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每日分享》五十四3(2015年3月)

9年前 [04-05 08:35 周日]

2015-3-21

每日分享:拔苗助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早教能将孩子培养成健康的、幸福的、有能力的孩子,而盲目早教则等同于拔苗助长,势必让孩子根断苗枯。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工作者帮助父母分清什么是科学早教,什么是盲目早教,同时也要求用心的父母们认真学习、擦亮眼睛分清哪些是科学早教,哪些是盲目早教。

   我认为,早期教育应划为家庭教育序列,必须由父母亲自实行,即使用点外力,也要在短期和父母的规划之内,这里我主要强调亲情和亲密联结必须做为基础。凡是及早把孩子弄到早教机构进行早期教育的,都属于专业、工具、模具型的,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再者,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应以培养孩子情商和做人为主。第三,要在生活教育和环境熏陶中,顺应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以孩子快乐为基本原则。

   现在,有些父母以自己没有时间、不会教育为由,不惜金钱把孩子送到昂贵的幼儿园,并以能不能让孩子增长技能做为衡量幼儿园的标准,这些都违背了早期教育的规律。他们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让孩子学一些不该学的课程,他们向孩子得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孩子拿出好的学习成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以此做为向别人炫耀的资本。一些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主要是让孩子认字识数,一旦幼儿园不教识字写字,他们就认为幼儿园不规范,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以学字为主的幼儿园。一位家长说,幼儿园提前开点小学课程,孩子就等于先跑了一步。早起步,以后上小学就轻松,就能领先,就能得到表扬,这样对孩子有好处。而有些父母表示这只是在跟风,别人都在学习,自己不跟怕孩子成为另类。与此相适应,幼儿园迫于生存压力,也只得满足部分父母的需求,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正如一位园长所说,许多父母带孩子报名时,关心的就是能不能让孩子认字、计算,我们也很无奈。

2015-3-22

每日分享:盲目早教。在《中国母亲教育批判》中,东子老师指出了五种盲目早教,并对这些现象及危害进行了批判。一是早教越早越好。这方面,他指出了当前各种“早教”机构及“早教”方式对父母的误导,对早期教育失误给孩子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了揭示,让父母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至于他指出的“教育越超前越好”;各大书店早教书籍琳琅满目,铺天盖地;在几乎所有的育儿书中,都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尤其是3岁以前教育的重要性,列举的数据可谓触目惊心等,我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让父母们从怀孕开始就重视孩子的教育,特别是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应是家庭教育提倡的,关键是让父母们掌握科学的早教育方法。二是迷信双语教学。由于高考把英语和语文都列为150分,在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所有父母都重视孩子的英语学习。在现实中出现了对汉民族语言淡漠而对英语全民追捧的不正常现象。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让孩子学点英语可以,但把它提到过高的位置不能不说是教育的畸形,好在如今已做了调整。三是幼教小学化。有种说法是幼儿学小学课程,小学学初中课程,初中学高中课程,高中学大学课程,大学学幼儿课程。原因是幼儿期没有学会生活,没有学会交往,大学毕业发现最缺的是如何生活,如何交往。可以说知识量的无限前移、库存是造成孩子厌学的罪魁祸首。四是热衷考级考证。每逢节假日,我们总可以看到父母们背着画板、琴等,领着孩子去上兴趣班、特长班。有的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为孩子报多个班,让孩子产生厌烦。父母们千万不要跟风,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学,只要孩子没有兴趣的,要坚决摒弃。五是“神童化”教育。功利性的不符合规律的教育只能让孩子成为“神经”,只有父母真正懂得教育规律,做到因材施教育才能培养出不平凡的人,东子老师培养女儿范姜国一的例子就验证了这一点。

2015-3-23

每日分享:摒弃优越。最近,和一位老师聊天,她说:现在一些农村孩子真的让人难以想像,一位23岁的小徐,父母让他去相亲,他就是不肯去,后来,父母问他为什么不见面。他说,家里没有车跟人家见面,人家问起来我没话说,我就是不去跟人家见面。父母无奈只好花十几万买了辆小轿车。另一位是24岁的小张,父母常年打煤球,家境比较殷实,也买了车,很多人来提亲,小张就是不肯见面。当父母问他原因时,他说,要让我去见面有两个条件,一是不要再做煤球生意,这太脏;二是要盖好楼。父母说,我们不做这生意怎么挣钱,怎么盖楼?小张说:这我不管,反正不答应我的条件,我就不去见面。这些孩子根本不懂父母的辛劳,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恰在本月19日夜里11点,老家邻近的马上乡同住村有319岁和320岁的6位青年,酒后驾驶一辆无车牌、无保险的轿车逆向行驶中撞向一辆中型货车,一人当场死亡,另外5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前两件事如果说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可能没人反对,可如果说这起特大交通事故也与家庭教育有关,恐怕有人会批评我牵强附会。但我真的感到这些孩子的无知、疯狂与他们父母的教育有关。

   三十年前的中国,子女多、物质少,人们为生存而奔波,都在苦中度日,没人敢奢谈幸福;改革开放的今天,子女少,物质多,人们不在为衣食住行发愁,从客观上说应该幸福了,但很多人并没有感到幸福,甚至有的还怀念过去的“幸福”。有人说,独生子女是最难教育的;有人说,条件越好,越不利于教育子女。难道真是这样吗?今天我看了歌德母亲伊丽莎白教育歌德的故事,感觉不是这样。歌德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母亲是市长的女儿。母亲从小尽量有意在歌德面前淡化家庭的优越条件,着意培养歌德独立生活的能力,她说:我从不给孩子优越感。这种教子方法是不是能给我们这些“富得流油”的父母们以启示?

2015-3-24

每日分享:母亲教育。说起家庭教育,人们马上会想到母亲教育,母亲对孩子的重要作用众人皆知。教育家福禄贝尔有一句名言: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在掌握在母亲手中”我们常说:“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中国人对母亲的感情也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母教故事尽人皆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年春节被总书记所吟颂,再次引起中国人民对母亲恩情的共鸣。毛泽东、朱德这些现代伟人无不对母亲饱含深情。现实中,开家长会,做家庭教育讲座,90%是母亲参与,孩子的问题最伤心的是母亲。

   为什么母亲教育这么重要?从传统文化说,人们的传统观念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管孩子是母亲的事,父亲的主要责任就是挣钱养家。”母亲心甘情愿接受单独教育孩子的任务,有些责任尽管她担不起,但她还是自认。从生理方面讲,母亲十月怀胎,辛苦孕育生命,当孩子降生,妈妈专心抚养。孩子有胎儿、婴幼儿期,母亲就是他的整个天。这些都注定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比父亲重要。母亲的态度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我们从观察中可以发现母亲的教育态度与儿童性格发展的关系:母亲是支配型的人,孩子的性格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和。母亲对孩子过分照顾,孩子就会幼稚、依赖、神经质、被动和胆怯。母亲对孩子溺爱,孩子就任性、反抗、幼稚和神经质。母亲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就会无责任心、不服从,并有攻击的特点。母亲忽视孩子,孩子的性格就变得冷酷、攻击、情绪不稳定。母亲态度粗鲁,孩子的性格就执拗、冷酷、神经质、逃避。母亲是民主型的,孩子的性格就是独立、直爽、协作、亲切,并且具有社会性和创造力。因此,只有高素质的母亲才有高素质的下一代!

2015-3-25

每日分享:爱心过剩。新时代、新问题,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现在一些孩子的表现令我们咋舌,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总是一幕一幕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一个夏天的中午,9岁的小魏吵着要吃西瓜,妈妈就赶忙下楼到百姓量贩去买。当妈妈满头大汗、气喘嘘嘘地提着西瓜到家时,小魏不耐烦地说:“怎么这么慢呢,我都快渴死了!”妈妈没说什么就走进厨房切开西瓜,顺手拿起一块儿尝了一口。这时,只听小魏大声说:谁让你吃的,我还没吃你就先吃,是给你买的还是给我买的,真自私!妈妈听了像被重击一拳,目瞪口呆,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小魏见妈妈哭了,就说:“算了,这次原谅你,下次要不准这样!”

  如果不是从事家庭教育,对这样的事情我会认为是天方夜谭,我会接连提出几个疑问: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妈妈也能容忍?但这几年从事家庭教育,接触了众多的案例,我能理解这样的事情,有些事情甚至还要让人痛心。我常想,在干涸的沙漠地带,什么样奇怪造型的植物都会出现,在空虚、畸形的灵魂中,什么样的怪论和怪事都会展现。在每次震惊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孩子天生就是这样吗?是谁把孩子培养成了如此冷漠而自私的人?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就会发现,是孩子的母亲,是母亲近乎丧失理智的娇惯溺爱,使他们的孩子变得这样自私、冷漠;是母亲把孩子培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

   虽然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天下的母亲都爱孩子,但爱孩子要有个度,过分地娇惯溺爱,使这些孩子身上的自我意识过于膨胀,已经达到了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程度。他们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极强,蛮横霸道,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生来就该父母宠着惯着,事事为他们服务,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甚至指责辱骂。因此,在培养孩子方面,母亲一定要避免好心办坏事!

2015-3-26

每日分享:丧失理智。爱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主观好心而客观上却办了坏事不是正确的爱。理性的爱才是智慧的爱,爱要适度,过度的爱就是溺爱,就是爱的过剩,就是丧失理智的爱。现在,经常听到有些母亲说这样的话:“我们那时受穷了,要吃没吃,要喝没喝,现在条件好了,再不能让孩子过我们那时的生活,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想要什么就满足孩子,再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有的母亲鼓励孩子大手大脚,认为孩子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受委屈了,现在家里富裕了,就要让孩子多花些。有的母亲外出打工,一年难得见孩子一面,心中充满愧疚,就用物质和钱来满足孩子,从而弥补没有陪伴孩子的母爱。这些说法和做法,从表面看、从短期看、从主观看是对孩子的爱,实际上,从实质看、从长远看、从客面效果看是害了孩子,当然也间接地害了自己。

    有位老师说:“现在班里有一些学生花钱如流水,挥霍父母的钱一点不心疼,过生日动辄几百上千,每月的生活费正常花销只需几百,可他们有的花上千元不止。那些孩子的课桌里,塞满了各种零食。连考试时都在嘴里吃着巧克力,桌边放着可乐,那做派,哪像是来学习的,简直是一位小公主、小皇帝。”母亲的这种做法无形中让孩子养成了贪图享受的坏习惯,软化了孩子本该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们不思进取,只想舒舒服服地混日子。有一个“温水煮青蛙效应”是说,如果把青蛙突然扔进开水里,沸水会让青蛙的神经系统受到强烈刺激,青蛙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可以迅速跳出去。但如果把青蛙放在凉水里,让水温慢慢上升,青蛙便浑然不觉危险存在,等到青蛙感到热的时候,已经无力动弹,最后坐以待毙。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一直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慢慢失去抵抗外界风雨的能力。我们到底是爱孩子呢,还是害孩子?

2015-3-27

每日分享:包办代替。溺爱中有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包办代替,什么也不让孩子干,勤快的母亲培养出无能、懒惰的孩子。我经常想,过去一家姊妹几个,生活条件艰难,父母要忙于生计,有时干到年老了,小孩子还成不了家,一生都在“扒结”,即使想包办也包办不了。而现在,一家一个孩子最多两个孩子,50岁左右,孩子都成家了,生活条件好了,父母有很多闲暇时间,就是说,对于没有正确教育理念的父母,包办代替的条件非常成熟。假设有一个子女的双职工家庭,按父母活到70多岁,这个子女即使什么也不干,父母也可以养到他50岁。问题的关键是,父母舒心吗?这个孩子活得幸福吗?

   为什么要包办代替?我们常听到下面的说法:“孩子还小,根本做不好,再说也不费事,还不如我们直接做了”“正长身体的时候,就这一个宝贝,累坏了咋办,就我们的条件用不着孩子吃苦,要保姆干啥?”“让孩子做饭?那不是瞎扯吗?还没有灶台高,拿东西就够不着,再说现在都是气,用不好会有危险的,我可不敢让孩子做饭。”“我们小时候什么苦都受了,现在孩子生在了好时代,怎么忍心让孩子受委屈,只要我能做的什么也不让孩子干。”“现在孩子的中心任务就是学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啥也不用孩子干。”“让孩子多干活?吃不上葡萄光说葡萄酸,就那穷命,家里没条件不干不行,要是家里有保姆,他也不舍得让孩子干活。我的孩子就要过高人一等的生活,就要让人伺候着,要从小养出富豪的气质”。从这些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父母的很多错误理念,正是这些思想观念坑害着现在的孩子和家庭。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些话如果放到国家层面,从孩子的长远考虑是正确的,但如果只顾眼前,具体到一件事上就要思考它的正确性,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2015-3-28

每日分享:懦弱无能。现在,我们普遍反映孩子的能力较差,难道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吗?无论从人类进化的观点还是从孩子掌握的信息看,这种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孩子之所以能力差,是我们父母不当的教育造成的。

    妈妈劳累了一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看孩子是不是在写作业。如果孩子没有写,就要督促,如果孩子正写作业,就忙着去为孩子做饭。孩子刚吃完饭,妈妈就催孩子快写完作业。待锅碗瓢盆收拾完,就跑到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写作业。孩子写完作业,妈妈就打来洗脚水,帮着孩子拿毛巾、洗脚、擦干净,到把洗脚水端走的时候顺手再把孩子脱下的脏袜子拿走、洗干净。之后,到卧室里帮孩子铺好被褥,喊孩子睡觉。最后,将孩子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准备好放在床头,并把书包装好。一切停当后,妈妈累得腰酸腿疼,这时才能安心休息。这种场景,做妈妈的人并不陌生,这种做法是不是正确呢?无人回答,反正别人都是这样的,“我”也认为该这样。  

 

    有位非常勤快的妈妈,女儿读初三了,袜子、内衣都是妈妈洗。因为孩子要上自习,每天都起得很早,这位妈妈哪怕自己休班,也要起得更早为女儿准备早餐,然后,骑自行车把女儿送到学校。孩子下晚自习的时候,常常是夜里9点多,妈妈无论白天多累,都要给孩子做夜宵,待女儿吃完饭伺候孩子睡好了,才休息。不仅把女儿照顾得周全,还从不让孩子做家务,有几次孩子要刷碗,她就说:“你手那么嫩,刷碗会裂手的,你只管学习就行了,这点家务活,还不够妈妈干呢。”可想而知,女儿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做。到读高中时需要住校,不到一周就哭着回来了,说什么也不去,原来每天吃完饭孩子不会刷碗,同学们都高笑她。衣服脏了,也不知道怎么洗。还有就是一上课就跑神,总是想妈妈。这些爱是无私的爱还是自私的爱我们难以分清,但有一点我们清楚:无能的孩子都是这样培养的。

2015-3-29

每日分享:过度保护。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母亲,这是母亲的天性,尤其中国的母亲由于受“母以子贵”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和价值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所以,她们会对子女倾注满腔的爱。但爱需要理性,需要科学,不是只要主观是爱其结果就一定有好的结果。就是说主观的爱加上科学理性的方法才对孩子有益,才算是正确的爱,如果主观的爱加上错误的方法就会害孩子,就成了错误的爱。翠鸟移巢就是错误的爱,虽然它主观上爱自己的小鸟,但由于一直从高处向下移巢,最后被路人把小鸟拿走了,这就是好心办了坏事,这就是好心加上错误的方法等于不好的结果,害子害己。相反,的爱子方法就比较正确。山鹰常常把巢穴建在悬崖边上,当雏鹰展开双翅时,山鹰就停止衔食喂养它们。并且衔着雏鹰,狠心地把它们扔下山崖。当雏鹰在山崖下不断扑腾、挣扎,又好不容易飞上巢穴后,山鹰会再次把它们扔下去。从表面看,山鹰不爱孩子,在残忍地虐待孩子,可从实质看,正是这种做法让雏鹰练就了一双健壮的翅膀,可以自由地翱翔,幸福地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爱。

  现在,一些母亲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就是错误的爱,它的结果是让孩子长期沉溺于母亲温柔保护圈里,阻碍孩子的个性成长,限制孩子的人格独立。她们不让孩子出去玩,怕摔着、碰着;不许孩子交朋友,怕遇到坏人;不愿意让孩子参加集体劳动,怕孩子累着;不许孩子干活,怕孩子失去尊贵身份。这些母亲从主观上是真心爱孩子,但从客观效果上是真正地害孩子。有个“啃老族”节目,一位70岁的退休母亲靠工资养着她45岁的儿子。当主持人问她:百年之后您是如何为儿子考虑的?这位老母亲说:我活一天就要养活他一天,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他一口吃的,但我死了,我就管不了了。这回答是多么地无私,又是多么地无奈,多么地不负责任!做为母亲必须检查自己爱的成份。

2015-3-30

每日分享:恶魔缠身。最近两天我一直在关注《父亲抡凳砸死独生女》的一则家庭悲剧,3月25日22时,上海浦东新区北蔡镇莲溪路477弄某室内,父亲用凳子砸死了独生女儿虽然有的在“父亲”前面冠以“56岁”或“上海56岁”,在“独生女”前面加上了“29岁”、“啃老”或“不孝”的前缀,但报道内容是一样的,都出自“父亲”老苏的妻子或“独生女”小苏的母亲刘阿姨之口。读着这则案例,我马上就想到“魔鬼缠身”或“恶魔缠身”这样的字眼。因为对每位当事人讲,身心都被恶魔缠着不得脱身。

   对于父亲老苏来说,女儿是他的恶魔。女儿初三就不上学,他找人说情给弄了个毕业证。然后,女儿便给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胡混,做为老实本分的父亲,其煎熬可想而知。本指望女儿结婚后会改变,女婿小徐人也不错,夫妻又生了两个儿子。虽然9岁的外甥一直由老苏夫妻养着,4岁的外甥由爷爷奶奶抚养,但我想老年人在这方面一定心甘情愿,不会有怨言。谁知好景不长,女婿由于忍受不了女儿的折腾,3年前离家出走、无影无踪。从此,女儿找各种理由给他要钱,一直要了40万元,期间经居委会调解另外40万到2016年付清,但不久,女儿又找上门来要钱,并吼道:“你们能不能活到2016年还不一定呢”。由于老苏听人说,突然缺钱不是赌博就是吸毒,于是在去年10月,他拉着女儿去检验毒品。当确定女儿没有吸毒后,老苏松了口气,但女儿却怀恨在心。就在第二天,女儿将酒精泼向父亲并点燃,造成老苏左半个身子严重烧伤。本来想起诉女儿,由于怕两个外甥失去母亲就放弃了起诉。3月25日22点,女儿带着一50多岁的男子到父亲住处呼喊、敲门、撬锁,并父亲吼到:“老畜生,楼下我带来一车人,今天有你没我!”在争执中,父亲用凳子砸死了女儿。虽然女儿这个恶魔消失了,但随之而来的牢狱之灾以及面对两个孤儿外甥,恶魔还要伴其终生。

 

2015-3-31

每日分享:罪有应得。在《父亲抡凳砸死独生女》这场人伦悲剧中,小苏以29岁的生命为代价为悲剧划上了句号。虽然她死了,是受害者,但人们并不同情她,很多人认为她罪有应得,甚至死有余辜。因为从整篇介绍看,她的种种表现不符合人伦道德,她是父母、爱人、孩子眼中的恶魔,她是悲剧的始作俑者,是肇事者。

   首先,她是个不孝女。她长期和父亲关系不和,原来是隔三差五地和父亲,在2014925,她第一次拿螺纹铁棍打父亲10月份,因为报复父亲让她验毒,竟将酒精泼到父亲身上并点燃,造成父亲左半身严重烧伤。之后,她给父亲发短信:“你的电话打不通,老妖婆电话也打不通,你也不回信息,所以我已准备好全套装备和人员来会会你,你(下班)的路我都知道。”并真的雇人在路上截父亲,幸亏父亲骑车快得以逃脱。这次,她带着一个50多岁的男子来打父亲,对父亲吼:“老畜生,我带来一车人,今天有你没我!”参与调解的两位居委书记都说她是个不孝女。其次,她是个啃老女。她已近而立之年,是两个男孩子的妈妈。本来她该赡养父母,抚养儿子,但她把大儿子让父母养,二儿子让公婆养。并且不停地给父母要钱。她半年内以各种理由父母要了40,还不满足。201410,父母无奈签了一份协议,规定给她80万,剩下的40万在2016年之前付清。但不久,她食言,又来要钱,并向父母吼道:“你们能不能活到2016年还不一定。”第三,她不是贤妻良母。爱人小徐不堪折腾,在3年前“藏”了起来,可见她作风之蛮横。当她问儿子“爸爸在哪里”,因为儿子没有回答出来,就打得儿子口中吐血,这是十足的恶母。另外,她作风不检点,结交不三不四的人,是一个十足的社会渣子。

  总之,从我的眼光看,死者小苏就不是一个人,只能算是一个长成人模样的动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她过得幸福吗?她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