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每日分享》五十六3(2015年5月)

8年前 [05-31 07:01 周日]

2015-5-21

每日分享:留守儿童。农业现代化,让农民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制度,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沉重枷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市转移,随之而来的“打工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新名词应运而生。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乡,长期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独有的产物,从正面看,农民腰包鼓了、眼界宽了,城市化进程快了,很多人在羡慕“农民工”。从负面看,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是灵魂教育,如果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正常教育,儿童的安全感、幸福感、爱的能力和交往能力等都大大降低,致使儿童在习惯和性格方面存在诸多隐患。

  1、自卑心理。别的孩子放学、上学都有父母接送,可他们却没有;别的孩子能在父母的陪同下逛公园,可他们却不能;当身体不舒服时,别的孩子父母在床前嘘寒问暖,可他们却没有;当遇到烦心事,别的孩子能向父母诉说,而他们却不能……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疼爱,孩子便会产生自卑心理。

  2、固执任性。小刘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从小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对小刘可以说是尽心尽责、疼爱有加,照顾得无微不至。因为这样,小刘说一不二,只要爷爷奶奶不同意,他就会大吵大闹,直至同意为止。虽然他学习成绩还可以,但这种固执任性的性格让老师头疼,和同学关系也处理不好。

  3、暴力倾向。有位父亲怕孩子在家受欺负,在外出前经常对孩子说:“谁要是欺侮你,你就打他,狠狠地打,打伤了,爸爸出钱给他治。”这个孩子养成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据统计,现在中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人们过多关注的是儿童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情况,而很少关注孩子在心理等精神层面的情况。它所带来的隐患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物质给家庭带来的财富,父母和社会必须记度重视。

 

 

2015-5-22

每日分享:建造自己。我们是自己生命的建筑师,我们事先规划的远景与蓝图决定了自己最终的归宿。也就是说,我们想像自己是什么模样,这个形像将会成为梦想兑现的基石。我们一旦有了憧憬,就必须勤于灌溉、哺育,它才能长久留存。你可以运用一些工具强化这些憧憬,让它更加鲜活、清晰;当然,我们也可能运用一些方法,将憧憬化为行动。工们可以运用的想像工具是:事前评估;总结以往经验;让成功的画面在心中植根;预见成功的未来。

  每一次运用想像法时,就像是在你的心里设计了一幅可让你通往成功的电路图,一旦电路图设定成功,人类心灵的奇妙力量就会引导出正面的成果来。即使当你不再有意识地想到理想的情境,我们的潜意识也会将此情境留驻心底。所以,只要想像的情境清晰、强烈,潜意识就会畅销货导我们付诸行动。让我们的想像成真。。信念与远见让我们的生命发光,每当遇到足以击倒我们的逆境时,它们让我们得以站稳脚步,让我们不至于跌倒。如果我们将生命奠基于道德的情操,就能以仁义度过难关。因为这时你将知道,前方有一条我们永远不会跨越的线,那么你的选择就会变得容易得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天赋、梦想和目标。然而,梦想身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它能符合以下的标准即可:对身边的人有利;能够让自己发挥才能和天赋;能够让我们深信不移,不管任何困境都无法让我们放弃追求。如果我们不确定自己的热情何在,我们不妨列出自己的积极愿望。

  我们环顾四周,看到身旁的伟业时,我们如何能怀疑没有比自己更伟大的力量呢?当信念支撑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强时,逆境就无法凌驾于我们之上。在家庭教育上,我们随时都会遇到阻力:机会不成熟,社会不认可,父母不觉醒。但我们要坚信:真理是不会被冲垮的,金子终是要发光的,只要我们坚持修养自身,我们就一定会迎到曙光。

2015-5-23

每日分享:逆流而上。我们绝不要害怕逆境,因为它不但不会击垮我们,反而会让我们锻炼得更有斗志,我们不要害怕压力,正是因为有压力才让我们成为万物之灵。我们踏出的每一步都要对自己和别人有价值,要试着了解自己和对方的目标是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帮助对方,这样做,可以增加我们的行动效能。如果我们总是用同样的方法做同一件事,就会得到相同的结果,所以,当我们不断努力时,还要注意从每个步骤中学习新的内容。

   我们要想成功,就要用自制力和耐心不断学习专业技能,坦然面对失败,只要相信自己总有成功的一天,我们的成功指日可待。当逆境到来时,我们才急着做心理准备,这已经太迟了,这也是我们失败的原因。因为我们压根就没有想失败,一旦失败,就会因没有心理准备而措手不及。更可悲的是,一旦放弃了,我们就会像习惯性流产一样,一遇挫折就想放弃。凡成功人士,虽然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他们不会真的放弃,往往还会培养出坚韧不拔的个性。

   生命只有一次,今天也只有一次,最可怜的人,是那些总是后悔自己没有发挥天赋和抓住机会的人。大多数人不是后悔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后悔自己没有做什么。生命是一段旅程而不是目的地,只有通过我们日复一日的挑战,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有进步也有挫折,有喜悦也有苦恼,每当到达一个新的目的地,我们就会发现,这正是另一个挑战的开始。

   勇气与不惧是不同的,不惧的人会不经思索、一意孤行,经常会对自己和别人造成伤害,而有勇气的人,则是了解恐惧,但藐视它的存在。他们能正视恐惧,承认恐惧的存在,但他们敢于挑战恐惧,他们在心底里发出一种声音:我不会让恐惧阻碍我的发展,每战胜一次恐惧,我就会离成功更进一步!每当我们尝试新的事物时,所学到的经验,都要比预期要多得多,所以,我们要大胆尝试,逆流而上。

2015-5-24

每日分享:乐学实干。生活里我们都会遇到困难,也会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更会承受犯错误所造成的后果。然而,对我们伤害最深的并不是我们所犯的错误,而是不能从错误中学习。所以,我们能给自己的最佳礼物是:深入了解失败的原因。

   如何深入了解?我们首先要向良师学习。每个人一生中至少要有五位良师,他们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同学,只要他们的判断能力能够令我们尊敬,就能引领我们,这些良师的特点是:良师不应有消极的心态,每当我们想要有所作为时,总在我们后面扯后腿的不能称为良师;认为我们一步都不能错,也无法给我们建设性建议的人不是良师;每当我们想做什么事时,总是告诉我们某某人早就在这方面失败过的人不是良师。其次,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习。当碰到逆境时,吸收知识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恐惧心理;当我们勇于实践时,逆境就不会那么可怕。成功人士的恐惧并不比一般人少,他们只是比一般人拥有较多的实践经验而已。我们真正面对的是竞争者是自己,我们能做得比过去好吗?我们能打破自己的记录吗?当我们在斤斤计较别人在做些什么时,其实就错失了成功的机会。因此,只有当我们将焦点从与他人的竞争转移到与自己竞争时,我们才会成功。

  假如我们迟迟没有行动,却总是想着:“我不行,我没办法做到!”那就是恐惧感在作祟。我们应该换个念头想一想:这个想法不错,我要试一试!借口会阻挠我们的行动,行动越延迟,恐惧与借口就会越多。我们虽然无法保证尝试的每件事情都会成功,但我们可以保证:凡未经尝试的就注定要失败。实行家庭教育也是同样,虽然已经有很多人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它的推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它需要从思想上长期改变,它需要一个人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它需要一个人乐学实干,如果没有一定的智慧,没有一定的恒心,没有一定的耐力是很难做到的。

 

2015-4-25

每日分享:一家两制。“老师,我的女儿上二年级,8岁了,学习一塌糊涂,上次语文考10分,数学考5分。她的老师说:‘别的孩子都在听课,她的注意力就没在课堂上,总是走神,要么看看外边,要么看看房顶。’我说她,她一点也听不进去,和我对着干,有时蒙着头就哭很长时间,我也不敢说她了。你说我该怎么办?”这是一位妈妈在听完讲座后向我咨询。

    我听后,直观感觉这个孩子缺乏安全感, 就问:“你的孩子一直是你带大的吗?”她说:“我也想,孩子再差也不会一点不懂,是不是心理方面有问题呢?女儿在7个月的时候,我和爱人就去深圳打工了,一直由她爷爷、奶奶喂奶粉养大,前年,她爷爷有病,我才回来。二女儿一直在我身边,从小就聪明懂事。”这让我马上想起很多同样的“问题孩子”,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计划生育等原因将他们丢给爷爷、奶奶抚养,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往往会形成自私、孤僻、任性、缺乏安全感等性格特点。我问:“你与大女儿之间有亲密感吗?你对待大女儿与二女儿的态度一样吗?”“就是的,我总与大女儿亲不起来,看着她一身毛病,心里就烦。而看着二女儿心里就暖洋洋的。我家里就好像‘一家两制’,大女儿回家,就喊‘奶奶’,二女儿回家就喊‘妈妈’。”她接着说:“我想让她再退一班,老师说:这种程度退也不行。前天,老师让买试卷,我见到老师。老师说:你就别买了,买了也没用。”我说:“老师说的是正确的,至于买试卷,虽然知道没用,但从尊重孩子的角度,如果孩子想买就要买。”

   这位妈妈说:“有人劝我:别费心了,女孩儿家,混个小学毕业,出去打几年工,找个婆家就行了。你说,我能放弃吗?”我说:“孩子还小,不能轻言放弃,只要父母下决心用上一两年是能改变过来的。我建议,现在最主要的是利用肢体语言密切母女关系。”最后,她表示从发现孩子优点做起。

2015-4-26

每日分享:痛定思痛。家庭教育不当导致的一些恶性事件让人痛心疾首,而更让人痛心的是这些事件往往像炸雷一样,一响而过、烟消云散,虽有人关注一下导火索,但很少有人去挖掘炸药集聚的过程,以致重蹈覆辙。做为家庭教育工作者,有时只知道大概,又不好深入调查,感觉分析不透,所以,很多珍贵资料也随风飘散。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情我决心记下来。

   小白,女孩儿,今年14岁,在县城上初中,5月16日不幸身亡。 5月15日(星期五),小白从县城放学回家,到家后即出去和小学同学小王骑着电动车在路上玩。有人看到,小王骑着,小白在后面坐着,她们手舞足蹈、玩得很开心。后来知道,她们不小心摔在了马路上,摔得很重。之后,她们两个一起回到小白家,像犯了错误似的,不敢说话。在妈妈的追问下,她们说出了实情:在骑车时不小心摔在了地上!妈妈看到也没有什么伤,就大声训斥:咋不摔死你,到家别想老实会儿,总是疯跑!小白说头疼,她妈说:摔到路上能不疼?歇一会儿就好了。吃过晚饭,小白要到楼上休息,对妈妈说:“我头晕,走不动。”她妈妈就喊儿子:把你姐姐扶到楼上去!在弟弟的搀扶下,小白到楼上自己的房间睡去了。第二天即5月16日星期六,一般小白都要多休息一会儿,吃早饭爸妈也没有叫她。一直到10点,爸爸觉着女儿应该起床了,就去叫女儿,叫几声没应,掀开被子一看,女儿已经死亡了。

  妈妈哭得死去活来,奶奶哭得几次晕倒,这样一个生命以这种形式夭折,让人唏嘘不已(小王父母均外出打工,家人一直没有到小白家问候一声)。妈妈捶胸顿足:女儿一直说头痛,为什么就不给孩子去看医生呢?为什么晚上就不给孩子端碗水呢?我一直对几个问题表示纳闷:强大的生命为什么这么可怜?孩子真的难受得不厉害吗?为什么不敢大胆地给妈妈说呢?妈妈的粗心是不是标志着对孩子的不尊重?这算不算家庭教育的失败?

 

2015-4-27

每日分享:马太效应。“马太效应”一词源于《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它描述了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即“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越长越接,越短越截”现象。

   在人情世故中,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贫穷者借钱比登天难,富有者用钱招之即来。在市场经济领域,越是发展好的企业,越能得到更多的支持;越是走入低谷的企业,越缺少资金支持,可以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赢家通吃。在追随事业成功的路上,已经成为名人的成功人士,无论是出书或讲座都有众多的人捧场、助威,一言一行都让人奉为精典,求教者和访问者接踵而至,各种桂冠也一顶接一顶地飘来;而那些未成名者则无人问津,甚至还会遭受非难、排挤和妒忌。在教育中,一个成绩好的学生,学校领导称赞他,老师表扬他,同学羡慕他,父母鼓励他,他得到的都是“赏识教育”;而那些成绩差的学生,老师、父母同学、邻居都用一些鄙视的眼光看着他,即使经过努力有了进步,也会遭到猜疑,他受到的都是“贬损教育”。

  这种“马太效应”从表面看没有什么不对,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时候也起到了刺激人上进的欲望,但它更多的是负面作用。我们的先人就指出这种“人之道”不符合“天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在社会、学校、家庭三大教育体系中,都存在这样让人认为天经地义的恶习,做为父母我们管不了社会也管不了学校,能管的就是我们的家庭。而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的灵魂教育、根教育,只要父母能多看孩子的优势,少看孩子的劣势,并且善于用优势去弥补孩子的劣势,那么,孩子就一定能够成才!正如教育家所说: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

 

2015-4-28

每日分享:嫉妒心理。一天,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在跟着老师画熊猫。画画结束后,老师把孩子的图画收上来,对小达的画提出了表扬,并且把小达的画贴在墙上展览。小达的画贴到墙上不久,小度就趁其他小朋友不注意,用黑笔在小达的画上涂抹了几下。老师发现后,把小度叫到办公室,问:“为什么要涂抹呢?” 小度说:“我不想让小达比我画得好。” 

    这是一种明显的嫉妒心理,有嫉妒心理的孩子,当看到别人在成绩、才能、荣誉等方面超过自己时,便产生一种苦恼、怨恨甚至敌视的心理。他们总是通过祈求别人的失误,甚至破坏别人的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形成嫉妒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来自家庭的压力过大。父母不切实际给孩子制定学习目标或总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与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造成孩子把这方面的压力归咎于学习或其他的孩子。二是有些父母宠坏了孩子。父母一味地满足孩子,一味地虚夸,让这些孩子产生虚荣心、虚伪心。他们不能正确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总认为别人应该比自己差,而看不到别人的优势和自己的缺点,长此以往,就产生了嫉妒心理。三是来自父母对待成功者的态度。如果父母小肚鸡肠,对他人的成功不是从正面分析,而总是歪曲、否认,孩子也会形成这样的心理。

   如何让孩子远离嫉妒呢?第一、化嫉妒为动力。一个人在嫉妒别人时,总是注意到别人的优点而忽视自己的强项。父母要给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多看孩子的优点,不要让孩子因过大压力而产生仇视心理。第二、转移注意力。当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时,我们就无暇嫉妒别人。因此,如果让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使自己真正充实起来,那么,孩子嫉妒的毒素就不会滋生、蔓延。第三、父母要以身做则。俗话说:“妒火中烧”嫉妒心理害人害己,妨碍孩子成长。父母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成功人士,从而让孩子消除嫉妒心理。

2015-5-29

每日分享:过分依赖。小玲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她3岁时,父亲病故,她和妈妈一起与姥姥、姥爷生活。妈妈到外地打工,小玲的一切交给照管,姥姥、姥爷是退休职工,家里经济状况良好。小玲自幼失去父亲,母亲又不在身边,姥姥、姥爷就觉得她比其他孩子可怜,所以对她无微不至地关怀,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们包办代替,以致现在还不会系鞋带、穿衣服、梳头,连吃饭也都是姥姥、姥爷喂。由于祖辈的溺爱导致其胆小、懦弱,上课时只要老师走到她跟前,她就显得很紧张,有时手会颤抖,写不成字。老师提问问题时,她的脖子和脸就会涨得通红,说不出话来,有时急得掉眼泪,也答不上来。小伙伴们也都不喜欢和她一起玩。

   这种依赖现象主要缘于姥姥、姥爷的溺爱。现在所谓的“421”家庭越来越多,加之生活条件好,大人也不用整日为生活而劳作,与过去两个大人若干个孩子,父母还要为全家的生计奔波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那种“我们那时怎么怎么了”的自然教育法已经不行了,如果成人凭感觉把自己的爱心一点不留地奉献给孩子,势必会淹没孩子,造成孩子的过分依赖和无能。现在每个孩子成了全家的希望和未来,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让孩子受一点累,吃一点亏,把自己当初没有享受到的想在孩子身上全部补上。怕孩子被人欺负,不让孩子同小朋友交往,上、下学专人接送,他们把孩子“囚禁”在自认为很幸福、舒适的环境里。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种:一是像小玲这样胆小、恐惧、焦虑和自卑的“小奴隶”;另一种是有恃无恐、目中无人的“小皇帝”。

  如何克服这种过分依赖现象呢?一是把握爱的“度”。爱如水,缺失会让苗枯黄,过多会将苗淹没。溺爱是一种过度的爱,它是“好心”办坏事。父母一定不要在爱的名义下,阻碍孩子成长。二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干力所能及的事情.

2015-5-30

每日分享:懒惰习惯。小胖,男孩儿,9岁,今年上三年级,在学校是出了名的懒汉,整天像睡不醒一样,无精打彩的。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偷工减料,遇到劳动,要么偷懒不动,要么让父母、爷爷、奶奶来帮忙。老师想了很多方法也没用,多次把父母叫到学校,让父母一定认识到孩子懒惰的危害,要注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可是父母不以为然,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

 懒惰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少责任心和时间观念的习惯。有人说“懒”是心被负面的情绪束缚住了,实际上,懒是万恶之源,直接表现就是没有上进心。这些孩子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不求量,常抱着“应付”和“混天熬晌”的态度。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就是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不积极、不主动,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孩子的懒惰主要是家庭培养方式不当造成的。父母怕孩子小做不好事情,主动为孩子承担一切事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自己什么都不会干,也不愿干,这样形成的惰性还会扩展到其他方面。父母对孩子的过分骄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克服懒惰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父母对懒惰的危害要有足够的认识。有些父母把“懒惰”当成高贵的象征,有些父母把“懒惰”当成孩子的天性,大了自然就好了。实际上,懒惰不仅给父母增加负担,给周围人带来危害,还会让孩子削弱意志,最终落得平庸、失败的下场。第二、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劳动是人的天性,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爱劳动的,后来之所以懒惰都是家庭培养的结果。只要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认真引导,让他洗手、洗脸,做自己能做的事,并鼓励孩子干活,孩子一定能成为爱劳动的人。

2015-5-31

每日分享:马虎粗心。小虎,男孩儿,10岁,三年级学生,父母都外出打工,奶奶是他的学习辅导员和检查员。小虎每次写完作业,就喊给奶奶:我把您的作业写完了,该您检查了!他写作业的速度很快,但经常出错,而这些错题只要一点他都会。奶奶辅导时,他做的作业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当奶奶不辅导时,总会出现错误。奶奶只要检查出错题一提醒,他就会“啊”的一场顿时觉悟。马虎也让他的考试成绩大打折扣,老师也多次和奶奶交流,但一直没有改善,为此奶奶很伤脑筋。

   马虎是学困生常见的一种坏习惯,是孩子学习的一大心理障碍,难的不会、会的出错是一些孩子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同样是马虎,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基础差,下功夫也能做对,略一大意便会做错。这正如我们和陌生人一面之交,再次见面时,就会记错。但对于很熟悉的人,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来。所以,有些马虎实际练习较少的原因。有一部分是贪玩的原因,做作业时心不在焉,手写着作业,心已经跑到电视、电脑上或想着和小伙伴玩去了。还有一种情况是受“思维定势”或前摄抑制的影响,如前边学了“干”字,后面再学“于”和“千”时,就容易受前边字的影响。

  如何克服孩子马虎的习惯呢?一是要帮助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父母要培养孩子独立写作业、自我检查的习惯,要学会逐步放手,让孩子离开“拐棍”。有些父母怕孩子出错受到老师责难,一直在陪读、监督,孩子一直被动学习,很容易养成马虎的习惯。二是把做功课的时间转化为功课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想着电视、电脑。有的父母只规定时间“做一个小时就可以玩了”,这样孩子就会盯着时间,如果改为“做对5道题就可以玩了”,孩子就可以由消极状态调为积极状态。三是要避免写作业疲劳。有些孩子边写边打瞌睡,怎么能不马虎?父母一定要保证孩子休息时间。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