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每日分享》五十三1(2015年2月)

8年前 [04-05 08:27 周日]

《每日分享》五十三(20152月)

2015-2-1

每日分享爱的否定。用这个题目,旨在表达两层意思,一是父母在表达爱时总是用否定的形式;二是这种爱从表达者内心或从表面看来是在传达爱,但客观效果是打击孩子,是对爱的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美不胜收,但父母们尤其是父亲在对待儿女的教育上总是用否定孩子的方法,真的不敢恭维。我认为,这种从负面看问题,对亲人(包括对自己)用贬低的方法表示“谦虚绝对是一种糟粕。中国孩子缺乏闯劲,缺乏自信,缺乏创造精神,都与这种错误的教育有直接关系。

小曹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上班,提起她爸对自己的教育,她就流泪。她的爸爸是个高级知识分子,在外人眼里是位随和的学者,但在家里他不苟言笑,对她们说话张口就是批评。无论她取得了什么好成绩,绝不表扬,永远是批评。她考了全校第一,他爸眼一瞪:“翘什么尾巴?你比那全市第一的差远了。”等她考了全市第一,他爸又说:“别觉得你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瞎猫撞到死耗子上,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你能考全国第一算真本事。再说,你能保证永远都考第一吗?” 当小曹考试马虎错了一道题,父亲会说:“你别以为这都是小事,你这么不用心,以后当医生你会把病人治死,当老师你要误人子弟,当法官你制造冤案,去研究导弹你能把研究所炸了!” 如果为自己辩驳了一句,就是顶嘴,就是大逆不道、不孝,爸爸非训斥得她痛哭流涕向他赔礼认错才罢休。小曹说她心底深处特别自卑,特别胆小,生活里丁点小事儿她都会紧张。她说妹妹比她还严重,现在神经质加忧郁症。因为妹妹学习没有她好,所以小时候挨骂挨批得更厉害,高考那年都不想活了。姊妹俩成年后背地里说起来就伤心落泪,可是父母岂是儿女可以自行选择的? 她爸现在骂她骂得最多的就是:她太软弱,太没自信,要她厉害一点,厉害了别人才不敢欺负。小曹永远都不敢说出的话是:这一切都是你造成的!

 

2015-2-2

每日分享:爱的泛滥。前天,有位姓严的妈妈和爱人一起前来咨询女儿的问题。她有两个孩子,女儿13岁,上六年级,儿子9岁,上二年级。相互介绍以后,严女士便历数了女儿的表现。女儿做事磨蹭,早晨起床慢慢腾腾,我每次都要将饭放到窗台上晾凉,将牙膏挤好,就这也要半个小时。女儿没有爱心,不知道心疼弟弟,总和弟弟争东西,还说我什么事都偏向她弟弟。女儿没有感恩心,我什么专职在家伺候她,给她做饭,送她上学,陪她写作业,就这,她还说我:你都干点什么?女儿脾气很大,我给她提英语单词,慢了说我:你就不能快点?提得快了又说我:你不知道我还没有写完吗?反正是动不动就急。女儿很懒,我让她一天洗一次脚,她两天还不洗一次,内衣、内裤也没有洗过,袿子也是随便一扔。女儿没有自信心,遇事总是说:你说咱办吧?女儿能力差,什么也不会干,以后到社会上该怎么生活呀!哎,我都不想当这个妈妈了。

   我问她:你对孩子照顾得多吗?她说:因为我怕孩子脏,小时候,我很少让孩子下过地,也没让孩子爬过,女儿10个月才起来,然后我就一直抱,后来抱着抱着就会走了。我问:为什么不让孩子早早地学走路呢?她说:我觉着学得早了,孩子的骨头容易变形。女儿大一点,我怕危险,从不让她乱摸东西,我怕孩子受欺负,也很少让孩子出去。现在,我不是车接车送,就是接送到公交站牌,从没让她单独走过。我问她爱人:你觉得女儿这样是什么原因?他说:我觉得太溺爱孩子了,我早就给她说过,你让孩子多干活,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我让女儿洗洗碗,她就说,洗不干净,不用她洗,让她学习吧。再一个就是整天唠叨,我就嫌烦,孩子能不烦吗?只要她不唠叨,我家就没事了。不信咱弄个摄像头,把家里面发生的事都录下来,让老师分析分析。经过一个小时的沟通,严女士自言自语:看来真是我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2015-2-3

每日分享:培养自信。小华是4年级学生,老师直言不讳地告诉父母:你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缺乏自信。老师列举了孩子的一些特点:在老师面前不爱说话,即使说话声音也很低,基本没有主动问过问题;和同学玩时总是在一旁观看,不能融入集体;课堂上不愿举手回答问题。父母也感到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经人介绍向我咨询。我们分析了孩子内向的原因,父母期望值太高,只看缺点,批评太多;父母在生活上包办太多,孩子没有成就感。针对这些原因,我与父母约法三章:对孩子不打、不骂、不唠叨、不讽刺挖苦;多看优点,多鼓励,多表扬,多确认;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稍有进步就进行奖励。

母亲原来也经常和小华玩一些打扑克、跳棋一类的游戏,也想通过游戏开发孩子的智力,同时给孩子灌输平等竞争,勇于面对挫折的思想,认为男孩子只有多经受挫折才能成才。所以,在玩游戏时,母亲从来没有让过儿子,结果是母亲老赢,儿子总输,忽视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当儿子输得不想玩时,母亲就讲一些男子汉从小就要坚强“要输提得起,放得下”的道理。后来,小华慢慢没有了兴趣,有好长时间母子不玩这些游戏了。我对这位母亲的做法进行了分析,从道理上讲好像行得通,但实际上有点生搬硬套。正如着火以后有风吹着火势更旺,但如果在刚引火时就用风吹,火苗就着不起来。我们在野地里用火柴点火时往往几个人围起来挡着风就是这个道理。这次父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重新调整思路,在无意中让着孩子。小华从有赢有输,发展到赢多输少,认为自己比过去有能力了,一有空闲就找父母玩。每次父母都抓住时机对他鼓励,并讲一些胜败乃兵家常事的人生哲理,小华美滋滋地听着。有了自信,小华的棋技大增,凡有同学来家,总邀请人家下棋。两个月下来,老师反映小华变得开朗多了。

2015-2-4

每日分享:家长会后。《家长会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这个故事是真是假,我没有考证,但我们每次都被这个故事所感动,说明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当老师说“你的儿子可能有多动症,连三分钟都坐不住”时,母亲却给儿子说“老师说你过去连一分钟都坐不住,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当老师说“全班50人,你儿子考49名,我怀疑他智商有问题”时,母亲向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如果你再细心一下,就有可能超过你的同桌”。母亲这种善意的谎言、智慧的转述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故事中有三个人物:老师、母亲、儿子。老师在变化,但语言却如出一辙,总能从负面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这些负责任的老师由于观念落后,总在好心的、无意的伤害着学生,大面积提高老师的教育理念已经刻不容缓。对某些家长来说,老师的话就是圣旨,只要老师说了,能一股脑儿倒给孩子而不添油醋就算是好一点的家长了。据我了解,有很多家长为了引起孩子的高度重视,能够真正激励孩子,往往要借老师的口将孩子的问题说得严重些。这种做法害处多多,首先是伤害孩子,孩子认为在两个“重要他人”心中,自己已不是一个好孩子,其次是恶化师生关系,对老师给父母跟前说自己的坏话不满。这位母亲的做法看似很平常,实际上很伟大,没有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没有大的智慧,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很难做到。这个儿子是幸运的,虽然处在“以打击为主”的教育环境下,但却受到了妈妈的呵护。他心知肚明,他知道妈妈是他坚强的后盾,是他心灵的保护神,一直在鼓励他。他按着妈妈的期望在努力着,最终实现了双赢。现在,很多父母在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后,眼盯着孩子的“毛病”,绞尽脑汁去改正,最后弄得两败俱伤。这些父母们不妨按照“家长会后”续写一下,我们会怎么说,我们应该怎么说,我们能不能做到像这位母亲那样去保护孩子?

 

2015-2-5

每日分享:成功探秘。每个人都想成功,每位父母都想将孩子培养成功,但什么是成功,怎样才能走向成功?这恐怕是每个人都苦苦思索的问题。如果说,成功不分大小,只要你所从事的职业让自己感到满足、快乐,又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就算是成功,那么,我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是成功的;如果把成功定义为挣多少钱,是否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讲过学,或出过几本书,那么,我离成功还很远、很远。怎样才能走向成功?以前,我过多的想到环境条件、艰苦创业,最近,我体会到“坚持是成功的最重要的条件,而坚持下去要靠兴趣和快乐。”很多聪明人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坚持,而没有坚持的原因不是因走得太慢而是走得太快,由于急功近利,对自己要求太高,把自己放在了火炉上,每天在煎熬中度日,一有理由,便全身而退。因此,我经常劝自己,脚步要慢一些,重要的是在兴趣中坚持,而不是在痛苦中猛攻。今天我看到一则资料更让我眼前一亮。1970年,一位韩国留学生在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期间,以“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为题撰写了毕业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指出,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头悬梁、锥刺骨”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这位教授写信给他的朋友——韩国总统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后来,这部著作在韩国引起了轰动,伴随着韩国经济起飞。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父母要想让孩子成功,不能强迫孩子,要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只有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才有希望获得成功。

 

 2015-2-6

每日分享:自我认同。春节到了,春运开始了,空中客机在飞,地面高铁在跑,人们在忙碌地穿梭着。以前,我们目睹了北京、郑州堵车,现在,我们亲历着市区、县城车堵。经济迅猛发展,节奏不断加快,文化更加多元,我们已明显感到,未来社会将成为一个复杂且充满变数的高风险社会,因此,父母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一、呆板的教育模式,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培养孩子。过去,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混个“铁饭碗”,只要成了公家人,就能吃着公家饭,干着公家活,等于进了保险箱。近几年,我们拿着2000多元的工资,与农民工相比,与个体户相比,与土豪相比,我们自惭形秽,我们的保险柜已被撬开,我们有了危机感,我们已不再有过去的容光。虽然如此,由于我们长时间身养娇了,心养懒了,只是在那里喊“谁动了我的奶酪?怎么会这样?”却没有行动。有些父母仍按那种“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对象——终生幸福”的独木桥模式在培养孩子。前一段,有位同事向我诉苦,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他一方面托人给孩子找工作,一方面让孩子考公务员,可儿子对此不感兴趣,说自己要去打工,要去闯。同事说:“我花那么多钱供应他上大学,他却要打工,如果打工,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尽管我劝了,但他想不通。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孩子呢?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越是变得不确定,个人选择和表现自由意志的机会就越增多,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能力强的人能够比较客观地审视自我,也就意味着,他在寻找自己喜欢从事的事业方面有很强的能力,这是未来社会获得成功的捷径。做为父母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潜能所在,学习用积极的方式克服自身的弱点以达到平衡,最终成就自己!要做到这些,父母就须培养孩子适应现代社会的自我认同能力。

 

2015-2-7

每日分享:补给身心。今天,我在中华家庭教育呱呱课堂以《如何让孩子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叫停畸形学习;二是补足虚弱身心;三是找回幸福生活。现在孩子的身心都较虚弱,寒假期间需要父母从以下方面进行补给。1、给孩子补体育课。“体为载智之车,无体即为无智也。”现在很多“小眼镜”,“小胖墩”日益增多,孩子身体素质很差。孙云晓老师在《中日夏令营的较量》中对中日学生身体方面进行了对比,呼吁父母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伟大的梦想要靠强健的身体做支撑,凡伟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体育项目。寒假期间,家长应结合孩子的爱好,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会受益终生。2、给孩子补心灵课。亲情课:随着孩子长大,我们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利用寒假团聚的时间,以孩子为中心,多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特别是长年外出务工的父母,一定不要忽略孩子。现在独生子女一个特点是“独”,这种孤独吞嗜着孩子的心灵。有些父母长期不给孩子在一起,感到对孩子亏欠,有钱以后,就用很多钱满足孩子,这是大错而特错的。对孩子最好的爱是陪伴和交流。可以和孩子玩游戏,向孩子学习电脑方面室的知识;多举办一些家庭活动,像打扑克,下棋,看春节晚会,游玩;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3、给孩子补能力课。劳动课:平时孩子学习忙,应该让孩子做的家务活,家长都代替了,孩子很少有家务劳动和户外劳动的机会。假期里,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早上起床后让孩子整理床铺;吃饭时,给父母盛好饭,拿好筷子,摆到桌上;吃过饭,收拾,洗刷碗筷等;也可以跟着父母去菜市场买菜,学着做几个简单的菜。实践课: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到乡下、企业去体验生活。总之,要利用寒假让孩子的身心和谐发展。

2015-2-8

每日分享:少女遗书。26日,《今日说法》在“寒假特别策划青春期解读”栏目中播出了《少女遗书》这一节目,看后让人心酸,让人唏嘘,让人沉思。张媛媛是四川省达州市聚源县某中学的一位13岁初二女生,父母外出打工。她上学期间寄宿学校,星期天在二伯家寄住,20131110日(星期日)下午,她从伯母家出来,没有带书包,没有去学校,从大姑的超市买包瓜籽去了湖边,在徘徊了一个小时后,溺水身亡。她父母原来都是轮流外出打工,留一个人照顾女儿,2013年,由于建房经济困难,在母亲出去打工后,父亲于1016日也出去打工。1014日,女儿曾写一篇日记表达了不想让父亲出去的想法,说自己由公主变成了丑小鸭,也和好朋友欢子谈了离开父亲的苦恼。

媛媛自杀后,从她给欢子的两本日记中,校长发现了遗书,遗书中写道:上天为什么这样惩罚我,让我既失去亲情又失去爱情。我累了,我要去一个安静的地方。里面谈的爱情原来是在Q上她谈了一个据称是成都的同龄的网友,两个很谈得来,后来不知什么原因,那位网友消失了。这虚无缥缈的一根稻草断线,竟使媛媛精神崩溃,走向了绝路。

当父亲知道女儿的日记后追悔莫及,表示如果那时就了解女儿的心情,一定不会出去,他还劝父母们,不论经济困难还是什么原因,都不要忘记陪伴孩子。但父亲一直认为,孩子的网友应该是不重要的,不至于因为这件事就去自杀。母亲也一直没明白,这样乖巧听话的孩子,到底受了什么冤屈会这样。我想,假如父母知道孩子会自杀,那肯定不会出去不管孩子。但为什么女儿能写到日记上,能给朋友说,却不给父亲说呢?假如女儿当时说了,就一定能阻止父亲出去吗?女儿死前那么长时间却没有给父母通一个电话,父母在孩子心中处于什么位置?女儿这么多苦恼,父母却一无所知,父母始终不明白女儿为什么会自杀,做父母的真的合格吗?

2015-2-9

每日分享:审视道德。家庭教育主要侧重于情商教育、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做人教育。对于道德教育,我也长期处于困惑中,做好人吃亏,做坏人早晚要出事,做不好不坏的人,难且不说,也走不远。最近,我思考,道德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立身之本。不讲道德,可能在短期或一生都没有问题,但从长远看,要么现报,要么殃及子孙;讲道德者,可能眼前会吃亏或一生都没有好命,但从长远看,必然受益或惠及子孙。因此,要想让孩子飞得高、走得远,要想让家族兴旺,必须遵循道德。

现代中国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也经历着新旧道德的激烈冲突。从历史上看,我国有着深厚的道德基础,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成熟的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旧的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在建立,在各种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社会道德秩序也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人们思想的分化越来越出现多极,道德判断也出现多元化。从积极方面看,社会道德德呈现的主流是进步的,人们的道德心理正在不断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向独立转变,促进了社会道德向新的境界和高度攀升。  在社会变革中,西方各种伦理思想也不断地涌进中国,使得我国的德育传统与西方伦理思想发生了激烈碰撞。传统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被淡化,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人个主义等。这些不正常的道德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道德社会化关键期的少年儿童。也使得在许多情况下作为父母一方面自身道德判断出现困难,很多父母带着自身对是非、荣辱、得失等基本道德的困惑教育子女,其教育力极大减弱;另一方面,对道德的正确性心存疑虑,难免将相互矛盾的道德观输送给孩子,这种两难选择就会培养出两面性的人格。

2015-2-10

每日分享:素质教育。上世纪80年代,一些教育专家就针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素质教育逐步成为了一个体系,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但在实践中,素质教育总是被应试教育这个滔滔洪流所淹没,到如今素质教育好像已成了老古董,除非在会议上,如果你在现实中提素质教育就成了异类,成了神经病。正如孙云晓老师谈道德教育一样,它好象永远是一壶烧不开的水,从没有沸腾过,从没有像对待应试教育那样热烈过。

前几天,与一位退休的教育局长在一起,我自报家门说是在搞家庭教育,他马上就把家庭教育与他在任时搞的素质教育联系起来。他说,素质教育虽然重要,但你不抓分数就寸步难行,学校、家长都不买你的账。我一直在想,不论道德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是教育的核心,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东西却总不被人们认可呢。就好像规则与潜规则一样,素质教育是规则,而应试教育就是潜规则,人们越是提倡的就越没人去做,越是遭人批判的,就越是趋之若骛。这是因素质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虚无缥缈,还是宣传的方法太古板,太不合时宜?难道非要等到极端恶性事件排成一串串才能倒逼着人们去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吗?如果那样,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素质教育强调做人的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多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许多家长把是否学习好作为衡量孩子是否好的唯一标准,把辅导、扶助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对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很多父母为孩子付出很多,把本属于自己的素质教育放在了脑后,把本该孩子成长的事情代替了,把属于老师教学的任务承担起来了,其结果是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园,造就了一批有学习能力却无生存能力的孩子,造成很多悲剧。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