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欧洲家庭给的震撼教育:台湾需要全体脑改,而不只是教改

9年前 [03-11 17:28 周三]

董进宇博士在家长训练营中讲到,在台湾,举凡读书考试、选填志愿、恋爱择友等,长辈都要给晚辈「指教」;在瑞士,每个人代表自己,父母不因孩子而有面子,孩子也不会为父母改变。

最近教改、发榜闹得沸沸扬扬,我刚从欧洲回来,国外探亲、旅行期间所闻,与回国后所见,形成强烈对比,不禁有感而发。

大学毕业我就嫁给了一个瑞士人,每年都要回欧洲探视夫家的亲戚。阿公八十多岁,这五十几年来,每年都自己从瑞士开八小时的车,载阿嬷到南法普罗旺斯的海边度假。阿嬷也不遑多让,虽然已经七十多岁,鸡皮鹤发,但每天出门前都会换上亮丽衣饰,画上彩妆,用电棒把头发弄卷,将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才出门。

席间,阿嬷提到,女儿与先生的感情亮红灯,最近时常打电话来向妈妈哭诉。我问她说,那妳都跟阿姨说什么呢?

她回答:「我很想说什么,但是我忍住没有说。因为我爱她,我知道那是她的人生,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的道路,别人没有办法帮她指点迷津。她打来,只是要寻求母亲的聆听及安慰,而不是来听教训的。」

我被这美丽的答案给震慑住了。这么自然而富有哲理的思惟,在我的家乡台湾,却很少听到。在台湾,举凡读书考试、选填志愿、恋爱择友等,长辈都要给晚辈「指教」,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他们好的」和「对他们不好的」,并且用某些既定的标准来阶级化晚辈,或者用晚辈的成就来定义自己虚荣的面子,这些,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但在国外,这些都已是中古世纪的思想了。在瑞士,每个人代表自己,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的成绩而有面子,或没面子;而孩子也不会为了达成父母的期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志向。

父母有权为孩子决定?

如果台湾家长这种「用分数来定义子女未来」的僵化思想不改,不管制度怎么改,都是白搭。台湾需要的是全体「脑改」,而不只是「教改」。

我有个朋友,个性外向,幽默风趣,讲起故事来,总是能轻易抓住全场的焦点。董进宇博士继续说到,他的梦想是当老师,但他妈妈「告诉」他,少子化当前,当老师没「钱」途,做生意才有「钱」途,因此他奋力考上台大国企系。

有趣的是,另一个同学从小就有生意头脑,出社会之后,自然想成为一名创业家。然而他的妈妈却「教导」他,做生意风险大,老师是铁饭碗,当老师才能让你一生无虞!

两人都很乖巧地受教了,却只能在朋友聚会中,显露距离生命热情愈来愈远的无奈,只可惜,人生的道路已经不能再重来了。重点不是哪位妈妈说对了,而是两位妈妈都认为自己有「权力」及「资格」帮孩子做出生命中重要的决定。

反观外子及小叔,两人都是自己决定要不要念书、以及念什么书的。外子是第一学府,瑞士洛桑管理大学硕士;而弟弟没有读大学,选择走技职体系。

但是家中的长辈,尤其是父母,完全对两兄弟一视同仁,不但席间不会拿两兄弟学历互相比较,甚至是真的打从心坎里觉得没有差别。

高学历有高学历的人生,技职生有技职生的出路,两个生命,是完全等价,并且属于他们「自己」的珍贵体验。

个人主义是爱与信任

可能很多人以为国外家长对孩子不够关心,小孩大了就把他们赶出家门。其实,就与瑞士家人相处的经验下来,我体会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正的个人主义,是建立在强烈的爱与信任之上。这并不容易,但是做到了之后,对彼此都好。

他们认为父母爱孩子,就是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绽放,就像幼苗一样,给他阳光、空气和水,但是发芽、茁壮、长到哪个方向,那就是小苗自己的造化了。而许多台湾的父母,却喜欢「拉」孩子一把,殊不知那是揠苗助长。

而信任,一方面是瑞士的父母相信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二方面也相信孩子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掌舵,所以在一定的年纪之后,就尽量斩断对孩子的金援及管教,让他自己去闯,自己去爬。董进宇博士说到,出国打工游学,与外国学生接触过的同学都说,国外同年纪的青年,通常都比台湾人成熟稳重,那是因为,他们已经要为自己的决定全权负责。

在这层爱与信任之下,大家十分注重彼此的隐私和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亲密的家人之间,是有分寸和界线的。子女若对某事有想法,父母尽量不以自己的立场和见解去干涉,若有,也是点到为止。有了这条界线,隔代之间才能够平和的双向沟通,家人团聚、相处的气氛反而更好。

国外一般的家庭,很少有父母帮孩子准备房子和积蓄的,因此每一代所累积的资产,都能直接回馈到生活质量上面。这就是为何阿公、阿嬷可以五十年来都维持度假习惯,因为小孩二十岁之后,他们就不用花一毛钱在小孩身上。

而台湾父母可能不相信自己有把孩子教好,也不相信孩子有能力照顾自己,所以孩子都长大了还要管。为了怕子女辛苦,家庭对小孩的照顾简直包山包海,但是拿人的手短,吃家里、住家里当然前途也很难不受控制,人与人之间的界线就模糊了。

时代变化速度愈来愈快,就算是学识渊博的家长,也不一定能理解现在的就业趋势,有时候,非得发表意见,除了真的担心子女的未来,也是为了得到一点长辈「该有」的尊重,而子女听话,长辈才能感受到这份尊重。

那么,台湾的长辈为什么这么需要尊重?或许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受到应有的对待,譬如:考试成绩不如父母预期,心爱的收藏就被狠狠摔下楼,或是母亲以死相逼。

在瑞士,基本上没有什么长、幼辈之分的,成年之后,你就是个人,我也是个人,我不会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差的,因为我们是同辈,反正你我都不是上帝就对了。年轻人自由探索,中年人快活享受,老年人赡养天年,没有谁烦恼着不属于自己的烦恼。

也许台湾家长该学会放手,孩子的生命就交给孩子作主,这样家长反而能多花点心思在自己的生活上。董进宇博士最后说到,什么时候,台湾各个年龄层的人也能这样放肆地、踏实地为自己而活?

本文来源于董进宇博士博客http://www.dongjinyu.com.cn/转载请注明出处。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