3)——自我理解

8年前 [06-13 22:41 周六]

第3阶段:自我理解

图片与文字无关


在2阶段僵化松动与3阶段自我理解之间,存在一个过渡的模糊阶段。这个阶段是因为2阶段产生的冲突,而3阶段即将开始的准备,因此,我最好是把它看成一个过渡。这个模糊的冲突阶段,有一些基本的情况特点:

例如:我会像小兔子一样的笑,我是一只爱运动的熊。


把自我表达为一个主要存在于其他人或者事物身上的、仅仅供自我反观的对象。


例如:我小时候玩过这个,那会感觉很好玩的,但是现在觉得很幼稚了。


愿意承认他的经验中存在的矛盾。很少接纳情感,情感一般表现为某种可笑的、不好的、羞愧的、反复无常的,很难接受的东西。 但情感被显现出来的时候,有时候会被承认,经验常常被孩子当成过去的,或者跟自己无关的。


例如:选择了去做一件事情,却发现在行为上无法做到,落实不了。


选择去做的事情,常常发现是没有效果的。


这个时候,孩子们把自己当做一个客观的对象来探讨,反复地说过去的情感。对于自己的经验既想尝试去理解它,又害怕去理解它。他们可能在这个冲突当中停留很长的时间,才会转入自我理解的阶段。

自我理解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跟自己的经验紧紧结合在一起,多为情感的宣泄与情绪的调和。孩子感觉到她存在的经验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理解、受到欢迎、接受,这时候那些困扰自己的事情,那些令自己感觉到害怕或者以前自己难于面对的事情,开始再次出现在面前。孩子的情感开始比较自由的流动,僵化的概念逐渐松动,而孩子们开始面对这些经验。他们可以面对并尝试着宣泄自己的情感。曾经自我疏离的孩子,经过各种感官的刺激之后,在行为上,产生了自我约束的效果。在某个时候,她可能会更深切地需要情感的抚慰,可能出现突然害怕离开妈妈,突然想要妈妈陪同,偶尔在外面玩的高兴的时候会想回家,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聊天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出情感的需要,流泪,委屈,难受等情绪会尝试着显露出来。愿意跟父母谈论自己的经验,表露出自己的担心害怕。


例如:小乐触摸颜料一段时间后,开始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回家。”据妈妈说,孩子在外面疯跑,每天都不愿意回家,只有在涂鸦课后才会提出要回家。


这个阶段经验的特点如下:


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

自如地表达喜怒哀乐

追求个人的意义

跟自己正向或者负向的经验产生链接。

内在方面单向的交流比较顺畅。

对自己的单向经验产生了认同。


在第2阶段以自我疏离状态出现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理解自己的经验,逻辑暂时放弃,转而从感官和情绪上来理解自己的经验。通常,他们理解到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各种感觉的存在。然而,自我疏离状态的孩子到了第3阶段,开始会执意与正向的经验,也愿意接触正面的经验,比如,了解快乐的感觉,喜悦的感觉,温暖的感受。被照顾、被呵护,被滋养的感觉,并享受这些感觉。这个阶段的孩子比较多,尤其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孩子们只追求正面的感受,享受正向的真善美好。虽然他们进一步理解了自己的正向和负向的经验,但他们一味强调美好的经验,而对负向的经验持排斥的态度。


在第2阶段以自我抑制状态出现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也开始理解自己的负面经验,开始认同自己的负面经验是合适的一部分,因而不再恐惧这些经验,也不再被其制约。他对这些经验开始深深地理解并产生认同。在第3阶段,他们对负面经验的接受,使得孩子安稳下来,成为比较厚重的一部分品质。

举例:


4岁的小静,真是很安静。不喜欢说话,不愿意走动。当我把颜料放到她面前的时候,她慢慢地用手指蘸颜料,在桌子上滑动。但范围很窄,她不愿意在大范围内使用材料。泥巴也是一样的,很小心地切割成小块,慢慢地放在盒子里。她不太主动跟我申请材料,我给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显得不主动。她不抗拒自己的感觉与情绪,喜欢浓厚的感觉,不喜欢加水造成流动,同时,也守护着自己的旧有的经验,一直在这些经验里熟悉。不管是好的、困扰的经验,她都可以接受,但也不求突破这些经验。


5岁的乐乐,很兴奋,很活跃,很容易快乐。他只喜欢颜料,因为颜料很让他快乐,颜料很温暖,颜色很舒服,感觉滑滑的,畅快。他每天都问颜料在哪里,却从来不问泥巴在哪里。因为他总是流动,但他也感受着自己的经验,他只是想要流动的正面,而不要负向的能量流动起来,所以,大量的水是他需要的,制造更大的流动,在流动中寻找他的快乐,理解他正向的快乐的的经验。所以,他无法让自己厚重起来,而一直是快速的流动。

在工作室的反应:


曾经自我疏离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会一直崇尚快乐。过分喜欢流动,虽然流于浮躁和肤浅,他们仍然喜欢用比较畅快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正向经验。理解了正向的经验,负向的经验也自然有所了解。因而在工作室,水和颜料是孩子常用的,他们在第3阶段不再抗拒正面感觉的颜料,同时使用大量的水造成流动,来制造流动的快乐经验。


自我抑制的孩子,一直喜欢浓稠厚重,不太流动,因而,在第3阶段,他们可以使用颜料和泥巴,也不担心会刺激到身体的反应造成不舒服或者舒服的感觉,但他们仍然在了解自己以往的经验中,因此不会使用水造成更多的流动经验。他们尝试性地理解自己的生活经验,但同时也充满许多的纠结困惑,他们可以容许感觉和情绪的出现。

第3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反复。一会顺畅一会纠结,时而愿意接受经验,时而又排斥经验。但他们表达出对过去的经验更真切的感受,当下的情感表现也更真实。


例如:“我看到泥巴的时候,真的感觉到害怕,浑身发抖。”


孩子描述了对过去经验的更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例如:臭泥巴,臭粑粑,恶心死了


趋向于体验自己当下的情感,但有可能心存恐惧。


延伸到生活中的反应:


孩子到了这个阶段,追求美的东西,追求舒适,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在舒适状态下,跟人的沟通很顺畅。平常情况下,因为不会故意制造出来,所以看不到冲突对于她的意义。一旦冲突来临,她最先的态度是否认,拒绝所有不好的、不舒服的,让他会产生纠结和无奈的事情。缺乏责任感的孩子,则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归为外部发生的事情导致自己的不舒适。被无意侵犯的时候,被刺激到弱点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极端的反应,情绪化严重,难于妥协和自处。


例如:他大哭着说:“我的东西都坏了,你给我的是不好的,我不要!”

执意于获得完美的、正确的和好的评价。


曾经自我抑制的孩子到了这个阶段,在生活中时常具有一定的容忍度,不轻易生气,对不好的事情有一定的接受能力。长时间保持在温和状态,不积极不主动不排斥,多数时候很安静。能够积极配合他人的需要。被无意侵犯的时候,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看自己的需要与否主动求助。对于情绪和感觉能力,他们的成长进度要快于自我疏离的孩子。

例如:“妈妈,他拿了我的玩具,你帮我去拿回来吧!”


情感被承认,主动表达自己的需要。

处于第3阶段的孩子,有基本的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等情绪的自然表达。在感官上也有了极大的进步。他可以描述外在的感觉如何变化,感觉到风雨,花草的变化,情感更开放,有同情心等等。通常上完涂鸦的课后情绪发泄比较好,很轻松,很满足。他们在重新解释自己的经验上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并可能对某些观念的正确性产生疑问,能意识到经验与自我之间的抵触和不协调,并对此有所关注。孩子这个阶段可以冒险做出一些情感层面的尝试,出现对问题的自我责任感。他们会争论对与错,质疑事情的正确性,经验也更开放和更多样。


我所谈及的心灵变化的第3个阶段,是目前许许多多还没有挖掘到“我”的孩子所处的阶段,对自己的经验尽管有少许的接纳,但对情感还不具备开放性的接纳。既不会让你看到太多不良的行为模式,也不会让你感觉太多的和谐,小小的冲突经常会存在着。每个3阶段的孩子,对个人的追求、情感、个人的构建概念、个人的意义的分化更加明显。


就我的经验,有些孩子会一直处于这3阶段,而在某个时候,他可能不自觉地靠向2阶段的自我疏离或者自我抑制,也有可能,他主要有3阶段的特征,同时有2阶段的某些疏离抑制和4阶段的更开放自由。大部分的孩子,心灵层面的成长可能就停止在这一阶段,因为这些表现令我们成人满意,孩子自己也可能很满意。

被误会的孩子:妈妈的关注点


孩子在3阶段的时候,因为经验中的困扰与情感都在孩子了解的范畴之内,他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我体验来协助整理和理解这些经验。要么通过多次的接触来理解,要么通过冲突来思考,或者通过试探来明确。她可能因为情绪不能自处而生气,可能因为对自己的经验困惑而郁闷纠结。他会尝试建立自己的思想,考虑自己的责任与行为问题。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这些冲突、困难、挫折、纠结和无奈,喜悦、悲伤、恐惧和愤怒,都是增加自我理解的机会。而且是非常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机会。那些不适、不舒服、轻微的烦恼,无伤大雅的侵犯,都提供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因为孩子们开始尝试理解和接受这些经验。


被经验伤害过的妈妈们,遭遇过困扰、艰难、磨难的妈妈们,已经很害怕那些经验。因为爱孩子,所以,不愿意再让这种“伤害”在自己孩子身上重现。妈妈们把这些用来磨练孩子心灵强度和韧性以及宽度的经验,当做了伤害孩子的敌人。为了避免伤害,也避免了必要的挫折和帮助孩子面对困难勇气的磨练。我们把孩子照顾的很好,轻微的不适都不可能出现。

追求善、美,快乐、喜悦、满足。很显然,这样的追求是必然的,合适的。然而,我们在追求的同时却否定了恶的存在、烦恼的存在,否认了悲伤、恐惧、愤怒和无力等负面情感所具备的正面力量。造成了孩子心灵单向循环的完美、但却不完整的成长。所以,我们形成了一种观念——所有让孩子不快乐的,都不适合孩子,孩子在快乐状态下,任何事情都不是问题,学习能力不是问题,面对事情的能力不是问题,生活也不是问题。这样一来,孩子们也得到了一个概念:我的快乐是最主要的,只要我快乐,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我快乐,工作才有意义,快乐的工作,才是我的工作,让我不舒服的,都是不适合我的。如果我选择做事情,这个事情必须让我快乐和意愿,否则,这个事情就有问题。如果产生冲突了,我一定是对的,而你,肯定是错误的。这样一来,孩子就永远把自己放到了舒适区域和正确的一方,不肯走出来一步。有的孩子,被照顾的失去了本身的力量,一切都被包办、代替或者过滤隔绝了。不需要用到孩子自己的力量,也不需要孩子克服任何的阻力。我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内心力量,没有伤害,力量自然就会增长。然而,当实实在在的冲突来临的时候,孩子首先就崩溃,因为她完全没有这些经验,没有锻炼过自己的力量,力量早已被糖衣炮弹折磨光了。孩子们对现实的真实情感容易脱离。

同时,对于另外一部分在体验自己的经验时被经验困住的孩子来讲,妈妈们也保持一种旁观的态势。因为,被经验困住的孩子,很难自己走出来。而家长认为是孩子不愿意走出来,这样的处境是孩子舒适的处境,因而,也没有形成必要的协助。


妈妈们很容易形成一种基本的理解——孩子愿意的,就是他舒适的。只要是他舒适的,就是合理的。也正因为我们成人这样的态度和行为,3阶段的孩子,可能被困住,最后到了2阶段。也可能由于个体孩子的原因,他成长到了4阶段的更自由开放。

第3阶段:自我理解

图片与文字无关


在2阶段僵化松动与3阶段自我理解之间,存在一个过渡的模糊阶段。这个阶段是因为2阶段产生的冲突,而3阶段即将开始的准备,因此,我最好是把它看成一个过渡。这个模糊的冲突阶段,有一些基本的情况特点:

例如:我会像小兔子一样的笑,我是一只爱运动的熊。


把自我表达为一个主要存在于其他人或者事物身上的、仅仅供自我反观的对象。


例如:我小时候玩过这个,那会感觉很好玩的,但是现在觉得很幼稚了。


愿意承认他的经验中存在的矛盾。很少接纳情感,情感一般表现为某种可笑的、不好的、羞愧的、反复无常的,很难接受的东西。 但情感被显现出来的时候,有时候会被承认,经验常常被孩子当成过去的,或者跟自己无关的。


例如:选择了去做一件事情,却发现在行为上无法做到,落实不了。


选择去做的事情,常常发现是没有效果的。


这个时候,孩子们把自己当做一个客观的对象来探讨,反复地说过去的情感。对于自己的经验既想尝试去理解它,又害怕去理解它。他们可能在这个冲突当中停留很长的时间,才会转入自我理解的阶段。


自我理解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跟自己的经验紧紧结合在一起,多为情感的宣泄与情绪的调和。孩子感觉到她存在的经验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理解、受到欢迎、接受,这时候那些困扰自己的事情,那些令自己感觉到害怕或者以前自己难于面对的事情,开始再次出现在面前。孩子的情感开始比较自由的流动,僵化的概念逐渐松动,而孩子们开始面对这些经验。他们可以面对并尝试着宣泄自己的情感。曾经自我疏离的孩子,经过各种感官的刺激之后,在行为上,产生了自我约束的效果。在某个时候,她可能会更深切地需要情感的抚慰,可能出现突然害怕离开妈妈,突然想要妈妈陪同,偶尔在外面玩的高兴的时候会想回家,会不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聊天的时候,更多的表现出情感的需要,流泪,委屈,难受等情绪会尝试着显露出来。愿意跟父母谈论自己的经验,表露出自己的担心害怕。


例如:小乐触摸颜料一段时间后,开始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回家。”据妈妈说,孩子在外面疯跑,每天都不愿意回家,只有在涂鸦课后才会提出要回家。


这个阶段经验的特点如下:


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

自如地表达喜怒哀乐

追求个人的意义

跟自己正向或者负向的经验产生链接。

内在方面单向的交流比较顺畅。

对自己的单向经验产生了认同。


在第2阶段以自我疏离状态出现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理解自己的经验,逻辑暂时放弃,转而从感官和情绪上来理解自己的经验。通常,他们理解到了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各种感觉的存在。然而,自我疏离状态的孩子到了第3阶段,开始会执意与正向的经验,也愿意接触正面的经验,比如,了解快乐的感觉,喜悦的感觉,温暖的感受。被照顾、被呵护,被滋养的感觉,并享受这些感觉。这个阶段的孩子比较多,尤其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孩子们只追求正面的感受,享受正向的真善美好。虽然他们进一步理解了自己的正向和负向的经验,但他们一味强调美好的经验,而对负向的经验持排斥的态度。


在第2阶段以自我抑制状态出现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也开始理解自己的负面经验,开始认同自己的负面经验是合适的一部分,因而不再恐惧这些经验,也不再被其制约。他对这些经验开始深深地理解并产生认同。在第3阶段,他们对负面经验的接受,使得孩子安稳下来,成为比较厚重的一部分品质。


举例:


4岁的小静,真是很安静。不喜欢说话,不愿意走动。当我把颜料放到她面前的时候,她慢慢地用手指蘸颜料,在桌子上滑动。但范围很窄,她不愿意在大范围内使用材料。泥巴也是一样的,很小心地切割成小块,慢慢地放在盒子里。她不太主动跟我申请材料,我给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显得不主动。她不抗拒自己的感觉与情绪,喜欢浓厚的感觉,不喜欢加水造成流动,同时,也守护着自己的旧有的经验,一直在这些经验里熟悉。不管是好的、困扰的经验,她都可以接受,但也不求突破这些经验。


5岁的乐乐,很兴奋,很活跃,很容易快乐。他只喜欢颜料,因为颜料很让他快乐,颜料很温暖,颜色很舒服,感觉滑滑的,畅快。他每天都问颜料在哪里,却从来不问泥巴在哪里。因为他总是流动,但他也感受着自己的经验,他只是想要流动的正面,而不要负向的能量流动起来,所以,大量的水是他需要的,制造更大的流动,在流动中寻找他的快乐,理解他正向的快乐的的经验。所以,他无法让自己厚重起来,而一直是快速的流动。


在工作室的反应:


曾经自我疏离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会一直崇尚快乐。过分喜欢流动,虽然流于浮躁和肤浅,他们仍然喜欢用比较畅快的方式来理解自己的正向经验。理解了正向的经验,负向的经验也自然有所了解。因而在工作室,水和颜料是孩子常用的,他们在第3阶段不再抗拒正面感觉的颜料,同时使用大量的水造成流动,来制造流动的快乐经验。


自我抑制的孩子,一直喜欢浓稠厚重,不太流动,因而,在第3阶段,他们可以使用颜料和泥巴,也不担心会刺激到身体的反应造成不舒服或者舒服的感觉,但他们仍然在了解自己以往的经验中,因此不会使用水造成更多的流动经验。他们尝试性地理解自己的生活经验,但同时也充满许多的纠结困惑,他们可以容许感觉和情绪的出现。


第3阶段的孩子,很容易反复。一会顺畅一会纠结,时而愿意接受经验,时而又排斥经验。但他们表达出对过去的经验更真切的感受,当下的情感表现也更真实。


例如:“我看到泥巴的时候,真的感觉到害怕,浑身发抖。”


孩子描述了对过去经验的更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例如:臭泥巴,臭粑粑,恶心死了


趋向于体验自己当下的情感,但有可能心存恐惧。



延伸到生活中的反应:


孩子到了这个阶段,追求美的东西,追求舒适,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在舒适状态下,跟人的沟通很顺畅。平常情况下,因为不会故意制造出来,所以看不到冲突对于她的意义。一旦冲突来临,她最先的态度是否认,拒绝所有不好的、不舒服的,让他会产生纠结和无奈的事情。缺乏责任感的孩子,则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归为外部发生的事情导致自己的不舒适。被无意侵犯的时候,被刺激到弱点的时候,可能会产生极端的反应,情绪化严重,难于妥协和自处。


例如:他大哭着说:“我的东西都坏了,你给我的是不好的,我不要!”

执意于获得完美的、正确的和好的评价。


曾经自我抑制的孩子到了这个阶段,在生活中时常具有一定的容忍度,不轻易生气,对不好的事情有一定的接受能力。长时间保持在温和状态,不积极不主动不排斥,多数时候很安静。能够积极配合他人的需要。被无意侵犯的时候,会表达自己的意见,看自己的需要与否主动求助。对于情绪和感觉能力,他们的成长进度要快于自我疏离的孩子。

例如:“妈妈,他拿了我的玩具,你帮我去拿回来吧!”


情感被承认,主动表达自己的需要。


处于第3阶段的孩子,有基本的喜悦、愤怒、悲伤和恐惧等情绪的自然表达。在感官上也有了极大的进步。他可以描述外在的感觉如何变化,感觉到风雨,花草的变化,情感更开放,有同情心等等。通常上完涂鸦的课后情绪发泄比较好,很轻松,很满足。他们在重新解释自己的经验上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并可能对某些观念的正确性产生疑问,能意识到经验与自我之间的抵触和不协调,并对此有所关注。孩子这个阶段可以冒险做出一些情感层面的尝试,出现对问题的自我责任感。他们会争论对与错,质疑事情的正确性,经验也更开放和更多样。


我所谈及的心灵变化的第3个阶段,是目前许许多多还没有挖掘到“我”的孩子所处的阶段,对自己的经验尽管有少许的接纳,但对情感还不具备开放性的接纳。既不会让你看到太多不良的行为模式,也不会让你感觉太多的和谐,小小的冲突经常会存在着。每个3阶段的孩子,对个人的追求、情感、个人的构建概念、个人的意义的分化更加明显。


就我的经验,有些孩子会一直处于这3阶段,而在某个时候,他可能不自觉地靠向2阶段的自我疏离或者自我抑制,也有可能,他主要有3阶段的特征,同时有2阶段的某些疏离抑制和4阶段的更开放自由。大部分的孩子,心灵层面的成长可能就停止在这一阶段,因为这些表现令我们成人满意,孩子自己也可能很满意。


被误会的孩子:妈妈的关注点


孩子在3阶段的时候,因为经验中的困扰与情感都在孩子了解的范畴之内,他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自我体验来协助整理和理解这些经验。要么通过多次的接触来理解,要么通过冲突来思考,或者通过试探来明确。她可能因为情绪不能自处而生气,可能因为对自己的经验困惑而郁闷纠结。他会尝试建立自己的思想,考虑自己的责任与行为问题。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这些冲突、困难、挫折、纠结和无奈,喜悦、悲伤、恐惧和愤怒,都是增加自我理解的机会。而且是非常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机会。那些不适、不舒服、轻微的烦恼,无伤大雅的侵犯,都提供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因为孩子们开始尝试理解和接受这些经验。


被经验伤害过的妈妈们,遭遇过困扰、艰难、磨难的妈妈们,已经很害怕那些经验。因为爱孩子,所以,不愿意再让这种“伤害”在自己孩子身上重现。妈妈们把这些用来磨练孩子心灵强度和韧性以及宽度的经验,当做了伤害孩子的敌人。为了避免伤害,也避免了必要的挫折和帮助孩子面对困难勇气的磨练。我们把孩子照顾的很好,轻微的不适都不可能出现。


追求善、美,快乐、喜悦、满足。很显然,这样的追求是必然的,合适的。然而,我们在追求的同时却否定了恶的存在、烦恼的存在,否认了悲伤、恐惧、愤怒和无力等负面情感所具备的正面力量。造成了孩子心灵单向循环的完美、但却不完整的成长。所以,我们形成了一种观念——所有让孩子不快乐的,都不适合孩子,孩子在快乐状态下,任何事情都不是问题,学习能力不是问题,面对事情的能力不是问题,生活也不是问题。这样一来,孩子们也得到了一个概念:我的快乐是最主要的,只要我快乐,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我快乐,工作才有意义,快乐的工作,才是我的工作,让我不舒服的,都是不适合我的。如果我选择做事情,这个事情必须让我快乐和意愿,否则,这个事情就有问题。如果产生冲突了,我一定是对的,而你,肯定是错误的。这样一来,孩子就永远把自己放到了舒适区域和正确的一方,不肯走出来一步。有的孩子,被照顾的失去了本身的力量,一切都被包办、代替或者过滤隔绝了。不需要用到孩子自己的力量,也不需要孩子克服任何的阻力。我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内心力量,没有伤害,力量自然就会增长。然而,当实实在在的冲突来临的时候,孩子首先就崩溃,因为她完全没有这些经验,没有锻炼过自己的力量,力量早已被糖衣炮弹折磨光了。孩子们对现实的真实情感容易脱离。


同时,对于另外一部分在体验自己的经验时被经验困住的孩子来讲,妈妈们也保持一种旁观的态势。因为,被经验困住的孩子,很难自己走出来。而家长认为是孩子不愿意走出来,这样的处境是孩子舒适的处境,因而,也没有形成必要的协助。


妈妈们很容易形成一种基本的理解——孩子愿意的,就是他舒适的。只要是他舒适的,就是合理的。也正因为我们成人这样的态度和行为,3阶段的孩子,可能被困住,最后到了2阶段。也可能由于个体孩子的原因,他成长到了4阶段的更自由开放。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c4OTcwNA==&mid=206972233&idx=1&sn=9e29faddd490e595358e739ef6b26841&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