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每日分享》五十四2(2015年3月)

9年前 [04-05 08:34 周日]

2015-3-11

每日分享:早教正误。传统观念认为玩与学是对立的,应该让孩子多玩少学。我通过教育实践,体会到这样的道理:有意义的玩就是学习,有兴趣的学习就是玩。你把不会说话的孩子抱到教室上课,再布置些家庭作业那肯定要失败!怎样才能做到有意义的玩呢?例如,马路上扔了一个空饮料筒,我们扶着不会走路的孩子踢一下,孩子听到咣咣啷啷的响声很好玩,并且踢一下笑个不停,这时,我们让孩子认“踢”字,他就很愿意认,也很好认。以后再写上“踢”字,孩子就会做出“踢”的动作,抬起一条腿往前动一下,嘴上还会“嗯”一下,这个“踢”字就在玩中学会了。会爬的孩子想爬上台阶,我们帮他抬起一条腿先放上去,然后他就自然爬上去了,这时我们教他“爬”字,孩子既学会了“爬”字,以后再上台阶也学会了动作。

虽然我强调早期教育,但我反对孩子上学前班。因为学前班集体上课,坐在教室里按小学一套对待这些还不到小学年龄的孩子,这公平吗?玩是孩子的天性,玩的意义且不讲,这种方法对孩子身体发育很不利,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不利。有人觉得上了学前班的孩子,再上小学比别人分数高,老师也会喜欢,但孩子是学第二遍,孩子以后的发展会怎样呢?上学前班因孩子小不太适应上课,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有的老师为了满足家长的认可,还要布置家庭作业,家长就认为这个学前班上得值。学前班老师讲白菜萝卜同,只能是纸上谈兵,不可能带上一大群孩子到市场、到田间去。孩子按书本学过一遍再学第二遍易产生骄傲情绪,就会不好好干。我还接触一位小学教师,星期天自己坐在门外织毛衣,让五岁的儿子坐在旁边写字。孩子写了一会儿,说是上厕所,却一去不复返。

同样是识字,不同的方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在玩中学会让孩子生活丰富、兴趣昂然,而让孩子死学则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因此,孩子不愿意学习纯是笨法所致。

2015-3-12

每日分享:早教方法。1、制作识字卡。王志俄老师说:“我很少买字卡,总是收拾一些硬点的纸箱盒,剪成长方形,写上毛笔字,对常用的字卡再过塑一下。我们教孩子认字通常带上图画,那些字和画在一起的,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纯字的卡比有图的卡好,白纸黑字的卡是最好,它能使孩子对黑字产生兴趣,以后对书产生兴趣。”     

 

现在,电视、电脑、手机都有一些画面,孩子的视野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画面所吸引,孩子对那些白纸黑字的书失去了兴趣。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孩子不喜欢读书,而只追求一些表面的、刺激的画面,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孩子的内心变得浮躁。前几天,在濮阳“水秀”观看了话剧《一诺千金》,感到这种朴实无华的东西比电视画面更让人踏实,更让人展开想像,更让人感到有厚度。同样,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很多人认为,阅读的历史已经过去,简捷、明亮的画面已代替阅读,但多年的实践证明,阅读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喜欢阅读的孩子内心世界丰富,那种想像美与任何一闪而过的快餐都代替不了让人回味无穷的粗粮。所以,王志俄老师提出的用白纸黑字卡让孩子识字应引起父母重视。

2、生活中教。王老师说:“这是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方法,把孩子抱到户外去,看到啥就说啥,认识啥就写啥。我身上一直带着粉笔,遇到什么就立即写下来什么,矿区基地路面上到我写的字或画的图。孩子先对‘字’感兴趣,后对阅读感兴趣,三岁后基本脱盲,有了阅读能力,自己能在知识的海洋自由翱翔,就能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外孙从两岁多开始自己看书,叫他吃饭时,他会说:我还没看完呢!为了保护眼睛,我让他晚上少看些,就说:咱们睡吧,姥爷累了。他说:我不看书睡不着觉,你累了先睡。他看一阵书后,下床关灯睡觉。晚上和小朋友玩结束后,还要去书店看一阵书,直到书店关门。”

2015- 3-13

每日分享:早教点滴。王志俄老师在教育外孙时很多观念和方法可让父母们借鉴。1、让孩子早接触、多认识事物。兴趣是孩子的唯一老师,赞赏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婴儿没有难易的概念,却有早晚的概念,正像一张白纸染底色一样,哪个最早就是什么颜色,孩子对最早接触的东西感兴趣。在家里给他认字时,他总要侧身转向示意让你给他念门上的字。为什么呢?因为他第一次认的字就是门上贴的字。孩子为什么对妈妈感兴趣呢?那是因为他最早接触的是妈妈,决不是妈妈生了他,他对妈妈心存感激。孩子为什么对糖感兴趣呢?因为他第一次吃了甜的东西。所以,要尽早让孩子认识万事万物,其中包括几千个汉字和一些语言。2、不给孩子说“儿语”。有人认为对孩子应该先说“儿语,因为“儿语”孩子容易懂,且拉着长腔孩子愿意听,像喝水水、吃肉肉、小狗狗、小手手等。其实,对孩子来说,吃肉肉和吃肉是一样好理解的,孩子说了儿语,长大后再改白白浪费了孩子的精力,并且儿语多了还容易形成娇气。3、环境熏陶。要引导孩子认字就要让孩子耳濡目染、多听多看,用字把孩子包围起来。孩子刚生下来就给他指认物体,结合实物认字,特别是他的名字要写给他看。可以写成条幅在房间里挂满字,也可以布置地图、挂钟、地球仪、书架、书桌等。大人也要常看书,形成一个学习的氛围。4、对牛弹琴。孩子在说话前,施教者要有耐心、有恒心,要把刚生下来的孩子看成是一个会说话、明事理的成人看待,不断地跟孩子交流,指认事物。让孩子幼小的大脑积累大量的外界信息,到会表达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只要天气允许,我就整天抱着孩子在外边说个不停,孩子越听越有兴趣。

王老师主张早期教育越早越好,孩子生下来就要教育,如果第三天教育就晚了两天。至于有人说早期教育弊多利少,王老师认为那主要是教育方法操作不当的原因。

2015-3-14

每日分享:《0岁方案》。以前,由于对冯老师早期教育有些误解,所以一直没有了解。前几天偶然看了中原油田王志俄老师写的《<0岁方案>指导我教育外孙》一篇文章,他的用心教育让我佩服;他的观念和方法让我耳目一新,有种似曾相似之感;同时也让我有兴趣去了解冯德全老师和他的《0岁方案》。

冯德全,浙江绍兴诸暨人,19351月出生,1953年毕业于湖北省实验师范学校,中共党员。历任小学教师、校长,中学教导主任,武汉市教委、市教科所教研员,1978年后专攻早期教育研究由于其早教理论与实践的卓越成就,被誉为“中国当代早教之父”。《0岁方案》是“06岁优教工程及实施方案”的简称,它是由冯德全教授和他领导的专家小组经20余年研究实验完成的科研成果。它明确提出人类要重新认识胎、婴、幼儿有巨大的潜能,并系统地介绍了开发这种潜能的一整套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祖先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都证明这种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是正确的。人们从自身的成长中发现,成人后的习惯、性格、观念、态度、情绪等都源于童年,可以说是“成也童年,败也童年”。无论是社会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将目光关注到了孩子的婴幼儿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成为一时的口号。起跑线在哪里?从时间上应完全是在家庭中,家庭教育应承担起这一重任。由于一些父母感觉力不从心,而一些机构又觉着能赚钱,这样几个方面打了组合拳,将3岁甚至更早的孩子推向了幼儿园。随着时间发展,人们发现一些早教儿童、神童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要么厌学、逃学,要么成了分数的机器,不懂做人、不会做事,于是,人们对早教提出质疑。我想,以孩子快乐为原则,以做人与能力并行为内容,以父母为主进行的个性、生活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教,这就需要父母们全面了解《0岁方案》。

2015-3-15

每日分享:早教意义。如果将人的一生以20年为单位划为几个单位,那么,谁也不否认前20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假如再继续追,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在6岁前所受的家庭教育对其一生起着奠基作用。一个人的性格是阳光、自信还是阴暗、自卑都能追溯到婴幼儿时期。这些是从宏观和经验方面谈,我们能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而最近脑科学方面的进展却从微观和科学方面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孩子在一生中的最初三年所获得的经验丰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脑的发育。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现,因为一个人毕生的学习、思考和情绪反应的状况,是以其大脑的早期发育为基础的。

脑部发育的绝大部分过程都发生在突触形成的网状物里,即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狭窄的间隙内。正是这个网状物决定了信息在人脑中的传递方式和效率。在早期,婴儿的每次新的体验都会导致他脑内突触连接数目的增加。研究证明,突触之间存在竞争,取胜的关键在于经验。一个突触被使用的机会越多,它就越有可能被永久保留下来。例如,婴儿每听到一次你的声音,他脑部的某些突触就会对这个信息进行加工。在多次听到你的声音之后,处理这个信息的突触连接就会加强,这部分突触就会存活下来。而那些不被经常使用的突触通常就会枯萎或死亡。这个过程,科学家们称之为突触演变。如果你想提高孩子思考及汲取知识的能力,早期的教育非常关键。早期的经验越丰富,脑的效率便越高。婴儿获得的每一次经验,都会强化大脑内的神经连接,而每一个被强化的神经连接,都将成为孩子的脑的永久构成部分。那些得不到强化的神经连接则会衰老死亡。换句话说,你的孩子在生命中的最初三年处于怎样的环境,实际上将决定其脑的构造。他所经历的事物越有意义、越具有连贯性和趣味性,他的脑也就塑造得越精妙。因此,从脑科学的研究看,父母必须重视早期教育。

 2015-3-16

每日分享:英雄足迹。提起孟瑞鹏,街坊邻居都夸奖说,他是一个孝顺、懂事、质朴、善良的好孩子。瑞鹏的离开让村民感到惋惜。 在家人眼中,孟瑞鹏是个“孝子”。为给父母“减负”,孟瑞鹏利用寒暑假及周末时间打工,打工赚的钱,他几乎全用来给患高血压、支气管炎的父亲买药。怕父母劳累,他挤时间回家自己干农活。“快麦收时,他记得比我都清,总是提前打电话叮嘱我,等他回去。”孟现杰难过地说。 “瑞鹏每次从学校回来,就到我屋里问寒问暖,给我带好吃的,陪我说话,端水给我洗脚……”说起孙子,孟瑞鹏80多岁的奶奶老泪纵横。与孟瑞鹏同龄的孟令甫,和瑞鹏从小一起长大,他们不仅在一个学校、一个班里读书,而且还坐过同桌,谈到孟瑞鹏,他说“我从不敢相信他真的走了”。“瑞鹏热情仗义,总爱打抱不平,他常说要当一个侠客,他的义举将影响我的一生,我为有这样的老乡和玩伴感到骄傲和自豪!” 

  今年大年初四的一次相见,对于堂姐孟雪来说,却成了和孟瑞鹏的最后一次告别。在孟雪的印象里,孟瑞鹏是个特别懂事孝顺的孩子。尽管孟雪在外地工作,回家不多,但是“现在一想全都是他的好。”他知道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大学期间常常会做一些兼职挣点生活费,甚至有两年去南方打工,春节都没回家。回来后,还用自己打工的钱给奶奶和堂弟买了礼物。“在一次闲聊中,他偶然知道了俺妈的生日,到生日那天,他就打电话问好,还邮寄了礼物。当时俺妈可高兴坏了。”孟雪回忆说。 

 “施与受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你对这个世界付出多少爱,生活也会回报给你多少快乐。当你帮助别人使其获得快乐时,自己也能得到爱的回报。”在孟瑞鹏的房间里,简陋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名为《三分做事七分做人》的书,书旁一沓薄薄的信纸上清晰地写着这样一段话。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他是时代楷模,他的精神将永生。

2015-3-17

每日分享:早教误区。一天下班,一位同事骑着车就急急忙忙地准备回家,我问他,这么忙着回家做什么?他说,回家去接刚上幼儿园的外甥,还得陪着他写作业。我说,这么小的孩子写什么作业,让孩子玩儿就行了。他笑着说:你还搞教育哩,你这样说,没人上你的幼儿园。我们还经常见到这样的镜头:在幼儿园门口,姐弟俩每人带着一个大书包,姐姐约6岁,弟弟约3岁,妈妈反复叮嘱说;“到幼儿园里好好跟老师读书、写字,看谁写得好。”不少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读书、写字、算算术。因此,家长硬是让两、三岁的孩子背唐诗,趴在桌子上认字、识数、写字。有些家长对幼儿园教得好坏的评价就是孩子认了多少字,会数几个数。幼儿园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为了让父母在短期内看到孩子的进步,以便能够更好地扩大生源,幼儿园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用一些急功近利的方法让孩子认字、背诗、算数,学技能。最后导致孩子厌恶学习,厌恶学校。这种对早期教育的狭隘、功利理解,偏离了早期教育的初衷。

   3月15日,在清丰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第七期家庭教育沙龙上,任老师以《父母如何巧妙地让孩子爱上学习》为题进行了分享。父母们对孩子的厌学列举了很多奇葩现象,让人哭笑不得。当我问一位初中老师,据你了解,一个班里有多少学生发自内心愿意学习?他答了句:寥寥!这与前一段我问一位乡下初中老师回答得一致。前几天,一个3岁的小孩儿,妈妈把他送到幼儿园就偷偷离开了。儿子在学校哭了好长时间,回家后对妈妈大发脾气:你把我骗那里你窜哪里了?我再也不去学校了,我要用炸弹把幼儿园炸了,把我姐姐的学校炸了,一直不去上学。现在,一方面是父母们不敢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紧盯着孩子,心力惧疲;一方面是脱离生活的“填鸭式”早教方法,让孩子害怕学习。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尽快走出早教误区。

2015-3-18

每日分享:视觉语言。最近,一直在看冯德全老师的《零岁方案》视频,有些观点令人耳目一新。过去,我也一直认为“字”是最枯燥的,也是最难的东西,所以,我不主张让孩子过早地识字,即使认字也要让孩子自由地认一些简单的字。如果让孩子过早地识字就有点对孩子太残忍,还可能造成孩子厌学,这次听了冯老师的“视觉语言”,让我对孩子从生下来就认字有了新的认识。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它可分为听觉语言(口头语言)、视觉语言(书面语言)、触觉语言、嗅觉语言、味觉语言等。科学已证明,人们获得知识的来源,80%来源于视觉,15%来源于听觉,5%来源于其他感觉。人们一般认为,听觉语言最好学,因为每个人都会说话,每个孩子听得多了自然就会说话了。而对于书面语言,人们也许是出于对文化的崇拜,普遍认为很难,看书、写文章被当做是知识分子的专利。以此引申,字做为书面语言的基础工具,人们认为这是最难的,只有到了学校由专门的老师才能学会。现实中,凡出现两三岁就能认很多字的孩子为神童。这次听了冯老师的课,我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冯老师对那些所谓的神童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他们绝不是什么与众不同的神童,而是父母有意无意中对孩子认字指导正确了。二是认为认字太难是人们的一个盲区,一个误区,坑害了一代又一代人。冯老师说,孩子生下来就能认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认清电视机、电灯,人和物都是由线条组成的,字也是由线条组成的,况且人与人的区别是很小的,谁也不比谁多条腿少只胳膊,而字与字的区别是很大的,所以,认字要比认人容易多了。我们只要把字当成东西,弄成字卡,让孩子多看,孩子就会记住这些字,记住这些形象。有一个孩子认了“日”字,后来他看到一个梯子,他就给妈妈说:妈妈,那里有好多“日”摞了起来。这就充分说明孩子完全可以把字当成物看。

 

2015-3-19

每日分享早教原则。对家庭教育的长期关注和研究,让我体会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本的,是终生的。而最能体现家庭教育作用的是孩子的婴幼儿期,正确的家庭教育就应该从孩子出生甚至怀孕抓起。现在所进行的纠错教育或挽救教育应由养成教育代替。就是说,我们重视家庭教育和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实际是一回事。那种把家庭教育与早期教育割裂,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身钵健康,而早期教育就是要让那些早教机构去开发的想法是错误的。

   我认为,早期智力开发,应是父母通过一些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活动,如引导孩子玩游戏、讲故事、听音乐、学动作、参与劳动来培养和促进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父母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学习百科知识,如在吃饭时父母可问问,馒头是怎么来的,并给孩子讲讲做成馒头需要多少工序,对孩子进行爱惜粮食,尊敬他人劳动的教育。也可扩展到哪些农作物是粮食,哪些是干果、水果等,它们离开水、空气、阳光就不能生存,也可和孩子一起做小实验。在看到鸭子游水时,讲讲鸭子的生活习性和与人们的关系。当你烧水做饭时给孩子讲讲水蒸气,让孩子想想,利用水蒸气能干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开发孩子的智力是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计深浅、不求一次巩固的。多数事例证明,对幼儿来说关键在于开发智力,培养兴趣,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伴有想象、创造的活动。至于识字、背诗词、背儿歌、算算术也可以教,但要本着不强迫孩子学习为原则,不能小学化、“填鸭式”地进行灌输。而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启发式的提问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孩子自然而愉快地吸收。冯德全老师的早期识字有很多观念需要父母们学习。这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积累;是启蒙,而不是正规的教育。

2015-3-20

每日分享:早教批判。提到早教,便想起神童,想起神童,便想到覆灭。这也许是受《伤仲永》的影响,也许是受我身边几例所谓“神童”覆灭的影响。对方仲永我从书中只了解到父亲太功利耽误了孩子的发展,还看不到仲永情商、人格等方面的缺陷。而我接触的“神童”无论孩子本人还是他的家庭在为人处事方面都有严重问题,最后失败也在预料之中。

   这几天学习冯德全老师的早期教育,昨天在《向幸福出发》看到一个六岁女孩儿李尚荣已经背了“四书五经”《论语》、《孟子》等,更让人称奇的是她能用文言文随口说话。这一方面让我感到人的潜能是很大的,早期教育必须重视,但另一方面又让我想到这些孩子能不能健康发展,如何让早期教育的成果利于孩子一生?

   今天我看了家庭教育专家东子老师写的《中国母亲教育批判》,第一批的就是盲目进行早教。他列举了几位妈妈的早教:第一位:自从接受了早教理论,各种各样的早教方案没有离开过床头。现在儿子四岁了,周末两个半天都为孩子安排兴趣班,周六上午思维训练、语言表达两个班,周日下午还要学英语,明年还准备让孩子学钢琴、游泳、轮滑、画画等,我感到好累,觉得孩子也很苦。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累点也值。第二位:我女儿刚过两岁生日,由于我和先生工作忙,没有时间辅导孩子,我们就给她请了一个家庭教师式的保姆,对她进行全方面的开发教育。第三位:我的女儿五岁了,周六上午去少年宫学舞蹈,平时每天还参加幼儿园的兴趣班。但看到其他孩子好像周末至少要学两三样东西,看看周围的孩子都在识字、阅读和上英语口语,感觉我们还是让孩子学得太少了,于是打算再让他去学钢琴、奥数。这些靠花钱,以牺牲孩子童年和快乐为前提的“早教”是与科学的早教相背离的,只有父母亲自用科学的方法让孩子快乐学才是正确的!正如冯德全老师所说:方法比内容重要!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