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父母如何面对幼儿的“不肯走”现象

9年前 [12-28 22:17 周日]
父母如何面对幼儿的“不肯走”现象
 沈丽萍原创

当一个新生儿出生开始,我们知道婴儿需要父母无条件的满足来形成孩子健康的依恋关系,但是,当孩子长到一周岁以后,随着身体的成长,活动范围的扩大,父母有时候是无法做到无条件全部满足的。在孩子的要求与父母的要求无法协调的时候,冲突会无可避免的出现。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面对这种冲突与解决这种冲突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种冲突迟早要来,而且非常的正常。因为孩子毕竟还不具备理性处理冲突的能力,就算是青春期的孩子,理性发展都是非常不完善的,何况是这么小的孩子。那么做为父母,就需要理性地看待冲突,无害地处理这种冲突。

当孩子学会说话、走路,父母就会带孩子出去玩耍、运动、社交。冲突往往首先出现在孩子们玩耍的时间上,孩子想玩,而时间已经不允许了,或者孩子想要这个东西,而现实条件是不可能的,等等。特别是冲突开始的第一次,父母就需要格外注意,理性处理。所谓好的开头就成功了一半。

第一:父母用心观察孩子的情绪与身体反应,心里要预估与准备。做到这些准备,可能需要父母有全心全意陪伴孩子的能力,对孩子的观察细致一些,不要等孩子大哭大闹了再手足无措,粗暴对待。

第二,理解孩子的要求是来自年龄段的正常行为,而不是无理取闹。这里不仅需要父母的耐心,还需要一些儿童成长规律的育儿知识储备。只有父母心里有底,才不至于两败俱伤。

第三,接纳孩子情绪,描述孩子现状,帮助孩子分清自己的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理解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再解释当前的情景,让孩子也明白你的要求,让孩子明白你不是不爱他/她,而是我们需要这样做。这点很重要,是孩子懂得如何做沟通的示范,也让孩子懂得“道理”是什么东西,需要如何对待所谓的“道理”。

第四,给孩子一个缓冲期,缓解被强制的感觉,给孩子一个自主的机会。比如告诉孩子必须要回去了,但是还可以给他/她几分钟。问:“我们再玩三分钟好吗?”或者,再玩五分钟还是十分钟?让孩子心理也有个准备。

第五,温柔地坚持,直到孩子接受现实。孩子的欲望是受本能驱使,让孩子一开始就“懂道理”是不现实的。所以,父母不要期望孩子会乖乖就范,要温柔地坚持,指导孩子放弃挣扎,接受现实。当然,我们要安抚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反应,只有当孩子知道父母还爱自己的时候,才是放松的真正接受建议。

下面我分享一则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天我陪着宁宁(三岁不到一点)在小公园玩运动器械。宁宁玩玩这个又玩玩那个,还教我怎么玩,碰到够不着的会主动叫我抱一下、危险的扶一下,玩得非常开心。

吃饭时间到了,我们约定再玩一分钟(孩子还没有一分钟多久的概念,重点是一个约定)。玩了大概二分钟,我说时间到了,我们该回去吃中饭了。宁宁当然不肯,我说宁宁很喜欢玩这个,但是我们现在要走了,如果还想玩等我们吃完饭再来。可是宁宁不肯走,拉着我非得再玩。我蹲下身子跟她讲为什么我们要回去。她一见我坚持着,就狠狠地说“我告诉我爸爸妈妈,让他们骂你、打你。”我笑眯眯地说“好啊,但是你爸爸妈妈肯定不会骂我打我,因为我讲道理啊。爸爸妈妈要骂的应该是不讲道理的人啊。”宁宁一听眨巴眨巴眼睛哇一声哭了。我开始抱着她,安慰她,但是坚持要回去。宁宁靠着我让我抱着,头埋在我的肩头抱着我的脖子乖乖跟我走了。

其实孩子不是不想讲道理,而是不知道什么是“道理”,为什么要讲道理。当我们言传身教,让孩子体验到什么是道理,道理该怎么讲时,TA们是愿意接受并从中受益的。

然而很多父母要求孩子讲道理,而当孩子以哭闹相威胁的时候,自己又做不到。这个时候孩子就混乱了,以为道理是可以用哭闹、威胁战胜的。如果给孩子的童年造成这样的错觉,不仅在今后生活中会增加更多的冲突,而且很可能会培养出愤怒与暴躁的孩子。特别是隔代教养中,由于祖父母辈的过度宠爱,尤其要注意这种情况,不给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让自己理性的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