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再说家长与老师的沟通

8年前 [05-11 14:02 周一]
 

我是一名从教多年的中学教师,女儿初长成,20岁了。再学习,充电,我走进家庭教育课程,学习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技能,有机会清晰地回忆和女儿刚刚走过的岁月,曾经的困惑,曾经的斗智斗勇,以及曾经的犯下的育儿错误。

一、女儿听算过不了关

女儿生长在教师之家,理科爸爸文科妈妈,我们自视教育力量的强大,不顾孩子年龄的特点,不顾孩子学习的能力,6岁上了小学。零起点,孩子开开心心去上学,结果没几天就哭丧着脸回家。数学老师一个电话:孩子听算非常薄弱,速度跟不上。吃好晚饭,打开录音机训练。女儿紧张,无法专注,放慢速度,还是出错。气恼、愤怒,批评,责骂,甚至升级到大打出手。一段时间,女儿的数学学习没有起色。去学校和老师面谈,老师告诉我,孩子听力跟不上,很多题来不及做,近来发展到听到录音机的声音就紧张,答题效率更低。我和老师说,孩子的问题,责任在我们。孩子的早读,学习的零基础,学习遇到了困难,让您费心了!不过请老师放心,我们做家长的一定配合,在家补缺补差。也希望老师在学校少批评多鼓励,慢慢提高孩子的学习自信,再提高学习的成绩。

每天晚饭过后,孩子先做语文、英语回家作业;休息,游戏之后,我拿出了录音机,先告诉女儿听算要求:放慢速度,力求准确。听一题,多给平时一倍的时间,计算,再听第二题。时间充足,答题准确率高,给予鼓励,再慢慢加快速度。几周下来,女儿听算准确率在提高,紧张恐惧也在消退,数学成绩也在稳步提高。数学老师没了批评,多了肯定与表扬。

自己孩子的问题,做父母的最知晓。仿效好友的孩子,提前上学,却不顾孩子学习的能力;孩子学习上遇到困难,接到老师的电话,没有静心分析,首先顾及的是自己的脸面,对孩子指责谩骂;在学校孩子听力一直出错,不好的成绩,老师的批评,使年幼的孩子紧张害怕。要改变,一定要让孩子走出困境。家长的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形成合力,这是质变的关键。

二、简单计算错误,是不是早恋了?

女儿读4年级的时候,搬家转学,来到了新的学校。一天正值吃晚饭时候,家里电话响了,是数学老师的声音。老师还在办公室批作业,批到女儿的试卷,前面部分最简单的计算出错,反映孩子上课专注不够,突然冒出一句:她会不会早恋?接电话的我,呆了,第一反应:老师有病啊!怎么就凭试卷上的错误做这样的猜测?生气归生气,我还是谢谢老师工作的尽责,询问孩子上课的表现,男女同学的相处。希望老师多加关注,家长会配合老师的工作,互相多联系。那晚我们夫妻两没好合眼。孩子长得高大,但才9岁,又单纯文静,对男孩子没有特别的好奇,早恋排除;上课不专心,考试时的不专注,导致出错。引导孩子细致专心,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家里的门窗,液化气,提醒她每天关闭;外出游玩,仔细观察;晚上做作业,不是简单地完成作业,定时,做好后自己再检查。

学习需要静心,成长允许犯错,陪伴需要智慧。孩子一天天的长大,跌跌撞撞,险象环生,这是她成长的见证,只有战胜了一个一个挫折,孩子才可以进入更高的新的领地。平时孩子做作业只求数量,不讲质量,做事不专注,我们只当孩子还小,不加重视,我们有责任。看到问题,及时修正,慢慢慢慢孩子在改变,老师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原来的怀疑猜测不翼而飞;我们对孩子也屏蔽了老师的评价。有则加之,无则加勉。

孩子的成长,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孩子和老师的相处占据很多的时间,处理好师生关系,处理好家长和老师的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学业的进步至关重要。良好沟通,需要彼此尊重,真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尤其在今天,全民重教育,重分数的年代,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面对一个班40多位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学习、行为又千差万别,善待每一个孩子,根据每一个的特点育人,勉为其难!老师是人,不是神!而在家庭,一个孩子,承载着家族的希望与未来,一方面生活上百般疼爱,百依百顺,另一方面要求孩子出类拔萃。当学习环境与家庭环境严重失衡的时候:学习的艰苦,老师的严格;家人的宠爱,凡事包办,顺从,势必会引起孩子学习上的畏惧,特别是家长没有从小关注孩子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类孩子问题更多。

我们做家长的学习家庭教育,首先需要明白,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时候,一定是自己在哪里出错了,凡事都是有原因的,要反思自己的问题,在以往的陪伴时候的失误。当老师找上你的时候,或者自己主动找老师沟通的时候,心平气和地分析孩子存在的问题,如何帮助引导孩子克服,家校如何达成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与老师的沟通,一起找寻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老师家长双赢,这是最佳的交流。因为我们知道,老师、家长角色不同,但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希望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师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全民尊重老师就是发自内心的了,而决不流于形式。

沟通的技巧很多,冷静,淡定,遇事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考虑,消除隔阂,争取和谐共赢,让自己、孩子、老师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学习工作生活,我们谁都可以!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